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四川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7:13:53 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167次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调查总队

2007年2月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各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强省战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86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3.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3775.2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3259.1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62.2%和33.3%。从需求的角度看,“三驾马车”仍然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稳中趋旺。其中,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6.9%,总消费的贡献率36.5%。

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047.7亿元,增长2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1.1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977.7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增加值1438.9亿元,增长19.8%。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7.3%,占GDP的46.9%。

市场物价保持温和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9%。在食品类中,水产品价格上涨0.5%、粮食价格上涨1.5%、鲜菜价格上涨9.3%,而鲜蛋价格下跌4.8%、食用植物油价格下跌0.9%、猪肉价格下跌2.7%。同时,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居住价格上涨4.4%,水电燃料价格上涨7.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3%。

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8%,生活资料价格下跌0.9%。全部原燃材料购进价格上涨4.3%。

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7%。其中,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4.4%,林产品价格下跌0.9%,畜牧产品价格上涨1.2%,渔业产品价格上涨2.1%。

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8%,比上年涨幅回落2.2个百分点。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0.1%,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7%。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不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9.3点,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32.6点,为历史最高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工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景气指数分别达到148.7点、139.7点、132.3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业

2006年,全省农业生产虽然遭受百年一遇的干旱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6万公顷,增长5.9%;油料作物107万公顷,减少2.4万公顷,减2.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6%下降到10.7%;药材9.4万公顷,增长0.6%;蔬菜118.5万公顷,增长19.6%,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0.5%上升为11.9%;饲料作物30.7万公顷,减2.2%,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3%下降到3.1%。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全省优质水稻面积13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8万公顷,增长2.1%;优质小麦面积67.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万公顷,增长5.9%;优质玉米54.1万公顷,增加2.8万公顷,增长5.5%;优质大豆10.6万公顷,增加0.8万公顷,增长8.6%;优质油菜籽面积58.4万公顷,增加1.6万公顷,增长2.8%。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3247.7万吨,减产4.7%;油菜籽产量169万吨,仅增0.1%;花生产量47.1万吨,减24%;烤烟产量15.4万吨,增长16.3%;麻类作物产量6.6万吨,减4%;甘蔗产量124.6万吨,减6.2%;茶叶产量11.6万吨,增长18.6%;水果产量536.3万吨,增长1.7%;药材产量28.9万吨,减2.2%;蔬菜产量2976.1万吨,增长9.6%。

养殖业较快发展。全年出栏肉猪9400万头,增加582.7万头,增长6.6%,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长幅度均达到6%以上。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结构有所调整。全年肉类总产量1025万吨,增加69.1万吨,增长7.2%。其中,猪肉产量702万吨,增加44.9万吨,增长6.8%,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68.7%下降到68.5%;禽肉产量205.4万吨,增加15.6万吨,增长8.2%,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9.9%上升为20%。禽蛋产量170.6万吨,增长8.6%;牛奶产量61万吨,增长4.2%;蚕茧产量9.8万吨,下降0.3%。全年水产品养殖规模扩大,养殖品种增多。水产养殖面积20.5万公顷,增长2.1%;水产品产量108.8万吨,增长10.6%。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成片造林8.6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2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49.8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3.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44.8万千瓦,增长7.5%;农村用电量118.9亿千瓦小时,增长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3144.7亿元,增长2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3%提高到55.1%。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2597亿元,增长24%。其中,轻工业增加值805.4亿元,增长22.2%;重工业增加值1791.6亿元,增长24.9%。全省工业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90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3%,增长2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5.5亿元,增长23.9%;优势资源产业增加值920亿元,增长25.1%;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361.4亿元,增长37.3%;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417.8亿元,增长2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361.4亿元,增长27.9%;完成新产品产值1310.4亿元,增长56.3%。

在统计的91种重点产品中,有74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达81.3%。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支农产品、食品、轻纺品、耐用消费品、建材化工、机电及其他产品生产增势良好。其中,原油加工量、汽油、天然气、磷肥、机制纸及纸板、化学农药等产品产量增幅在10%~25%之间;铝材、软饮料、原盐、丝织品、人造板、塑料制品等的增幅则在25%~50%之间。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盈利额469.6亿元,增长31.6%;亏损企业亏损额38.9亿元,增亏12.3%;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430.7亿元,增长3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201.9亿元,增长20.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4.7。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74.3亿元,增长28.4%;实现利税831.6亿元,增长2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962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亏损企业697个,增加2个。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6.7亿元,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64.1万平方米,增长20.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135.5万平方米,增长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4.5亿元,增长30.1%。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3228.3亿元,增长33%。房地产开发投资919.5亿元,增长31.1%。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1亿元,增长38.5%;第二产业投资1750.8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投资2627.6亿元,增长27.2%。

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行业和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省500万元以上项目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完成投资60.3亿元,增长69.9%;农产品加工业投资182.2亿元,增长47.1%;化学工业投资82.5亿元,增长43.2%;装备制造业投资111.1亿元,增长36%;水力发电业投资343亿元,增长34.8%。

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继续得到有效抑制。全省500万元以上项目中,钢铁行业完成投资70.3亿元,下降12.8%;铁合金制造业和炼焦业投资分别下降24.7%和21.8%,汽车业投资仅增长4.6%。

全年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2260个,增长32.9%;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2279.9亿元,增长39%。其中,新开工项目7800个,增长27.7%;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54.2亿元,增长7.2%。全年建成投产项目5541个,项目建成投产率45.2%,新增固定资产1538.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47.6%。年内建成了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工程、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货运站工程、黑河塘电站、宜宾蜀南竹海三江湖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骨干项目。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在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下,全省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活跃、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明显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6亿元,增长14.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51.3亿元,增长15.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70.3亿元,增长14.4%。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4%,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5.2%和20.9%。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76.9亿元,增长14.3%,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580.9亿元,增长27.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25.5亿元,增长17.8%。从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商品类值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3%,化妆品增长28.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5.7%,通讯器材增长16.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9%,汽车增长41.6%。

物流业发展较快。全省社会物流总收入1150亿元,增长19%。全省六家企业获得国家A级物流企业称号,其中,四川东方物流、五粮液安吉物流、成铁实业总公司获得AAAA认定。

六、对外经济

2006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23.4%。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807家,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125家来川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到6家。

2006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76个,合同金额1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4亿美元,增长22.5%;外派劳务21719人次。全省国内招商引资工作运行良好,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096.4亿元,增长53.1%。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在西部各省率先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0.2亿美元,增长39.5%。其中,出口66.2亿美元,增长40.9%;进口44亿美元,增长37.4%。一般贸易出口52.4亿美元,增长37.3%;加工贸易出口11.8亿美元,增长1.1倍。国有企业出口26.1亿美元,占外贸出口的39.4%,增长12.5%;集体企业出口3.7亿美元,下降41.1%;私营企业出口24.7亿美元,增长92.9%。在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农产品出口4.8亿美元,增长9%;机电产品出口24.5亿美元,增长5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7亿美元,增长6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6万公里,其中一、二级公路1.1万公里。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公路308亿吨公里,下降0.7%;铁路532亿吨公里,下降2.4%;航空4亿吨公里,增长33.3%。完成旅客周转量:公路532亿人公里,下降3.3%;铁路149亿人公里,增长11.2%;航空207亿人公里,增长19.7%。

通信行业持续较快发展。新增光缆线路长度3.5万公里,达到23.9万公里;长途电话业务电路达到55.4万路;新增本地电话网固定交换机容量117万门,达到2352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847万户,达到2758万户。互联网注册上网用户345万户,增长9.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83亿元,增长26.5%。年末电信公网电话用户达到368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711万户,增长8.5%;移动电话用户1977万户,增长17%。农村固定电话用户554.6万户,增长16.6%。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42.2%。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9.6%,移动电话普及率22.6%。

旅游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增长35.8%。接待入境旅游者140.2万人次,增长31.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增长25.1%;接待国内游客16580.6万人次,增长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47.6亿元,增长36.6%。

2006年末,全省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10处,其中,世界遗产5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稳定增收。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034.8亿元,增长24.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7.2亿元,增长2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47.5亿元,增长24.5%,对农业、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投入继续加大。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02.1亿元,比年初增加1893.6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56.8亿元,比年初增加606.8亿元,同比增长24.1%。各项贷款余额7833.3亿元,比年初增加1112.6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88.1亿元,比年初增加306.7亿元,同比增长10.6%;中长期贷款余额4028.2亿元,比年初增加782.9亿元,同比增长22.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3595.4亿元,现金支出23519.6亿元,现金净回笼75.8亿元。

2006年末,全省上市公司67家。其中,发行H股4家,发行A股63家。

保险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省共有保险公司32家,按业务性质分,产险公司17家,寿险公司15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中资公司26家,外资公司6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40.2亿元,增长26.8%。其中,财产险收入63亿元,增长28.6%;人身险收入177.2亿元,增长26.1%。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6.6亿元,增长22.8%。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3.2亿元,增长17%,人身险赔付金额23.4亿元,增长32.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6年,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学年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4.4万所,在校学生1895.4万人,教职工88.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1.6万人。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结构进一步合理。普通高校76所,招生26.7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86.1万人,增长11%,毕业生17.3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31个,年内招收研究生1.9万人,增长7.2%,在校研究生5.6万人,毕业研究生1.2万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167个县(市、区)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98.7%。全省小学1.7万所,招生115.2万人,在校小学生721.8万人,增加7.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普通中学5181所,招生176.8万人,在校学生501.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职高、普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781所(不含技工校),招生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5万人,在校学生97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0所,在校学生23.2万人。

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1所,在校学生14.1万人;成人中学在校学生0.5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学生8.4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员280.8万人次。全年参加自学考试34万人,本(专)科毕业2.4万人。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新思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组织了十大科技行动专项,促进了科技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突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助农增收。2006年育成重点农畜新品种79个,引进新品种551个,推广新技术493项,开发新产品306个。重点扶持了30家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28亿元。加快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派出科技特派员1845名,建立专家大院224个,专业技术协会1033个,新成立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为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建立了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在面向骨干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资源,部署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了30个大型骨干企业,突破关键技术,提升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20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了100户有活力、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00亿元,创利税230亿元。

科技基础条件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末,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6个。全省有两院院士57名,59人次。

技术市场持续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取得新成果。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金额25.7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575项,247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61项。2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

全年共申请专利13109件,专利授权7138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2241项,新增产值286.7亿元;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85件,审理结案84件,结案率98.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省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壮大,文艺精品丰硕,文化市场规范,群众文化活跃”的奋斗目标,努力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持续推进。2006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3个,文化馆202个,公共图书馆147个,博物馆57个。全年摄制电视剧13部,电影故事片4部。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无线广播电台2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电视台2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8%,与上年持平。全省有线电视用户1046.5万户,比上年增加32.4万户。

新闻出版事业继续繁荣,档案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省地方报纸出版90种,出版量16.3亿份;期刊出版334种,出版量7892.9万册;图书出版5014种,出版量18129万册;出版音像制品435种,电子出版物144种。2006年末全省共有档案馆241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9.2万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4个县(市、区),覆盖农村人口3765万人。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建设项目188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2310个。年末,全省卫生机构23848个,床位19.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8.8万人,执业助理医师2.8万人,注册护士6.3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7个,卫生技术人员0.8万人;妇幼保健机构199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4万人,注册护士0.2万人;乡镇卫生院5168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继续加大力度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工作。全年新增国家卫生县城1个,新增省、市、县三级卫生村614个,其中,省级卫生村62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竞技体育取得新的进步。全年成功举办全省性重大群众体育活动18次。全年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3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24枚、银牌5枚、铜牌6枚;获全国比赛金牌41枚、银牌47枚、铜牌46枚。体育彩票销售量继续攀升,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3.9亿元,增长43.8%,共筹集公益金4.6亿元。继续实施健身基础设施建设“211”和“1+1”工程,全省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845条,当年新建502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狠抓“三个整治、一个确保”,139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42%和58%,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全面展开,依法划定了246个城市、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06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648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60个,环境监测人员2349人。当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100个,完成投资20.7亿元。烟尘控制区152个,面积1216.9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412个,面积3711.4公里。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167个,面积91370.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8%。建成生态示范区83个。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的态势。2006年全省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40048起,死亡592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6.3%和5.5%。全省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7人,下降20%;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7人,下降2.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7.9人,下降16.3%;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5.5人,下降9.9%。

十二、人口

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出生人口74.9万人,人口出生率9.2‰,比上年减少0.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1.5万人,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2.9‰,与上年持平,全年净增人口23.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8169万人。全省城镇化率34.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0.1元,增长11.5%,其中,工薪收入6676元,增长14.3%。人均消费性支出7524.8元,增长9.2%,其中,用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迅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衣着支出增长17.8%;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19.7%;交通和通迅支出增长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7%。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3元,增收210元,增长7.5%。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186.2元,增收231.3元,增长24.2%;家庭经营收入1635.4元,减少46.2元,减2.7%;财产转移性收入191.3元,增收25.1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95元,增长5.3%。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1.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0.8%。

2006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86.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2054.5亿元,增长21.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4731.9亿元,增长12.3%。

2006年末,全省城乡从业人员47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增长0.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50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6万人,增长2.2%。其中,国有单位增加3.3万人,集体单位减少1.4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增加8.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6.1万人,登记失业率4.5%。

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稳步发展。全省纳入城市“低保”范围的人员165.3万人,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13.2亿元。全年共为216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90.3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531个,社区服务中心563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7.3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7595.8万元。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2.5万人,其中,从业人员参保人数597.6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35.2亿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400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3亿元。全年为25.7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33.1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70.7亿元,65.6万农民工也参加了医疗保险。参加工伤保险职工304.9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41.7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5.7亿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274.1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2亿元。

十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2006年,民族自治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年末人口660.9万人;辖区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2.9%。全年民族自治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12.9%下降到9.4%,下降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17.8亿元,增长2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61.2%下降到60.4%,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83.2亿元,增长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25.9%提高到30.2%,上升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8:36.9:35.3调整为25.7:40.4: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3亿元,增长40.6%。

农业稳步发展,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34.5万吨,增长0.3%。猪牛羊肉产量76.5万吨,增长9.1%。年末大牲畜存栏739.5万头,增长1.9%;生猪存栏572.9万头,增长5.2%;羊存栏864.9万只,增长1.6%。

工业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25.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26.9%。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邮电通讯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4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万公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7亿元,增长32.9%;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5.5亿元,增长17.6%;公网电话用户达79.5万户,增长9.5%,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3.3万户,达到105.9万户,增长28.2%;全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达到1698万人次,增长33.9%;实现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增长43.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

消费品零售市场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增长1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0.5亿元,增长15.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126元,增长12.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76元,达到2451元,增长12.7%。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