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广安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9-25 20:59:53 来源:广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56次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的总体目标,突出跨越式发展主题,致力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团结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回升的态势。

初步统计,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5亿元,增长8.6%,较上年增幅提升1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8.5%的目标,在四川21个市州中位居第10,比上年上升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49.9亿元,增长10.3%。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6.2%;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8%,其中工业的贡献率上升到43.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43.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1.0:33.0:36.0。

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企业效益提高的内生机制并未真正形成,效益改善任务艰巨;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第一产业

2001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继续向优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粮食面积缩减、单产略增,农业内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种植业比重下降,林业、渔业比重明显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6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业增加值43.45亿元,增长1.6%。受播种面积减少和旱灾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67.9万吨,下降13.6%。与此同时,业主开发方兴未艾、经济作物面积攀升,多种经营势头良好。

2001年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植树造林和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进一步加强。林业产值1.36亿元,增长19.8%。全年造林面积1.85万公顷。零星(四旁)植树2313万株。营造经济林2560公顷,本年新封山育林面积6107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334公顷。成林抚育面积1317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4.3%。

畜牧业稳中有升,全年牧业产值28.93亿元,增长4.1%。

渔业生产加快发展,水产品品种增多,产量增加。渔业产值2.19亿元,增长15.5%。全年水产品产量3.20万吨,比上年增长9.9%。

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推进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5.53亿元,投工3804万个,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9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6.9万千瓦,增长3.0%。农机化作业水平明显提高,机耕作业面积比上年增长12.0%;机收作业面积增长34.0%。化肥施用量(折纯)10.07万吨,降低2.4%,农村用电量2.17亿千瓦小时,增长8.2%。

二、第二产业

工业2001年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和改革中快速增长。所有制结构调整效能进一步释放,股份制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总产值26.18亿元,增长24.0%,其中:国有企业产值7.48亿元,下降8.4%;集体企业产值3.87亿元,增长19.0%;轻工业产值5.92亿元,增长24.4%;重工业产值20.27亿元,增长23.9%。产销率达99.4%。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管理的加强,企业减亏增盈成效显着,全市工业企业效益有了突破性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06亿元,实现利税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实现销售税金及附加0.45亿元,增长19.7%。总资产贡献率提升0.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43.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同期增加4565元/人,达到17271元/人。

建筑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全市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96个,比去年减少2个.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8.3%。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总产值32.56亿元,增长27.9%。全员劳动生产率41880元/人,比上年增加6320元/人。房屋施工面积61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64万平方米。全年竣工工程893个,工程质量优良率30%。建筑企业共实现利润6949万元,同比增长12.0%。

三、第三产业

随着个体商业和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2001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29.6%增至35.2%。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社会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交通运输业2001年我市依托交通投入拉动经济发展。全年公路工程建设项目12个,新(改)建工程项目11个。完成村级公路建设150公里,已通公路的行政村2411个,占82.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133公里,公路平均好路率73.77%。其中高速路45公里;一级公路23公里;二级公路412公里;三级公路252公里;四级公路857公里,等外路544公里。交通设施建设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01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货运量、周转量持续上升。年末营运汽车8679辆,增长10.6%。其中客车2175辆,货车6504辆。

邮电通讯业城市配套设施继续完善,城乡电网改造稳步推进,邮政、电信基础建设步伐加快,通信能力增强。全年完成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总量(含移动通讯)分别达0.78亿元和2.92亿元。全市现有邮政局、所143处(不含代办点),能提供全功能服务的88处。干线邮运线路3条,城市投递段道35条。可贯穿179个乡镇2904个行政村。邮政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全市建成电子化营业网点55处,实现生产信息网上传输。电信营业网点55个,广安联通GSM130已开通通信基站110个,即将开通14个,网络总容量6.5万门,覆盖广安全市90%以上面积。用户3.5万户,比去年增长40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8.99万户,移动公司电话用户8.34万户,增长135.6%。全市电话普及率提高,每百人拥有电话6.99部,比上年增加2.96部。长途业务电路达到10388路。本地电话电缆长度2489皮长公里,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28万门,达到19.46万门。已通电话的乡镇179个,已通电话的行政村1990个。年末互联网用户达3203户。

商业贸易2001年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增居民收入、开拓市场、加快住宅建设等,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4亿元,增长9.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7.13亿元,增长1.8%,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增大,全年实现零售总额48.51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8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增长17.9%,私营经济增长14.4%,二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62.7%,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按城乡市场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1.36亿元,农村市场零售额34.28亿元,增长9.0%。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5.58亿元,增长10.7%。餐饮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零售额为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年末个体工商户达到42256户,从业人员51088人,增长18.0%.全年集市贸易市场成交额26.20亿元,增长8.7%。

财政金融保险全市财税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抓征收、保支出的有力措施,保证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基本正常。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6.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86亿元,为预算的101.7%,同比增长8.9%。财政支出完成15.31万元,同比增长63.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9亿元,同比增长7.8%,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4.85亿元,同比增长68.0%。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银行存款额仍保持平稳增速。年末全社会各项存款余额145.03亿元,比年初增16.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4.54亿元,比年初增长14.8%。全社会贷款余额96.25亿元,比年初增长8.4%,存差为48.78亿元。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64.52亿元,增长7.1%,中长期贷款余额28.78亿元,增长19.9%。全年货币净投放0.67亿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保险险种增加,保险收入提高。全市寿险系统累计完成承保总额103.53亿元,人民保险系统当年分别完成保额和责任限额50.17亿元、39.80亿元。全年为各类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支付保险赔款9082万元,其中人寿险给付金额7005万元,财险赔款2077万元。全年保险系统业务总收入12487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寿险收入8277万元,财险收入4210万元。

科学技术2001全市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创新、产业化”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162万元。实施重点科技计划项目44项,科技兴农项目95项。申请专利6项,取得科技成果33项。

教育2001年我市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成效明显。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3139所。全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5.1万人,增长13.6%,毕业生5.5万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971人,毕业生108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率99.7%,小学在校学生46.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年末在校学生1852人,毕业生537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690人,毕业生249人。

各类学校师资力量有所加强,全市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3万人,增长6.6%,小学1.5万人,增长1.0%,队伍比较稳定。

卫生卫生工作以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卫生资源配置优化,为保护人民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卫生机构1565个,医院病床床位6329张,卫生技术人员8196人,其中医生4251人,护士513人,护师896人,村设医疗点301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534人。全年诊疗148.73万人次。

文化体育2001年,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清理和规范。全市艺术表演团体4个,演出262场次,观众2.4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机构数5个,藏书量24.9万册,文化站16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年内举办县级以上体育比赛30次。全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15项次,获团体名次10个,单项名次60多个;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正式运动员2人。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工作迈上新台阶,推进有线电视入户工程进展顺利。年末拥有广播电视站113个,广播电视卫星收转节目站(座)304个,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总长7730公里,有线用户26.6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6%。无线电视自办节目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17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95%,无线广播节目平均每周播出15小时。

环保和旅游2001年环境保护工作围绕跨越式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继续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效果,工业“三废”处理能力提高。年内,工业废水达标率6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32.6%。

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共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产业旅游资源3大类、21亚类、40个品种,近100处景点。全年接待国际游客359人次,国内游客1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4万美元,全年旅游总收入3.2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加大在交通、通讯、能源、房地产开发和招商引资方面的工作力度,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共完成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24.96亿元,增长9.4%。

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19.98亿元,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1.67亿元,同比下降19.5%。房地产开发投资3.21亿元,增长74.0%。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2001年计划生育率达94.0%,全年出生人口4.23万人,死亡人口4.1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全市年末总人口441.23万人。

2001年国家两次调资增加职工收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部在岗职工12.84万人。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6.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181元,增长20.6%。农村因个私经济发展加快,剩余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大幅提高(人均增加63元)。200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8元,比上年增加83元,增长4.5%。2001年全市人均储蓄2823元,比上年增加346元,增长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