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达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9-21 22:40:40 来源:达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46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和“三大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克服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成功处置了井喷事故,国民经济呈现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年GDP总量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00.4亿元,增长12.8%,人均GDP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7052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78亿元,增长2.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带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9.64亿元,增长25.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9%,带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24.97亿元,增长10.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4%,带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4.1:33.8:32.1演变为今年的31.4:37.4:31.2,由上年的“一二三”演化为“二一三”。

财政运行良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47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8.8亿元,增长23.8%。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居民消费品价格中,食品上涨3.2%,衣着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0.6%、0.5%、-1.1%。

二、农业

粮油播面扩大,但产量因灾减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8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1.4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51万公顷,扩大1.29万公顷。由于大春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全年粮食产量258.71万吨,比上年减产31.55万吨,下降10.87%。其中,大春粮食产量202.6万吨,减14.1%;小春粮食产量56.1万吨,增3.1%;油料产量24.5万吨,减5.7%。

畜牧业、渔业生产规模扩大。畜牧业总产值105.9亿元,增长2.42%,畜牧业产值比重51.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79.54万吨,增长4.6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9.93万吨、6.38万吨和2.36万吨,分别增长3.67%、7.59%和6.64%。牛奶产量9847吨,下降0.68%。全年水产品产量达7.59万吨,增长8.8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加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16.42亿元,增长27.3%,其中2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91.7亿元,增长33.8%(见表2),工业产品销售率99.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能源生产增长较快。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总量837.72万吨标准煤,增长35.6%。全市发电量56.59亿千瓦小时,增长74.1%;原煤生产量1172.78万吨,增长30.3%。

主要原材料生产增长迅速。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8.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2.9%。分产品看,钢产量增长12.3%;钢材产量增长16.2%;水泥产量增长33.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8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6亿元,增长44.4%;实现利税16.43亿元,增长33.1%;亏损企业亏损额1127万元,同比提高1.9%。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80.38,比上年提高12.1。重点优势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27户重点优势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3.61亿元,增长25.1%;实现利润2.96亿元,增长11.6%,占全市工业利润的42.5%;实现利税8.23亿元,增长17.9%,占全市工业利税的50.1%。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23亿元,增长19.2%。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63亿元,增长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6.08亿元,增长36.6%。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本年中石化主要施工项目共完成投资20.7亿元,中石油各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襄渝二线、达成复线本年完成投资25.9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114家,开发项目217个,完成投资22.65亿元,增长15.3%。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38.79万平方米,增长45.2%;商品房竣工面积168.47万平方米,增长40.5%;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92.13万平方米,增长13.2%;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116.44万平方米,增长59.6%;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16.85万平方米,下降27.1%。

主要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原煤开采能力171.5万吨/年;洗煤160万吨/年;水泥185万吨/年;改建公路250.02公里。

五、商品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8亿元,增长15.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1.6亿元,增长15.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7.2亿元,增长15.9%。分经济类型:国有经济零售额5.2亿元,下降7.8%;集体经济3.5亿元,下降15.4%;私营及个体经济107.1亿元,增长18.7%;股份制及其他经济33.0亿元,增长8.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8.3亿元,增长14.7%;餐饮业零售额20.4亿元,增长22.2%。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2006年一些较大型的商品市场相继竣工并投入营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和水运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7.85亿吨公里,上升6.4%;旅客周转量24.49亿人公里,下降7.8%。邮电通讯快速发展,全市邮电通讯业务总收入12.96亿元,增长26.4%。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3.55万户,年末达到83.62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37万户,年末达到92.37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6万户,电话普及率27部/百人。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87.4万人次,增长50.0%。旅游总收入21.6亿元,增长55.0%。

七、金融、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7.8亿元,增长16.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52.2亿元,增长14.2%。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3.6亿元,增长13.3%。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8.9亿元,增长15.5%。个人消费贷款有所增长,全市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3.4亿元,增加0.7亿元,增长5.7%。

保险事业增长迅速。全市有寿险机构5家,财险机构5家。2006年各类保费收入12.13亿元,增长33.1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9.87亿元,增长33.57%。财产险保费收入2.26亿元,增长31.3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09亿元。其中,寿险业务给付0.86亿元,财产险赔款1.23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69万人,在校生1.76万人,毕业生0.2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11万人,在校生5.74万人,毕业生1.1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0万人,在校生8.56万人,毕业生2.43万人。初中招生11.44万人,在校生30.93万人,毕业生8.9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0.12万人,在校生60.65万人,毕业生11.49万人。特殊教育招生319人,在校生213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18万人。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全年全市财政科技拨款300万元,增长13.3%。已建成不同类型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全年实施重点科技项目39项;开发出省级重点新产品6项;引进推广科技成果86项;申请专利150件;全市经省科技厅认定的区外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8.03亿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文管所)8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71%;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7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86万户。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6.35万卷。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86个(不含个体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51个(不含非建制乡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917张,卫生技术人员1066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11人,注册护士1710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427人。卫生执法监督所(局)8个,卫生技术人员204人。乡镇卫生院310个(不含非建制乡卫生院),床位4704张,卫生技术人员545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成功承办了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和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达州代表团以131.5分、37枚金牌的成绩取得省第十届运动会团体第二名,以团体总分657.5分、67枚金牌获得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团体冠军,创下历史最好纪录。

十、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中有升。年末全市总人口为646.3万人,出生率为8.88‰,死亡率为5.66‰;自然增长率为3.22‰。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6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24元,增长6.2%。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41.2%,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农村为53.9%,降低0.2个百分点。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年全市城市新增的就业人数为2.79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9.5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7.95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1.6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5.5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0.26万人,增加1.6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4.8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5.38万人。全市共有14.14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2.84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8495.4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154mg/m3,低于国家二级标准0.051mg/m3。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91.6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