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3-31 02:05:41 来源:泸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903次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打造成渝经济区、建设川南经济区的重大机遇,按照“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加快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经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714.81亿元,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71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202.27亿元,增长7.3%。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5.2:56.5:28.3,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81.1%和14.9%。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400.55亿元,增长19.5%,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4.8%提高到56.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亿元,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117.28亿元,增长9.9%。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23.6%、11.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8:38.6:36.6调整变化为2010年的15.2:56.5:28.3,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7.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9.0%,比“十五”时期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持续攀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8%,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8%,涨幅分别较2009年扩大2.2、1.5和2.8个百分点。调查统计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全面上涨的格局,其中涨幅较大的是食品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5.7%、3.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5%。

就业促进工程稳步推进。积极实施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达268.64万人,比年初增加5.50万人,增长2.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年末城镇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5.70万人,比年初增长9.0%。年末城镇个体从业人数13.24万人,比年初增长19.8%。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5.18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4.19万人。

企业景气状况处于“中度景气”区间。据泸州161家企业景气监测资料显示,2010年四季度,由于通膨压力及“柴油荒”的影响,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比上季回落。其中,反映全市宏观经济环境运行状况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1点,比上季回落3.6点;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3.4点,比上季回落4.8点,两大景气指数运行于“中度景气”区间。

二、农业

全面落实“三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8.72亿元,增长4.4%。其中,种植业产值85.67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5.79亿元,增长7.6%;牧业产值78.74亿元,增长4.8%;渔业产值5.87亿元,增长6.4%;服务业产值2.65亿元,增长5.1%。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76万公顷,增长1.3%。其中,小麦5.42万公顷,减少1.4%;稻谷14.37万公顷,增长0.2%;玉米5.34万公顷,减少2.8%;马铃薯4.29万公顷,减少3.0%;红苕3.93万公顷,增长8.7%。油料作物2.24万公顷,增长1.3%;蔬菜5.34万公顷,增长2.4%;青饲料1.01万公顷,减少18.0%;烟叶1.23万公顷,减少17.2%。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产量210.94万吨,增产3.4万吨,增长1.6%。其中,稻谷118.02万吨,增长0.9%;小麦14.94万吨,减少2.1%,玉米24.07万吨,减少4.1%;高粱12.74万吨,增长34.6%;薯类35.15万吨,增长1.4%。主要经济作物中,甘蔗、烟叶产量减少,其它主要品种产量较上年都有所增长。油料产量3.85万吨,增长2.4%;烟叶产量2.53万吨,减少11.1%;蔬菜产量(含菜用瓜)163.73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11.93万吨,增长3.7%;茶叶产量5119吨,增长10.0%;甘蔗产量8.86万吨,减少1.0%;药材产量1.99万吨,增长0.6%。

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498.56万头,增长2.9%;牛出栏11.43万头,增长6.9%;羊出栏66.58万只,增长5.9%;出售和自宰家禽5511.64万只,增长8.3%;兔796.10万只,增长5.3%。全年肉类总产量48.88万吨,增长4.0%。其中,猪肉产量37.44万吨,增长2.6%;牛、羊肉产量2.44万吨,增长7.0%;禽肉产量8.00万吨,增长8.8%;兔肉产量0.96万吨,增长11.7%。禽蛋产量4.68万吨,增长7.7%。牛奶产量1.10万吨,增长6.8%。蚕茧产量0.24万吨,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375.09万头,比年初增长1.9%,牛存栏33.04万头,比年初增长3.5%。全年水产养殖面积7020公顷,水产品产量5.83万吨。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0.8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79万公顷。木材产量20.27万立方米,竹材产量168.50万根。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8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1.58万公顷,本年度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86万公顷,累计达到24.0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0.39万千瓦,增长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77.15亿元,增长2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599户,实现增加值357.00亿元,增长29.9%。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优势产业继续支撑成为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柱。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0.28亿元,增长34.2%,增幅比重工业快10.4个百分点。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70.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9%,增长27.2%。其中,酒业增加值162.59亿元,增长32.9%,占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0.5%,拉动增长21.1个百分点;能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67亿元,增长20.3%;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75亿元,增长29.2%;化工行业受市场销售、原燃材料供应等影响,完成工业增加值24.87亿元,增长12.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规模以上工业重点监测的30种工业产品中,有26种产品生产增长,4种产品生产下降。主要产品有:原煤791.95万吨,增长22.9%;焦炭63.07万吨,增长13.1%;发电量55.85亿千瓦小时,增长0.1%;白酒114.30万千升(折65度商品量),增长39.4%;啤酒4.82万千升,增长1.8%;人造板52.83万立方米,增长55.9%;机制纸及纸板34.07万吨,增长32.2%;水泥454.28万吨,增长30.5%;平板玻璃468.48万重量箱,增长8.6%;日用玻璃制品44.94万吨,增长34.2%;硫酸9.04万吨,增长19.8%;烧碱4.12万吨,增长9.4%;精甲醇7.74万吨,增长43.1%;液压元件57.54万件,增长32.7%;农用化肥(折纯)57.53万吨,下降2.5%;起重设备2.23万吨,增长12.8%;采矿设备1.10万吨,增长16.0%。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93.1点,比上年提高74.65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7.09亿元,增长47.5%;产成品存货35.91亿元,增长38.7%;实现利税总额160.91亿元,增长47.1%;实现利润总额87.80亿元,增长44.6%;亏损企业亏损额4.30亿元,增长136.4%,亏损面3.0%,化工和能源行业为主要亏损行业,亏损额为4.1亿元。四大支柱行业中,酒类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最多,增速最快,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38亿元,增长52.7%;能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77.92亿元,增长42.7%;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10.29亿元,增长10.5%;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62.71亿元,增长42.7%。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2.4%。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61个,工程结算收入148.09亿元,增长13.1%;实现利税总额7.9亿元,下降1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58.0万平方米,增长16.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45.72万平方米,增长6.3%。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1.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2.2%提高到2010年的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1.9%提高到8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30.4%的高增长,比“十五”时期提高11.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由46.4∶53.6调整到61.7:38.3。酒业、能源、化工、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各类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沿江布局、主业明确、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项目数减少,投资规模扩大。全市施工项目2273个,比上年减少4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725个,减少324个。本年已投产项目1656个,比上年减少333个。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40亿元,增长31.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33亿元,增长25.9%;更新改造投资168.44亿元,增长49.3%;房地产开发投资54.52亿元,增长29.2%。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重点突出。在“工业强市”战略带动下,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29.96亿元,增长46.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9.9%。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36.70亿元,增长47.5%;饮料制造业投资64.95亿元,增长7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23.14亿元,增长50.9%。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76.53亿元,增长28.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9.70亿元,增长6.2%;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投资3.68亿元,下降30.2%。

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走出困境。2010年,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低速振荡下行态势,下半年在城镇化建设产生刚性需求的强力推进和政策适应性增强的双重作用下又呈波动上升趋势,并在年底攀升至全年最高点。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4.52亿元,增长29.2%,商品房施工面积853.93万平方米,增长30.7%,其中住宅742.40万平方米,增长30.8%;竣工面积253.48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26.31万平方米,增长15.9%。

全年商品房销售(含预售)面积344.26万平方米,增长12.4%,商品房销售额98.09亿元,增长4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达312.84万平方米,增长14.3%;住宅销售额85.92亿元,增长50.3%。商品房待售面积68.80万平方米,下降4.8%。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2.6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36.2%,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3.5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8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34.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1.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7.2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31.5%,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2亿元,增长18.8%。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91.41亿元,增长18.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8.41亿元,增长18.8%。

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07亿元,增长16.9%;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04.17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1.58亿元,增长20.8%。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8.69亿元,增长66.2%;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4.83亿元,增长13.7%;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67.34亿元,增长16.4%;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8.96亿元,增长15.9%。

大型商贸企业商品销售增势强劲。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42.76亿元,增长40.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8.9%,化妆品类增长66.6%,金银珠宝类增长33.5%,通讯器材类增长4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8.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6.3%,汽车类增长19.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2%。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7.5%,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325万美元,下降1.9%。其中进口2749万美元,增长58.2%;出口10576万美元,下降10.7%。在出口产品中,化工产品出口5087万美元,增长21.0%;轻工产品出口3683万美元,下降39.0%;机电产品出口1001万美元,增长73.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招商引资工作再上台阶。全年新签外地来泸(不含港澳台及国外)投资项目1040个,协议引资576.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7.51亿元。包括续建项目在内,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46.57亿元,增长77.2%,其中到位省外资金306.68亿元,增长65.7%。到位市外资金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215.88亿元,增长77.8%,其中酒业到位资金46.65亿元,增长33.4%。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港澳台及国外)项目6个,其中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个,增资项目2个。合同利用外资1850万美元,下降53.7%,投资来源地集中在香港地区,投资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基础设施及商贸服务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项目11个,到位外资3292万美元,增长68.6%。

外经合作平稳推进,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60万美元,下降8.0%,外派劳务完成1265人次,增长5.7%。

“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5.52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其中出口4.6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960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2.33亿元,增长6.8%。全年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公路48.89亿吨公里,增长16.1%;水路52.88亿吨公里,增长47.9%;铁路18071万吨公里,增长151.2%。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公路60.50亿人公里,增长25.7%;水路1252万人公里,增长12.0%。

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72.26万吨,增长52.2%;集装箱吞吐量7.02万标箱,增长16.6%。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24.64万人次,增长21.0%;空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791吨,增长7.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7.77亿元,增长12.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5.77亿元,增长11.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3.56万户,减少9.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55.67万户,增长24.9%。互联网用户20.53万户(不含移动、联通手机上网用户),增长31.1%。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市星级宾馆(饭店)2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5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62.35万人次,增长26.2%,实现旅游总收入66.08亿元,增长19.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2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3.53万美元,分别增长7.4%和31.8%;接待内地游客1262.15万人次,旅游收入66.07亿元,分别增长26.2%和20.0%。景区建设成果明显,全市有A级旅游区14个,其中AAAA级1个,AAA级5个,AA级8个。

“十一五”期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累计增长82.2%,年均增长12.8%。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7%。互联网用户累计增长93.1%,年均增长14.1%。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75.13万人次,为“十五”时期的2.4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34.2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地方财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59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48.2%。其中税收收入35.92亿元,增长49.6%;非税收入11.67亿元,增长4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6.39亿元,增长31.4%。对农林水事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加大,分别支出15.70亿元、0.65亿元、23.05亿元、10.73亿元、18.84亿元、4.97亿元,分别增长40.2%、47.5%、33.4%、35.0%、33.2%、35.1%。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存贷规模不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7.23亿元,比年初增加153.84亿元,增长22.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10亿元,比年初增加35.24亿元,增长29.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6.72亿元,比年初增加96.81亿元,增长31.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1.98亿元,比年初增加20.27亿元,增长18.2%;中长期贷款余额266.26亿元,比年初增加81.69亿元,增长44.3%。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97.61亿元,增长13.4%,现金支出1287.05亿元,增长13.4%,货币净回笼10.56亿元,增长9.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2家,按业务性质分,有财产险机构11家,寿险机构11家。全年保费总收入30.82亿元,增长32.1%。其中,财产险收入7.55亿元,增长30.6%;人寿险收入23.27亿元,增长32.6%。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83亿元,增长18.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52亿元,增长16.2%,人寿险赔付金额2.31亿元,增长20.3%。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高于GDP年均增速18.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68.7%提高到2010年的75.5%,提高6.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7倍、1.8倍,年均增长22.0%、2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不含技工校)27所,普通中学217所,小学283所,小学教学点752个。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329人,在校956人,毕业277人;本专科招生1.04万人,在校3.55万人,毕业1.0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61万人,在校学生9.22万人,毕业2.93万人。普通中学招生9.49万人,在校27.96万人,毕业9.08万人。小学招生6.86万人,在校38.56万人,毕业6.9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生383人,在校2060人。全市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34041人,其中高校专任教师1936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2550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480人,小学专任教师15043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89人。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2.4%。全市28068人参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9047人,上线率32.2%。全市18064人参加成人高考,录取人数10765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获得省级创新产品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8项,组织实施节能科技项目7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547项,获专利申请授权289项,其中发明21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3项,合同成交额26956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4382万元。年末市级以上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有国家二级博物馆1个,文化馆8个,文化站141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7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藏书量67.3万册,总流通人次为62.47万人次。有线电视用户39.3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24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44%,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22%。

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卫生机构9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卫生机构病床数13313张。卫生技术人员1245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49人,注册护士372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79.15万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支出41295万元。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样。全市体育场馆1603处。举办市、县(区)、乡(镇)级运动会共310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6.37万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体育比赛,共获金牌53枚、银牌35枚、铜牌44枚。我市体育代表团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以41枚金牌并列全省金牌榜第4位,以101枚奖牌列全省奖牌总数第5位。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成区面积82.66平方公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工作扎实推进。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达二级以上优良质量天数333天,占总有效监测天数的91.2%;降水酸雨频率为50%,降水的pH平均值为4.53。市内长江、沱江、永宁河、赤水河等主要河流的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监测的9个断面中赤水河醒觉溪断面达到Ⅰ类水质,长江大渡口断面(入境)、手爬岩断面、沙溪口断面(出境)和沱江大磨子断面(入境)、沱江一桥断面5个断面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赤水河鲢鱼溪断面和永宁河泸天化大桥2个断面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濑溪河胡市大桥断面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夜等效声级值为55.1分贝,较去年降低0.4分贝;全市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值为67.7分贝,较去年降低1.0分贝,达到了国家70分贝标准的要求,城区声环境质量较去年有所好转。

全市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1.3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2.87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65万公顷。森林面积达55.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8%。

安全生产事故总体下降。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27起,受伤489人,死亡204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3.0%、21.4%、6.9%。其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00起,受伤489人,死亡136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7.01%、21.4%、8.7%;发生火灾69起,比上年上升25.5%。全年共发生较大事故4起,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对全市70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增长13.3%,其中人均工资收入10746元,增长13.9%。人均消费性支出11293元,增长13.4%。其中,人均食品支出4691元,增长9.2%;人均衣着支出1328元,增长13.3%;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726元,增长9.3%;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128元,增长14.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42元,增长13.8%;人均居住支出921元,增长7.8%;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303元,增长35.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5%。

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据对全市115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88元,增收709元,增长15.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462元,增收399元,增长19.4%;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536元,增收229元,增长9.9%;人均财产、转移性收入391元,增收81元,增长26.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74元,增长9.9%。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071元,增长8.0%;人均衣着支出195元,增长21.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272元,增长24.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19元,增长7.3%;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09元,增长11.8%;人均居住支出682元,增长10.6%;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353元,增长5.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6%。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7.19亿元,比年初增长19.3%。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92.10亿元,增长29.6%;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25.09亿元,增长14.0%。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1%,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累计增长1.3倍,年均增长17.8%

社会救助事业不断完善。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6.43万人,城市“低保”资金支出1.42亿元;农村“低保”人员14.62万人,农村“低保”资金支出11088万元;农村集中和分散供养“五保户”人员2.47万人,资金支出4627万元;农村传统救济人数1098人,资金支出187万元;救灾支出3619万元;医疗救助支出5246万元。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61个,收养人数12291人。直接接受社会捐赠款1807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76万人,增长12.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98万人,增长3.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02万人,增长17.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42万人,增长7.8%。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67万人(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增长18.4%,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11万人,增长32.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47840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0.99万人,增加46.19万人。

十三、扩权强县试点县经济

泸县、合江、叙永、古蔺为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201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实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四个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经济总量增长较快。2010年,四个扩权强县试点县生产总值345.18亿元,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9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70.99亿元,增长29.1%,第三产业增加值96.26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9.5:27.9。

财政实力增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52亿元,增长3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5.81亿元,增长22.2%。

民营经济贡献突出。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00.68亿元,增长20.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8.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155.86万吨,增长1.7%;出栏肉猪头数371.59万头,增长2.9%;肉类总产量36.09万吨,增长3.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310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3.03亿元,增长35.9%;实现利税61.21亿元,增长54.8%;实现利润32.61亿元,增长48.2%。

投资增长强劲,邮电通讯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05亿元,增长31.5%。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5.14万户,下降6.4%;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6.58万户,达到120.19万户,增长16.0%。

消费继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65亿元,增长17.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4.28亿元,增长15.6%;全年接待游客585.73万人次,增长51.7%;实现旅游收入32.93亿元,增长1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21元,比上年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4元,增长13.1%。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泸州统计年鉴—2011》为准。

2、增减幅度计算以2009年同口径数据为基期,个别指标的基期数据有修订,增减幅度以此公报为准。

3、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法人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6、人口及相关指标数据分别在《泸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和《泸州统计年鉴—2011》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