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绵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3-19 11:19:54 来源:绵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878次

绵阳市统计局、绵阳调查队

2010年3月9日

2009年是灾后重建关键之年,全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大力实施“规划项目投资突破年”,奋力推进“三个加快”,全市经济明显改变了2008年大幅回落的局面,呈现出止滑回升、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     合

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企稳向好态势。2009年,全市实现GDP820.2亿元,增长14.4%,比2008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6.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5.6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7.8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9.1:45.8:35.1,与200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各县市区经济均衡发展,重灾县加快恢复。各县市区GDP均实现10%以上的增长,其中:游仙区实现GDP79.8亿元,增长14.8%;涪城区307.7亿元,增长13.9%;三台112.9亿元,增长13.7%;梓潼38.3亿元,增长13.7%;盐亭49.3亿元,增长12.5%。四个重灾县均扭负为正,经济实现加快恢复增长,其中:江油实现GDP152.3亿元,增长16.2%;北川18.8亿元,增长17.1%;平武15.4亿元,增长15.2%;安县46.8亿元,增长14.6%。

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突出。2009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19亿元,增长18.4%,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1.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8.2%,拉动GDP增长9.8个百分点。

物价平稳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年回落3.7%。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3.6%。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下降5.5%。

企业家信心回升。随着灾后重建的各种利好政策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措施出台,企业家逐渐恢复和增强信心,对宏观经济的预期更加乐观。2009年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9.7点,比上年上升12.1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6.5点,比上年上升23.9点。

科技城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科技城范围实现GDP504.3亿元,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8.5亿元,增长24.6%,比上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2.8亿元,增长95.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8亿元,增长26.3%。

二、农   业

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其中:种植业实现126亿元,增长4.1%;林业7.9亿元,增长6.2%;畜牧业111.4亿元,下降2.1%;渔业8.3亿元,增长7.1%;农业服务业3.8亿元,增长9.3%。

种植业实现增产增收。全年农作物总播面66.6万公顷,其中粮食播面43.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全年粮食总产量230.7万吨,增产2.7%。其中大春实现粮食产量167.7万吨,增长3%;小春粮食产量63万吨,增长2%。主要农产品中:油料作物产量30.1万吨,增产5.1%;稻谷产量96.4万吨,增产2.7%;小麦产量54.6万吨,增产2%;蔬菜产量169.1万吨,增产2.7%。

养殖业生产恢复性增长。2009年全市出栏肉猪头数578.5万头,比上年增长4.5%;肉类总产量59.7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14.4万吨,增长6.3%;牛奶产量2.5万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达到9万吨,增长7.3%。

绿化造林进一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全年国家无偿投入林业建设资金3.7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5万公顷。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3万公顷。全年收获大宗林产品1.1万吨,比上年增产1671吨,其中:油桐籽892吨、棕片153吨、核桃9519吨、生漆11吨。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年末实有水利工程7.4万处,水利工程蓄引能力19.9万立方米,实际供水10.6万立方米。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2万公顷。全年新增新农村建设市级示范村20个,启动省级示范村14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合组织达到985个。新增农业机械装备4万余台(套),新建沼气池6.2万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2009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18.5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上年回升17.8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2.7%,拉动GDP增长7.6个百分点。截止1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6户,比2008年末净增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6.5%。

“1+5”重点产业整体上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1+5”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8.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90.6%,同比增长32.1%,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产业达到4个,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385.4亿元,增长25.3%、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166.8亿元,增长33.4%、冶金机械产业137.9亿元,增长32%、材料产业128亿元,增长56.9%。此外,化工产业产值58亿元,增长19.5%、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42.4亿元,增长49.7%。

亿元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50户,比上年增加41户,150户亿元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99.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8.9%,同比增长32.1%,比全市平均速度高0.5个百分点。亿元以下企业完成总产值214.2亿元,占全市的21.1%,增长29.7%,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比亿元以上企业增速低2.4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普遍增长。2009年,全市重点监测的87种产品有64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水泥增长41.1%,饮料酒增长13.9%,发电量增长28.3%,钢材增长19.9%,发动机增长122.7%,卷烟增长7.1%;部分产品产量下降:原煤下降52.9%,彩电下降7%,空调下降4.8%。

工业效益稳步回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9亿元,同比增长20.8%;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35.7亿元,增长64.1%;实现工业利税总额65.4亿元,同比增长32.6%。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0.92,比上年上升16.48个点。

建筑业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有工作量的建筑总专承包企业206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3.2亿元,增长50.1%。其中:建安工程总产值完成136亿元,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5%,增长45.7%。2009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938.9万平方米,增长36.4%,其中新开工面积378.9万平方米,增长66.2%;房屋竣工面积168.1万平方米,增长36.9%。商品房销售面积265.2万平方米,增长7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1.7万平方米,增长76.2%。商品房空置面积40.2万平方米,增长17.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1亿元,增长125.8%。按全省统计口径对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7.1个百分点,比成都高111个百分点,比德阳低96个百分点,总量在21个市州排名第2,速度排名第4。

从投资结构看,农户投资所占比重较高。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97.4亿元,增长157.6%,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46.2亿元,增长64.6%,房地产开发投资68亿元,增长17.4%,其他投资(包括农户50万元以下)290.5亿元,增长212.4%。其中,农户投资290.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6.2%,同比增长221.9%。

分产业看,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快。由于灾后农房建设、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的恢复重建等因素影响,投向第一、三产业的资金大幅增加。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9亿元,增长15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1.9亿元,增长60.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3.3亿元,增长154.1%。

从资金来源看,国家投资大幅增长。国家预算内资金130.5亿元,增长652%;国内贷款73亿元,增长109.4%;利用外资4.1亿元,下降3.7%;自筹资金517.9亿元,增长108.5%;其他资金125.5亿元,增长12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9年,全市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即: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个数为247个(其中:当年新开工133个),完成投资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84.6%。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1亿元,增长2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比成都高5.4个百分点,比德阳高3.1个百分点,总量在21个市州排名第2,速度排名第2。

住宿餐饮业发展较快。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62.9亿元,增长26.8%,比上年同期提升15.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3.2亿元,增长28.3%,比上年同期提升18.8个百分点。

旅游业恢复发展。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879.4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878万人次,增长18.6%;接待入境旅游游客1.4万人次,下降8.7%。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47.8亿元,增长1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86.5万美元,增长26%。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2009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945个,到位资金313亿元,增长24.2%,其中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个,到位资金250.9亿元,占总引资额的80.2%。

2009年,全市引进外资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亿美元。

2009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进口总额5.7亿美元,下降6.6%;出口(含代理出口)总额10亿美元,增长0.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明显恢复。2009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33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88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8.3亿人公里,增长12%;公路货运周转量31.1亿吨公里,增长64.9%;水运客运周转量256万人公里,增长120.7%;水运货运周转量11万吨公里,下降54.2%;铁路客运量396.1万人,增长17.9%;铁路货运量106.4万吨,下降19.1%;民用航空客运量28.1万人次,增长31.5%;民用航空货邮运量5392吨,增长3.7%。

通讯业平稳发展。全市有邮政局(所)422所,实现邮政业务总量2.4亿元。通讯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1.3亿元,增长20.7%,较上年提升12.9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84万户,下降23%,其中住宅电话56万户,下降9.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6.8万户,增长27.5%;国际互联网用户27.3万户,增长23.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加,支出倾向灾后重建。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88.4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3.7亿元,增长32.9%。全市财政支出316.7亿元,下降9.3%,其中地震灾后重建支出136.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3.2%。

金融贷款余额大幅上涨。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29.6亿元,比年初增加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79.9亿元,增长65.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02.2亿元,比年初增加239亿元,增长51.6%,较上年提升30.3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15亿元,比年初增加52.5亿元,增长20%;中长期贷款余额356.5亿元,比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长96.4%。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7家,其中:产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3家。全年各类保险保费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人身险25.9亿元,增长11.3%;财产险9.1亿元,增长44.2%。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7.3亿元,下降17.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37所,在校学生89.5万人,专任教师4.5万人。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江油师范学校成功升专,绵阳高校达到12所。2009年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3.4万人,比上年增长9.7%;在校本(专)科生10.3万人,比上年增长15.8%;毕业生2万人;专任教师5212人,比上年增长16.9%。

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得到巩固和提高,高考再夺全省双第一。年末全市有小学480所,在校小学生2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71所,在校学生31.5万人。

职教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2009年招生3.2万人(不包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8.9万人,专任教师2131人。

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100项,立项88项,落实资金9862.5万元。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67项,立项119项,落实资金2160万元。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涵盖高低能射线数字成像仪器中心,成为国家第一批“十城万盏LED应用示范工程”城市。目前全市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66家,建设创新型企业49家。全年共申请专利1307件,专利授权665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21.9万册。文化馆10家,文化站250个,剧场、影剧院5个,博物馆、展览馆5个。乡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率达95.3%,电视覆盖率达96.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8.5%,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73%。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报纸印数3728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52.2万份,地方性图书480种,印数45万份。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1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7个,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执业医师6527人,注册护师、护士5503人,医院床位数1.9万张。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2009年,全市举办100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2730次,参加人数达130万人。晨晚练站点906个,每天相对稳定参加锻炼的人数34万。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监管和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2009年共对10家工业企业和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施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5个,污水日处理能力为23.3万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

环境质量稳定改善。2009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有351天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为96.16%,空气质量良好。主要流域涪江三台百顷出境断面水质每月监测1次,12个月均达到和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涪江干流水质状况良好。城区共布设噪声监测点213个,声级监测覆盖面积34.1平方公里,履盖人口54.5万人,年度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统计平均值为52.2dB(A)。

安全生产仍不可松懈。2009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370起,比上年增长38.8%;死亡262人,比上年下降7.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326起,比上年增长48.8%;死亡209人,比上年下降2.4%。工矿商贸事故46起,死亡51人;火灾344起,死亡1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2009年末总人口为54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81.5万人,女性人口263.2万人;农业人口404万人,非农业人口140.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计划生育率为92.8%。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较上年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64元,增长7.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比上年增加399元,增长8.4%。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6051元,比上年增长54.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9.3亿元,比年初增加118.7亿元,增长20.1%。

全市城镇在岗职工34.5万人,比上年增长1.8%;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730元,增长21.7%。

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累计达22.3万人,当年新增2.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比上年下降0.31个百分点。全市有1.7万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不断发展。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65.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7.6%、8.5%、39.6%。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90元/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城镇居民12.7万人、农村居民22.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8.9%。失业保险金标准为385元/月。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88个,床位数1.6万张。

注:

1、《公报》中使用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绵阳统计年鉴2010》为准。

2、农业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工业产值绝对数及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GDP及分产业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

5、年末人口数据为公安局户籍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提供数据。

6、由于科学城数据涉秘,故2008年起社会保障方面数据不再包括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