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重庆

重庆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6:45:11 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736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作为加快重庆发展的重要机遇,全市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创直辖以来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是直辖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1.32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24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2.83亿元,增长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6.2%、44.3%和39.5%。三大经济区竞相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生产总值103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占全市GDP的38.9%;渝西经济走廊完成826.05亿元,增长11.4%,占全市的31.0%;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802.26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30.1%。

价格水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3.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1.0%,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4%、3.2%和0.9%。其余各类价格均有所下降,衣着价格下降8.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5%,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6%。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3%,增幅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6%,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3.0%。

就业状况: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715.6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869.30万人,比上年减少2.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301.42万人,增长1.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44.90万人,增长1.7%。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67万个,13.52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全市结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1.84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4万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有效改变,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开始凸现;物价涨幅偏高,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趋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32.95亿元,增长5.2%,养殖业总产值252.18亿元,增长5.2%。全年市级以上投入农林水及扶贫资金达到1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扶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增加20.85万亩,达到2100.90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51万亩,比上年增加136万亩,增长3.8%。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51万吨,增长5.8%。油料产量41.75万吨,增长9.1%。

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深入推进。全市龙头企业总数突破2000家,共建成各类优质粮生产基地489.9万亩,推广粮食优良品种1766.3万亩;已建设20个优质肉猪基地区县(市)和150个基地乡镇,初步形成35个相对集中成片的生猪和优质肉猪生产片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27.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79.67亿元,增长23.5%,也是直辖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4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62.89亿元,增长2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17.90亿元,增长35.7%。全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80.26亿元,增长22.7%;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1.04亿元,增长4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55.13亿元,增长29.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5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新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4.5%;实现工业品出****货值13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8.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91.72亿元,增长29.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0.0%,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创新高,达到139.4,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建筑施工面积9996.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竣工面积5058.41万平方米,增长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背景下,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在各类投资中,建设与改造投资1216.84亿元,增长29.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14.43亿元,增长25.5%;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393.09亿元,增长19.9%。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最大亮点。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8.30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7%,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投资增量占全社会投资总增量的39.9%。

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民间投资8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高于同期国有投资增幅8.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52.2%。从增量上看,民间投资比上年净增187.7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增量的55.1%,是全市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大经济区投资全面增长。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投资795.20亿元,比上年增长37.6%;渝西经济走廊完成投资354.93亿元,增长28.8%;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投资459.80亿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8.6个百分点,投资增幅明显下降主要是移民投资增长逐步减少,产业投资尚未跟上。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100项重点工程中,渝邻高速、联通CDMA网络、主城排水以及一批垃圾处理项目等29个重点项目完工投入使用或基本完工。绕城高速、垫忠高速等交通项目、化龙桥片区改造、合川双槐电厂、中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等32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重点项目资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北部新区和城市开发,这四类项目投资总量为275.96亿元,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63.2%。其中,交通重点项目投资123.53亿元,能源重点项目投资51.40亿元,北部新区开发重点建设项目投资60.65亿元,城市开发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38亿元,分别占重点项目投资的28.3%、11.8%、13.9%和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2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1%。亚太市长峰会项目建设全面推进,56个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资40亿元;竣工袁家岗奥体中心、大坪循环道、石坪桥立交等12个重点工程项目;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湖广会馆等44个工程项目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一大亮点,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实现试运行,三号线观音桥车站、龙头寺车站等部分重要节点工程开工建设。全年新建、改造城镇道路525.3公里,竣工城镇桥梁(含立交桥)29座,隧道8座,新建广场23个;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7.9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供水管道246公里,新建和改造排水管道552.5公里;竣工污水处理厂2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9万立方米;新建、改造垃圾处理场2座,新增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80吨;新增公园13个,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083.48万平方米。主城区危旧房改造成效显著。通过房地产开发和土地整治,共拆迁危旧房屋138.41万平方米。对93个“久建不完”项目成功处置78个,城区面貌和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8小时重庆”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2344公里,比上年增加9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14公里,一、二级公路4353公里。全市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89.3%。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09.1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4%;旅客周转量320.95亿人公里,增长19.8%。港口、机场吞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38.79万吨,比上年增长39.9%;空港旅客吞吐量为523.34万人,增长22.1%;空港货物吞吐量8.76万吨,增长13.6%;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8.52万标箱,增长21.7%。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74.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5.6亿元,增长46.8%。全年电话用户净增301万户,达到145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净增28万户,达到121.8万户。

旅游业呈恢复性增长。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27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2%,实现旅游总收入259.77亿元,增长27.4%。其中,接待国际游客43.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增长79.4%。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增幅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餐饮业销售趋旺。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3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商业设施日趋完善,商业大都市雏形显现,商业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66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销售854.98亿元,增长19.1%。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加快。据限额以上企业统计,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完成销售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汽车类销售47.7亿元,增长20.1%,销售汽车2.46万辆,增长32.8%。

新型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至2004年末,全市连锁商业企业门店总数达到6245个,实现零售额162.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28.9%。连锁商业零售额占社会零售额的比重升至17.0%,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

八、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年22户企业实现改制重组,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76.0%,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26户劣势国有企业实现破产终结。重点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年末98户重点企业集团总资产达到166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增长2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1户,比上年增加278户。销售收入上10亿、30亿、50亿的企业分别有26户、9户、5户,分别比上年增加6户、3户、2户。长安、电力、重钢、商社集团(包括重百)、机电控股(包括重汽)营业收入分别达294.75亿、93.32亿、107.45亿、95.41亿和110.70亿元,成为全市五个最大的企业(集团)。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03.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清理取消126个名不副实的开发园区,核减规划用地371.4平方公里。北部新区开发区共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00个,合同金额149.85亿元,到位资金61.80亿元;全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2亿元,增长72.1%。

对外贸易增长加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38.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7%,增幅位居全国第六。全年进口17.66亿美元,增长74.9%;出口20.91亿美元,增长31.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2.25亿美元,增长32.2%,占出口总量的58.6%。外商投资、集体、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经营的主体,三类企业外贸总值比重高达92.6%。

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81个,合同外资金额6.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8%和19.7%。实际利用外资6.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增幅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05亿美元,增长30.2%。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合同额1.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实际完成营业额1.01亿美元,增长14.4%。外派劳务2751人,增长5.5%。

利用内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内资86.87亿元,比上年增长51.7%。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入渝资金分别为60.04亿元、8.53亿元和18.30亿元,分别占全市利用内资的69.1%,9.8%和21.1%。全市利用内资的重点地区主要来自浙江、北京和四川等省市。

九、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达到30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0.5%。一般性财政收入200.67亿元,增长25.9%,其中,增值税25.95亿元,增长19.1%;营业税58.52亿元,增长25.5%;企业所得税11.14亿元,增长27.0%;个人所得税8.94亿元,增长13.5%;房产税4.65亿元,增长10.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8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一般性财政支出400.34亿元,增长26.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54.36亿元,增长25.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7.25亿元,增长6.9%;教育事业费51.12亿元,增长19.0%;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2.82亿元,增长13.2%;城市维护费28.36亿元,增长42.6%。全年科技投入3.02亿元,增长30.5%。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039.61亿元,比年初增加601.01亿元,比上年少增16.5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89.73亿元,比年初增加292.77亿元,比上年少增8.78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246.28亿元,比年初增加510.39亿元,新增贷款比上年少增74.2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62.75亿元,比年初增加86.93亿元,比上年少增99.6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46.91亿元,比年初增加295.78亿元,比上年多增12.52亿元;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19.72亿元,比年初增加73.85亿元,比上年多增0.2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0.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经营机构67家,证券营业部65家,境内上市公司29家。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达到83.21亿股,股票总市值402.26亿元,全年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5.65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市营业性保险分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已达38家,比上年增加12家,保险从业人员2.8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全年保费收入6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00亿元,增长14.1%;人身险保费收入49.07亿元,增长14.9%。全年各保险分公司共赔付各类保险金1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财产险赔款9.43亿元,增长9.9%;各项人身险给付6.82亿元,增长14.4%。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3家,累计达601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0亿元,增长3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通过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三大科技平台建设,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达5171件,共获专利授权360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25.3%。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签定技术合同1768项,合同成交金额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连续6年居西部12省区第一位。第六届重庆高交会获得圆满成功,共签约项目179项,成交金额122亿元,其中技术交易类项目130项,成交金额55亿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教育进一步推进,全市37个区县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保持在95.3%。全年竣工校舍面积434万平方米,其中高校97万平方米,中小学237万平方米,消除中小学危房52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全市新组建职业技术学院4所,创建区县职教中心5所。全年共培训农民521.48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7万人次。

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4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8所,普通中学1511所,小学10409所。全年共招收研究生8202名,增长28.3%;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9.9万人,增长15.1%;高中阶段招生30.3万人,下降1.6%。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含研究生)30.39万人,比上年增长19.1%,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0.75万人,增长2.6%,小学在校学生271.89万人,下降2.2%。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普通初中毛入学率达108%,普通高校录取率为79.3%,大学毛入学率超过19%。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各专业艺术院团共演出2911场次,观众393.01万人次,获全国性专业艺术奖励4项。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重庆美术馆等7大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开工,湖广会馆开始修复、“红岩联线”等革命文化资源整合工作正式启动。新建区县文化馆、图书馆7个。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地面文物计划项目44个,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工程、石宝寨、张飞庙、大昌古镇等保护工程进展顺利。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5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74所。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7502人,其中执业(包括助理)医师36588人,注册护士20241人。重庆市传染病救治中心开工建设,建设完成32个区县级疾控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稳步推进,6个试点区县市筹集合作医疗资金4838.01万元,参与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01.39万人,覆盖率为60.2%。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设两江四岸工程配套全民健身器材62个,新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7351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2049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5.6个。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2004年中国亚洲足球赛重庆赛区比赛。全市体育人口1215万人,青少年学生达标人数318万人。重庆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金牌26枚。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1.45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5083万元,

十二、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144.23万人,比上年增加14.13万人。常住人口2770.98万人,比上年减少6.49万人,下降0.2%,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05.70万人,比上年增加41.9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3.5%,比上年末提高了个1.6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5‰,比上年下降0.4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85‰,下降0.15个千分点。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193.45万人,全年收入失业保险基金3.12亿元。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累计达283.87万人。全年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58.81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全市已有35个统筹地区启动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06万人,比上年增长71.7%。全年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6%。全年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49亿元,比上年增长3.3%,每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30万户、70余万人。全年发放特困户救济金5183万元,救济人数达18万户、44万人。全市已有4个区初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年支付低保金218万元。全市共安排救灾救济资金2.05亿元,救助灾民244.3万人次。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1元,比上年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973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食品支出3015元,增长11.6%;衣着支出780元,增长6.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74元,下降0.3%;医疗保健支出538元,增长17.0%;交通与通信支出865元,增长9.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201元,增长17.0%;居住支出903元,增长21.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5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人均工资性收入956元,比上年增长11.4%,占人均纯收入的37.7%;得益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全年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423元,比上年增长20.1%,占人均纯收入的56.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6.0%,比上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

十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营造林262.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60万亩。完成公路绿化1100公里,水系绿化80公里。森林资源总量超过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7.1%。新建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市级森林公园4个,设立市级风景区1个和新增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全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0.5平方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新开工建设14座污水处理厂、12座垃圾处理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2.3万吨/日。全年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其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6.4%,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113毫克/立方米,降尘量为9.29吨/平方公里/日。

十四、移民和扶贫

三期移民工作按计划推进。全年完成移民搬迁安置12.36万人,其中出市外迁安置农村移民2.42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07万平方米,完成200户库区淹没工矿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引进对口支援重点经济合作项目11个,引进资金12.5亿元,实施移民培训3.97万人。全年完成动态移民投资32.31亿元。

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全年共安排财政性专项扶贫资金3.95亿元,其中7046万元用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扶贫资金,4843万元用于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95亿元用于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2000万元解决地氟病防治,1700万元完成扶贫培训。全年又有15.2万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65.3万人。新解决21.8万人口饮水难问题,完成2420户高山移民迁建。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重庆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北部新区开发区包括经开区南区、高新区南区、经开园和高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