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重庆

重庆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6:44:14 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04次

重庆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一、综合

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力度的推动下,国民经济加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1.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幅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是重庆成立直辖市六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5.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6.45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8.87亿元,增长9.2%。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6.7:41.5:41.8调整为2002年的16.0:41.9:42.1。三大经济区经济全面增长。2002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渝西经济走廊完成609.96亿元,增长10.5%;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603.41亿元,增长10.4%。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53元,比上年增加698元。

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比上年价格总水平微降0.4个百分点。分类别看,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降幅较大,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5%、4.4%和3.2%,食品价格下降1.3%,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1.6%,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4.1%。

就业人员有所增加。2002年,全市就业人员为17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3.5万人,增长0.8%,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40.4万人,比上年增长2.9%。非公有制经济及第三产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达477.4万人,比上年增长9.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14.1万人,比上年增长5.5%。2002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1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村经济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910.3万亩,比上年减少4.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45.9万亩,比上年增加3.7%;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40.6万亩,比上年减少5.2%。全年粮食总产量1082万吨,比上年增长4.5%;油料产量35.0万吨,增长16.8%;蔬菜产量808.3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113.4万吨,增长16.4%。全市生猪出栏1781.7万头,比上年增长2.0%;牛出栏43.94万头,增长6.5%;羊出栏209.05万只,增长14.5%。全年肉类总产量152.4万吨,比上年增长3.1%;水产品产量21.2万吨,增长7.6%。

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起步较好。全年新增投入10亿元,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新增基地面积450万亩,新增农业产业化项目323个。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天然香料、优质中药材、花卉苗木、优质柑桔深加工、出口创汇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乡镇企业全年完成增加值3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实现利润45.59亿元,增长20.4%;实现税金37.48亿元,增长21.7%。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62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继续实施“七个一批”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和构建新经济发展“三大基础”两手抓,通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0.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增加值397.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12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可比价,下同)19.8%,产销率达到98.1%。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完成总产值479.47亿元,增长2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50强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74.08亿元,增长20.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6%。

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02年列入全市重大资产项目破产计划的41户企业中,已有28户企业宣告破产并部分终结,三峡库区129户淹没企业依法破产关闭;全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累计改制128户,改制面达到77%,国有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6%。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2002年全市95户重点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6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19.59亿元,增长44.2%。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取得好成绩。2002年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3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39.6%,新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品出****货值7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8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32.92亿元,增长39.9%;50强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69亿元,增长21.0%。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0,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6.2%,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四级及其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施工工程19564个,建筑施工面积8659.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竣工面积4693.99万平方米,增长8.1%;实现利润9.50亿元,增长4.7%;实现税金16.50亿元,增长13.0%。

四、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1.94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其中主城区电网改造投资8.65亿元。完成城市维护建设投资82.15亿元,其中,市级39.99亿元,区县42.16亿元。新增和改造城镇道路352.15公里,竣工城镇桥梁(含立交桥)26座,隧道6座,新增广场27个,路灯34272盏;新增水厂7个,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8.99万立方米;新增和改造供水管道242.05公里,排水管道293.19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场10座;新增公园9个,城镇公共绿地332.35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改造80.06万平方米,竣工城镇住宅1545万平方米。200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2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5.66亿元,比上年增加193.84亿元,增长24.2%。其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99.27亿元,增长39.0%,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50.1%,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58.47亿元,增长10.3%,其中工业更新改造投资100.21亿元,增长31.6%,占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达63.2%;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5.91亿元,增长25.0%;完成其他投资92.01亿元,下降10.0%。

国债资金对重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推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增国债资金44.7亿元,在建国债项目441个,完成投资190.30亿元,比上年增长66.2%,占全市投资总量的19.1%,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污染治理以及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57个,占在建国债项目的81.0%,完成年度投资175.09亿元,占国债项目年度投资的92.0%。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年88项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1.13亿元,其中,以“8小时重庆”畅通工程为重点的交通运输项目完成投资106.45亿元;“半小时主城”通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31.7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能源、通信、文化教育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2.88亿元;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完成投资24.85亿元。长安福特轿车,石桥铺单向小循环立交工程等15个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农网改造二期工程、白鹤电厂二期、万州长江二桥、开县鲤鱼塘水库、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等19个项目开工建设。

非国有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累计完成非国有投资53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增幅高于国有投资8.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53.8%。

三大经济区投资加快。2002年,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成投资349.2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增速比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经济走廊分别高15.5和4.0个百分点;渝西经济走廊完成投资2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投资433.57亿元,增长16.7%。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00.8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其中,铁路166.29亿吨公里,下降4.6%;公路89.91亿吨公里,增长13.4%;水运144.27亿吨公里,增长6.9%;空运0.35亿吨公里,增长2.9%。完成旅客周转量292.5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8%,其中,铁路52.45亿人公里,下降1.8%;公路193.87亿人公里,增长5.5%;空运18.43亿人公里,增长13.1%;水运27.79亿人公里,增长7.8%。全社会港口货物吞吐量3004万吨,比上年增长5.8%;空港货物吞吐量9.12万吨,增长14.4%;空港旅客吞吐量386.26万人,增长21.0%。完成标准集装箱吞吐量40.89万TEU,增长24.8%。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6.76亿元(按2000年单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9.2亿元,增长24.5%。新增本地电话用户75.9万户,累计达到413.6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78.9万户,累计达到424.7万户,比上年增长72.8%。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有国际互联网用户57万户,增长99.3%。发展IP个体用户3930户,完成了全市34个区县(市)(主城六区除外)ATM网络的建设,开通ATM用户节点130个;完成主城区近900个密集光节点的改造。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46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1.5亿元,增长22.8%;接待海外游客46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1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3%和33.7%。

七、消费市场

消费品市场有所回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完成零售额161.34亿元,增长33.7%,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7.3%提高到2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餐饮业实现69.73亿元,增长15.1%;其他行业实现212.18亿元,增长0.3%。分区域看,都市发达经济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渝西经济走廊实现186.98亿元,增长8.0%;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实现218.92亿元,增长9.5%。分城乡看,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69亿元,比上年增长9.4%;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36亿元,增长8.8%。通讯器材以及家电、建材和家具等持续热销,汽车、住房消费不断升温。2002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倍;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32.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3.1%;家具类增长25.0%。全年汽车类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2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1%。销售商品住宅面积870.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1%,

八、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小幅回落。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17.9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其中进口7.03亿美元,下降3.9%,出口10.91亿美元,下降1.0%。在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8%;机电产品出口5.92亿美元,下降13%。

实际利用外资有所增长。2002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69个,协议利用外资6.4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8%;实际利用外资4.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81亿美元,增长9.5%。

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设计咨询合同额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实际完成营业额0.8亿美元,增长19.0%;外派劳务2380人,增长1.0%。

利用内资成效显著。全年实际利用境内市外资金5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来自东部地区资金31.42亿元,增长0.9%;中部地区资金6.42亿元,增长86.1%;西部地区资金13.69亿元,增长16.1%。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57.8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市级财政收入完成78.40亿元,增长28.4%;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收入完成79.47亿元,增长23.2%。一般性财政收入完成1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工商税收90.51亿元,增长22.1%。全年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市级财政支出完成135.29亿元,增长33.2%;区县(自治县、市)级财政支出完成210.51亿元,增长36.4%。一般性财政支出完成30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城市维护费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增长55.5%、49.3%和30.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加。截止2002年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21.04亿元,比年初增长23.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95.00亿元,增长21.0%;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44.72亿元,比年初增长16.1%,其中,短期贷款1191.70亿元,增长15.3%;中长期贷款754.57亿元,增长19.0%。个人消费贷款增势强劲。2002年底,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89.29亿元,比年初增长38.2%。全年货币净回笼22.06亿元,比上年少回笼20.64亿元。

截止2002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8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26家,股票市值722.27亿元。全年通过股市募集资金3.16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31亿元,增长17.5%;人身险保费收入32.86亿元,增长46.7%。全年共赔偿和给付各类保险金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财产险赔款7.57亿元,增长28.2%;人身险赔款及给付6.63亿元,增长24.2%。全市保险从业人员2.53万人,比上年增加0.77万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贯彻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2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1098项,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40.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1.4%。全年专利申请3412件,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重庆地区专利权176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3.6%和47.1%。第四届重庆高交会成交签约项目790项,成交总额125.41亿元,其中合同金额80.10亿元,是前三届总和的1.63倍。

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推出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180项,推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全市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61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8个和技术服务中心3个。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引进外资的“窗口”作用,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完成总收入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长安福特汽车工业园、重庆光电产业园、环保产业园、重庆软件产业园和医疗器械产业园五大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北部新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良好开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普通高校招收学生7.09万人,研究生0.4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29.4%;成人高校招收学生4.79万人,增长6.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收学生13.02万人,增长40.8%;普通中学招收学生57.93万人,增长10.3%。2002年末全市普通高校29所,在校学生20.01万人;成人高校14所,在校学生12.21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270所,在校学生27.06万人。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7.4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79.7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普通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2%,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5.0%。全市已有35个区县(自治县、市)累计完成“两基”覆盖人口2766.58万人,累计人口覆盖率为89.3%。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1亿元,改造中小学D类危房57万平方米,累计竣工52万平方米。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绩。大型专题曲艺节目《雾都明灯》获得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电视连续剧《赵世炎》获得全国“飞天奖”。纪实报告剧《时代先锋》被中宣部列为重点宣传剧目之一。重庆美术馆正式挂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设加快,黔江区民族文化宫等6个区县文化馆所建设进展良好。

全年出版各类报纸4.93亿份,比上年减少9.2%;图书1.17亿册,比上年增长3.6%;各类杂志0.41亿册,增长23.2%。新开播重庆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道,覆盖人口达1000万。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1.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0%。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1.37万户,累计达到355.39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725个,拥有床位6.18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6.0万张;有卫生技术人员7.8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79万人,注册护士2.07万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加快,全年新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新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服务人口达到238万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农村有1267个村新开展了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119万;全市累计已有4282个村、499万农村居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全年完成了55.41万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任务,完成了6.2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建设。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11个,全市体育人口达到1206万人,学生体育达标287.06万人。全年参加国内比赛获团体冠军1个,个人冠军25个。重庆建设摩托围棋队取得全国围甲联赛四连冠。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竣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开工。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84亿元,完成体育产业产值5032万元。

十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落实了天然林管护任务3582万亩;完成退耕还林232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6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关闭采(碎)石场399家,关闭小水泥厂5家,完成绿化裸露地面68.43万平方米。通过实施主城区“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削减粉尘1.8万吨,削减二氧化硫1万吨。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3.0%,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率达到95.0%以上。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频率,由2001年的56.7%上升到60.5%。全年实测大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91毫克/立方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7.6分贝。

十三、移民和扶贫

二期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底清理任务全面完成。2002年完成移民投资76亿元。实迁城乡人口26.89万人,其中农村移民外迁安置2.49万人。复建各类房屋500万平方米,完成25个集镇的搬迁任务。实施库区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113户,其中关闭破产69户。截止2002年底,累计拆除各类建构筑物1272万平方米,完成卫生清理10.8万处,清理林地2万余亩,清运固体废弃物89万吨。

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绩。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3.8亿元,其中,投入到经济开发项目的资金2.38亿元,使6699个村、227万人直接受益。全年又有36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十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107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76.05万人,城镇人口1130.95万人,城市化率为36.4%,比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9.4‰,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8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60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8.6%、交通与通信支出增长24.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3.7%和19.6%,杂项商品与服务支出比上年下降11.4%。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8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83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1165元,增长2.5%。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8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7.3%、食品支出增长4.6%、衣着支出增长4.4%,而医疗保健、居住和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减少了11.8%、7.8%和4.3%。农村税费改革初显成效。2002年农民人均税费负担 下降到41元,比改革前减少29元,减负41.8%。全年对受灾农户和贫困农户减免税费5140多万元。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截止2002年底,全市享受低保人数已达到72万人,占城镇人口的6.4%,全年累计有795.8万人次享受了城市“低保”,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有20个统筹地区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65万人。新建街道老年服务中心40个,新建社区老年服务站180个。全年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3亿元,发放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