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海南

三亚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1:27:12 来源:三亚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91次

三亚市统计局

2007年1月26日

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六大工作任务,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市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物价稳定的良好运行态势,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一)经济总量

整体经济加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含农垦,未经省统计局评估,下同)108.9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12.8%;第二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 19.2% ;第三产业增加值42.3亿元,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20973元,同比增长12.4%。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9.0%降至28.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7%,居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三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5.5%降至23.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3.8%,居三次产业贡献率第二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5.5%提高至  48.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5%,居三次产业贡献率首位。

生产总值构成如图1-1所示:

宏观经济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06年,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00947万元,比上年增长38.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97338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基金收入3609万元,比上年增长5.1倍。税收增长较快,全市各项税收86602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契税增长117.3%,企业所得税增长49.9%,房产税增长55.4%,营业税增长22.9%,个人所得税增长4.9%。列入财务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7572万元,比上年增长6.8%;产品销售率99.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189万元,增长10.3%,其中利润6201万元,增长18.9%;亏损企业亏损面11.1%,亏损额125万元,同比减亏654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93,比上年提高27.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其中燃料价格上涨6.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6%;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上涨1.4%。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16.3%;林业增长5.1%;牧业增长10.3 %;渔业增长10.9%。水果、粮食、蔬菜、瓜类、肉类、水产品等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提高。

农村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用电量317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8%。化肥施用量5.53万吨,增长5.5%。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8816公顷,增长9.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4.21万千瓦,增长17.4%。其中排灌机械动力3.78万千瓦,增长15.5%;大中型拖拉机212台,增长5.5%;小型拖拉机2690台,增长6.4%。农用载重汽车382辆,增长2.4%。

农业总产值构成如图2-1所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在投资和外需的强势带动下,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拉动整体工业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 2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6.01亿元,增长16.3%。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建筑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全年施工项目169个,其中,房地产施工项目72个,新开工项目达46个。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8万平方米;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34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70.87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城镇基本建设投资38.5亿元,增长 36.7%;房地产开发投资29.66亿元,增长50.2%。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6.23亿元,增长14.9%;商品房销售面积70.55万平方米,增长17.1%;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5135元/平方米,增长8.1%。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今年我市共有93重点项目建设,其中,59个实施建设,完成投资额42.9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7%。天涯海角至南山道路改造、爱心大世界、东吉水产品加工厂、海润珍珠科技园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大隆水库枢纽工程、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凤凰机场二期扩建、南山货运港一期工程、西环铁路三亚段改造工程、鹿回头海景大道、时代海岸、临春山水国际村、凯宾期基度假酒店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亚悦榕庄、亚龙湾湖滨商业街、新佳鹿回头项目、鹿回头爱地项目、太阳湾高级度假区、凤凰国际水城、丽思卡顿酒店、新农村建设工程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28亿元,增长17.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78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83亿元,增长14.9%;餐饮业零售额9.45亿元,增长19.9%;其他行业零售额0.78亿元,增长23.1%。以住房、汽车、信息通讯、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4.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0.1%,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5.6%,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6.8%。

(六)旅游业和对外经济

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我市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三亚城市名片”征集评选活动,举办2006年世界第一大力士冠军赛、三亚国际美食节、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电视广告艺术节、首届中国(三亚)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扩大三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人气指数,增加旅游人数,拉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列入统计的旅游宾馆160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五星级宾馆7家,四星级宾馆18家,三星级宾馆25家,二星级宾馆22家,一星级宾馆6家,其他待评宾馆82家。拥有客房24032间,比上年增加2032间,增长9.2%;拥有床位44146张,比上年增加4676张,增长11.8%。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53.1%。全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45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9% 。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38.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4%;接待国内旅游者416.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8.0%。全年旅游收入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其中境外旅游收入17066.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9.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921万人次,货物运输量91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2.3%;完成旅客周转量352673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86197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5.1%和14.6%。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9.75万吨,增长2.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113公里,新增13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5501万辆,增长5.8%。

邮电通信业务持续增长。邮电业务总量48511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电信业务量42468万元,比上年增长22.8 %;邮政业务量6043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2.1万户,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0万户,比上年增长9.3%;农村电话用户5.1万户,比上年增长7.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8.2万户,比上年增长16.1%。年末拥有因特网用户1.67万户,比上年增长13.6%。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形势保持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0.62亿元,比年初增长30.9%。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59.57亿元,增长56.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28亿元,增长20.5%。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17亿元,下降24.8%;中长期贷款余额62.22亿元,增长51.1%。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4283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财产险收入3895万元,寿险收入9349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039万元,分别增长31.0%、22.3%和26.1%。赔付额3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财产险赔付3215万元,增长26.7%;寿险赔付284万元,增长4.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31万元,增长8.9%。

(九)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2元,比上年增长16.9%(含2006年新增工资);人均消费性支出7295元,增长14.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2.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0元,比上年增长14.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09元,增长19.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2.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5.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3.9平方米。

二、改革开放

(一)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新进展,融资打包回购企业债务试点工作效果明显。制定和颁布了《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0多家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校长的聘任和管理,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农村卫生院上划管理,强化了农村卫生院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实行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大投资评审力度,继续完善政府采购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监管,积极推动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58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出口4100万美元,增长12.6%;进口 1793万美元,增长8.0%,实现贸易顺差2307万美元,比去年增加357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28宗;新签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5321.8万美元。

三、社会发展

(一)劳动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26.81万人,比上年增加0.76万人。其中,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单位从业人员5.03万人,增加0.21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43万人,增加0.17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2893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劳务输出1.4万人,比年初增加0.62万人。

(二)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978人,比上年增长2.26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252人,比上年增长5.6%;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328人,比上年增长12.6%;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2724人,比上年增长3.6%;小学在校学生7.91万人,比上年减少0.7%。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8.1%。

(三)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艺术馆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报社1家。全年出版报纸460万份,比上年增长2.2%。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7.5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个,病床位168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946人。其中,执业医师754人,执业助理医师123人,注册护士721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卫生院15个。全市参合农民22.5万人,参合率91.5%。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市在各项世界体育运动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在全国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在省级体育运动会比赛中,获得金牌21枚,获得银牌13枚,获得铜牌9枚。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市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31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5个。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659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98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946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31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6176人。

四、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步入良性轨道,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3.6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人口死亡率为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人口再生产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三边”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城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村、镇人居环境创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全市人工造林面积471公顷,森林覆盖率65%。全市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307公顷。

(三)科学技术

科技研究开发硕果累累,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项,全年科技经费246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37人(不含农垦),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505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339个,其中,科研单位12个,科技服务机构23个,南繁育种机构304个。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575人,其中,科研单位235人,科技服务机构286人,南繁育种机构2054人。年末拥有市属国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个,专业技术人员57人。

(四)城乡建设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规划调控作用显著增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7.4%,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编制完成了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狗岭公园规划设计咨询、三亚湾新城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红塘湾概念规划国际竞赛等工作,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基本完成。

城市承载服务能力提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8%,自来水供水能力28万吨/日,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面积307万平方米,公交营运车辆241辆,垃圾无害化处理400吨/日,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8%,绿地率41.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今年共完成33个新农村规划,为新农村示范点修建36条主村道和33个示范点的环村道,33个示范点安全用水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总额9410.98万元,其中,建房投资2172.39万元,修路投资2108.59万元。完成建房996间,修路46301米,建设文化室29间,球场29个。全市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性投入达1.6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土地等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问题显现;二是国内游客增速放缓,适合高端游客消费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低一小”问题仍较明显。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三亚统计年鉴—2007》刊发数据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