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海南

三亚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1:25:48 来源:三亚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70次

2003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一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三届四次会议精神,克服“非典”疫情和“尼伯特”台风等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努力建设国际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实现了1998年以来连续六年经济增长超10%的好局面。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3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8.73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的结构是:第一产业占41.7%,第二产业占21.6%,第三产业占36.7%。三次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贡献率36.3%,第二产业贡献率35.5%,第三产业贡献率28.2%。全年人均GDP8016元,同比增长9.3%。

当前我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经济总量小,人均GDP水平低;(2)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差;(3)城乡居民收增长缓慢,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偏低;(4)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5)人才结构性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优化。2003年,我市继续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高速农业结构,坚持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扩大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花卉和海产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积极推广高科技、无公害农产品,农林牧渔业全面获得好收成。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18亿元,比去年增长8.9%。其中:农业增长12.5%、林业增长0.4%、畜牧业增长13.5%、渔业增长8.7%。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种植业结构得到适当调整优化,粮食、瓜菜、水果等作物生势良好,增长较快。全年种植业总产值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热带农作物稳步发展。热带作物年末达到面积2.56万公顷,其中橡胶达到1.70万公顷。热带作物产品中,橡胶(干胶)、椰子、槟榔(干果)均有所增长,其中椰子产量增幅较大,达78.5%。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林业总产值2.67亿元,比上年增长0.4%。2003年我市认真抓好退耕还林、退塘还林工作,人工造林面积得到扩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91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63%,森林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化程度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畜牧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我市有关公司及农户充分利用海南创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年畜牧业总产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猪牛羊肉类和禽肉类均保持增长。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渔总产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8.7%。我市海洋企业瞄准南中国海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做渔业文章。市政府为了实现再造海上三亚的发展目标,启动了贴息扶持渔民造船工作,全年新建百吨渔船18艘,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海洋捕捞能力。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22万吨,比上年增长8.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77万吨,增长8.2%;淡水产品产量0.45万吨,增长4.7%。在海水产品产量中,海洋捕捞量5.89万吨,增长7.9%;养殖量0.88万吨,增长11.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海棠湾防潮(洪)堤一期工程、崖城水厂和汤池等23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9.9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8%。其中,耕作机械2.72万千瓦,增长4.2%;农用排灌机械3.05万千瓦,增长3.4%;渔业机械6.95万千瓦,增长0.1%;运输机械6.01万千瓦,增长0.3%。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58万吨,比上年增长15.1%;全年农村用电量261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2%。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加大,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552公顷。

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农村劳动力中已有2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贸易业和餐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各种形式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形成了农工贸运服一体休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并且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开创农业田园风光旅游新路子,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3年,我市注重把产业、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全市工业企业生产保持稳定,发电量、茶多酚系列产品、中密度纤维板等产品大幅度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0%。全年实际完成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轻工业增长6.3%;重工业增长25.6%。

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列入财务统计的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部额3265万元,比上年增加624万元,增长23.6%。

建筑业生产快速上升。全年建筑施工工程项目增多,建筑业生产速度加快。初步核算,建筑业全年实现增加值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2%。全市基建和更改投资的施工项目20个,房地产投资施工项目17个(不包农垦)。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

三、旅游和对外经济

旅游业保持发展。2003年,我市受“非典”疫情影响,上半年旅游人数一度下隆。但“非典”过后,市政府抓住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在我市举办的有利契机,努力打造“健康”、“美丽”、“生态”品牌,同时继续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抓好旅游系统人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完善景区景点的建设,成功举办了新丝路模特大赛、天涯国际婚庆节、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亚洲职业高尔夫三亚公开赛、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国际铁人三项赛、第26届世界潜水联合大会等一系列旅游活动,旅游市场得以迅速恢复。年末全年拥有旅游定点饭店9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4家,相当于五星级4家;四星级11家,相当于四星级9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及以下58家。年末旅游定点饭店拥有客房15020间;拥有床位27495张,比上年增长25.7%。全年旅游定点饭店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0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0%;客房年平均开房率50.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旅游总收入2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受“非典”影响,由于海外旅游者明显减少,旅游外汇收入也相对减少。全年旅游外汇收入仅3889.87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3.7%。

外贸进出口增长。2003年,我市通过加快建立无公害商品基地,积极扶持东吉水产品有限公司、市二轻工艺厂、福港水产品实业有限公司、海南群力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了我市产品出口的份额,全市进出口贸易增速加快。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43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出口总值2927万美元,增长13.0%;进口总值1341万美元,增长9.7%。出品收汇总额完成2471万美元,增长22.9%。

利用外资稳步增长。2003年,我市通过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际利用外资发展良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合作经营企业增长9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市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下增势强劲,城区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基本建设及更改完成投资16.20亿元,增长14.7%;房地产完成投资8.12亿元,增长87.8%;集体、私人及其他完成投资2.46亿元,增长7.0%。

三次产业和住宅投资情况是: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1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64亿元,减少1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6.38亿元,增长38.9%;住宅投资完成6.35亿元,增长38.1%。三次产业及住宅完成投资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占5.3%,第二产业占9.9%,第三产业占61.1%,住宅占23.7%。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市两河三岸四桥八路改造工程、三亚美丽之冠会展中心工程等全面竣工,城市面貌涣然一新。三亚河口旧城改造项目、白排国际客运港项目等进展顺利。碧海蓝天花园、阳光海岸、爱心大世界、南山海上观音等重点项目速度加快。

全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17.6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4.7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2.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0.81万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16.7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62.7%。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运输业继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710.1万吨,比上年增长7.4%;全社会完成旅客运输量1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

邮电通信业发展加快,通信现代化程度和信息传输程度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年末全市电话17.17万部,全年新增2.47万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13万户,全年新增3.64万户(含小灵通);年末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达到61部/百人;年末无线寻呼用户3.02万户;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3万门。年末ADSL(宽带)用户5000户,全年新增3750户,增长3倍。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口市场活跃。随着我市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社会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旅游消费增大,消费市场活跃。虽然第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特别是餐饮业一度走低,但“非典”过后,我市住房、通讯、家俱、旅游工艺品等消费热点不断升温,有效地抖动了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从城乡消费结构来看,市区消费水平高于农村的水平,市区消费品零售额9.69亿元,占65.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11亿元,占34.5%。

物价稳中有升。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我市市场主要产品价格指数略有上升。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效益明显提高。金融部门继续强化自身建设,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低,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年末全社会存款余额89.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9%,其中国家银行存款余额72.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8;年末全社会贷款余额43.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5%,其中国家银行贷款余额35.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1.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在余额47.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5%。全年不良贷款率为31.12%,比年初下降14.76个百分点;金融业总体比上年减亏0.18亿元。

保险事业稳健发展。全年完成保险承保额2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9.8%;收取保险费0.74亿元,增长6.6%;保险部门付出赔款0.21亿元,增长40.0%。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

科技事业有新的成果,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强。全年全市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4项(市级)。项目实际投入资金20万元。本年科学技术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0%。

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稳定。年末个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0.57万人(不含农垦),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0.17万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285个,其中科研单位10个;科技服务机构15个;南繁育种机构260个。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901人,其中,科研单位169人;科技服务机构212人;南繁育种机构520人。年末拥有市属国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4个,专业技术人员24人;科学技术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专业技术人员3人。

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教育部门始终以“普九”教育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普及九年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九年教育普及率98.8%。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表演团体3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1万册。年末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为95%;各类电影放映单位5家;报社1家,全年报纸总发行量307万份,发行量稳步扩大。

体育事业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年选拔运动员参加全国、全省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得全国前三年奖牌3枚,其中,铜牌3枚。获得全省前三名奖牌125枚,其中,金牌57枚;银牌36枚;铜牌32枚。全年有95%的在校中学生和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九、卫生和环境保护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我市卫生部门坚持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强化管理,大力抓好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医药市场整顿工作,进一步加强行风教育,不断引进和更新先进医疗设备,医风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1个,实有病床168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67人,其中,执业医师742人;执业助理医师179人;注册护士823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我市环保部门继续加大对环境资源保护的监管力度,和对海防林、红树林、珊瑚礁和市鸟黄嘴白鹭等野生动物的保护,严厉打击乱采、乱伐、滥捕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全市现有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3771公顷。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0.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6.7%。

十、人口、就业和人民生活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计划生育目标的范围内。全年人口出生率13.4%;人口死亡率3.4%;人口自然增长率1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0.8万人,户籍人口为50.39万人。

劳动就业总人数继续增加。我市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就业矛盾。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8930多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7%。年末全市从业人数25.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6%,其中,国有经济从业人数4.72万人,减少0.5%;城镇集体经济从业人数0.24万人,增长11.0%;联营、股份、外商、港澳台经济从业人数1.31万人,增长7.6%;私营企业劳动者1.81万人,增长6.1%;城镇个体有证劳动者2.27万人,增长8.9%;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14.71万人,增长3.5%。

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由于国家政策性调资,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尤其是行政事来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得到提高。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69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5.5%。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567元,比上年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2896元,比上年增长4.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40.81万平方米,其中,城镇私人新建住宅竣工面积3.9万平方米,农村私人新建住宅竣工面积14.8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改革不断深化,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全年养老、失业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到91%、89%,医疗保险征缴率为77.4%。“两个确保”得到较好落实,低保水平普遍提高,对城市低保对象6672人共发放低保金513万元;全年共发放养老金8374万元,9234人受益。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包括农垦;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和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