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海南

海口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1:22:21 来源:海口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56次

海口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0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全面实现或超过了“十五”计划和预期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实施和构建和谐海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01.35亿元(不含农垦,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分别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全省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418元,比上年增长9.5%。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化。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09亿元,比上年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1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5.12亿元,增长12.4%。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28.2:63.8调整为7.7:27.6:64.7。

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3.82%;实现利税总额3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利润总额14.81亿元,增长2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2%,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3%,居住价格上涨5.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8%,衣着价格下降3.4%,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1%。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资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企业面临受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快、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困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05年,全市农业完成增加值2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7.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9.87亿元,增长3.8%;林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2%;牧业增加值8.23亿元,增长12.3%;渔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5%。农林牧渔业实现的总产值分别为15.54亿元、1.88亿元、14.96亿元、4.79亿元,在总产值中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43.1:4.8:36.2:12.8调整为40.4:4.9:38.8:12.5。畜牧业快速发展,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今年我市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粮食、橡胶、糖蔗等种植业受干旱、“达维”强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减产幅度较大,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2.2万千瓦,拥有农用排灌机械7622台,总动力5.3万千瓦。年末耕地面积72.5万亩,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3.8万亩。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2.85万吨,比上年增长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工业完成总产值26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8%,占全部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7.2%提高到2005年的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5.7亿元,增长13.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05.66亿元,增长6.9%;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40.04亿元,增长18.5%,增速比轻工业快11.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主要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三大优势行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全年共完成产值136.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6%。从重点企业看,其拉动作用明显,年末,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6家,共完成产值209.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3%,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从产销情况看,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2%,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6.7%,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器材业等五大行业上(占83.5%)。

建筑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0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十五”期间年均递增9.8%。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8.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8%,竣工面积182.48万平方米,增长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94亿元,增长19.4%。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1亿元,下降12.0%;第二产业完成15.62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完成119.04亿元,增长16.0%,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1倍、37.7%、71.2%和1.1倍。全年全市计划总投资超过亿元的项目有97个,共完成投资87.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3.6%。

房地产业投资继续增长。200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商业营业用房投资6.57亿元,增长77.9%;住宅投资35.75亿元,增长7.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9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54.43万平方米,增长17.8%;新开工面积202.74万平方米,增长18.7%。全年房屋竣工面积110.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6.91万平方米,增长26.1%。全年房屋销售面积13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33.15万平方米,增长32.2%。全年房屋销售总额36.1亿元,增长49.9%。其中,住宅销售额33.6亿元,增长50.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交易活跃。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2.57亿元,增长15.2%,占全市零售总额的81.3%;餐饮业零售额19.58亿元,增长12.6%;其他行业零售额6.29亿元,增长8.4%。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家用电器销售额增长14.5%,石油制品销售额增长3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出现下降。2005年,全市外贸口岸进出口总值12.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9.7%。其中进口总值8.22亿美元;下降29.3%;出口总值4.12亿美元,增长20.3%。

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新签外资协议合同94个,新签协议合同总投资4.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5%。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3%。其中,外资企业投资2.8亿美元,增长50.1%,合资企业投资0.26亿美元,增长25.4%。

旅游业继续升温。2005年,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51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十五”期间年均递增9.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4.03万人次,增长38.5%;接待国内旅游者498.17万人次,增长10.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境外旅游收入0.4亿美元,增长47.0%;国内旅游收入43.95亿元,增长8.1%。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饭店63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26家。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4909万吨,比上年增长20.6%;旅客运输总量14914万人,增长1.9%。

邮电业务量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02亿元,增长17.6%;邮政业务总量1.41亿元,增长6.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比上年增长36.5%。移动电话用户91万户,增长26.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十五”期间年均递增2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68亿元,增长24.5%。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7.91亿元,增长20.5%;基金收入3.76亿元,增长48.3%。全年财政总支出3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0.21亿元,增长21.5%。在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4.41亿元,增长14.5%;农业支出0.68亿元,增长24.9%;文体广播事业支出0.6亿元,增长8%;教育事业支出3.65亿元,增长4.8%;医疗卫生事业支出1.37亿元,增长7.9%。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地方财政收入12.87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增值税1.44亿元,增长17%;营业税3.22亿元,增长15.3%;企业所得税0.7亿元,增长21.5%;土地增值税1.13亿元,增长57.2%。上划省和中央“四税”收入39.1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1%。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为789.19亿元,比年初增长10.1%。其中,企业事业单位存款295.62亿元,增长1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74.05亿元,增长1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29.14亿元,比年初增长10.4%。其中,中长期贷款543.79亿元,增长16.9%;短期贷款137.01亿元,下降11%;票据融资34.44亿元,增长88.8%。

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亿元,增长11.5%;人寿险保费收入5.3亿元,下降1.6%。全年各项赔款或满期给付金额2.6亿元,增长0.8%;其中,财产险赔付2.1亿元,下降1.2%;人寿险赔付0.5亿元,增长7.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8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市级单位组织实施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9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2项,全年科技经费支出2450万元。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59项,专利申请291件,比上年增长5%。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省级22个,市级13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4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2万人,比上年下降17.2%;在校生5.07万人,增长2.7%。各类中等专业教育招生1.55万人,增长12%;在校生3.84万人,增长18.9%;毕业生0.8万人,增长5.9%。普通高中招生1.5万人,增长9.8%;在校生4.1万人,增长14%。初中招生3万人,下降1%;在校生9.1万人,增长4.3%。小学招生3.17万人,增长3.2%;在校生19.06万人,增长0.6%;幼儿园在园幼儿3.67万人,增长4.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文艺工作者共创作、辅导、演出、展出、发表和获奖的作品1200件,其中国家级44件,省级61件,论文《强化群文效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获优秀论文奖并入选《文化大视野》;小说《回归的爱》获中国作家创作成果金奖;诗歌《漓江之约》获全国“山水情杯”电视诗歌大奖赛优秀奖;舞蹈《调声乐乐调声》获第四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评比铜奖。儿童文学作品在“五洲之星”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新思维作文大赛中获得金奖4个、银奖8个、铜奖26个。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新审批文艺团体11家,各类专业和民营剧团演出达3579场,观众近70万人次。全年共举办30场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活动8场,四进社区活动12场。对外文化交流活跃。市琼剧团应邀出访演出15场,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演出团体25个、演出71场次,观众近8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年末拥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27家,文化艺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2个。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0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0%。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67个,其中各类医院40个,各类卫生院36个,疗养院2个,妇幼保健院6个,急救中心3个,其他卫生机构6个,拥有各类医疗病床678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334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297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亚洲性赛事金牌6枚,在全国各类赛事上获得银牌3枚,铜牌1枚,省级运动会上获得金牌99枚、银牌61枚和铜牌51枚。年内成功举办了2005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和万人迎春长跑、市业余足球联赛、市篮球甲级联赛等16项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赛事。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全年实施市政工程项目1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个,续建项目13个,实际完成投资8亿元。海口绕城公路、滨江西路、和平大道北段延长线、万国商城西侧道路年内开工建设;龙昆南路改造已全线通车,兑现了政府对全市人民做出的承诺;风翔路、城西路、国兴大道西段、海景路、西环路博养干榘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滨涯路、西环路、丘海大道延长线、海瑞大桥等工程进展顺利。人居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改造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创建文明城市等工作中成效显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保护工作效果明显。为巩固“一控双达标”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全市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充分发挥环保龙头作用,强化对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管理,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全年完成审批工业项目39个,审查同意20个项目选址,审批其他项目295个,验收竣工项目22个,“三同时”执行率大中型项目达到100%,小型项目90%以上。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62.6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46.74平方公里,高污染燃料禁烧区面积62.64平方公里。工业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1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0.015毫克/立方米,PM10年日平均值为0.04毫克/立方米,环境污染指数(API)平均值39,全年空气质量处于I级优的318天,II级良的47天,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国家I级水平。主要江河、湖库、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国家标准。

十二、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7.29万人,增长3.0%。其中,非农业人口86.49万人,增长5.2%;农业人口60.8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220元/人,增长14.8%,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不包括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及个体从业人员所获取的劳动报酬)。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0元,增长8.4%;人均消费性支出7368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29元,增长7.2%。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使用面积2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6.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不包含省属单位,下同)13.2万人,比上年增长9.6%;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5万人,增长6.4%;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1.4万人,增长14.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3万人,增长2.8%。

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25.77万人(不包括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及个体劳动者),比上年增长3.3%,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5.05万人,增长2.5%。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按国家统计局的规范要求,我市GDP中文名称提法,由原来的海口市国内生产总值改为海口市生产总值;

3.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农业总产值按国家统计局规定使用新口径,即不包括农民家庭兼营手工业产值,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不含居民住宅销售额;

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和500万元以上的零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