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西

来宾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0:58:59 来源:来宾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50次

2002年是来宾市建市之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持续高位运行;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对外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步入快速增长区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在快速运行的平台上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4.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7%。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1.40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2.8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13亿元,增长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356元,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66%、31.47%和28.87%。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07亿元,增长7.8%,实现利税总额7.0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01,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5.91个百分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农业生产加快向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商业流通手段不断创新。建市后,政府工作提速,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仍较突出;县域经济比较薄弱;财源培植有待加强。百业待举、百事待兴。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全市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扩经”、“稳蔗”、“优果”、“兴牧”、“强菜”、“活商”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升级为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朝着结构调优,农民调富的方向迈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7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其中,农业产值39.36亿元,增长17.4%;林业产值0.91亿元,下降9.3%;牧业产值20.35亿元,增长5.5%;渔业产值2.09亿元,增长10.4%。

粮食生产安全平稳,品质日渐优化。优质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70%。受种植面积调整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粮食、油料减产,粮食总产量仍达到92.95万吨。

甘蔗、水果产量大幅度增加是农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坚持以蔗为本的经营理念,推广高糖、高产优良品种,糖料蔗生产稳中有进。全年种植面积达134.5万亩,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678万吨,增加189万吨,增长38.8%,甘蔗实现产值10.93亿元,占总产值的17.4%。水果总产量13.53万吨,同比增加4.8万吨,增长54.9%。全市甘蔗、水果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分别贡献了7.6和3.0个百分点。

特色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亮点。蔬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订单”蔬菜比例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桑蚕生产发展迅猛。

通过抓畜禽改良,培育龙头企业,实施示范工程等措施,畜牧水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肉类总产量25.92万吨,增长7.8%;水产品产量3.39万吨,增长9.3%。

林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039公顷,比上年增长112.1%。其中退耕造林1911公顷,比上年增长150.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1823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5%。化肥施用量(折纯)53.68万吨,增长12.4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32吨,增长24.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1万亩,增长1.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通电、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发展。

三、工业

工业增长呈现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8%。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3家,增长18.6%。规模以上的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64亿元,增长11.6%,实现工业增加值16.52亿元,增长2.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26.75亿元,增长27.1%,集体工业1.14亿元,减19.3%,股份制企业19.56亿元,增长31.2%,外资企业22.15亿元,增长47.8%。轻工业生产增幅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产值16.9亿元,34.74亿元,增长71.4%和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7.8%。产销衔接趋好,年末累计产品销售率达99.6%,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9.9%和99.6%。

支柱行业拉动作用明显。在九大主要行业中有七个保持增长,其中制糖业、造纸业、水泥制造业等三大行业增幅较大。制糖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高达27.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74.8%;造纸业增长22.8%,水泥制造业增长92.8%,黑色金属冶炼业增长9.3%,电力行业增长1.4%。

除集体和股份合作制外,其余经济类型均保持较快增长。国有、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均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其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幅最大,达47.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11亿元,比上年增长45.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52.8个百分点。国有经济类型投资14.06亿元,增长72.9%。非国有投资10.05亿元,增长20.2%。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1.7%。集体投资0.38亿元,下降31.26%;私人投资5.06亿元,减5.4%。从投资管理渠道上看,基本建设投资11.99亿元,增长50.9%;更新改造投资5.29亿元,增长281.3%;其他投资0.02亿元,增长5.67倍。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基础产业的投资进一步加强。在2002年投资中,资金投向重点以能源等基础建设项目为主。能源工业投资10.1亿元,增长3.49倍。交通业投资2.02亿元,下降33.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本年度新增生产能力有:日处理甘蔗6100吨,新增公路150公里,改建公路108公里,中小学校学生席位2251个,增长达44.01%。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好转。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一路红火,集贸市场日渐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9亿元,同比增长11.1%。分城乡看,城乡消费趋向同步增长,县(市)消费品零售额13.50亿元,增长12.9%,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48亿元,增长18.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止降回升,略增1.3%,集体经济稳定增长。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4.85亿元,增长11.9%;餐饮业2.54亿元,增长17.5%;其他业5.58亿元,增长6.4%。

对外经济有了重大突破。我市紧紧抓住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有所好转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和扶持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全市外贸出口走出低谷,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972.99万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进口2999万美元,增长29.0%,出口达4973.8万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411.66万美元,加工贸易出口7561万美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从三个突出重点看:在重点产品上,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以硅锰、锰铁、重晶石等为主导产品;在重点企业上,以八一铁合金集团公司、象州恒泰矿业公司、象州矿业集团公司、广西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为重点;在重点市场上,仍以亚洲地区和美国等作为两大重点出口市场。从主要产品的增量上看:硅锰出口比上年增加10618吨,锰铁增加10597吨。

六、交通、邮电、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继2001年大规模的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在我地区拉开序幕后,全年完成公路投资1.84亿元。新增公路150公里,同比增长6.04倍。改建公路108公里。在运输方面,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1.65亿吨公里,增长14.0%。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4.03亿吨公里,增长0.2%;公路周转量13.69亿吨公里,增长16.5%;水路货物周转量3.93亿吨公里,增长21.9%。完成旅客周转量9.89亿人公里,同比增长2.0.%。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1.11亿人公里,增长7.8%;公路旅客周转量8.73亿人公里,增长1.3%;水路旅客周转量0.06亿人公里,与去年基本持平。

邮电通讯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现价)2.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全市新增本地电话交换机3.1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26万户,年末固定电话达16.22万部,增长25.2%。移动电话增长尤为迅速。全年新增移动电话6.08万台,年末移动电话达10.45万台,增长139.3%。计算机因特网走进千家万户,年末用户达1.93万户。已通电话的行政村662个,占全部行政村的91.9%。

旅游业在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中健康发展。全市国内旅游达68.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亿元;国际旅游人数不断增加。

七、金融、财政

金融运行存贷两旺,信贷投放实现双赢。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07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39亿元,增长8.5%,其中:企业存款9.34亿元,减3.8%。信贷投向明确,重点突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94亿元,比年初增加4.35亿元,增长13.8%。其中,短期贷款22.54亿元,增长10.1%;中长期贷款11.01亿元,增长24.8%。信贷投向投量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加大对支柱产业制糖企业的信贷支持,满足了糖厂资金周转需要,全年各金融机构向糖厂提供流动资金3亿元,二是推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年末,全辖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3.79亿元,占其贷款总量的45.1%。金融机构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稳步增长,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从而也促进储蓄存款大幅上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81亿元,增长10.4%。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证。我市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加强征管,进一步拓宽财源,取得良好效果。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25亿元,增长1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35亿元,增长13.2%。人均财政收入为427元,增长10.9%。全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8%。实现了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在财政支出上,严格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原则,职工工资发放,农业、教育、科技等社会公益事业重点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绩斐然。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讲学习、抓发展、建体系、强能力”的要求,全面深入开展第二轮创新计划的实施,在研究与开发、成果推广、科学普及和体制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58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42项,获市级奖励15项,区级奖励1项;结合机构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美,职能配置和工作机制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实现“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4.1%以上,小学在校学生274537人,同比减少3.9%,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较上年略有提高。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3911人,同比增长3.2%,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987人,同比增长2.5%;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578人,同比增长12.8%,专科上线人数2476人,较上年大幅增长。加大了教育投入,全面开展抢修中小学危房大会战。全市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5876.42万元,新建校舍10.76万平方米。共投入教育技术装备经费580万元,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费250万元。

九、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

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桂中电视台全年上送广西电视台被采用播出的新闻稿件303篇,在全区各地市级电视台中名列前茅。全市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为92.34%和96.07%。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7.0%。

《桂中日报》坚持抓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重点的各项宣传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办报水平和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稳步增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全市75个乡镇文化站有57个乡镇有图书馆,藏书达34.22万册;县级公共图书馆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业余演出团(队)251个。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药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保健所)1104个,床位数3166张。其中医院19个,床位1915张。卫生院72个,床位1018张;卫生技术人员4126人,其中,执业医师1065人,执业助理医师688人;注册护士1433人,药剂人员251人,检验人员143人。农村卫生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户改厕率为84.2%,卫生室621个,卫生人员1099人,乡村医生907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运动员3名。在全国、全区比赛中共获金牌36枚,银牌40枚,铜牌38枚。成功地举办了原柳州地区第八届体育运动会,共有12501人次运动员参加篮球、田径、举重等八个大项、11个小项的角逐。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共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项目达23个,参加人数共达32万人次。在全民健身活动周中,我市共获组织奖1个,先进单位3个。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4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73万人,占14.4%,农业人口206.22万人。占85.6%。人口密度为180人/平方公里。出生人口为2.35万人,死亡人口0.9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990元,比上年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69元,比上年增加148元,增长9.1%。

劳动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有3.36万名职工和1.18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全年累计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78个,全年累计实现再就业1895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运行良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至年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33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650.92万元,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792人,领取失业保险金额494.53万元。工伤、生育保险改革继续深入进行。

社会福利工作实现了新的跨越。年内全市共投入经费1095万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和维修,完善社会福利基础设施。使全市社会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床位增加到1119床。全市乡镇敬老院达到58所,覆盖率居全区前列。全年落实到位低保资金1536万元,共发放救济低保对象32715人,实现了应保尽保,维护了社会稳定。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通过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加大对环保设施现场检查力度,使环保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6个,总投资3176.5万元。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工业废水中有毒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体物等6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并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减。全市四县一区一市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合山市,兴宾区符合三级标准。金秀县,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符合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全市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地面水类水质标准。各县、市、区的饮用水水源水质全年达标率为95%。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最终以《2003年来宾市统计年鉴》数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项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