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西

河池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0:57:49 来源:河池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52次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一个目标、三个提升、四个带动”的工作思路,以解放思想再讨论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长期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实现止跌上扬,呈现平稳增长、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止跌上扬,平稳增长。据核算,2003年河池市生产总值(GDP)(按新方法计算)为143.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23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6.35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52.69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97%、37.92%和42.1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9%、32.4%和36.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5.5个百分点。人均GDP3768元,增长6.57%。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1.24%,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9%。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果。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82.14万人,比上年下降2.11%,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6.8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财政收入转降为升。全年财政收入16.65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增长0.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85亿元,增长4.4%。一般预算支出25.30亿元,增长5.4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1.6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业生产受灾严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仍比较单一;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较困难;电力、煤炭等能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据统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57亿元,增长4.98%。其中,牧业产值27.47亿元,增长9.64%;林业产值6.05亿元,增长15.82%;渔业产值1.72亿元,下降1.01%;种植业产值32.41亿元,增长0.74%。

粮食油料等产量下降。全年粮食产量106.78万吨,比上年减少7.65万吨,下降6.69%;油料产量2.51万吨,下降17.71%;甘蔗产量257.55万吨,比上年增加20.93万吨,增长8.85%;蔬菜产量84.54万吨,增长5.83%;水果产量15.30万吨,增长2.48%。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74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67万公顷。

肉类产量平稳增长。生猪出栏265.13万头,增长1.15%;家禽出栏1975.04万只,增长6.41%;肉类产量26.00万吨,增长4.24%;蚕茧产量1.93万吨,增长36.62%;水产品产量2.89万吨,增长3.47%。

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6.38%;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02年的63.3%下降到2003年的62.0%,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205千公顷,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1:0.58调整为1:0.61。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9.14%,比上年提高8.99个百分点;高产高糖甘蔗种植占甘蔗总面积的90.77%,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5.57%提高到40.78%;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0.83万千瓦,增长5.23%;全年农村用电量2.05亿千瓦小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68万公顷,增长2.0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止跌上扬。在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医药、食品加工、机械等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强力拉动下,全市工业生产实现止跌回升的良好态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0.55亿元,增长3.46%。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6.2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8.70亿元,增长4.04%;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7.69亿元,下降1.32%。分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4.95%;集体企业0.41亿元,下降20%;股份合作企业0.11亿元,增长48.07%;股份制企业5.23亿元,增长5.7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51亿元,下降11.3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0.76亿元,增长1.4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2.57亿元,下降7.15%;重工业增加值20.99亿元,增长5.5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93亿元,增长9.6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01%。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2003年河池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培育壮大水电业、矿产业、化学工业、建材业、农用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中医药业等七大支柱产业,多元化工业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在配合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龙滩水电站和岩滩电站扩建工程的同时,全市新开工南丹鸳鸯桥水电站、大化龙眼水电站、宜州长瓦水电站等一批中小水电站项目,水电建设成为2003年全市工业建设最突出的亮点。分行业看,电力、有色、化工、建材、医药、制糖等重点行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全市电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力增加值11.40亿元,增长11.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25.44%;化学工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30.08%;建材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5.8%;医药制造业增加值0.20亿元,增长299.67%;制糖工业增加值1.74亿元,增长16.8%。分产品产量看,发电量89.78亿千瓦小时,增长3.8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3.28万吨,增长35.23%;农用化学肥料产量14.27万吨,增长6.33%,水泥产量205.07万吨,增长17.59%;成品钢材产量2.05万吨,为今年新增产品;机制糖产量29.41万吨,增长15.20%;木材产量34.36万立方米,增长12.21%。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大幅度增长。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烟草等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推动下,工业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8.00亿元,增长14.40%;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38亿元,增长52.94%。

建筑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80亿元,增长20.11%。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25亿元,增长47.06%;上缴税金0.63亿元,增长103.23%。全年施工单位工程1978个,增长68.20%,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86个,增长47.19%;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增长35.56%;房屋竣工面积89.51万平方米,增长34.84%。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4.9万元,比上年提高20.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跃上新台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创下投资增量为历史最大,投资增幅为1999年以来最好水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81亿元,增长13.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8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48.27亿元,增长14.68%,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3.82亿元,增长9.6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03亿元,增长29.05%。

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年累计施工项目1005个,新开工项目758个。累计施工项目中,其中1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9个,完成投资25.58亿元,主要重点项目有河化集团1000吨/日产新型干法水泥、下桥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电厂扩建、河池市城东60米大道工程、龙滩水电站、五圩至东兰二级路、宝坛电站、环江至大沙坡二级路、水任至南宁高等级公路、宜州市建设局、河池供电局城网改造工程、河池供电局直供直管农网改造一期工程、南丹高锋矿、南方冶炼厂锌焙砂冶炼工程、巴马至凤山二级路、东兰至巴马二级路和巴马至田阳二级路。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0.95亿元,增长3.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5.90万平方米,增长3.31倍,住宅销售5.78万平方米,增长3.22倍。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投资看,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大幅提高,完成投资1.93亿元,增长1.8倍;第二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完成投资26.82亿元,增长14.62%;第三产业投资继续增长,完成投资19.18亿元,增长17.24%。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50万元以上项目工业完成投资26.72亿元,增长17.04%;其中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61亿元,增长72.73%,工业技改投资占技改总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47%提高到71.77%;工业技改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完成2.76亿元,与上年持平。技改投资主体实现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新格局,国有单位完成技改投资2.40亿元,下降14.29%,占更新改造总投资的比重为47.7%;非国有单位完成技改投资2.63亿元,增长1.41倍,占更新改造总投资的比重为52.3%。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水力发电机组容量0.32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7.15万千伏安;年新增水泥能力5万吨;年新增氮肥产量5万吨;新建公路552.29公里,改建公路162.7公里;新建客、货运站2个;新增中等学校学生席位8674个,其他学校学生席位1500个;新增医院病床285张;新增城市公交车辆购置20辆。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活跃,消费热点持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4亿元,增长8.25%。分城乡看,全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25亿元,增长7.39%;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99亿元,增长8.6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6.79亿元,增长8.66%;餐饮业零售额5.84亿元,增长10.69%。从分商品看,限额以上食品饮料烟草类、医药类、石油制品类继续旺销,销售额分别为4.78亿元、0.67亿元和3.99亿元,分别增长29.75%、6.72%和38.70%;家用电器类和文化用品类销售额分别为0.64亿元和0.09亿元,分别下降2.86%和1.22%。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外贸出口在上年取得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形成快进快出的良好格局。据统计,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115万美元,增长2倍。其中,出口总额2665万美元,增长1.3倍,出口额创1999年以来最好水平;进口总额1450万美元,增长6倍。

利用外资情况良好。全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额1664万美元,增长23.8倍。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4.05%。交通运输业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影响,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年公路完成货运量2230万吨,下降18.23%,完成货物周转量174282万吨公里,下降12.08%;公路完成客运量5276万人,下降17.52%,完成旅客周转量617183万人公里。全年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60万吨,下降34.78%,完成货物周转量4961万吨公里;水上运输完成客运量134万人,下降4.96%;完成旅客周转量8223万人公里,增长20.32%。

邮电通讯业高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6.56亿元,增长14.2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80亿元,下降1.14%;邮政业务总量0.60亿元,增长17.87%。固定电话用户达414323户,增长29.4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49832户,增长24.49%;乡村电话用户164491户,增长37.77%。电话普及率达到10.87部/百人,增加2.44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50983户,增长22.63%,其中,本年新增46317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52813户,增长266.0%。

旅游市场克服非典疫情影响得到逐步恢复。全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6.86万人,其中,接待外国人0.06万人,接待港澳台同胞0.21万人,全年国内旅游收入0.1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9.59亿元,比年初增长9.3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1.59亿元,比年初增长11.6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90亿元,比年初增长8.8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3.46亿元,比年初增长9.88%。其中,短期贷款48.94亿元,比年初增长17.48%;中长期贷款31.30亿元,比年初增长7.43%;个人消费贷款6.94亿元,增长64.34%。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68亿元,增长3.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89亿元,下降1.11%;寿险保费收入1.79亿元,增长5.92%。全年赔付额0.67亿元,下降21.82%,其中,财产险赔款0.49亿元,增长13.95%;寿险给付0.18亿元,增长50.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队伍基本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2321人,科研所从业人员327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7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49项,其中自治区下达的有22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验收16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13项,软科学成果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专利申请量93件,授权专利34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招生2156人,在校生4451人,分别增长53.56%和50.32%。成人高校2所,招生732人,下降39.2%,在校生4470人,增长49.85%;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招生3303人,下降3.81%,在校生10466人,增长7.19%;普通技工学校4所,招生660人,下降2.51%,在校生1701人,增长13.63%;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4所,招生666人,下降60.12%,在校生2058人,下降50.81%;普通高中17所,招生16004人,下降0.92%,在校生46597人,增长13.05%;初中219所,招生58030人,下降3.86%,在校生166111人,增长3.63%;普通小学1704所,招生72614人,增长4.30%,在校生373814人,下降2.0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1%;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生181人,下降7.65%,在校生1309人,下降0.30%;幼儿园121所,在园幼儿55785人,增长20.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至年末,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不含乡镇部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博物馆1个。全年报纸出版1253万份。全市共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站)1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502座,电视、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76.24%和76.67%。

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全市非典疫情无局部暴发流行、无医务人员感染、国家确定非典后无疑似病例发生。

卫生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网、信息报告网、紧急救助网初步建立并发挥了作用。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设医疗点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常规孕产妇保健覆盖率扩大,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44个,病床床位6499张,卫生技术人员7463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92个,床位5975张;卫生技术人员628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80人,注册护士2339人。全市妇幼保健院(所)12个,卫生技术人员459人;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2个,卫生技术人员12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412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大,食品卫生、化妆品、公共场所等卫生监督合格率稳中有升。年末全市共有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比赛中,在亚洲及世界重大比赛上,我市体育健儿获得金牌2枚。在全国重大比赛上获得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1枚。在区内重大比赛上获得金牌6.5枚,银牌5枚,铜牌2枚。群众性比赛中,在全国重大比赛上取得第一名11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3个。在区内重大比赛上取得第一名8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9个。体育基础设施和群众运动场所增加,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各族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城市(县城以上)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28亿元,增长16.42%。自来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86.15万立方米/日;污水集中处理能力32.3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为50.11%和71.84%。城市燃气普及率达71.62%;城市道路长度为586.63公里,增长6.31%。公共交通运营车辆250辆,增长2.46%。新建了一批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城市公共绿地面积387.22公顷,城镇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36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个,总投资140.0万元。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新成绩。到年末全市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达19.9平方公里,建成城市噪声达标区3个,面积达13.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381.00万人,增长0.39%。其中,城镇人口84.05万人,占总人口22.06%;乡村人口296.95万人,占总人口77.94%。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95.86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5.15万人,占48.59%。全市出生人口4.3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29‰;死亡人口1.62万人,死亡率为4.25‰;全年净增人口2.6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4‰,上升2.7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0920元,人均增加852元,增长8.46%。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中,其中:企业单位9359元,下降1.20%,事业单位11815元,增长9.28%,机关单位13545元,增长9.9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221元,人均增加951元,增长9.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中,其中:企业单位9551元,下降0.31%,事业单位12246元,增长9.55%,机关单位13715元,增长10.36%。农民人均纯收入1497元,人均增加78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72元,增长1.40%,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2.48%。2003年末,农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为149.45万人,比上年减少28.14万人。

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竣工住宅面积139.32万平方米,增长13.2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3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86平方米;农村居民竣工住宅面积127.49万平方米,下降7.60%,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7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3510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780人,增长38.9%。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097人,增长5.6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人数20833人,增长7.08%;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7826人,增长15.09%。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全市有23214户、51510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至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敬老院床位1473张,比上年增长0.82%,收养人数924人,增长3.36%。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06.7万元。

注:

1、公报中的河池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从2004年1月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例如原来的“河池市国内生产总值”改为“河池市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