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西

梧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0:28:48 来源:梧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34次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克服了百年不遇特大洪涝灾害和禽流感疫情等困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23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54亿元,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第二产业增加值100.94亿元,增长2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1%;第三产业增加值77.58亿元,增长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5:40.2:35.3调整为2005年的22.4:43.9:33.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继续加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0.25亿元(不含基金),突破2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8%,比2000年翻了一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01亿元,增长17.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6.74亿元,增长21.5%。

城市居民消费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从商品分类看,八大类价格指数中食品、烟酒、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上涨5.1%、5.8%、5.8%、0.1%、0.6%、2.5%,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3.0%、1.2%。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24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40.75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7.51亿元,增长2.3%;畜牧业产值32.67亿元,增长10.9%;渔业产值3.47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4亿元,增长6.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3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2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84.4万吨,比上年下降3.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5.1万公顷,增长13.8%。林业生产方面,全年全市共完成绿化造林15.13万亩,封山育林3.52万亩。年末全市森林面积为13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6%。(主要农副、畜牧产品产量见表1)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3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8.19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1.4万吨,减少5.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万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73.6%;农村用电量18326万千瓦时,增长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70.4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1.82亿元,增长29.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4.62亿元,增长42.0%;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4.61亿元,增长52.8%;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43.72亿元,增长38.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44.84亿元,增长32.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销售产值128.73亿元,比上年增长44.2%;产品销售率为97.3。企业经济效益有大幅度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53亿元,增长1.35倍;实现利税总额8.70亿元,增长51.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2)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0.92万平方米,下降6.8%;房屋竣工面积84.86万平方米,增长7.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89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00亿元,增长33.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4.52亿元,增长32.7%;更新改造投资11.73亿元,增长30.9%;房地产开发投资9.61亿元,增长36.5%。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40亿元,增长53.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3.87亿元,增长29.6%。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17.37亿元,增长2.3%;交通电信业完成投资28.35亿元,增长127.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5.12亿元,增长2.41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8.41亿元,下降43.2%。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事业方面。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37.46亿元,比上年增长41.7%;集体经济投资2.18亿元,增长38.9%;非公有投资完成60.26亿元,增长33.8%,非公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0.3%。

项目大会战取得丰硕成果。一批新项目开工,一批重点工程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进展,会战项目共完成投资62.41亿元,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30%。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开工建设;长洲水利枢纽、洛湛铁路梧州段、南梧高速公路岑梧段、桂梧高速公路马江至梧州段在建中;西堤路拓宽工程、桂梧高速公路苍郁段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分区域看,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同步发展。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39.03亿元,增长13.1%;县和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为46.52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44亿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8.37亿元,增长14.2%。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1.05亿元,增长12.9%;集体经济零售额1.69亿元,增长12.2%;股份制经济零售额2.36亿元,增长16.8%;私营经济零售额10.08亿元,增长13.2%;个体经济零售额54.56亿元,增长14.8%。从商品分类看,居民消费结构提升。2005年,通讯器材类、建筑装潢材料类和高端家电类零售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

图4:“十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速度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外贸出口总额2.93亿美元,增长13.7%;其中市属外贸出口2.45亿美元,增长19.8%。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境外资金)1.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利用市外境内资金56.8亿元。全市年末实有“三资”企业338家,其中当年新增“三资”企业53家。

七、交通、邮电、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增加值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全年完成客货运周转量36.25亿吨公里,增长24.3%。其中货运周转量28.29亿吨公里,增长24.5%;客运周转量30.70亿人公里,增长23.2%。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3.59万吨,比上年增长73.3%。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0.72万户(含小灵通用户),增长1.8%;移动电话用户52.71万户,下降2.2%。电话普及率为34部/百人。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宽带用户)为4.01万户,比上年增长1.36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共有星级以上宾馆15家。随着我市旅游环境的改善,中外游客增多。200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3.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7.3%。其中国内游客300.11万人次,增长66.8%;境外游客3.76万人次,增长1.15倍。全年全市旅游收入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5.37亿元,增长1.11倍;国际旅游收入0.32亿元,增长1.61倍。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2.32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110.72亿元,增长6.6%。

2005年梧州市新增泰康人寿、华安财保、安邦财保、大地财保、天安保险5家保险公司。全年全市保险业务承保金额为1348.74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各项保费收入4.25亿元,增长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3.22亿元;全年保险赔付支出1.11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0.72亿元,人寿险赔付支出0.39亿元。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河东升龙秀湾、改造一新的西堤路成为市内亮丽的风景线;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标志性建筑西江明珠塔在建中。城建“三年大变”目标基本实现。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349.8公里,比上年增加14.4公里。道路面积626.4万平方米,增加28.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2.89平方米;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为63.72平方公里。全年新装路灯4021盏。年末拥有公交营运车辆295台,增加80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5.37标台,全年公交客运量4688.5万人次,增长8.9%。年末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91.1%,燃气普及率为85.6%。

年内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以内,各环境质量要素达到了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并保持在较好的水平。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其中市区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2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1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43毫克/立方米。酸雨频率为62.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49.3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3分贝。地面水质达标率维持在100%。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年末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93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276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8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7平方米。

十、科技与教育

年末全市各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5.49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1.91万人。科研工作有新成果。全年获得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获市级奖项23项,自治区级奖项3项;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共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第二轮科技创新计划中,共培育、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7个,引进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新技术21项;研制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新产品54项,组织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技术、成果4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级科技计划21项,其中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三项计划97项。全年登记科技成果29项,授权专利数52件,全年专利申请量136件。

年末全市共有小学902所,专任教师1.22万人,招生5.67万人,在校学生36.0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2%;全市有普通中学154所,专任教师0.9万人。其中初中招生6.29万人,在校学生16.72万人,初中入学率97.3%。普通高中招生1.33万人,在校学生3.33万人;全市年末共有职业中学18所,在校学生1.82万人;全市有幼儿园161所,专任教师1.22万人,在园儿童6.54万人。2005年,全市经高考获各类大学录取人数为7540人,比上年增长10.8%,大学升学率为78.2%。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开启希望、重建家园”赈灾文艺晚会获得成功。渔鼓说唱《爱心桥》、表演唱《老梁拒烟》分别荣获全国第四届社区文艺汇演银奖和铜奖。继续推进“璀璨广场”文化活动,并以此带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据文化部门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58场次,吸引观众近48万人次;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8个。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92.2万册;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开始,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年末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3.34%,电视覆盖率达96.71%。

全年梧州市向上级单位输送运动员9人。在全区比赛中共获金牌26枚,银牌24枚,铜牌22枚;成功举办了第23届“热血杯”青年运动会、“升龙秀湾杯”龙舟大赛、“中国体育彩票杯”全民健身体育竞赛等大型赛事;全年组织了320次群众体育活动,共投入经费683万元,参加活动人数达56.8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5个(不包括私人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85个;卫生机构病床床位629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520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422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2905人,注册护师、护士3013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全市各市、县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49.5万人。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增强,全市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的比例达88.01%。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43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增长0.92%。其中男性161.70万人,女性143.73万人。非农业人口60.6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85%。

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433元,比上年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18元,增长16.0%;人均消费性支出5644元,增长2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75元,增长12.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3万人,参保率为91.2%。收缴失业保险基金2611.80万元,增长16.2%;全年共接收失业人员4261人,其中有2612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为61.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及离退休人员16.1万人,全年收缴基本养老金23220万元,比上年增长22.71%,收缴率达92.21%。退休养老金完全社会化按时足额发放,全年拔付社会养老金34923万元;医保改革逐步深化。至年末,全市参加医疗保险共19.35万人,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达98.7%。积极支持经济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年末,我市医保定点药店扩展到27家。全年全市共征收社会保险基金39117万元,增长19.76%;年末基金累计结余24410万元,增长13.6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报由梧州市统计局供稿。

2.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以《梧州年鉴》公布数为准。

3.本公报中梧州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