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西

梧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0:28:24 来源:梧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37次

2003年是我市实施“以项目带动经济提速”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两个带动”战略,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发展步伐,国民经济总体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全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全面上升,拉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同步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原国内生产总值,下同)163.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4.2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是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55.35亿元,增长18.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5%;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64.12亿元,增长8.1%。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30.5∶29.9∶39.6转变为27.0∶33.8∶39.2,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98元,比上年增长6.1%。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4.26亿元(不含基金),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中,完成各项税收6.05亿元,增长9.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04亿元,增长25.1%;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0.74亿元,增长79.3%;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5.79亿元,增长18.6%。

市场物价恢复性上升。2003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了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2.5%,居住类上升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0.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升5.0%,衣着类上升0.8%。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3.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0.4%。

城镇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4.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8.8万人,增长4.5%。全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就业1.6万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891人,比上年底减少400人,登记失业率为2.9%。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加快国有资产重组步伐。年末全市有16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或资产重组,正在组织实施的有24家,企业改制面占全市国有资产总量的90%。国有资产通过重组,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活力增强。较好地对28家特困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共减少债务达3.3亿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得到改善。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取得新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8.3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种植业产值37.82亿元,增长0.6%;林业产值8.62亿元,增长5.5%;畜牧业产值28.50亿元,增长7.1%;渔业产值3.45亿元,增长5.6%。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4.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农业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5.81万公顷,比2002年调减4365公顷。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3.79∶1。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作为增加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各种适应市场需要的农牧产品种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各级把速生丰产林作为林业生产的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240公顷,比上年增长61.9%。其中用材林4137公顷,增长2.5%。全年完成迹地更新面积3044公顷。森林资源继续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年末全市森林面积为89.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6%。

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8.27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7.5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1.51万吨,增长1.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9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1.4%;农村用电量16127万千瓦时,下降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2003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为1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53亿元,增长32.7%。随着工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生产技术不断改善提高,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增长势头强劲。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产值20.40亿元,增长20.0%;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20.31亿元,增长72.1%;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6.77亿元,增长3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6%。

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提高。工业产品销售与生产同步增长。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销售产值67.15亿元,产销率为96.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就我市规模以上181家工业企业统计,共实现利税总额44954万元,比上年净增6628万元,增幅达17.3%。企业盈利水平提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821万元,比上年净增1020万元,增幅为13.1%。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2.6万平方米,增长67.0%;房屋竣工面积256.7万平方米,增长106.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上新台阶。随着“三百项目大会战”战略目标的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70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0.51亿元,增长77.0%;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87亿元,增长49.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44亿元,下降10.6%;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65亿元,增长113.8%。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370个,比上年增加18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31个,增89个。县域投资显著增加。2003年,各县(市)投资增长态势强劲,平均增速为4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56亿元,比上年增长92.2%;第二产业投资8.12亿元,增长37.9%;第三产业投资33.02亿元,增长47.9%。项目规模扩大。2003年,57个计划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0.57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9.3%,增长73.1%。

房地产开发放缓。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44亿元,下降10.6%。商品房施工面积97.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1%;竣工面积40.64万平方米,增长24.7%;住宅销售面积29.83万平方米,增长6.8%;住宅销售额4.06亿元,增长3.6%。

重点建设项目对投资的支撑作用增强。2003年100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9.5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6.9%。苍梧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联通公司CDMA二期工程等项目已竣工投产;河东防洪堤主体工程如期建成并在汛期前发挥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长洲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启动;南梧高速公路岑溪至梧州段已开工建设;市新迎宾馆(江滨国际大酒店)、汽车客运中心等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区道路改造、路灯改造等工程全面展开并陆续完成,初步解决了多年存在的“路不平,灯不亮,渠不通”的突出问题,实现了城市面貌一年一小变的目标。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0.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公路10.71亿吨公里,下降0.3%;水运9.87亿吨公里,增长11.0%。受“非典”影响,交通客运周转量有所下降,全年社会客运周转量13.53亿人公里,下降8.9%。其中公路13.11亿人公里,下降9.3%;水运0.42亿人公里,增长5.4%。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13万吨,比上年增长2.7%。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1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6.04万户(含小灵通用户),增长12.4%,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32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1.53万户,增长60.5%,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78部/百人。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7.03万户,比上年增长22.3%。

六、贸易、外经、旅游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克服“非典”影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各行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6.31亿元,增长10.2%;餐饮业零售额9.47亿元,增长26.2%;制造业零售额2.84亿元,下降12.9%;其他行业零售额1.15亿元,增长11.5%。各类集市贸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成交额为3.99亿元。

大型商贸企业、连锁超市经营形势向好,住房、通讯、家用电脑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2.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市属外贸出口1.52亿美元,增长35.7%;“三资”企业出口总额0.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6%。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境外资金)0.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1%;利用市外境内资金0.93亿美元。全市年末实有“三资”企业416家,其中当年新批“三资”企业68家。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有所下降。2003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6.52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者164.72万人次,国际旅游者1.8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6.26亿元,比上年下降7.32%,其中国际旅游收入0.12亿元,下降45.0%。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各项业务不断扩大。2003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34亿元,增长11.5%。各项贷款余额9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6.65亿元,下降1.0%;中长期贷款余额28.86亿元,增长31.5%。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全市保险业务承保金额为474.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各项保费收入3.31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8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33亿元;全年保险赔付支出0.8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0.46亿元,人寿险赔付支出0.42亿元。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公用事业不断发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为57.6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状况不断改善。年内新建、改建、扩建及景观亮化城市道路30多条,年末实有城市道路总长度为327.35公里,比上年增加14.5公里。道路面积566.1万平方米,增加23.2万平方米,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2平方米;全年新装路灯9490盏,改变了我市“路不平、灯不亮”的道路状况。珍宝巴士公司在我市落户,年内新增公共汽车38辆,新开辟公交线路4条。年末拥有公交营运车辆184台,增长26.9%。全年公交客运量3208万人次,增长26.3%。年末城镇自来水普及率为90.8%,燃气普及率为84.8%,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以内,各环境质量要素达到了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并保持在较好的水平。2003年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部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其中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为0.16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2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46毫克/立方米。酸雨频率为47.2%。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0.4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9.6分贝。地面水质达标率维持在100%。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3年,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894公顷,比上年增长19.2%;公共绿地面积317.4公顷,增长17.0%;园林绿地面积2715.5公顷,增长20.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数5.35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2.02万人。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获得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获市级奖项21项,自治区级奖项2项;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年开发工业新产品70个,开发、引进、吸收先进工业技术、成果20项;培育、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198个,引进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新技术45项;以《智能化农业及科技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全年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级科技计划60项,其中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三项计划71项;全年登记科技成果22项,授权专利数79件,全年专利申请量107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继续巩固和提高九年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年末全市共有小学906所,招生6.01万人,在校学生37.8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全市有普通中学156所,其中初中招生5.91万人,在校学生15.58万人,初中入学率92.5%。普通高中招生0.89万人,在校学生2.42万人。全市年末共有职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32万人。学前教育有新发展。全市有幼儿园98所,在园儿童6.28万人。全市经高考获各类大学录取人数为5136人,比上年增长18.4%,大学升学率为70.1%。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16个,比上年增加5个。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89.09万册,其中市区藏书量45万册;在全国、自治区各项重要文艺评奖中,我市共获奖10多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市政广场和太阳广场的广场文化活动、文化进社区活动、“CDMA杯”舞蹈大赛、“彩王杯”卡拉OK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了我市的群众文化事业。据文化部门统计,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35场次,观众达40多万人次,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2.5%,电视覆盖率达94.4%。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基本完成,有线电视传输质量提高,用户不断增加。我市列为全国首批数字电视试点城市。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3年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44所(不包括私人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88所;卫生机构病床603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5102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301人,其中医生2850人,护师、护士2955人。卫生防疫成效显著,全市有卫生防疫机构5所,全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14.58%。“非典”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效果,年内确诊2例“非典”病例完全治愈,无疫情扩散,无“非典”第二代病人出现。公民无偿献血意识增强。全市无偿献血人数占总采血人数的92%,比上年增长73.5%。医疗单位临床成分血应用率达70.2%。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以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为目的,开展多种多样的基层性体育活动,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比赛74次,参与活动达1.77万人次。社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2003年市区成立了38个文体辅导站。体育场地设施继续改善,改造了武术训练馆,新建成面积达2千平方米的体训基地教练员公寓。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2003年我市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区运动会比赛中共获金牌8.5枚,银牌9枚,铜牌21.5枚。全市中、小学校在校学生体育锻练达标人数达38.39万人,其中市区4.03万人。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稳定增长。2003年年末全市总人口293.69万人,其中男性154.82万人,女性138.87万。非农业人口58.6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0%。全年净增人口2.4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提高。2003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0764元,比上年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2元,增长12.4%,增幅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36元,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元,比上年增长5.8%。居民住宅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竣工商品房住宅面积33.23万平方米,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29.83万平方米。

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1.26万人,参保率为93%。收缴失业保险基金1866.63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全年共接收失业人员3314人,其中有1491人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就业率为4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及离退休人员11万人,全年收缴基本养老金173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9%,收缴率达91.23%。退休养老金完全社会化按时足额发放,全年拔付社会养老金26874万元;医保改革逐步深化。至年末,全市参加医疗保险共17.78万人,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达97%。积极支持经济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年末,我市医保定点药店扩展到11家。全年全市共征收医疗保险基金9163万元,增长25%。

注:1.本公报由梧州市统计局供稿。

2.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以《梧州年鉴》公布数为准。

3.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