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西

桂林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0:19:11 来源:桂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62次

2005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进一步加大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工作力度,夯实农业基础,突出抓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和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两大重点产业”这一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了禽流感疫情和罕见的持续旱灾以及煤电油运供求矛盾突出等困难,超额完成了市委二届五次全会和市人大二届四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实现了自治区经济发展“双过千”任务确定的生产总值超500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的奋斗目标,推进了全市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稳定协调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桂林市生产总值(GDP)突破500亿元,达到53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0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11.31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95.21亿元,增长11.0%。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53%和3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3、7.2和4.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3%、39.3%、36.4%,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工业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人均GDP达10858元,比上年增长13.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0115元,比上年提高13.4%。县域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县域生产总值356.21亿元,增长13.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3%。

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初步核算,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4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3.4个百分点,快于公有制经济6.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5.2%提高到46.5%;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7%,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达51.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78亿元,增长21.2%。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市级完成30.05亿元,增长17.0%,县域完成21.56亿元,增长26.3%。

2005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主要受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消费增长的影响一直高位运行,但自2月创下全年的最高点后已逐月回落。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2月累计的106.9回落为1-12月的103.98;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由1-2月累计的103.8回落为1-12月的102.0。从居民消费八大类别看,呈“四升四降”的态势,其中食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和居住类分别上涨4.6%、2.6%、12.3%、5.7%,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和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0.4%、6.0%、0.3%、2.3%。

二、农业

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了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初步测算,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1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种植业增长8.1%,林业增长4.7%,牧业增长10.7%,渔业增长4.7%。

农作物种植规模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1.3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3%。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9.61万公顷,增长2.3%,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8.7%;蔬菜播种面积18.76万公顷,增长7.6%。

主要农产品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205.59万吨,比上年增长3.7%;蔬菜产量371.70万吨,增长10.5%;油料总产量10.16万吨,增长4.1%;水果产量166.00万吨,增长9.4%;牲猪出栏530.70万头,增长8.7%;家禽出栏7716万只,增长16.5%;肉类总产量49.10万吨,增长10.5%;水产品产量9.36万吨,增长6.0%。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4790公顷。

农村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98.23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实交国家税金9.60亿元,增长46.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0.10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4%;全年农村用电量3.88亿千瓦小时,增长4.3%;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59.04万吨,增长2.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938吨,比上年下降0.2%;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6609吨,下降1.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6.20万公顷,比上年末增长0.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06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全市工业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平台上,保持了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向好的态势。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507.2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2%,实现增加值179.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75.14亿元,增长26.0%,实现增加值97.52亿元,增长25.4%。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工业快速增长,成为工业经济加速的主动力。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66.37亿元,增长31.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8.1%,比上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携同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5.57亿元、61.95亿元,分别增长23.5%、26.6%。

工业经济总体效益继续好转。全年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76亿元,增长12.0%;实现利税总额28.76亿元,增长16.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6.8点,比上年提升8.4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12.43万平方米,与上年度基本持平;房屋竣工面积357.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3%。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我市狠抓企业的更改及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力度,并以之为突破口,推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全面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98.74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8.48元,增长38.9%。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8.67亿元,增长36.4%;房地产开发投资41.71亿元,增长18.7%;更新改造投资27.81亿元,增长73.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56.41亿元,增长36.9%;集体经济投资7.46亿元,增长12.9%;非公有投资134.87亿元,增长36.1%。

房地产投资与销售继续增势强劲。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商品房施工面积669.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年内新开工面积243.51万平方米,下降6.2%。商品房销售面积210.65万平方米,销售额38.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1%、52.9%,其中个人购置商品房所占比重由上年的98.3%提升至100.0%。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39.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总量1684万吨,增长6.5%,其中铁路158万吨,比上年减少2.4%,公路1514万吨,增长7.4%。完成客运总量5558万人次,增长11.1%,其中铁路253万人次,增长7.2%,公路4947万人次,增长11.5%。全年新增公路里程143公里。全市邮电业务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邮政1.46亿元,减少5.4%,电信13.89亿元,增长16.6%。年末固定电话网容量136.55万门,增长19.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15万部,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4.38万户,增长21.5%。年末计算机因特网用户12万户,增长17.7%。

六、国内贸易

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4.16亿元,增长7.6%;集体经济8.13亿元,增长16.5%;其他经济零售额141.49亿元,增长15.3%。分区域看,市、县消费均衡发展。全年市区消费品零售总额90.20亿元,增长14.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73.58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同步增长。2005年,全市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3.74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26.94亿元,增长14.7%。从商品分类看,消费亮点明显。金银珠宝、化妆品、汽车、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等类消费持续升温,其零售额同比增幅分别为17.2%、63.3%、21.4%、35.6%和24.5%,均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幅。

七、旅游业和对外经济

2005年,全市旅游业发展强劲,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5.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以长假旅游和会展商务旅游为重点的国内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游客达1104.99万人次,创历史最高记录,比上年增长7.2%。特别是桂林成为全国境外游客超过百万的第七个城市,全年境外游客达100.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9%。在境外游客中,外国人58.54万人次,增长27.3%;台湾同胞34.05万人次,增长29.3%;港澳同胞7.50万人次,下降10.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8.77亿元,境外旅游收入19.18亿元,分别增长12.3%、22.8%。

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4亿美元。由于近年来桂林经济快速增长,进出口企业生产经营良好,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实行“多点报关,口岸验放”以来,企业进出口更加方便快捷,促进了桂林市外贸高速增长。全年桂林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3.08亿美元,进口1.33亿美元,分别增长28.2%和11.9%,实现外贸顺差1.75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9个,协议外资额1.54亿美元,增长43.1%,实际利用外资0.35亿美元,增长39.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继续增长。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0.19亿元,比年初增加5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66.16亿元,增长14.7%;企业存款108.26亿元,增长3.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6.17亿元,比年初增加34.6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中长期贷款133.62亿元,增长24.7%;短期贷款133.4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金融机构现金回笼增加,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589.29亿元,现金支出1555.70亿元,均比上年增长6.0%;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33.59亿元,比上年多回笼2.75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平稳,保险意识普遍提高。2005年末承保额1557.6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6.3%;全年保费收入9.6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财产保费收入2.09亿元,比上年下降1.9%;寿险保费收入7.60亿元,增长7.3%。全年已决赔款1.35亿元,增长4.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00亿元,增长4.2%,寿险赔付额0.35亿元,增长2.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15所,比上年减少6所,专任教师1.69万人,比上年增长0.05万人,在校学生28.82万人,比上年减少0.90万人。小学1608所,比上年减少77所,专任教师1.94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在校生28.58万人,比上年减少2.59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366所,比上年增加31所,在园幼儿7.71万人,比上年增加0.43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达99.69%,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为99.95%,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为71.37%,分别比上年提高0.25、0.01和5.56个百分点。社会办学继续发展,年末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56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学生2.78万人,比上年增加0.68万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科技三项费用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07项,其中45个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专项计划。全年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4项,市级25项。技术市场较快发展。年内技术合同登记64件,合同成交额10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65件,比上年增加65件。

十、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桂林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38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90.7%。桂林电视台日播出时间(市区)49.7小时,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2.4%。年末公共图书馆13个,总藏书量264万册;综合性博物馆5个;文化、艺术馆18个;艺术表演团体17个,国内演出场次1861场,文艺组团出访4次。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增强。2005年11月,我市通过了全国爱卫会评估,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2个,床位数12024张。其中医院57个,床位8352张;乡(镇)卫生院140个,床位2391张;妇幼保健机构13个,床位521张。卫生技术人员17831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4802人,注册护士5553人。市、县共有防疫站13个,12个县全部挂牌成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向上级单位输送运动员48人。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获金牌59枚,银牌39枚,铜牌37枚。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进一步提高了我市举办和承办各项体育赛事的能力。2005年,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玉柴机器杯”中国乒乓球队参加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选拔赛,全国残疾人射击、射箭锦标赛,全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射击射箭锦标赛、少年儿童网球锦标赛等赛事。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2005年8月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全年平均达标率为98.99%;城市水功能区达标率继续保持100%;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3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32毫克/立方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3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降低34.8%。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53.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年平均值67.9分贝。

全年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3项,比上年增加17项;审批建设项目1166项,其中市区789项,分别比上年减少217项和106项。全年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继续保持100%。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继续得到控制。全年人口出生率10.54‰,比上年下降2.33个千分点;死亡率4.89‰,下降1.8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5.65‰,下降0.50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495.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3.48万人,增加1.3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647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123元,事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964元,机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120元;市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585元,其中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445元,事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304元,机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766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与上年基本持平。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3万人,比上年增加0.45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677元,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0.7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3元,比上年增长13.8%。

注:

1、桂林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使用的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