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西

桂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0:18:48 来源:桂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88次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经济发展“三突破”的工作部署及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南博会议和加快发展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的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克服了严重干旱和电力紧缺等困难,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市人大二届三次会议和自治区“三突破”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4年桂林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亿元达到45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快于上年3.3个百分点,高于2004年年初制定的预期增长目标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82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70.28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68.76亿元,增长13.4%。全市人均GDP930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7005元,比上年提高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6.0%、37.2%和36.8%,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2和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初步核算,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06.36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高于全市6.8个百分点,快于公有制经济11.9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2.1%提高到2004年的45.1%;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比上年提高15.0个百分点。对全年GDP增长贡献8.4个百分点。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08.5,八大行业全面进入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3.5。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在较好景气区间运行,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市场物价上升较快。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0点,比上年上升4.0%。分类价格指数有升有降,其中食品价格上升10.9%,烟酒下降4.1%,衣着下降5.4%,家庭设备下降2.9%,医疗保健下降1.4%,交通通讯下降3.0%,娱乐教育下降0.3%,居住上升6.2%。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7点;比上年上升3.7%。

2004年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经济总量尤其是工业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煤电油供应紧张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资源约束继续趋紧。

二、农村经济

2004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7.9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72万公顷,增加0.95万公顷,增长2.5%,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9.7%,所占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98.29万吨,增长4.8%,扭转了近五年来粮食产量不断下滑的局面,其中谷物产量176.59万吨,增长4.9%。油料总产量9.76万吨,增长7.8%;蔬菜总产量336.45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151.68万吨,增长14.6%。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造林面积5285公顷。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生猪出栏488.25万头,比上年增长9.6%;家禽出栏6624万只,增长18.2%;肉类总产量44.45万吨,增长7.0%。渔业生产平稳发展。水产品产量8.83万吨,增长6.4%。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5%。

农村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64.40亿元,增长15.1%;实交国家税金6.64亿元,增长14.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2.07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7%;全年农村用电量3.72亿千瓦小时,增长3.7%;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57.60万吨,增长3.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941吨,增长2.1%;农药使用量(按实物量计算)6736吨,增长0.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26.13万公顷,比上年末减少0.01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13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04年,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工业重点发展战略,采取引资嫁接,资产重组,上市融资,破产退出等形式,成功地实施了一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业经济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加速发展的态势。200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5.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和22.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9%,集体企业增长8.6%,股份制企业增长29.8%。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工业快速增长,成为工业经济加速增长的主动力。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46.53亿元,增长32.9%,非公有制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13.05亿元,增长22.6%,增幅高于全市规模工业0.5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0%。重工业大幅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41.33亿元,增长29.2%,增幅高于轻工业16.6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统计,2004年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8%、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增长30.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3.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9.5%、通用设备制造增长32.5%、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0.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43.4%,上述七个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34.9%,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0.0个百分点。出口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初步统计,2004年规模工业出****货值20.99亿元,同比增长48.9%,高出工业销售产值增幅24.3个百分点,对工业品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7.6%,拉动工业销售产值增长4.3个百分点,带动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4.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体效益继续好转。全年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5.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1.19亿元,增长59.2%;实现利税总额24.03亿元,增长32.9%;企业亏损面为23.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4.4点,比上年提升17.4个百分点。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年施工单位工程4166个,比上年增加1022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7.91万平方米,增长5.2%;房屋竣工面积244.95万平方米,增长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业

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抓投入、上项目”的工作思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初步统计,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90亿元,增长32.3%,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9.02亿元,同比增长30.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7.68亿元,增长37.6%;房地产开发投资35.14亿元,增长33.9%;更新改造投资16.05亿元,增长20.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40.88亿元,增长2.6%,集体经

济投资5.76亿元,下降22.0%。非公有投资100.26亿元,增长57.0%。非公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7.5%上升到68.2%,提升了10.7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556.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年内新开工面积259.64万平方米,增长14.9%。商品房销售面积138.13万平方米,销售额24.77亿元;分别增长31.3%和10.5%。其中个人购置商品房24.34亿元,增长16.3%,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额的98.3%,所占比重比上年提升4.9个百分点。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28.8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上升13.6%。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增幅提高7.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总量1580万吨,比上年增长14.0%。其中铁路162万吨,增长21.5%;公路1410万吨,增长13.6%。全社会客运总量50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7%。其中铁路236万人次,增长19.2%;公路4436万人次,增长26.5%。全年新增公路里程43公里。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邮政1.55亿元,增长3.2%;电信12.05亿元,增长36.1%。年末固定电话网容量116.14万门,增长14.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65万部,增长21.5%,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6.6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7.11万户,增长31.2%,新增移动电话27.65万户。全市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18.76部,其中市区59.6部,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2部和10.2部。年末计算机因特网用户8.4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3.0%。

六、国内贸易

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以及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刺激下,消费需求不断攀升。按新口径统计,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75亿元,增长15.8%,增幅比上年提升5.3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市区零售额64.52亿元,增长17.9%;各县合计零售额56.23亿元,增长13.4%,呈现了城乡市场共同繁荣的喜人景象。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3.97亿元,增长4.6%;集体经济7.03亿元,下降62.6%。以个体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得到快速发展,实现零售额99.75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增幅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其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69.1%提高到2004年的82.6%,提升了13.5个百分点。餐饮业强劲增长,实现零售额24.01亿元,增长31.5%。经营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进一步调整,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年末亿元市场5个,商品成交额达10.46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城乡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结构有所变化。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的商品分类看,消费亮点明显。金银珠宝、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书报杂志等类消费持续升温,其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1%、35.9%、48.2%、55.7%和132.3%。

七、旅游业和对外经济

2004年,旅游业强劲恢复,接待国内外游客再创新高。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111.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030.66万人次,增长27.3%;海外旅游人数80.77万人次,增长81.3%。全市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50.14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4.52亿元,增长35.9%;海外旅游收入15.62亿元,增长68.7%。

2004年,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总额首次突破3亿美元。据海关部门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3.59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其中:进口1.19亿元,增长24.9%,出口2.40亿元,增长50.2%。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3个;合同外资额1.08亿美元,增长47.0%;实际利用外资0.25亿美元,下降60.4%。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继续增长。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1.52亿元,比年初增加56.74亿元,增长1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9.27亿元,增长12.9%;企业存款104.31亿元,增长11.3%。各项贷款余额280.30亿元,比年初增加34.89亿元,增长14.2%。其中中长期贷款107.12亿元,增长24.9%;短期贷款133.45亿元,下降1.7%;个人消费贷款达到44.05亿元,增长22.7%。金融机构现金回笼增加,全年现金收入1498.88亿元,现金支出1468.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19.8%;

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30.84亿元,比上年多回笼13.72亿元。

保险事业迅速发展,保险意识普遍提高。2004年末承保额1947.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0%;全年保费收入9.2l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财产保费收入2.13亿元,增长12.9%;寿险保费收入7.08亿元,增长38.7%。全年已决赔款1.29亿元,增长18.0%。其中财产险赔付额0.95亿元,增长15.5%;寿险赔付额0.34亿元,增长25.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21所,比上年减少16所;专任教师1.64万人;在校学生21.12万人,比上年减少1.45万人。小学1685所,比上年减少40所;专任教师1.96万人;在校生31.17万人,比上年减少2.58万人。全市各类幼儿园335所,在园幼儿7.28万人。全市小学入学率达99.44%,小学毕业升初中比例为99.94%,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为65.81%,分别比上年提高0.18、2.15和8.51个百分点。社会办学继续发展,年末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学校55所,比上年增加l所;在校学生2.10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科技三项费用0.13亿元;增长18.2%,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90项,其中107个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专项计划,市级83项。全年科技成果33项,有22个项目获奖。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0项,市级22项。技术市场快速发展。年内技术合同登记64项,比上年增加46项,合同成交额897.87万元,为上年的2.08倍。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98件,比上年增加66件。

十、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桂林广播电台日播出时间37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93.85%。桂林电视台日播出时间(市区)55小时,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6.16%。年末公共图书馆13个,总藏书量260万册;综合性博物馆4个;文化、艺术馆18个;艺术表演团体17个,国内演出场次4209场,文艺组团出访3次。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增强。年初在各地暴发的“禽流感”疫情中,桂林始终保持零病例。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保健所等)1441个,床位数11815张。其中医院57个,床位8214张;卫生院141个,床位2371张,其中中心卫生院33个,床位1186张;乡(镇)卫生院108个,床位1185张。卫生技术人员l6522人,其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7142人,注册护士6098人。市、县13个防疫站中有12个通过了计量认证。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向上级单位输送运动员67人。在国际和国内比赛中获金牌35枚,银牌23枚,铜牌12枚,金、银牌分别比上年多7枚和9枚。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较大地提高了我市举办和承办各项体育赛事的能力。成功举办了四国男子足球赛、全国田径大奖赛、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全市首届运动会等大型赛事。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首次被评为“全国十大最有魅力城市”。市区饮用水源水质全年平均达标率为98.88%;城市水功能区达标率继续保持100%;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3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为0.027毫克/立方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为0.046毫克/立方米。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53.3分贝,比上年降低0.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年平均值67.8分贝。

全年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86项,比上年减少12项;审批建设项目1383项,其中市区895项,分别比上年减少359项和126项。全年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继续保持100%。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继续得到控制。全年人口出生率7.68‰,比上年上升0.62个千分点;死亡率3.71‰,上升0.5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98‰,上升0.11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493.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l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2.16万人,增加l。1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38元,比上年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减少0.1个百分点。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8万人,比上年增加0.74万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933元,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1.0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38元,比上年增长12.1%。

注:1、桂林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使用的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