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西

南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00:07:12 来源:南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605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奋进,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0.18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65.63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0.36:27.19:52.45变化为19.12:27.94:52.9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2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0.75和0.4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62元,比上年增长9.61%。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2.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升2.7%,居住类价格上升5.2%。除此以外,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7%,衣着类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6%。

年末全市县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50.49万人,比上年下降0.22%,其中在岗职工48.03万人,下降0.25%。

全市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市16个街道办事处、128个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通过多种形式,帮助2.31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4050”工程设置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了4603名人员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5%。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6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24亿元,增长18.71%;一般预算收入中,完成各项税收31.51亿元,增长20.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增长基础不稳固;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农业产值96.02亿元,增长0.52%;林业产值4.08亿元,增长5.49%;畜牧业产值41.05亿元,增长9.44%;渔业产值9.57亿元,增长6.69%。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63.2%,下降0.43个百分点;林业2.68%,提高0.18个百分点;畜牧业27.02%,提高0.37个百分点;渔业6.3%,下降0.13个百分点。全年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0.28万亩,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49.1%上升到50.5%。水稻优良品种覆盖率上升,水稻优质品种种植率40.82%,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99.94万亩,比上年增加11.69万亩。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林业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共造林22414公顷,比上年增长66.23%,其中材林9698公顷,经济林952公顷,防护林11757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8488公顷,育苗面积19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8798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6.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用排灌机械40.23万千瓦,增长3.98%;大型拖拉机1.9万台,增长4.68%;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0.31万部,增长27.39%;农用运输车0.91万辆,下降0.16%。全年农村用电量47817万千万时,比上年下降0.97%。化肥使用量(折纯)31.38万吨,增长10.26%。有效灌溉面积23515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93660公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的比重提高。通汽车村达1388个,占村总数的97.4%;通电话的村1327个,占93.12%;自来水受益村达1092个,占76.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18亿元,增长16.97%。轻工业总产值114.65亿元,增长20.48%;重工业总产值87.53亿元,增长12.49%。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101.31亿元,增长15.38%,大中型工业产值117.82亿元,增长13.97%,股份制工业产值123.65亿元,增长22.4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产值25.61亿元,增长7.92%。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55%。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44%,比上年提高15.55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为4.18%,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5381元/人,增长20.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亿元,增长92.14%;实现税金18.78亿元,增长16.53%。

建筑业增势强劲。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213.16万平方米,增长32.18%;房屋竣工面积389.31万平方米,增长34.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136”城市建设目标的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增幅提高9.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169.92亿元,增长38.87%。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96.99亿元,增长36.53%;更新改造投资27.78亿元,增长30.09%;房地产开发投资39.48亿元,增长61.31%。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1.62元;第三产业投资136.04亿。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33:18.61:80.06。投资主要集中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生产性城市基础设施事业方面。

2003年,“136”城市建设工程完成投资4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5%。“136”工程按排项目115项,已开工建设101项,开工建设项目达87.8%。其中路桥项目53项,堤路园工程项目4项,水环境整治项目5项,信息化项目6项,城市供水项目4项,旅游、文化、体育、广场项目6项,园林绿化项目5项,公共交通项目8项,管道燃器项目1项,路灯项目4项,环卫项目7项,人防、消防项目2项,旧城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项目10项。年内,已建成投产使用和通过验收的项目共58项,占开工建设项目的57.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48亿元,比上年增长61.31%,增幅提高32.5个百分点。商品房在建面积719.98万平方米,增长52.26%,其中住宅面积占79.32%;商品房屋竣工面积202.24万平方米,增长60.25%,其中住宅面积占85.02%;商品房销售面积185万平方米,增长55.28%,其中销售住宅163.31万平方米,增长50.67%;商品房销售额40.79亿元,增长50.06%,其中住宅销售额35.17亿元,增长54.43%。

五、交通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保持增长,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5893.57万吨,比上年增长11.49%。其中铁路运输393.48万吨,增长30.1%;公路运输4991万吨,增长9.67%;水路运输508万吨,增长17.59%;民用航空运输1.09万吨,增长17.2%。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017.06万人,比上年下降2.45%。其中铁路422.19万人,下降6.71%;公路6393万人,下降2.37%;水路141万人,下降0.7%,民航60.87万人,增长20.77%。南宁国际机场全年起降航班1.62万架次,比上年增加400架次。开通国内航线51线,国际航线3条。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16亿元,比上年增长6.67%。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邮政储蓄年平均余额比上年增长9.8%;发送特快专递98.6万件,增长21.83%。电信业务迅速发展,现代化通讯手段更加普及。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128.06万门,新增12.3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20.21万户,增长27.6%。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4.85万户,增长24.16%;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5.36万户,增长42.34%;移动电话用户147.65万户,增长96.53%。电话普及率达到41.74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4.69万户,增长32.65%。

六、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4.04亿元,增长13.7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0.94亿元,增长8.78%,城市零售额增长快于农村4.99个百分点。各种经济类型零售额呈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经济零售额增长缓慢,实现零售额31.77亿元,增长1.09%,市场份额由上年13.85%下降为12.46%;个体、私营、股份制经济零售额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157.85亿元,增长37.15%,市场份额由上年50.71%提高到61.91%。批发零售额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均保持较快增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73.32亿元,增长28.98%,市场份额达67.97%,比上年提高8.77个百分点。餐饮业受上半年“非典”影响,市场份额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年实现零售额32.92亿元,增长10.84%,市场份额为12.91%,比上年下降0.18个百分点。

各类商品销售呈现增长势头。全年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7.85%,其中肉禽蛋类增长9.01%,饮料类增长29.46%,烟酒类增长10.85%;服装类增长6.85%;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1.3%,其中洗涤用品类增长1.57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增长2.7倍;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0.83%;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02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18.5倍;汽车类零售额增长7.9倍。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等大类商品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

商贸中心功能显著,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建材、装饰材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各类农贸市场共478个,其中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市场18个。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达428.3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8%。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增长快速。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6.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6%。其中出口总值5.11亿美元,增长25.52%;进口总值1.46亿美元,增长64.19%。贸易顺差3.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8%。市属进出口贸易摆脱了上年下降的局面,呈大幅度增长。在进出口总值中,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2.14亿美元,增长72.07%。其中出口总值1.44亿美元,增长45.34%;进口总值0.71亿美元,增长1.75倍。

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61项,比上年增长19.61%,合同外资额3.42亿美元,增长86.78%。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11.9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1亿美元,增长18.03%。年末实有三资企业546家,建成投产开业349家。

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星级宾馆48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15家。旅游业受“非典”影响下降。全年接待国外旅游者3.47万人,下降40.96%;国际旅游收入817万美元,下降44.63%。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141.07万人,下降3.92%;国内旅游收入61.52亿元,下降5.49%。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3.4亿元,比年初增加88.61亿元,增长10.3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34.74亿元,比年初增加43.45亿元,增长14.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1.5亿元,比年初增加59.89亿元,增长15.2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59.77亿元,比年初增加189.57亿元,增长24.61%;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250.27亿元,现金支出2182.05亿元,收支相抵回笼现金68.22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保险业务收入增加。全年保费收入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6亿元,增长14.81%;人身险保费收入10.08亿元,增长14.60%。全年财产险支付赔款1.87亿元;人身险业务支付赔款0.85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保持稳定。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7万人,其中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8.38万人,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14万人。科研取得新进展。全年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358项。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1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5项,国内先进水平8项,区内领先水平6项,区内先进水平2项。全年签定各类技术合同32项,合同金额达7.63亿元。市级科技项目总投资6.44亿元。全年专利申请581件,比上年增长29.4%,获得授权专利300件。

开发区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4.31亿元,比上年增长34.49%。其中,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6%;经济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8.04亿元,增长67.19%;华侨投资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31亿元,增长7.94%。

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整体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研究生培养单位6个,全年招收研究生1579人,比上年增加496人,在校研究生3521人,增加1043人;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8所,全年招生4.06万人,增加0.93万人,在校学生10.73万人;全市共有中等专业学校36所,在校学生7.97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全市共有技工学校20所,在校学生2.16万人,增加581人;全市共有普通中学432所,在校学生41.77万人,增长0.82%;全市共有职业中学37所,在校学生1.96万人,下降5.74%。全市初中毕业升学率58%,市区初中毕业升学率91.2%,全市小学毕业升学率98%,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11.6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年内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第七届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暨2003年南宁国际教育展览会和2003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性文艺评奖中,“大地飞歌”文艺晚会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音乐小话剧《张大嘴与李干部》获“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全国小品小戏大赛”专业组一等奖;群舞《壮族大歌》获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歌曲《山歌牵出月亮来》获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新歌政府十大金曲奖。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个,文化馆(站)141个。电影放映单位125个,共放映电影2.29万场,观众达551.5万人次。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个,总藏书量3076千册(件)。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全市广播覆盖率达88.9%,电视覆盖率达91%。全年出版报纸3.4亿份、杂志0.62亿册、各类图书2.43亿册。

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62个(含个体),其中医院、卫生院199个。医院、卫生院病床位1.65万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3万人(含个体),其中执业医师0.79万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城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73个。卫生防疫成效显著。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全市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非典”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效果,年内确诊两例临床非典型肺炎病例完全治愈,无疫情扩散,无医务人员感染。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市区99.5%,县区农村96.3%。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全市无偿献血者6.21万人次,献血总量1432万毫升,保证了医疗临床用血。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年内为1728名城乡经济困难白内障患者提供复明手术。

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专业体育蓬勃开展,南宁市运动员在参加国际比赛中共夺金牌4枚、银牌27枚、铜牌9枚;参加自治区比赛中夺金牌168枚、银牌143枚、铜牌147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全年开展各类体育运动竞赛134次。中小学在校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达96%。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道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年末建成区面积达124.7平方公里。年内开工建设跨江大桥3座,新建、改建、扩建、渠化及景观亮化城市道路40条。年末实有道路长度816.57公里,增加27.81公里,道路面积1358.1万平方米,增加155.5万平方米。年内新立杆路灯4097杆,新装路灯12792盏。随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琅东客运站、南湖南水幕电影水景工程和31项新建、改建、扩建、渠化及景观亮化城市道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的相继落成使用,实现“三年中变化”已初见端倪。

城市公用事业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明显改善。年内新购置公共汽车455辆,年末,公共汽车营运线路83条,新开辟公交线路15条,年末拥有公交营运车辆1460标台(辆),增长47.33%,全年客运量2.86亿人次,年末拥有大小出租汽车4075辆。全年新铺设煤气管道178.3公里,管道燃气用户1.65万户,液化石油气用户29.33万户,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4.88万吨,城市气化率69.21%,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2.5亿吨,水质综合合格率99.88%。

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园林绿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年内完成了堤路园、南湖南广场二期、民歌广场、江滨休闲公园、青秀山高尔夫球场、城区游园绿地及大学路、安吉路、友爱路、滨江路等一批大型园林绿化工程。全年共绿化植树494.27万株,苗木生产191.1万株,花苗生产20.5万盆。年末园林绿地面积5220.7公顷,比上年增加22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08平方米。

环境保护力度工作加大。年内,对市中心区一批重点污染企事业单位的烟囱进行拆除或搬迁、改造、关停,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市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日平均值保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内。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项,投入资金1315万元。市区烟尘控制区8个,烟尘控制区面积123平方公里,市区噪声达标区9个,噪声达标面积达81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得到控制,增长缓慢。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666.33万人,比上年增加15.14万人,增长2.3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5‰,比上年增加0.4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3.73‰,比上年下降0.0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77‰,比上年增加0.51个千分点。200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41.67万人,比上年增加6.99万人,增长1.1%。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2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长4.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048元,增长14.73%;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比上年增加120元,增长5.68%。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社会化、制度化的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8.24万人,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数9.01万人。全市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76个。床位3496张,收养人数2558人。得到政府社会保障救济的对象93601人,得到抚恤、补助的各类优抚对象10611人。全年对85924人发放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南宁统计年鉴-2004》为准。

2、各项统计数据均为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数据。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各项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