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河源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4-10-04 18:17:32 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041次
河源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
 
2014年3月28日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河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实现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项目推进年、园区提升年、民生建设年”为主题,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为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快4.3和3.5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8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亿元,增长6.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37.11亿元,增长15.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3%,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0.15亿元,增长8.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6%,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3.01亿元,增长11.2%,占GDP比重为16.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48.7∶38.6调整为12.2∶49.6∶38.2,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0.9个百分点。2013年,河源人均GDP为2249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8%、全省的38.4%),按平均汇率折算为3633美元。
 
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占比逐步提高。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9.04万个,上交税金48.70亿元,分别增长6.2%和19.5%。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77亿元,增长29.6%,其中,税收收入34.36亿元,增长20.2%。国、地税完成税收收入87.06亿元,增长13.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8.15亿元,增长24.6%。其中,用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分别增长26.4%、28.5%和42.8%,民生支出增幅明显高于全市财政平均支出水平。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2.1%。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3.6%,烟酒类价格下降1.7%,衣着类价格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居住类价格上涨2.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其中轻工业价格上涨0.6%,重工业价格下降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0%;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6%。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失业率有所降低。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90万人,安置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5%,比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2.88万人,其中培训后转移就业1.59万人。全市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接纳本地劳动力9.34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追赶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效果不明显,园区接纳能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招商引资力度有待加强,新引进重大项目和新投产项目相对较少,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出口形势仍然偏紧;绿色资源转化还不够快,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城市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力度有待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9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77.68亿元,增长4.6%;林业产值18.95亿元,增长17.3%;牧业产值31.76亿元,增长2%;渔业产值4.13亿元,增长9.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9亿元,增长8.9%。
 
粮食种植保持稳定,产量有所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3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597.93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76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种植面积2.52万公顷,增加45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31万公顷,增加2403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88.62万吨,比上年减少4.75万吨,下降5.1%,其中稻谷78.61万吨,下降5.8%。
 
经济作物普遍增产。糖料产量2.39万吨,增长9.5%;油料产量7.37万吨,增长6.3%;蔬菜产量65.80万吨,增长17.3%;水果产量31.45万吨,增长6.9%;茶叶产量4489吨,增长6.8%。
 
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安排种粮补贴1.90亿元,农机补贴2264万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0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3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5.2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15.69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2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3%。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2家,本年新增13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7家和6家。辐射带动农户30.1万户,户均增收32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29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32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9.27亿元,增长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99.87亿元,增长12.6%;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80.25亿元,增长21.5%。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72.45亿元,增长14.5%;重工业增加值221.76亿元,增长18.3%;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45.72亿元,增长17.5%,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12.52亿元,增长10.6%,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34.39亿元,增长24.2%,微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57亿元,下降5.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主导产业占比有所提高。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6家,比上年增加33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21家,比上年增加2家。矿产冶金、饮料制造、轻纺服装、医药制造、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电子电器七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0.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8.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64.01亿元,增长29.3%,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增加值57.39亿元,增长32.3%,石油及化学行业增加值2.96亿元,增长24.0%;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35.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8.13亿元,增长20.8%,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工业增加值0.49亿元,下降6.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122.3%;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60.43亿元,增长17.8%;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104.87亿元,增长15.6%。
 
工业园区领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全市“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9家,比上年增加8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01.07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增速比规上工业高出24.4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收18.88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全市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99.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粗钢、中成药、电话单机等产量增速达两位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0.0%、12.4%和10.3%,金属模具、钨精矿折含量、软饮料和服装等产量降幅达两位数,分别下降15.1%、13.5%、13.0%和11.9%。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7.3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5.02%,资本保值增值率115.51%,资产负债率57.0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70次,成本费用率6.07%,全员劳动生产率19.56万元/人年,产品销售率95.5%。实现利润总额60.46亿元,比上年增长47.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25亿元,下降17.2%。
 
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104家,比上年增加2家;实现增加值25.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实现利润总额3.92亿元,增长71.9%;利税总额5.60亿元,增长52.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工业投资强劲反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34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43亿元,下降5.5%;第二产业投资115.18亿元,增长37.9%,其中工业投资113.72亿元,增长36.1%;第三产业投资222.12亿元,增长17.3%,其中交通、电力、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投资117.70亿元,增长13.0%,教育投资9.07亿元,下降4.3%。分投资主体看,内源性经济投资309.42亿元,增长22.9%,其中,民间投资231.73亿元,增长37.5%;外源性经济投资33.31亿元,增长23.9%。分城乡看,城镇投资285.82亿元,增长24.2%;农村投资56.91亿元,增长17.5%。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安排97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年投资额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项目24个,年投资额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项目32个,年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39个,比上年增加1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额为148.48亿元,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126.69亿元,占年度计划比重为85.3%,比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全市计划新开工项目38个,续建项目28个,年内计划投产项目31个。78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部分生产性项目、全局性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广东红棉基础建设工程、美迪手机配件、G205国道柳城至骆湖段改建工程、龙川佗城温泉等31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大广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滨江大道二期、市客家文化公园、康泉养生休闲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市高新区三期市政道路工程、汉能10MW光伏发电、精电增资扩产、旗滨600t/d在线SUN-E镀膜生产线、金杰4500t/d熟料生产线、新丰江库区六镇圩镇污水处理建设项目等21个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或投产。
 
房地产市场稳中趋旺。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63.47亿元,增长21.9%,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6.37亿元,增长9.4%;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24.80亿元,增长28.5%;别墅、高档公寓投资9.07亿元,下降7.1%。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08亿元和15.09亿元,分别增长840.6%和121.5%。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92.42万平方米,增长50.0%;实现商品房销售额88.11亿元,增长75.5%。
 
保障安居工程有所放缓。全年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投资额1.98亿元,比上年下降53.6%,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筑面积10.63万平方米,下降53.9%。公租房(含廉租房)投资额2.15亿元,下降44.6%,公租房(含廉租房)建筑面积7.16万平方米,下降44.7%。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3亿元。新建四级以上公路105.2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08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554.7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8.86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2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97.07千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7.10亿元,增长13.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9.51亿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8.00亿元,增长12.9%;零售业零售额212.53亿元,增长13.4%;住宿业零售额3.82亿元,增长6.5%;餐饮业零售额12.26亿元,增长9.0%。分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实现零售额162.57亿元,增长12.7%;限额以上大个体户实现零售额4.69亿元,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69.35亿元,增长16.0%。在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7.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1%,化妆品类增长11.1%,金银珠宝类增长103.8%,日用品类增长17.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8.2%,中西药品类增长18.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50.9%,通讯器材类增长4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5%,汽车类增长34.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58.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中有升。全年进出口总额32.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出口总额22.47亿美元,增长15.1%。“三资”企业是出口主力军,实现出口额18.91亿美元,增长15.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4.2%;私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实现出口额2.53亿美元,增长63.9%。在出口总值中,河源对中国香港、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额19.0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4.7%。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至2013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40家,比上年增加74家。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85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全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346公里,比上年增加95公里。全年客货运输量(不含铁路,下同)较快增长。客运量5575万人,增长19.8%;旅客运输周转量63.91亿人公里,增长19.7%;货运量3995万吨,增长21.2%;货物运输周转量60.47亿吨公里,增长20.0%。
 
民用汽车保有量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2.3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0%,其中私人汽车10.41万辆,增长16.6%。民用轿车保有量达6.15万辆,增长19.3%,其中私人轿车5.53万辆,增长21.5%。
 
邮电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10年不变价)2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05亿元,增长26.8%,电信业务总量24.15亿元,增长9.1%。本地电话用户49.3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2.1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7.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0.41万户,新增28.39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64.99万户,新增22.68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29.11万户,比上年增加4.19万户。
 
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接待旅游总人数1908.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国内游客1902.20万人次,增长15.6%;国际游客6.22万人次,增长7.9%。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896.83万人次,增长14.5%。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2013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44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2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A级景区8个,其中4A景区4个。
 
八、金融
 
金融形势稳健,银行业利润大幅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54.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66亿元,增长1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0.14亿元,增长15.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73.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29亿元,增长21.2%。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79.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78亿元,增长24.0%,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19.16亿元,增长26.5%。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税后)13.32亿元,增长23.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8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9%,比上年末下降0.66个百分点。
 
证券交易规模有所扩大。全市4家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代理交易额33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2.36亿元,下降5.2%;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19.37亿元,增长4.0%;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资金户)为68142户(其中B股1066户),比上年末增加4481户。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8家(其中财产保险主体10家,人寿保险主体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35亿元,增长23.5%,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59亿元,下降5.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15亿元,下降3.8%。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4.76亿元,增长21.4%。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62亿元,寿险业务赔付支出1.5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0.60亿元,分别增长6.8%、67.1%和9.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创强稳步推进。全市新增15个教育强镇,连平县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县。全市共有幼儿园487所,在园幼儿12.33万人,学前教育幼儿毛入园率为87.6%,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净入园率为78.3%,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小学585所,撤并507所,在校学生24.76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9%;普通中学152所,其中,初级中学115所,高级中学16所,完全中学21所;一贯制学校31所,其中,九年一贯制30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初中在校学生12.24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2%,高中在校学生7.3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87.80%提高至89.11%;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70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61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287人,比上年下降5.2%,在校生12398人,比上年增长0.9%。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9项,其中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6项,比上年增加6项。年末实有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其中本年新认定1家。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个,其中本年新增3个。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1098件,其中专利申请授权量570件,比上年增加24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92.6%和74.8%。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4家,本年新增3家,民营科技企业71家,与上年持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07个,其中文化馆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61.99万册(件),全年总流通67.16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8个,文物藏品5.75万件;档案馆8个,馆藏量46.47万卷(件),已开放各类档案9.63万卷(件);广播电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4.47%提高至99.69%;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4.84%提高至99.69%。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5.1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5.94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8.0%和37.0%。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4种,发行2262.2万份。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094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126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280张,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171张,增长6.8%。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277人,增长6.5%;其中执业医师2798人,执业助理医师1729人,注册护士4416人,分别增长8.5%、3.4%和11.2%。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709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3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6.57%,农村自来水改造受益人口189.93万人,增长2.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7.36%。全年无偿献血15468人次,献血量427.72万毫升。
 
竞技体育成绩提高。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1枚、银牌7枚,其中获得全国体育比赛金牌8枚,比上年增加3枚。群众体育运动全面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128次,体育人口达163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差距有所缩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6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83元,比上年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13∶1缩小至2.10∶1(农民收入为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2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2820户。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4.9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8.94万人,净增1.0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99万人,净增0.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6.91万人,净增0.81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808元/月。参加工伤保险27.04万人,净增1.56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6.21万人,净增0.1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0.55万人,净增3.85万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24.04万人,净增3.95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87.24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36.80万人,参保率分别达到100%和96%以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8.24万人,比上年增加3.9%。
 
社会福利工作不断强化。至2013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17.62万人,其中城镇1.97万人,农村15.65万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65亿元。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223张,比上年增加47.2%;收养人数2722人,下降11.5%。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1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26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5.4%,直接接收社会捐赠0.61亿元。
 
安全生产工作有待加强。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953起,比上年增加156起,死亡120人,比上年减少2人,受伤408人,比上年减少192人,直接经济损失1158.04万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576起,减少187起,造成死亡110人,比上年增加6人;火灾367起,受伤3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76人,比上年下降11.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2.71人,比上年上升6.7%。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常住人口30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5万人,增长0.9%。城镇人口比重40.65%,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
 
水资源总量大幅增加,用水量明显减少。全市水资源总量182.4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8.5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2034.8毫米,比上年增加20.2%。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25.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8.62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9.1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281立方米,下降12.9%。
 
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63种(含亚矿种),矿产地498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35种,其中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21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现有储量2.5亿吨。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1327.2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0442.6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5.14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72.1%、86.3%和33.9%。活立木蓄积量557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8%。全民义务植树240.72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3.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4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5.5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3%。其中,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55万公顷。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水质方面,全市地表水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满足Ⅰ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20%,满足Ⅱ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80%。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标准,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方面,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26.1平方公里。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声环境质量方面,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24.4平方公里。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7分贝。废弃物处理方面,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3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5.06%,其中市区达100%。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44.29%提高至44.32%。
 
注:1.本公报中2013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1988-2012年数据为年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