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河源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3-03-30 21:58:45 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45次

河源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

2013年3月28日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河源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沉着应对、攻坚克难,以“三个主题年”为工作重点,着力“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促转型、惠民生”,扎实推进经济、生态、文化“三大崛起”,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快3.8和3.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8.48亿元,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19.07亿元,增长1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7.71亿元,增长6.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8%,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6.1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2%。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2.9:34.6调整为12.7:51.9:35.4,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2012年河源人均GDP为2053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4%),按平均汇率折算为3253美元。

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4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8.51万个,上交税金40.75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5.8%。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64亿元,增长20.0%。其中,税收收入28.59亿元,增长19.4%。国内增值税6.56亿元、营业税6.06亿元,分别增长21.3%和15.3%。国税、地税完成税收收入76.82亿元,增长18.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4.94亿元,增长21.5%。民生保障等重点支出力度加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30.27亿元、18.49亿元、13.40亿元和18.14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六成,分别增长27.9%、19.6%、17.6%和14.8%。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4%,居住类价格上涨4.2%。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是受鲜菜价格上涨22.9%、油脂价格上涨8.8%、水产品价格上涨7.1%、蛋价格上涨5.5%、粮食价格上涨2.5%等因素的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80万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3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为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与上年持平。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71万人,其中培训后转移就业3.34万人。全市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接纳本地劳动力14.51万人,其中本年新增1.86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基础仍很薄弱,加快发展、追赶全国平均水平任务艰巨;园区总体效益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力不强;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突出,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59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产值71.97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4.16亿元,增长8.8%;牧业产值32.51亿元,增长6.6%;渔业产值4.01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95亿元,增长7.3%。

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4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94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76公顷,增加7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8万公顷,增加43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07万公顷,增加655公顷。

主要农产品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93.37万吨,比上年增加2.4万吨,增长2.6%,其中稻谷83.48万吨,增长3.1%。肉类总产量11.92万吨,增长2.0%。水果29.41万吨,增长7.6%。水产品总产量4.09万吨,增长1.7%。

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全市安排种粮、农机等补贴2.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12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9.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4.19万千瓦。农村用电量5.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9%。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80家,本年新增20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5家和10家。辐射带动农户24.8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07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29.71亿元,下降0.5%;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135.88亿元,增长22.4%;股份制企业工业增加值127.38亿元,增长19.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75.14亿元,增长16.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55.38亿元,增长22.0%;重工业增加值174.54亿元,增长17.1%。

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2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19家。矿产冶金、饮料制造、轻纺服装、医药制造、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七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4.5%。手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园区经济成全市工业发展领头羊。全市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46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全市“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65.4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3.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9%和29.5%,增速分别比全部规上工业高出7.7和11.3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收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各半。软饮料、化学原料药、中成药、眼镜、电话单机等增速达两位数,发电量、瓷质砖、钢材、金属模具等产品产量有所下降。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4.34%,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3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8.08万元/人年,比上年提高3.48万元/人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建筑业平稳发展,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102家,比上年增加4家;实现增加值22.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9%;实现利润总额2.29亿元,增长132.0%;利税总额3.79亿元,增长5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75亿元,下降19.8%;第二产业投资83.55亿元,下降12.3%;第三产业投资189.29亿元,增长40.2%,其中交通、电力、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投资137.04亿元,增长105.3%,教育投资9.47亿元,增长84.1%。分投资主体看,内源性经济投资251.69亿元,增长15.6%,其中,民间投资168.52亿元,增长6.7%;外源性经济投资26.9亿元,增长36.6%。分城乡看,城镇投资230.17亿元,增长26.7%;农村投资48.42亿元,下降12.9%。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全市共安排65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年投资额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项目23个,年投资额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项目17个,年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5个,年度计划总投资额为111.64亿元,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85亿元,占年度计划比重为76.1%,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计划新开工项目15个,续建项目24个,年内计划投产项目26个。33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部分生产性项目、全局性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汕湛高速公路河源段、东环高速公路、市迎客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等9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市高新区三期市政道路工程、市电网输变电工程、大环市路龙川至和平(连平)段、市商业中心、市卫生学校新校区、东江·巴登城温泉休闲度假项目、河源康泉养生休闲度假区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汉能(河源)非微晶叠层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广东瑞昌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饲料厂项目、市西环路保障房一期工程、河源旗滨硅业有限公司800t/d在线TCO镀膜生产线、和平县福和“双到”产业基地、龙川县宝通(鹤市)污水处理厂、连平县忠信河河道整治工程、连平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工程等13个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或投产。

房地产形势稳定。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28.25万平方米,下降1.9%;实现商品房销售额50.20亿元,增长9.0%。

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所放缓。全年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投资额4.27亿元,比上年下降43.7%,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筑面积23.05万平方米,下降18.0%。公租房(含廉租房)投资额3.19亿元,下降16.6%,公租房(含廉租房)建筑面积14.93万平方米,增长23.3%。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90.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9%;新建四级以上公路519.5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18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525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3.45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4.3万千伏安,输电线路51.6千米;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6万门。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1.26亿元,增长12.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8.11亿元,增长15.3%。分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0.88亿元,增长14.3%;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零售额148.49亿元,增长12.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91.00亿元,增长13.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36亿元,增长13.3%。分商品类别看,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服装鞋帽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石油制品类等商品销售凸显亮点,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8.2%、63.2%、58.1%、51.2%、50.8%、14.5%和14.5%。

“家电下乡”产品销售依旧火爆。2012年全市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40万台(件),比上年增长86.6%;实现销售金额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6%。全年财政兑付“家电下乡”补贴7943.57万元,比上年增长79.8%。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规模有所扩大。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9.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出口总额19.53亿美元,增长1.9%。“三资企业”是出口主力军,实现出口额16.32亿美元,增长3.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3.6%;私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实现出口额1.54亿美元,增长4.7%。在出口总值中,河源对香港、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额16.4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4.4%。

实际利用外资平稳增长。至2012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66家,比上年减少18家。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73个,比上年减少21个,全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250.7公里,比上年增加519公里。全年客货运输量(不含铁路,下同)较快增长。客运量4653万人,增长20.0%;旅客运输周转量53.41亿人公里,增长21.1%;货运量3296万吨,增长22.2%;货物运输周转量50.39亿吨公里,增长23.7%。

民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0.8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1%,其中私人汽车8.93万辆,增长20.7%。民用轿车保有量达5.16万辆,增长21.2%,其中私人轿车4.55万辆,增长23.3%。

邮电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10年不变价)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4亿元,增长21.8%;电信业务总量22.01亿元,增长15.0%。本地电话用户51.8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2.1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9.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2.02万户,新增18.93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42.31万户,新增19.39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24.92万户,比上年增加5.08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650.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内游客1644.80万人次,增长18.7%;国际游客5.77万人次,增长17.5%。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783.27万人次,增长29.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2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37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A级景区8个,其中4A景区4个。

八、金融

金融形势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38.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7.22亿元,增长13.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6.29亿元,增长14.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72.8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3.64亿元,增长21.5%。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44.6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63亿元,增长24.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94.16亿元,增长22.6%。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0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6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2.55%,比上年末下降0.72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

证券交易量有所下降。全市4家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代理交易额279.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1%。其中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2.49亿元,增长13.7%;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18.63亿元,增长3.6%;证券投资队伍有所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资金户)为63661户(其中B股1053户),比上年末增加3277户。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8家(其中财产保险主体10家,人寿保险主体8家),比上年增加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4.33亿元,增长18.8%,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98亿元,增长2.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1.19亿元,增长64.7%。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3.92亿元,增长19.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45亿元,寿险业务赔付支出0.9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0.55亿元,分别增长18.8%、13.2%和31.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395所,在园幼儿10.90万人,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为71.20%,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小学1092所,在校学生24.75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7%;普通中学186所,其中,初级中学149所,高级中学15所,完全中学22所。初中在校学生13.7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66%,高中在校学生7.62万人,比上年增加0.0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85.9%提高至87.8%;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8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27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524人,在校生1234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1%和3.9%。

科技事业有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0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7项,比上年增加16项。新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个,本年新增2个。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570件,比上年增加82件,其中专利申请授权量326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1家,本年新增5家,民营科技企业71家,本年新增7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08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55.72万册(件),全年总流通61.82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6个,文物藏品5.75万件;档案馆8个,馆藏量32.18万卷(件),已开放各类档案8.03万卷(件);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3.47%提高至94.47%;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4.14%提高至94.84%。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4种,发行2334.8万份。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040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122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7个,妇幼保健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228张,比上年增长9.1%;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7649张,增长7.0%。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526人,增长5.7%;其中执业医师2578人,执业助理医师1673人,注册护士3973人,分别增长3.3%、2.7%和6.8%。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751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8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3.32%,农村自来水改造受益人口184.73万人,增长1.4%。全年无偿献血13199人次,献血量382.39万毫升。

竞技体育有新成绩。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枚,其中获得全国体育比赛金牌5枚,比上年增加3枚。群众体育运动全面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130次,体育人口达166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差距有所缩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20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72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19:1缩小至2.13:1(农民收入为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7.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9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1715户。全市扶贫“双到”三年共投入资金21.9亿元(当年7.14亿元),可开发贫困户脱贫率达100%。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3.4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97万人。其中,参保离退休人员5.51万人,净增0.4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6.09万人,净增1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693元/月。参加工伤保险25.49万人,净增0.98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6.09万人,净增0.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6.71万人,净增1.0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7.18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36.7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6.8%和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83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明显改善。至2012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4.13万人,其中城镇3.03万人,农村21.10万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88亿元,比上年增长9.1%。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227张,收养人数307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1.6%和3.6%。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7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2515.4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8%和25.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安全生产工作有待加强。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797起,比上年增加471起,死亡122人,比上年减少1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63起,增加467起,造成死亡104人,比上年减少2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98人,比上年下降6.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2.54人,比上年下降4.6%。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总量平稳增加。年末常住人口301.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3万人,增长0.95%。城镇人口比重40.46%,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

水资源总量增加,用水量有所下降。全市水资源总量153.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1.2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1692毫米,比上年增加21.1%。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96.4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71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9.85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323立方米,下降6.4%。

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2年底,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63种(含亚矿种),矿产地498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35种,其中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21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共探明储量2.8亿吨。

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2394公顷,迹地更新造林面积3103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5604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3.84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122%、24.8%、12.8%和97.9%。活立木蓄积量5273.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6%。全民义务植树416.32万株,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人工造林种植2.6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4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5.4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3%。其中,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55万公顷。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水质方面,全市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标准,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方面,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6天,全市空气质量级别为Ⅰ级,质量水平为优,没有下过酸雨;声环境质量方面,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7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5.9分贝,符合国家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44.21%提高至44.29%。

注:1、本公报中201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1988年—2011年数据为年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