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揭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57:08 来源:揭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41次

2003年,是揭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杜鹃”台风等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增长速度继续加快;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优化;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明显回升。全市经济增长延续了2002年的上升趋势,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区间,达到近3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初步核算,2003年揭阳市生产总值4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增幅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7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52.49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增加值150.34亿元,增长10.0%。人均生产总值8314元,比上年增长9.8%,全市经济实力继续增强。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第三产业的份额稳步扩大。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8.8:50.3:30.9演变为17.5:51.7:30.8。

价格运行基本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3%,服务项目价格下跌0.3%。

劳动就业状况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在岗职工19.34万人,比上年略微减少;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6.38万人,比上年有所增加。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全年职工工资总额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7.3%;职工人均工资10218元,增长9.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不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趋于扩大;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部分地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生产继续朝“三高”方向发展,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3.6:36.4调整为62.4:37.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6.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180公顷,总产量102.67万吨,下降0.3%;蔬菜种植面积58.2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58公顷;水果种植面积86.6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46公顷。农作物品种改良步伐加快,优质稻播种面积比重提高到54.5%,蔬菜、水果优良品种不断增多。花卉、药材等农作物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7.01万吨,比上年增长3.3%;禽蛋产量2.62万吨,增长9.2%;水产品总产量13.84万吨,增长3.7%,其中淡水产品产量6.84万吨,增长4.6%。

林业建设迈出新步。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3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3%;幼林抚育面积27.9千公顷,增长0.8%;迹地更新面积5.53千公顷,增长54.8%。森林覆盖率达51.5%,森林资源呈现生长量大于消费量的可持续发展态势。黄岐山森林公园和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县”的揭西县绿色生态区域等建设和发展,为美化全市环境迈进了重要一步。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4.98亿元,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460公顷。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2867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440公顷,当年新增56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1.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1%。农村电价进一步下调,电力消费再创新高。全年农村用电量达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3%。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8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31.74亿元,增长3.1%;林业产值1.03亿元,增长10.8%;牧业产值11.55亿元,增长2.3%;渔业产值8.48亿元,增长11.0%。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829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2.2%。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896.25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4.0%,增幅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196.66亿元,增长23.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总产值153.14亿元,增长20.8%;重工业总产值43.52亿元,增长36.3%。全部工业增加值230.97亿元,增长14.2%。

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是出口导向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纺织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景气度继续提高,这些行业的主要产品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如布增长66.6%,塑料制品增长17.1%,日用不锈钢制品增长49.0%,制冷空调设备增长20.2%。

产销衔接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03.46亿元(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7.5%;产品销售率达95.13%。产品出****货值6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2.8%,产品出口率由上年的26.9%,提高到30.1%。出口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48%。

经济效益稳步上升。1一11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5.45,比上年同期提高7.12点。其中,资产保值增值率提高9.14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0.11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0.2%。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利润总额2.6亿元,增长25.8%。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15.62亿元,比上年增长9.1%。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全年施工工程573个,比上年增加39个;房屋施工面积185.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5%;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27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市政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4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1.85亿元,增长3.4%;更新改造投资7.37亿元,下降7.4%;房地产开发投资5.85亿元,增长40.0%;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31.41亿元,增长9.7%。

投资结构向第一、二产业倾斜。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第二产业投资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业投资12.32亿元,增长31.5%;第三产业投资23.27亿元,下降6.5%。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25个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6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4.3%。揭普高速公路、榕江3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年内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汕梅高速公路揭阳路段、城乡电网改造第三期工程等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工程进展顺利;揭汕高速公路揭阳路段、惠来石碑山风电厂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政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投入市区市政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资金2353万元,整修、改建市区道路2500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化面积1660平方米,照明路灯70盏,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0条。年末市区自来水生产能力达日产28万吨,自来水受益人口64万人。市区绿化覆盖率为32%,人均拥有公用绿化面积5.03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市实现103.99亿元,增长13%;农村实现62.87亿元,增长10.9%。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50.53亿元,增长12.6%;餐饮业完成12.38亿元,增长12%;其他行业完成3.95亿元,与上年持平。

商品销售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家庭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等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商品房恢复旺销态势。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中,家用电器和中西药的销售额都成倍增长;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34%。

城乡集贸市场运作平稳。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3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六、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9.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进口2.45亿美元,增长59%;出口6.84亿美元,增长54.5%。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完成5.08亿美元,增长71%;加工贸易完成1.76亿美元,增长21%。机电产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形势较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3%,服装、鞋类和玩具出口分别增长29%、117%和33%;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较快,如对香港、美国、日本的出口分别增长65%、119%和118%。

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2个,全部为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2亿美元。

七、交通、邮电与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公路通车里程80.4公里,比上年增长3.5%;3000吨级及以上航道和码头分别有50公里和41个。受“非典”疫情的冲击,交通运输业务量增速明显回落。全年水陆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9.6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5%。其中公路运输完成19.37亿吨公里,增长0.5%。旅客周转量为71.98亿人公里,增长0.7%。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33.8万吨,增长0.3%。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83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8.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99亿元,增长7.1%;电信业务总量18.84亿元,增长8.3%。年末自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5万门,比年初增长13.8%;固定电话用户达87万户,比年初增加1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03.4万户,新增22.9万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14.7部和17.5部。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6.5万户,比年初增长38.8%。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4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国内过夜游客71.8万人次,增长12.4%;境外过夜游客1.78万人次,下降38.6%。节假日旅游依然火热,国庆节黄金周全市接待旅游人数45.1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1.8%;旅游收入1.38亿元,增长59.8%。全年旅游总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受“非典”冲击,全市组团出游人数明显减少,全年旅行社组织国内游人数26275人次,比上年下降7.3%;组织出境旅游人数1503人次,下降64.6%。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5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37%,其中工商税收入5.03亿元,增长14%。全年财政支出3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6%,其中支农支出、科技经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104.88%、28.91%和14.79%。

金融形势比较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步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余额343.83亿元,比年初增长16.7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2.33亿元,增长17.03%。各项贷款余额17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3%。其中:短期贷款133.88亿元,增长8.9%;中长期贷款35.76亿元,增长22.01%。全年现金净投放20.94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种保费收入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27亿元,增长3.9%;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8亿元,增长27.7%。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0.87亿元,增长43.3%;人身保险给付支出0.87亿元,增长24.3%。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9333人,比年初增长1.3倍,当年招生2973人,比上年增长27.4%;普通中专学校4所,在校学生2686人,当年招生922人,增长3.7%;普通高中50所,在校学生51628人,增长19.3%,当年招生20590人,增长21.5%;初中207所,在校学生29.87万人,增长6.2%,当年招生10.94万人,增长9.3%;小学1364所,在校学生89.18万人,增长30.8%,当年招生15.42万人,增长35.2%;幼儿园846所,在园幼儿13.77万人,增长0.4%。“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4%,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26%,当年被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录取的考生达11690人。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8万人,比年初增长22.4%。全年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791万元,比上年增长28.91%。当年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的项目有40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项;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1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全年授权专利295件,比上年增长23%。年末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当年新增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90家,当年新增15家。

十、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个,影剧院36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5个,艺术教育中心1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和影剧院分别演(映)出831场和582场,观众约208万人次。全市现有广播电台1座,中波广播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0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7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4%。全年出版报纸2种,总印数1383万份。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2个,其中:医院20个,卫生院87个,预防保健机构6个,门诊部及诊所380个。病床位5547张,其中医院3289张,卫生院2049张。卫生技术人员8863人,其中执业医生(含执业助理医生)3759人,注册护士2013人。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产妇住院分娩率为78.04%,产前检查率为94.92%,孕妇系统管理率为93.14%;儿童免疫“四苗”接种率为95%,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85.99%。“非典”流行以来,全市保持零病例纪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去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在国内比赛中获得3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全省青少年常年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和6枚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广泛贯彻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与经常性体育锻炼的群众达200多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8%。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我市中小学校在校学生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91.6%和21%。

十一、人口、环境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控制在较低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590.54万人,比年初增长1.0%,其中农业人口385.79万人,非农业人口204.7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3万人,出生率为15.4‰;死亡人口2.85万人,死亡率为4.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5个,取得认证监测项目67个,当年新增21个。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为9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通过加强整治和控制,全市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3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8元,比上年增长11.8%;人均消费性支出6484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834元,比上年增长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1元,增长4.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5.65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5.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0.1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8.1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42万人。“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全年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敬老院89所,城镇福利院4所,共收养孤寡老人1271人;社区服务中心14个,当年服务人数达10万人次左右。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072.16万元,比上年增长22.1%,救助低保户3.66万户,计10.09万人;发放救灾款物940.8万元,救济了5.66万户次,计22.64万人次。全市社会保障救济制度日趋完善,贫困居民最低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注:

1、本公报各项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为公安部门的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