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中山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46:33 来源:中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09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按照市委“三个进一步提高、两个增强”的工作方略,大力实施“产业强市”、“组团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克服了宏观调控、能源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GDP)61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7%,增速为1995年以来最高,列全省第三。增速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1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6.49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14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为5.0:65.0:30.0。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44005元,折合5315美元,同比增长17.3%。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6.13亿元,增长20.0%,增速比同期GDP高1.3个百分点,占本市生产总值的43.6%。第一、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7.87、166.49和81.77亿元,分别增长2.3%、23.8%和16.9%。其中,民营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增幅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6.7:62.6:30.7。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与2003年同期相比,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6%,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4%。从居民消费价格的八项构成看,食品、烟酒及用品和居住类分别上涨12.1%、5.5%和4.0%;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下降11.3%、6.5%、3.8%、1.3%和1.0%。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82.98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17.82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81.72万人,乡镇从业人员115.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待继续增强和提高;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采取一系列扶持农业的重要措施,实施减免农业税、落实种粮直补等扶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3600多万元,促进了农村经济继续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0.51亿元,增长1.8%;农业总产值49.49亿元,增长5.04%;农民人均纯收入7362元,增长12.9%。

种植业恢复性增长。政府出台多项惠农、扶农政策,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粮食生产出现转机,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步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59万亩,增长1.8%;粮食总产量14.51万吨,增长1.7%。由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蔬菜、水果产量略有减少,全年蔬菜、水果产量为58.75和24.25万吨,分别下降3.9%和1.5%。

渔业优势日益凸显。渔业进一步发展,水产品产量大幅提高,水产养殖结构日趋优化,并逐步向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渔业迈进。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7.20万吨,增长6.8%。其中,淡水产品25.03万吨,增长6.7%。

畜牧业平稳增长。全年出栏生猪51.24万头,增长5.7%;出栏三鸟1534.80万只,下降2.7%;肉类总产量6.07万吨,增长3.1%。其中,猪肉产量3.74万吨,增长5.7%;家禽肉产量2.24万吨,下降3.3%;禽蛋产量0.5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7.32万千瓦,增长3.0%;化肥施用量(折纯)2.93万吨、农村用电量46.53亿千瓦时,分别增长2.8%和16.0%。实现有效灌溉和机械耕作农田41.78万亩和18.0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71.99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4.00亿元,增长24.1%;民营工业增加值147.46亿元,增长27.2%。工业总产值2004.39亿元,增长27.8%。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6.5%,拉动经济增长14.3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2.3%。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56.45亿元,增长29.5%,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及服装业和金属制品业产值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区域特色产业支撑效应明显增强,包装印刷、饮料、家具和医药等四大特色产业共完成产值110.49亿元,首次突破100亿。

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2.21亿元,增长30.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3.73亿元,增长30.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1.0%,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8.8%,提高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0%,下降1.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8次/年,提高0.1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8%,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1.2%,提高0.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7.1%,下降0.8个百分点。

建筑行业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4.50亿元,增长1.2%。建筑业总产值50.84亿元,增长1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7.18万平方米,增长14.0%;竣工面积385.83万平方米,增长10.1%。建筑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41.33亿元,增长3.2%;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85亿元,增长2.2%。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10.1万元/人,增长22.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势趋缓。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投资增势出现明显回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29亿元,增长11.2%,增幅回落8.5个百分点。从投资构成上看,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为96.66、34.21和62.46亿元,分别增长12.2%、21.3%和20.3%。从经济成份上看,国有投资47.60亿元,增长36.3%;集体投资31.19亿元,下降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80.09亿元,增长14.9%;私人及其他投资132.41亿元,增长6.2%。国有、集体、外商及港澳台、私人及其他投资的比例为16:11:28:45。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第三产业投资142.47亿元,增长14.4%,增速比第二产业高6.1个百分点,增幅位居三次产业之首。第三产业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48.9%,逐渐缩小了与第二产业投资的差距。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已逐渐成为第三产业投资的亮点。第二产业投资148.78亿元,增长8.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1%。其中,工业投资145.99亿元,增长7.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基础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先后启动南北外环路、中江高速公路、古神公路、城桂公路建设工程,完成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污水处理厂土建主体工程、蒲鱼洋10万吨水厂迁(扩)建等重点建设工程,完成500千伏香山、220千伏同益两项“630”重点建设工程,完成220千伏旗乐输变电、逸仙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永宁、文安、泮沙输变电工程等。

五、交通、邮电与旅游

客货运输稳步发展,港口吞吐量大幅提升,邮电通信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业增加值41.01亿元,增长9.6%。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民用汽车14.84万辆,增长19.3%;机动船0.31万艘,与上年持平;公路通车里程1077.2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9.8公里。全年水陆两路实现货运周转量38.05亿吨公里,增长31.6%;旅客周转量43.94亿人公里,增长10.9%;港口吞吐量1960.30万吨,增长32.6%。

邮电通讯业务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4.05亿元,增长8.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00亿元,增长6.0%;电信业务收入32.05亿元,增长8.2%。全市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百万门,达106.58万门,实际用户73.47万户,增长13.1%。小灵通业务快速增长,年末用户达46.06万户,增长94.2%。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3.00万门,实际用户243.45万户,增长23.8%。国际互联网络用户31.81万户,增长6.3%,其中宽带用户9.52万户,增长95.9%。

旅游人数与收入稳步增长。旅游市场全面恢复。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430.09万人次,增长11.3%。其中,国际游客62.16万人次,国内游客367.93万人次,分别增长8.0%和11.8%。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594.10万人次,增长3.1%;旅行社接待游客117.69万人次,增长52.2%。组团国内游70.85万人次,增长46.3%;出境游15.27万人次,增长3.96倍。全年旅游总收入57.21亿元,增长16.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7亿美元,增长10.6%。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36家,客房1.36万间。客房出租率57.2%,上升5.7个百分点。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84亿元,增长16.4%。城区消费品零售额81.3亿元,乡镇消费品零售额97.5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2.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1.3亿元,餐饮业零售额27.3亿元,分别增长17.3%和12.1%。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进出两旺。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56.21亿美元,增长19.0%。其中,出口99.95亿美元,增长21.1%;进口56.26亿美元,增长15.4%。实现对外贸易顺差43.69亿美元。

在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成亮点,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全年一般贸易出口26.63亿美元,增长36.4%;加工贸易出口73.32亿美元,增长16.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3.4%。外贸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62.29和26.39亿美元,增长21.4%和16.6%,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的62.3%和26.4%。

主要贸易市场的出口全面增长。对香港、欧盟、美国三个主要贸易市场的出口分别增长14.8%、44.2%和29.8%,共计78.4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5%。

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80个,增长1.6%;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22和5.10亿美元,分别增长33.5%和38.8%。

外资主要投放在第二产业,其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额为7.53和4.70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1.6%和89.5%。第三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0.6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53亿美元。外资投入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五大行业,共投入0.51亿美元,占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6.2%。

外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港澳台、欧洲、美国、日本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全年实际利用港澳台资金额3.61亿美元,欧、美、日、维尔京群岛外资金额1.0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8%和19.2%。

八、金融业

2004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9.43亿元,增长17.8%,增幅同比提高9.9个百分点。

信贷投放平稳收缩。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逐步收紧贷款投放,贷款余额呈现下降趋势。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77.42亿元,比年初下降3.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82.49亿元,下降12.6%;中长期贷款余额172.15亿元,增长17.0%。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9.72亿元,比年初增加114.52亿元、增长13.6%。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228.04亿元和614.9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7%和13.1%。全年现金净投放128.07亿元,比上年多投放40.87亿元。

证券市场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代理证券交易额692.77亿元,下降24.9%。其中,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额225.20亿元,增长40.9%。

保险市场发展加快。全市年末拥有各类保险公司15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保费收入17.06亿元,增长21.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5.22亿元,增长17.8%;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1.84亿元,增长23.1%。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3.25亿元,增长10.5%。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2.57亿元,增长6.6%;人身保险给付支出0.68亿元,增长28.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0.88万人,增长95.6%;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64万人,增长8.1%;小学在校学生20.87万人,增长8.6%。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升学率分别为100%、93.1%和81.7%,普通高考录取率达96.2%。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末,全市人才总数105.46万人,其中专业人才45.08万人。按学历分,研究生学历0.26万人、本科学历5.86万人、大专学历10.89万人、中专学历28.07万人。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合计1.39亿元,增长35.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4家,比上年增加22家。有46家企业通过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考核,3家荣获“省级优秀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全市专利申请达2545件,其中1795件获得专利授权,同比分别增加386和96件。获得国家、省科技项目立项44项,4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9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举行省级高雅文艺演出13场、群众文化活动3010场、营业性演出9269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25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网共开通模拟电视节目32套,数字电视41套。市图书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验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0个、医院床位5438张,分别增长54.6%和9.4%。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311人,增长24.3%。其中,执业医师2543人、执业助理医师432人、注册护士2536人、检验人员312人,分别增长14.6%、56.0%、13.1%和17.7%。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兴建全民健身广场二期工程,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7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我市健儿在46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金牌64枚、银牌75枚、铜牌58枚;获得全国冠军24个;有4人代表国家参加雅典奥运会,获得第四和第八名各1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编制《中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两控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创建步伐,积极实施治污保洁工程,开展清理整顿沙石泥场、实心粘土砖厂和清查放射源及固体废弃物专项行动,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推进清洁生产企业试点。我市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免检城市。狠抓工业污染治理,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0个,总投资0.27亿元。工业“三废”治理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4.8%,工业废气排放治理力度加大。全市33.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中,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4.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为289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4.7%。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公安部门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年末户籍人口139.45万人,外来人口116.11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14767人,出生率10.65‰;死亡8366人,死亡率6.03‰;自然增长率为4.62‰。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市城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6元,增长6.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523元,增长4.3%。年末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0.9和34.7平方米。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1390元,增长5.7%。其中,城镇在岗职工(不包括农户、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及个体户)年平均工资22350元,增长6.3%。

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311.82万人次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比上年增加40.99万人次。其中,76.05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75.5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75.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0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79.2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社保基金征缴率达99.7%,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此外,积极做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设立扶困助学基金,已筹集资金705.20万元。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投入3.50亿元,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农村188户低保家庭危房得到改造。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85个,比上年增加60个。社会各项福利事业费合计9832万元,增长40.4%。其中,社会优抚事业费2380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7197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255万元。全年共救济贫困人口33853人,增长33.6%;帮助散居孤老残幼人口2597人,优抚和福利收养2089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197人。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所有统计数据应以此后出版的《中山市统计年鉴--2005》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基数为2003年的年报数。

4、全市人才总数统计口径与2003年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