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东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34:51 来源:东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669次

东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

2009年3月17日

2008年是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经济发展经受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但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考验,稳妥转型、稳中求进,经济发展在逆境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2008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3702.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1954.17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1736.06亿元,增长23.8%。三大产业比例为0.3:52.8:46.9。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6%,金融业下降3.5%,房地产业增长23.7%,其他服务业增长35.2%。人均生产总值达53285元,增长12.4%。

全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60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9.22亿元,增长12.2%。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55.25亿元,增长16.5%;营业税42.24亿元,增长10.9%;企业所得税18.45亿元,增长6.3%;个人所得税8.79亿元,增长16.0%;城市维护建设税8.41亿元,增长16.0%;房产税6.56亿元,增长3.7%;契税11.35亿元,下降68.0%。全年全市完成工商税收53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国税339.08亿元,增长10.9%;地税197.09亿元,增长19.3%。全年地方一般财政支出21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55亿元,增长19.4%;公共安全支出25.71亿元,增长21.7%;教育支出25.04亿元,增长22.5%;科学技术支出9.34亿元,增长4.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9亿元,增长29.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22亿元,增长122.6%;医疗卫生支出4.19亿元,增长165.0%;环境保护支出0.78亿元,增长44.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6亿元,增长7.5%;农林水事务支出4.48亿元,下降23.7%;交通运输支出4.95亿元,增长43.4%;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5.44亿元,增长350.3%。

所有制结构

初步核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4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占25.5%;民营经济增加值1203.34亿元,增长15.6%,占32.5%;外资经济增加值1555.00亿元,增长14.1%,占42.0%。

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5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集体工业总产值65.27亿元,下降6.7%;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2230.35亿元,增长10.6%;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2743.62亿元,增长2.5%;私营经济工业总产值487.01亿元,增长3.8%。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4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378.26亿元,比上年增长9.9%;更新改造投资81.51亿元,增长20.6%;房地产开发投资270.15亿元,增长29%。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394.21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360.97亿元;第三产业投资548.1亿元。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8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9.4%;集体经济投资213.56亿元,增长0.6%,占22.6%;民营经济投资368.20亿元,增长29.6%,占39.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54.22亿元,增长7.9%,占27.0%。

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5.1%,居住类价格上涨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7%,衣着类价格下降2.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7.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7%。

表一:2008年价格变动情况

类别 价格指数(%) 比上年升降幅度(%)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5.5 5.5

食 品 115.1 15.1

其中: 粮食 109.6  9.6

肉禽及其制品 120.8  20.8

油脂 140.0  40.0

蛋 110.6  10.6

鲜菜 122.2  22.2

水产品 118.7  18.7

烟酒及用品 102.0 2.0

衣 着 97.5 -2.5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3 2.3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3 1.3

交通和通信 100.7 0.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3 -0.7

居 住 103.8 3.8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7.9 7.9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1.7 1.7

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种植业产值12.99亿元,增长13.5%,占50.8%;林业产值0.36亿元,增长12.5%,占1.4%;牧业产值5.32亿元,增长38.5%,占20.8%;渔业产值6.03亿元,增长79.5%,占23.6%。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08万亩,粮食产量1.20万吨;水产品产量7.23万吨,增长52.9%;蔬菜产量39.12万吨,增长14.2%;生猪出栏数25.91万头,增长27.3%;家禽出栏数732.28万只,增长40.4%。

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各1家。目前全市有18家市级龙头企业和23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年末全市共有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7个、无公害农产品45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8个。

工业

全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871.79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GDP的比重为50.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22.38亿元,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72.28亿元,增长6.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3582.37亿元,增长5.4%,所占比重为56.2%;轻工业产值2789.91亿元,增长7.3%,占43.8%。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37.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8%。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3.45亿元,比上年下降36.4%;资产负债率为60.9%;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16.03,比上年下降4.13个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东莞工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业已成为龙头产业。全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总产值41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688.1亿元,增长6.5%。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775.01亿元,增长7.6%;实现利润总额54.82亿元,下降18.3%。

表二: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60.89 -10.4

化学纤维 吨 41312.93 53.7

纱 吨 42863.82 -11.9

服装 万件 98262.90 -8.0

皮鞋 万双 30885.46 2.3

人造板 万立方米 3.08 -25.2

家具 万件 7310.31 -17.9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714.74 10.8

塑料制品 万吨 152.64 -2.7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1343.05 15.9

金属切削机床 台 3919 -23.3

泵(液体泵) 万台 1218.89 -6.3

交流电动机 万千瓦 163.67 -6.5

变压器 万千伏安 1485.06 27.9

电话单机 万台 3638.98 -17.1

传真机 万台 1.04 -29.5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万台 913.07 -9.8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台 1.75 -76.8

打印机 万台 273.64 -58.1

激光视盘机 万台 3870.08 19.9

集成电路 万块 74524.50 22.0

电子元件 亿只 7000.45 6.4

印制电路板 亿块 24.51 -7.0

彩色电视机 万台 479.95 10.5

组合音响 万台 2954.00 6.9

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万台(套) 68.45 -40.7

电工仪器仪表 万台 307.91 0.3

光学仪器 万台 5.24 -16.6

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3.6%;施工面积956.9万平方米,下降26.3%;竣工面积536.47万平方米,下降23.5%。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8万元,比上年提高2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39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4000.9公里,公路密度162.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884公里,密度157.6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58.6公里,密度6.43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22.53万辆,受禁摩影响,摩托车减少,比上年仅增长4.0%。其中汽车保有量70.16万辆,增长15.2%。公路货物运输5282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30.33亿吨公里;水路货物运输689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7.11亿吨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发送5.60亿人,增长50.8%,旅客周转量137.58亿人公里;水路运输43万人,旅客周转量2860万人公里。全年港口旅客吞吐量43.72万人,港口货物吞吐量3208.48万吨。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7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65.02亿元,增长3.7%;移动业务收入106.54亿元,增长7.5%;邮政业务收入7.37亿元,下降0.6%。全年发送信函6621万件,比上年增长9.0%;特快专递479万件,增长17.7%;全年邮政汇款汇出金额238.78亿元,增长14.6%。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78.6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实现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0.88亿元,增长7.6%。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25.32亿元,增长21.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12.85亿元,增长15.5%。

居民在娱乐、家用电器、衣着饰物、交通等方面消费支出增长加快,消费品市场呈现新特点。在限额以上贸易业中,日用品类、食品饮料烟酒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石油及制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汽车类的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3.3%、35.3%、90.3%、59.4%、13.7%、32.0%、68.6%和27.6%。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43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99.08亿元,比上年下降3.5%。

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0家。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72家,其中银行类机构20家,保险类机构37家,证券类机构15家。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354.53亿元,比年初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183.90亿元,增长3.0%;财政性存款余额49.54亿元,下降12.9%。贷款余额2380.36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22.58亿元,增长9.0%,商业贷款余额175.38亿元,增长0.01%,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65.08亿元,增长1.5%,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489.8亿元,增长2.2%,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9.19亿元,增长10.5%。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134.38亿元,现金支出9071.05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63.33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各类银行机构人民币资产总额4964.53亿元,增长18.0%。

年末全市各类证券公司共有开户数34.68万户,比上年减少23.05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3320.41亿元,比上年下降68.1%。年末保证金余额76.17亿元,比上年末下降46.5%。

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7家,比上年增加7家;保险中介机构24家,增加2家。全年保费收入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9亿元,增长14.7%;人身险保费收入58.4亿元,增长46.7%。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28亿元,增长44.0%。其中财产险19.6亿元,增长56.2%;人身险8.4亿元,增长21.7%。

房地产业

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36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商品房施工面积1695.18万平方米,增长11.4%;竣工面积98.66万平方米,下降28.2%;销售面积509.63万平方米,下降11.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94.0万平方米,下降8.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83.70亿元,下降3.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267.31亿元,下降2.3%。

民营经济

年末全市民营单位登记注册户数47.63万户,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私营企业增长较快,达到6.32万户,增长17.4%;个体工商户41.27万户,增长3.6%。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909.95亿元,增长10.7%;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20亿元,增长29.6%;消费品零售额696.19亿元,增长19.9%;缴税总额200.40亿元,增长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区域经济

年末全市32个镇街本级总资产803.94亿元,净资产539.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和8.6%;全年税收总额417.63亿元,增长19.7%。年末全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1134.13亿元,增长4.2%;净资产862.98亿元,增长4.2%;全年可支配纯收入179.89亿元,下降3.3%。当年可支配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镇街有4个,GDP超100亿元的镇街有12个。可支配收入(扣除土地物业转让纯收入)超亿元的村有18个,超千万的村有385个,比上年增加16个,超5千万的村有65个,增加3个。

全年11个欠发达镇工商税收总额6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可支配财政收入41.41亿元,增长17.0%。82个欠发达村总资产44.4亿元、净资产26.6亿元,分别增长7.2%和6.7%;资产负债率为40.1%,微升0.3个百分点;经营总收入3.4亿元,纯收入1.2亿元,分别增长8.2%和3.1%。在82个欠发达村中,58个村有净资产且年纯收入高于50万元,达到了脱贫标准。

松山湖全年引进项目105个,合同引资85.4亿元。虎门港5号、6号泊位建成投产,获批的深水泊位增至17个,成为对台直航首批港口之一,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国家批准设立。东莞生态园12项基础工程动工建设。长安滨海新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开始起步。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推进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8项,取消10项。探索并联审批,下放审批权限。46个单位和17个镇街设立了“一站式”办事窗口。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局挂牌运作。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制定镇街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考核办法。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等环节入手,加强财政绩效评价管理。完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三期工程,在全省率先实行审批绩效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布。

产业转型升级

制订《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1+26”政策文件,铺开了镇、村、行业、企业等4大类共62个试点单位的工作;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加强政策指导服务,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全年全市来料加工企业转“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197家,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12个,内销品牌215个。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推动力,与惠州、韶关合作筹建两个市级产业转移园,接收广东省东西北地区5100名学生到东莞市就读职校,接收劳动力就业33.6万人。

对外贸易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32.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进口总额477.62亿美元,增长2.5%;出口总额655.37亿美元,增长8.9%。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出口159.04亿美元,下降0.7%;集体企业出口10.74亿美元,增长118.5%;三资企业出口380.13亿美元,增长7.7%;民营企业出口105.27亿美元,增长25.0%。

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8.72亿美元,增长36.1%;加工贸易出口601.40亿美元,增长6.8%;其他出口5.26亿美元,增长64.6%。

按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对亚洲出口303.48亿美元,增长8.8%;对欧洲出口131.07亿美元,增长13.0%;对北美洲出口190.71亿美元,增长6.5%;对拉丁美洲出口17.25亿美元,增长14.0%;对大洋洲出口9.90亿美元,下降2.3%。

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增强。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83.66亿美元,增长10.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3.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49亿美元,增长1.9%,占30.7%。

吸收外资

按新口径统计,全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53宗,合同外资金额25.87亿美元(含增资和减资),比上年下降17.2%;实际利用外资24.47亿美元,增长15.6%。增资项目815宗,合同增资金额17.04亿美元,下降8.2%。全市新签项目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23宗,合同外资金额2.54亿美元;增资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42宗,合同增资金额6.2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新投资及增资项目10宗,合同外资9552万美元。重点引进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外包、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商贸业和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使服务业吸收外资有了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新签第三产业项目110宗,比上年增加29宗;合同外资3.07亿美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服务业吸收外资涉及行业范围进一步拓宽。

旅游

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9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25家,三星级酒店32家,二星级酒店20家,一星级酒店2家。全市有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9家,国内旅行社33家。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旅游入境人数268.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其中入境外国人102.89万人次,增长1.1%;港、澳、台同胞165.30万人次,增长13.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6亿美元,增长6.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603.74万人次,增长8.7%。国内旅游总收入128.69亿元,增长8.3%。

三、城市建设

城市绿化

东莞成功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市, 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绿化水平。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706.54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9.28平方公里。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178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36.2%,林地绿化率98.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97%,绿化覆盖率44.25%,人均公共绿地15.19平方米;镇街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5.1%,村庄绿化覆盖率30.96%;全市建成公园、广场1446个,面积4189公顷;森林生态效益总值达46.7亿元。

公用事业

年末全市有公交线路90条,公交运营车辆1337辆,运营出租小汽车6811辆。全年市内公共汽车客运量2.48亿人次。

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650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7.36亿立方米。年末供水管道总长度9551公里。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14.16亿千瓦时,下降0.2%,其中工业用电392.81亿千瓦时,下降0.7%;照明用电93.55亿千瓦时,增长8.8%。年末全市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87.66万户,天然气家庭用户8.23万户。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量39.45万吨,天然气供气量1.88亿立方米。

信息技术应用

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体系的建设。全市统一网上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作,目前,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已将50多种分布在各政府部门网站和应用系统中的行政审批服务及身份认证汇聚到平台中。二期建设拟将政府部门800项的流程、表格等放在平台上,同时连接部门网站审批事项,未建网站的部门可将审批事项直接进入此平台,实现网上服务。

2008年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2(按常住人口计算)。年末全市普通固定电话195.40万户,比上年增加17.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54.29万户,增加46.06万户,其中充值卡用户1362.91万户,增加63.32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85.44亿分钟,比上年增长9.3%。其中对国际及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3.05亿分钟。年末互联网用户96.37万户,比上年增加23.59万户;宽带接入用户91.62万户,增加27.55万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社会事业

科技

全年建成公共技术创新平台6个。新增省级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1个,总数达34个。新认定省专业镇和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各2个,总数分别达到11个和10个。新增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全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3家,新增省民营科技企业55家,总数达到470家。获国家和省资助项目110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4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4%。

全年专利申请量14406件、授权量809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19.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88件,授权量115件;实用新型申请量4606件,授权量3616件;外观设计申请量8612件,授权量4362件。

教育

全市共有幼儿园617所,比上年增加58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163所,民办园454所。共有省、市一级幼儿园92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共156362人,入园(班)率达 95.02 %,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绝大部分镇街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实行六周岁入小学。

全市共有小学352所,比上年减少17所;在校学生52.86万人,比上年增加79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本市户籍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初中139所,初中在校学生18.45万人,比上年增加1.11万人,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9.15%,辍学率为0.22%,毕业率为99.78%。

全市有高中阶段学校67所,在校学生10.9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41所,在校学生6.40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6所(含技工学校1所),在校学生4.54万人。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3.44万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3.3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98万人,中职学校1.34万人。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约为6:4。

全市有成人高等教育机构5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2所、民办成人非学历教育机构294个,各类成人教育年培训量达62万人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学生2.1万人。

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专科院校2所。在校学生2.87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1.02万人,毕业生6486人。

文化

全年面向社会推出了91个招商项目和19个招标项目,签约项目76项,总签约资金6830万元。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387个,博物馆23个,文化广场653个,艺术表演场所62个,电影放映单位40个,网吧1056间,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626万平方米。全市有公共广播节目66套,公共电视节目37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全市覆盖率达100%。全年共出版报纸6647.3万份,各类杂志158.32万册,图书5.6万册,《东莞日报》发行量4380万份,电影放映1.29万场次,观众320.56万人次。

卫生

年末全市医疗机构总数2375个,其中门诊、诊所、卫生站、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2286个,卫生技术人员18273人,医院病床数16495张。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覆盖了全市300多个村(社区)。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下降12.5%,病例总数下降70.6%。

体育

全年东莞运动员共获得68枚金牌、71枚银牌、55枚铜牌。其中夺得国际赛金牌2枚;夺得亚洲赛金牌1枚;夺得全国赛金牌16枚;夺得广东省赛金牌49枚、银牌71枚、铜牌55枚。

全年举办市级综合和单项比赛11次,参加人数3000人次;举办镇街级单项比赛32次,参加人数3200人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3次,参加人数2.60万人次。全市有体育彩票发行网点430个,销售总额3.47亿元,体彩公益金2702万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市有收养类福利事业单位37个,其中社会福利院2个,儿童福利院1个,敬老院31个,敬老院供养老人1476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4个,收养人数2586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人数252人,全年社会救济人数3.97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051.9万元,社会救济福利费用2.14亿元,自然灾害救济费用2563.8万元,慈善基金来源5.62亿元。全市纳入“五保户”对象有1438户1441人,“五保户”费用支出954万元。32个镇街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纳入街道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531户3653人,纳入镇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2125户33384人。向低收入户发放“千元”红包,全年发放人数19.92万人,总金额达1.99亿元。

农村扶贫

落实欠发达村扶持借款。为47个欠发达村办理借款2.35亿元,支持建设工业厂房和宿舍46.73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投入使用21.2万平方米;建设综合市场或商业设施9.9万平方米。

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各镇街和市直有关单位积极开展“扶贫送温暖”和“千干扶千户”活动,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事宜7400多宗,援助资金1900万元。

社会稳定

全年市财政安排公共安全支出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深化“三基工程”建设,推进警力下沉,基层一线警力占总警力的89.1%。完成110、119、122“三台合一”首期工程,在用各类视频监控点12.8万个。加强群防群治,严打违法犯罪,深化“治摩禁电”,治安形势保持平稳,飞车抢夺案下降42.2%,涉摩交通事故下降27.3%。扎实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和市镇领导大接访活动,大力加强劳资调解,有效化解了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越级到省上访批次下降9.5%,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为80.6%。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大培训,全年培训人员达800多万人次。

安全生产

开展隐患治理年行动,继续狠抓安全生产,深入推进“三小”场所、出租屋、非法行医、无证照经营、危旧桥梁厂房、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全市火灾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2.6%和78.0%。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5419宗,比上年下降7.6%;死亡633人,受伤5998人,分别下降12.9%和8.5%;直接经济损失1340.53万元,增长39.8%。其中,道路交通事故5377宗,下降7.5%;造成死亡590人,受伤5985人,直接经济损失640.61万元,分别下降8.4%、8.1%和8.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51。

资源和环境保护

全年雨日天数202天,全年日照时数1879.3小时,平均气温22.2摄氏度,相对湿度69%。全年降水量2710.9毫米,全社会总用水量21.47亿立方米,年末全市中型水库蓄水总量8694万立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有开放公园744个,公园面积5607公顷。森林公园16个,林地面积88.6万亩,生态公益林37.46万亩,林木积蓄量227.9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5.22万立方米。全年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1986.67公顷,种植乡土阔叶树苗木228万株,完成幼林抚育2704.7公顷,种植红树林19.67公顷。

环境整治继续深化,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全年整治车辆34091辆,整治超标车辆1259辆,排气合格率由上年的84.4%上升到91.2%。主要污染物得到有力控制和削减。初步核算,全年全市二氧化硫比上年净减排4.58万吨,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净减排2.21万吨。开展市级环境友好企业评价工作,40家企业通过“东莞市环境友好企业”审核,健全环境信用管理制度,评价范围扩大到545家企业,并实行动态管理,评定绿牌企业324家、黄牌企业161家、红牌企业60家。

五、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74.8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84万人,出生率为10.77‰;死亡人口7752人,死亡率为4.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94.9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86.39%。

就业

全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50万人。全年人才市场求职登记人数197.01万人,比上年增长20%;成功应聘人数85.97万人,下降14.1%。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7630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75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4%。

居民收入

初步预计,2008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3523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516元,增长12.0%。初步统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和5.6%。城镇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6034元,城镇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2元。

居民消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208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7778元,增长11.7%;衣着消费支出1349元,增长11.2%;居住消费支出2585元,增长35.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539元,增长14.7%;医疗保健支出1332元,增长54.9%;交通和通信支出4461元,下降14.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464元,下降1.4%;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699元,增长29.9%。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5%。在农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占35.1%,衣着消费支出占6.4%,居住消费支出占1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占5.7%,医疗保健支出占5.0%,交通通讯支出占16.5%,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11.0%,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占6.5%。

表三:2008年居民收支情况

指标 收入或支出额(元) 比上年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275 12.0

#工资性收入 20872 10.3

财产性收入 3527 -27.3

转移性收入 3047 45.1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23028 7.7

食品 7778 11.7

衣着 1349 11.2

居住 2585 35.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537 14.7

医疗保健 1332 54.9

交通和通信 4461 -14.3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3464 -1.4

其他商品和服务 699 29.9

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空调200台,组合音响59套,移动电话248部,家用电脑100台,淋浴热水器127台,家用汽车47辆。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53平方米。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83台,摩托车84辆,洗衣机107台,淋浴热水器142台,移动电话261部,影碟机95台,家用空调234台,家用电脑97台,家用汽车67辆。

居民储蓄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638.04亿元,当年新增517.32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103.90亿元,新增370.58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534.15亿元,新增146.74亿元。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62.6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513.25万人,失业保险256.33万人,工伤保险419.47万人,生育保险200.09万人,地方养老保险257.90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03.55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45.92亿元,年末保险基金累计余额254.64亿元。全市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6.03万人。全年累计征缴各项保险(不含机关养老保险)基金9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矛盾突出;在出口受阻、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物价涨幅较大;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安全消防隐患需进一步整治等。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统计数据以《东莞统计年鉴-2009》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调查范围为东莞市辖区内除农户以外各类经济实体,具体包括:①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各镇街办企业;③村及村以下办企业;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调查范围包括:①东莞市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街范围内镇街属单位(不包括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街以下及其它镇街的单位、全市的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以上两个指标的调查范围不同,调查结果不同,请勿误用。

4.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