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东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33:32 来源:东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220次

2006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创业,着力抓社会稳定和环境整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社会趋向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超额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初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262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亿元,下降10.0%;第二产业增加值1522.57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1084.27亿元,增长15.4%。三大产业比例为0.7:58.0:41.3。

财政税收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94亿元,增长24.0%。其中增值税34.72亿元,增长17.7%;营业税29.11亿元,增长28.1%;企业所得税14.57亿元,增长46.1%;个人所得税6.05亿元,增长9.7%;房产税5.16亿元,增长16.9%。全市工商税收总额35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国税220.87亿元,增长19.4%;地税138.50亿元,增长29.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7.9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4.28亿元,下降12.2%;科教文卫事业支出29.15亿元,增长38.4%;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0.97亿元,增长6.4%。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幅比上年回落13.3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29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更新改造投资72.08亿元,增长16.2%;房地产开发投资163.94亿元,增长13.5%。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333.36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299.1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71.59亿元。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41.89亿元,比上年下降48.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9%;集体经济投资181.71亿元,下降37.7%,所占比重为25.8%;民营经济投资240.75亿元,增长41.6%,所占比重为34.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28.48亿元,增长30.3%,所占比重为32.4%。

价格

消费市场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2.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2.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1.7%;衣着类价格上涨0.2%。

生产领域价格微升。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全年商品房屋销售平均价格比上年上涨13.0%。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2.75亿元,比上年下降45.9%。其中种植业产值10.63亿元,下降0.8%,占46.7%;林业产值0.23亿元,增长32.6%,占1.0%;牧业产值5.59亿元,下降76.9%,占24.6%;渔业产值5.75亿元,下降8.1%,占25.3%。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31万亩,粮食产量2万吨;水产品产量6.39万吨,下降5.2%;蔬菜产量46.38万吨,增长0.8%。畜禽业在清理中生产明显下降,全年生猪出栏数42.06万头,下降81.5%;家禽出栏数845.02万只,下降33.0%。

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科技水平稳步提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06年全市发展了3家龙头企业和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17家和21个。至年末,全市有5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9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种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种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2006年新增4个省名牌农产品,使全市的省名牌农产品增至17个。全年全市有3个项目获省农技推广奖,5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工业

工业实力提升快。全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457.6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5.5%,比上年增长22.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512亿元,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22.55亿元,增长18.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2757.15亿元,增长18.6%,所占比重为57.2%;轻工业产值2065.4亿元,增长19.9%,占42.8%。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12.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资产负债率为58.7%,下降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22.6,提高11.3个点。

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东莞工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行业覆盖面广,分布在31个大行业中。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业已成为龙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新的增长点。全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总产值323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436.10亿元,增长25.3%。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194.19亿元,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54.14亿元,增长31.4%。主要产品生产情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皮鞋3.53亿双,服装9.55亿件,家具7717.42万件,机制纸及纸板622.01万吨,电子元件4225.91亿只,半导体分立器件274.57亿只,微电机11.93亿台,电话单机3707.79万部,彩色电视机107.94万部,显示器1806.41万部,微型电子计算机198.39万台,打印机371.57万部。

建筑业

建筑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94.79亿元,增长12.4%;施工面积1290.55万平方米,增长4.5%;竣工面积638.21万平方米,下降9.8%。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1.29万元,比上年提高4.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75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3891公里,公路密度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619公里,密度146.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155公里,密度6.29公里/百平方公里。各类机动车辆保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18.88万辆,比上年增长0.4%。其中汽车保有量48.93万辆,增长20.3%。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公路运输4930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27.86亿吨公里;水路运输551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5.82亿吨公里。全年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发送3.51亿人,增长4.9%;旅客周转量121.1亿人公里,水路运输39万人,旅客周转量2865万人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业务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1.69亿元,增长3.9%;移动业务收入88.08亿元,增长14.5%;邮政业务收入6.91亿元,增长12.6%。全年发送信函8392.40万件,比上年下降11.0%;特快专递323.12万件,增长10.6%;全年邮政汇款汇出金额170.7亿元,增长10.5%。

国内贸易

不断加快商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市场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21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01.88亿元,增长16.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2.60亿元,增长18.7%。

随着居民在娱乐、家用电器、衣着饰物、交通等方面消费支出增长加快,消费品市场呈现新特点。在限额以上贸易业中,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和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石油及制品类的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1.1%、40.9%、66.5%、33.5%和27.1%。

商品市场持续发展。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6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

金融业

金融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金融机构加快集聚。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8家,其中银行类机构1家,保险类机构7家。至年末,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52家,其中银行类机构15家,保险类机构26家,证券类机构11家。外资银行机构从无到有,年内新增1家。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365.65亿元,比年初增长16.9%;贷款余额1730.56亿元,比年初增长19.8%。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29.58亿元,比年初增长26.0%。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352.34亿元,增长25.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875.95亿元,现金支出7713.70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回笼162.25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继续提高。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各类银行总资产达3639亿元,增长15.5%。

证券市场在改革和规范中稳定发展,交易活跃。年末全市有证券交易所21个,开户数32.32万户,比上年增加2.05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1660.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倍。保证金余额56.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倍。保险业快速发展。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26家,比上年增加7家;保险中介机构14家,增加2家。全年保费收入47.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61亿元,增长38.4%;人身险保费收入27.78亿元,增长25.5%。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2.84亿元,增长55.8%。其中财产险10.04亿元,增长43.8%;人身险2.8亿元,增长29.6%。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全年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07.45亿元,比上年增长38.5%。

房地产市场保持旺盛。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商品房施工面积1431.27万平方米,增长23.4%;竣工面积166.34万平方米,增长25.2%;销售面积379.43万平方米,增长17.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50.63万平方米,增长18.0%。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58.88亿元,增长33.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45.44亿元,增长33.3%。

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初步核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0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26.8%;民营经济增加值824.68亿元,增长20.6%,占31.4%;外资经济增加值1095.82亿元,增长19.7%,占41.8%。

各种所有制工业全面发展。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37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集体控股工业总产值81.21亿元,增长19.7%;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443.91亿元,增长25.5%;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2394.74亿元,增长20.2%。私营及个体工业总产值435.28亿元,增长29.2%。

民营经济

大力实施“民营牌”战略,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年末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户数37.45万户,当年新登记9.69万户。全年民营工业总产值9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0%;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240.75亿元,增长41.6%;私营个体经济缴纳税收69.07亿元,增长25.6%。民营经济逐步向科技化、外向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74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省名牌产品69个,绝大部分属民营企业所有。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部都是民营企业。

区域经济

镇村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全年全市32个镇街工商税收总额26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之列。村组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至年末,全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998.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净资产752.7亿元,增长5.1%;可支配收入(扣除土地物业转让纯收入)超千万的村有350个,比上年增加26个,超5千万的村有59个,增加10个。

欠发达镇村发展后劲增强。全年11个欠发达镇工商税收总额44.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0%,比全市增幅高出15.5个百分点。全市81个欠发达村总收入2.8亿元,增长13.7%;净资产20亿元,增长9.8%;56个村成功脱贫。

松山湖引进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等30家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至年末,松山湖累计引资210亿元。全年松山湖实际利用外资70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出口总额7.35亿美元,增长1.5倍;税收总额1.5亿元,增长1.9倍。

二、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

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8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进口总额368.45亿美元,增长10.2%;出口总额473.76亿美元,增长15.8%。三资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民营企业出口64.07亿美元,增长14.1%;三资企业出口289.21亿美元,增长22.9%;国有企业出口117.96亿美元,增长3.5%;集体企业出口2.47亿美元,下降34.8%。外贸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一般贸易出口26.58亿美元,增长52.0%;加工贸易出口446.83亿美元,增长14.1%。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增强。全年机电产品出口332.36亿美元,增长14.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0.2%。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2.39亿美元,增长8.7%,占34.3%。积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全年对亚洲出口209.94亿美元,增长16.4%;对欧洲出口86.74亿美元,增长16.8%;对北美洲出口158.78亿美元,增长12.9%;对拉丁美洲出口10.03亿美元,增长39.0%;对大洋洲出口5.92亿美元,增长17.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吸收外资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按新口径统计,全年全市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9宗,合同外资金额24.85亿美元(含增减资),比上年下降16.6%;实际利用外资18.08亿美元,增长23.8%。增资项目929宗,合同增资金额13.38亿美元,下降24.2%;其中投资总额超1千万美元的企业有34宗,投资总额8.59亿美元,合同增资金额4.13亿美元。

制造业吸收外资在巩固中得到优化。电子信息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35亿美元,增长20.4%,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比重为33.6%;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新签服务业项目60宗,合同外资1.30亿美元,增长30.7%。外资企业研发机构不断增多。引进研发机构(含内设)6家,新增投资总额2179万美元,新增合同外资金额1250.74万美元。

全年有1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东莞投资23宗项目,其中新签项目5宗,增资项目18宗。投资总额1.6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亿美元。

旅游

优化旅游环境,旅游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至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9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6家,四星级酒店25家,三星级酒店30家,二星级酒店23家,一星级酒店2家。全市有旅行社3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家,国内旅行社31家。入境旅游人数稳定增长。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192.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入境外国人80.83万人次,增长14.8%;港、澳、台同胞112.02万人次,增长13.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2亿美元,增长17.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70.25万人次,增长18.6%。国内旅游总收入96.01亿元,增长5.8%。

三、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4.62亿元。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投资18.43亿元;城市建设投资42.58亿元。一批新的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东莞理工大学体育中心交付使用,报业大厦、市委党校新校、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校等7项工程基本完工;广电中心等工程抓紧施工,市人民医院新院工程开工建设。四环路万江大道立交、北王公路改造、龙大高速(东莞段)建成通车,西部干道、环城路北环段、莞深高速三期等工程建设加快,开工建设环莞快速路一期、常虎高速新联支线等。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增园林绿地1063公顷。至年末,园林绿地面积488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78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8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03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3.4%,林地绿化率达98.5%。2006年东莞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的光荣称号。

公用事业

公共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运营效能继续提高。至年末,全市公交线路达到85条,公交运营车辆1100辆,运营出租 汽车4761辆。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2.17亿人次。

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推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600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6.5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5%,其中生活用水5.78亿立方米,增长13.2%。全年全市用电量472.01亿千瓦时,增长12.4%,其中工业用电368.63亿千瓦时,增长11.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9.10亿千瓦时,增长14.2%。至年末,全市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达到14万户,天然气家庭用户达到4.53万户。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量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4.1%;天然气供气量5093.86万立方米。

信息技术应用

认真组织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全面提升社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2006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为71.5(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个点。

做好“中国东莞”网站改版工作,对网站的内容、结构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布局,使网站的服务更贴近社会公众的需求。新版“中国东莞”网站公布了东莞全部369项行政许可,60个部门的877项办事项目,各个项目的办事流程、法规依据、相关资料和办理方式都能查询;通过网上服务平台,将东莞已经能够网上办理的一些政务服务,如办税、报建、社保等服务集中发布,共有33个部门提供了50项网上服务,其中9个部门12项业务可实现部分网上办理或预受理。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该系统对全市41个单位325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核准和办结等五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开展全程监察,并通过视频图像对市公安局等15个部门的业务办理大厅现场办公情况进行监督。

信息化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4.96万门,总容量达93.88万门。至年末,全市程控电话用户461.31万户,比上年增加76.8万户,其中普通固定电话164.62万户,增加10.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216.34万户,增加199.94万户。其中,充值卡用户1102.07万户,增加262.7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67.52亿分钟,比上年增长9.9%。其中对国际及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2.59亿分钟。至年末,互联网用户58.03万户,比上年增加4.2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47.46万户,增加12.29万户;市区有线电视用户19.87万户,增加1.13万户,其中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完成15.32万户,增加5.09万户;卫星站点8个,增加1个。

四、社会事业

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2006年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由439项精简到369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了全口径的预算财政管理。推行税务协管制度,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大力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全面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推进行政公益性投资项目“代建制”,集中代建市政府投资工程78项,总投资110多亿元。改革药品采购制度,医院用药近九成集中招标采购。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突破,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镇街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改革交警管理体制,全市交警中队全部升格为大队,提高交通事故处理效率。实行市级新闻发布会和专题新闻发布会制度,市政府开展“机关作风万人评”活动,进一步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做好股权配置、章程执行、“三会”机构产生等检查验收工作。全市建立了559个股份经济联合社和2499个股份经济合作社,119.9万名村民成为股民。

科技

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4家,累计达到311家。预计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高新技术产品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增长22.4%;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增长2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新增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0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3家,分别累计达到1300家和359家。全年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收入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年登记认定技术合同25项,合同交易总额1.36亿元,技术交易金额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倍和4.2倍。

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104个。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9879件、授权量487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7.6%和56.5%,两项指标均名列全省第四。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53件,授权量28件;实用新型申请量2603件,授权量1729件;外观设计申请量6723件,授权量3115件。

教育

幼儿教育健康发展。至年末,全市有幼儿园605所,其中公立集体办园276所,民办园329所。优质幼儿园有较大增加。省、市一级幼儿园72所,比上年增加14所。3~6周岁在园(班)幼儿11.87万人,入园(班)率达94.8%,比上年提高0.1%。全市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取消了学前班,实行六周岁入小学。

“普九”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小学402所,小学在校学生49.68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全市有完全中学29所,初级中学5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5所,初中在校学生15.7万人,比上年增加1.82万人,本市户籍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7.3%,辍学率为0.23%,毕业率为99.8%;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学生460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8.2%,其中盲、聋和弱智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1%、93.6%和99.5%。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和省的要求。

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有高中阶段学校63所,其中普通高中(含完中)39所,中等职业学校24所(含职业高中19所,中专学校4所,技工学校1所)。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3.14万人,升入各类高中阶段学校就读的有2.9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8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0万人。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4.8%,比上年提高0.7%。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全市有5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32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27个民办教育培训网点,年培训量达13.6万人次。全市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的职工人数8.5万人次;农民参加各类学习培训6.7万人次。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快调整。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2.2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专科学生8032人,毕业学生2269人。

全年全市教育经费来源59.25亿元,教育经费支出57.88亿元。2006年9月开始统发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免除本地户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东莞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全市有省教育强镇27个。

文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2.73亿元,建筑面积535万平方米。至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1222个,博物馆21个,文化广场481个,艺术表演场所35个,电影放映单位51个。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市有公共广播节目50套,公共电视节目37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全市覆盖率达到100%。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出版报纸1323.23万份,各类杂志147.22万册,图书16.04万册,《东莞日报》发行量3075万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电影放映2.13万场次,观众553.6万人次。

卫生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城市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医疗服务水平继续提高。至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210个。其中,医院56个,门诊部37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74个。全市有民办医院14所。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2.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6603人,执业助理医师2026人,注册护士7835人。全市拥有病床床位1.33万张。全年诊疗人数3867.16万人次,入院人数47.96万人,治愈率达70.96%。全市有国家卫生镇11个,省卫生镇10个,市卫生镇7个。

体育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全年东莞运动员共获得73枚金牌、86枚银牌、27枚铜牌。其中夺得国际赛金牌3枚、银牌3枚;夺得亚洲赛金牌17枚、银牌15枚、铜牌7枚;夺得全国赛金牌21枚、银牌17枚、铜牌20枚;夺得广东省赛金牌32枚、银牌51枚。宏远男子篮球队连续三次夺得CBA总冠军。2006年东莞成功承办了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并荣获十一届省运会团体总分第四名。

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全年举办市级综合和单项比赛7次,参加人数2.5万人次;举办镇街级综合运动会10次,参加人数3万人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50次,参加人数20万人次。社区健身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至年末,全市共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所79个,占地面积5.93万平方米,建设面积4.74万平方米。

社会福利与救助

整合政府救济与社会帮困资源,社会福利与救助力度明显加大,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至年末,全市共有收养类福利事业单位37个,其中社会福利院2个,儿童福利院1个,敬老院31个,敬老院供养老人1402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3个,收养人数956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人数334人。全年社会救济人数384人,社会福利救济费用11654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用1486万元,慈善基金来源6656万元。纳入“五保户”对象有1464户1474人,“五保户”费用支出1041万元。32个镇街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纳入街道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2433户6091人,纳入镇级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7133户19050人。

农村扶贫

全年全市为11个欠发达镇发放扶贫贷款1.26亿元,财政支付利息9372万元。市财政共支付1986.22万元用于农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其中支付1886.22万元帮助76个自然村实施通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336公里,解决4.7万人的饮水难问题;落实100万元支持6个欠发达村新建或修缮卫生站面积2730平方米,解决2.3万名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全市共为11个欠发达镇化解集体债务1.45亿元,为81个欠发达村化解集体债务8432.5万元,为欠发达镇村办理了748.9亩土地的用地收费返还手续,返还用地收费1168万元。积极开展“千干扶千户”活动,有1万多名干部参与帮扶活动。

社会稳定

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铁腕整治社会治安,实现了社会治安年内有明显好转。从2006年9月起,禁止异地摩托车在东莞道路上行驶。全年取缔“黑网吧”5857间,规范网吧发展。全市纳入房屋出租情况登记和管理的出租屋有29.3万套。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20.4%,破案数上升5.4%。受理治安案件查处率为95.3%。全年生产事故下降6.8%。其中火灾事故下降61.5%,道路交通事故下降6.7%,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6%。全年接待信访次数下降10.3%;接待来访人数下降13.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资源和环境

全年雨日天数144天,年降水量2412.4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616.4小时,平均气温22.7摄氏度,相对湿度74%。

林业建设平稳发展。年末有森林公园16个,生态公益林37.56万亩,林木蓄积量194.41万立方米。全年全市完成造林2.92万亩,其中水源涵养林2.61万亩、森林公园林相改造1624亩、管道工程沿线复绿1530亩。全市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年底保存率达92%以上。营建农田林网55公里、道路绿线465公里、红树林684亩、生物防火林带69.78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6041公顷。改种或套种荷木、樟树、黎蒴等30多种水源涵养能力强的乡土阔叶树种220多万株,提高了森林净化水质、减少水土流失的功能。

推进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推进火电企业整治,已完成5家市属重点企业的脱硫工程建设,重点跟踪督促重点企业脱硫工程建设,沙角电厂群平均脱硫率达到93%以上。对全市电镀、漂染、造纸、制革、洗水、印花等六大行业1252家重点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初步核定了第一期拟关闭的80家企业名单,经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排放的,按法定程序,予以强制关闭。对全市125家造纸企业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及时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全面责令要求整改。

农村环境“五整治”初显成效。环境卫生和农贸市场整治已基本完成。全年投入5.74亿元整治镇村两级卫生环境,处理81个无证农贸市场,农贸市场达标率为85%。

五、人民生活

人口

至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68.3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万人,出生率为10.14‰;死亡人口7103人,死亡率为4.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全市常住人口674.88万人。

就业

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促进就业。至年末,东莞提供了5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27.4万人,比上年增加15.38万人。全年人才登记求职人数136.51万人,比上年增长8.0%;成功应聘人数70.36万人,增长30.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5%。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6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1469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1135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6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和7.0%。

居民消费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995元,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6052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9370元,其中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625元。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空调280台,影碟机134台,组合音响80套,移动电话298部,家用电脑112台,淋浴热水器138台,家用汽车44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75台,摩托车134辆,洗衣机101台,热水淋浴器138台,移动电话240部,影碟机93台,家用空调210台,家用电脑84台。

居住

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5.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9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58.91平方米,增加3.41平方米。

居民储蓄

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013.4亿元,当年新增285.12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733.50亿元,新增103.74亿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279.89亿元,新增181.38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达921万人次,其中参加养老保险204.08万人,工伤保险283.25万人,失业保险199.29万人,医疗保险212.16万人,生育保险22.25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待遇总支出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养老保险待遇支出增长18.5%,工伤保险待遇支出增长22.8%,失业保险待遇支出增长26.4%,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增长11.0%。全市有医保定点零售药店86家。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农(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31万人,全年农(居)民养老保险金支出总额5.54亿元。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2006年9月全市劳动就业最低工资标准由574元提高到690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能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趋紧,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任务较重;经济结构仍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安全消防隐患需进一步整治等。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统计数据以《东莞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调查范围为东莞市辖区内除农户以外各类经济实体,具体包括:①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各镇街办企业;③村及村以下办企业;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调查范围为:①东莞市辖区内中央、省、市属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②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街范围内镇街及以上办企业;③不包括莞城、石龙、虎门3个镇街以外的其它镇街的镇街及以下办企业;④不包括全市的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以上两个指标的调查范围不同,调查结果不同,请勿误用。

4.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