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东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25:09 来源:东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24次

1999年,东莞人民以江泽民总书记和省委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总任务总目标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两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开拓进取,克难制胜,取得了丰硕成果。国民经济稳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健康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1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7亿元,增长3.74%;第二产业增加值226.83亿元,增长20.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4.88亿元,增长16.92%。

市场价格总水平继续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1%,多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4.3%,衣着类价格下降4.4%,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下降4.6%,医疗保健类下降2.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1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4%,居住类升8.2%,服务项目类升9.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4.10%。这主要是受近年全社会有效供给的增加,“买方市场”的相对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的制约有关。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稳定,三次产业结构为7.5∶54.9∶37.6。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存量结构进一步调整,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556元,比上年增长16.3%;人均财税4719元,增长47.79%;人均结汇2488美元,增长19.79%。

公有资产管理取得新成效。全年市直镇区村三级公有资产总额1059.71亿元,比上年净增93.64亿元,增长9.69%;资产净值584.71亿元,净增82.58亿元,增长16.45%;资产负债率44.82%,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优化资本结构稳步推进,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转制步伐加快。建立了市属资产管理体制,并全面铺开运作,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基本完成;健全了社会保障体制,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参保待遇水平、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乡市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标准普遍提高;住房改革制度有序进行;建立了新的土地管理体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成立市土地交易中心,促进了土地市场向有形、规范交易转变;建立健全了建筑有形市场;政府采购制度开始组织实施,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金融风险防范基金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已签订协议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共1100多人,全年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人数53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31.92%;全年待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5745人,比上年增长0.52%,待业人员就业率达90.93%;劳动失业率为3.82%,比上年下降1.39个百分点,其中城区为4.18%,农村为3.58%,分别比上年下降2.07和1.04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经济效益回升不平衡;物价持续回落的迹象仍未消除;就业压力加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克服了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农产品市场活力不足的困难,实现持续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53.74亿元,比上年增长6.79%。粮食生产保持规模。全年粮食总产量24.73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主要经济作物保持稳定。全年蔬菜总产量66.88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获得丰收。水果总产量13.63万吨,增长19.47%,其中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为3.52万吨,增长11.2倍,创历史新高。

生态公益林和林业产业化生产平稳发展。全年造林种果面积2.88万亩,比上年增加0.18万亩,增长6.67%;年末有林地面积92.17万亩,林木积蓄量120.4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0.1%。

畜牧业稳步发展,水产业受气候、市场价格和伏季休渔等因素影响,生产下降。全年牧渔业总产值27.30亿元,比上年下降4.96%,占农业总产值的50.80%。全年畜牧总肉量15.99万吨,比上年增长4.15%;水产品产量9.40万吨,比上年下降2.9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13万吨,淡水产品产量6.2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6.85%和0.95%。

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6.88万千瓦;化肥施用实物量10.44万吨,增长0.07%;农药施用量1899吨,增长3.94%;水利建设投入856万劳动工日,完成投资3.17亿元,完成土石方576万立方米;农村用电量97亿千瓦时,增长36.6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6%。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67.79亿元,增长19.15%;非公有经济739.16亿元,增长23.97%。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70.10亿元,增长39.08%;集体工业完成产值97.69亿元,增长1.86%。在非公有经济中,外向型工业发展最快,完成产值682.14亿元,增长24.94%,占非公有经济产值的92.2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21%。按轻重工分,轻工业产值486.56亿元,增长10.74%;重工业产值420.39亿元,增长40.22%。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58.74亿元,增长25.30%;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48.21亿元,增长12.72%。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生产增长较快。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332.23万部,增长476.94%;彩色电视机157.57万部,增长121.57%;电话单机907.06万部,增长67.55%;敷铜板451.52万平方米,增长38.32%;吸尘器452.40万台,增长29.77%;电子元件87.14亿只,增长28.99%;发电量255.09亿千瓦时,增长27.57%;彩色显像管391.21万只,增长19.07%。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7.12%,比上年提高2.48个百分点。其中,产品销售率为97.73%,下降0.24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72%,上升0.5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2.55%,上升1.2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8.33%,上升1.57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35101元/人。全年实现利税总额64.82亿元,增长44.83%,其中利润总额35.80亿元,增长39.98%;按企业个数计算的企业亏损面为31.97%,比上年下降11.9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8.50亿元,下降30.21%。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四级资质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2%;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962个;实现利税总额2.57亿元,增长32.52%;优良工程竣工个数203个,增加25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全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29亿元,增长13.83%;更新改造投资9.17亿元,增长12.34%;房地产开发10.44亿元,增长9.39%。在投资总额中,国有单位投资16.64亿元,下降22.39%;外商投资9.25亿元,增长5.71%。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372个,比上年减少7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41个,减少43个。

固定资产投资侧重于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水利和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建设得到重点扶持。在投资总额中,能源工业投资31.72亿元,增长26.74%;运输邮电业投资14.02亿元,增长55.82%。

主要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年竣工了市商业银行工程、海战博物馆工程、东江大堤路堤结合首期达标工程、东莞师范学校搬迁工程、莞城一中搬迁工程等129项主要工程项目,并全部投入使用;211项主要在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改善9个镇区生活用水质量与工业用水需求的日供水量110万吨的中西部供水工程,业已完成首期25万吨的水厂工程和二期35万吨的水厂工程,三期50万吨水厂工程将于2000年建成投产;解决横沥、东坑、大朗、寮步四镇生活用水的中部供水工程通水在即;莞深高速公路工程塘厦至寮步横坑段即将进入路面铺装阶段;500千伏东莞输变电工程的第一台主变已投入运行。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258千伏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11.3公里,程控电话交换机27.97万线,长途电缆27公里,微波电路112公里,彩管62万只,防洪堤13公里,等级公路38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继续向前推进,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运输总量增加。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466.5公里,比上年增加38公里,公路密度达100.06公里/平方公里。拥有民用汽车12.70万辆,比上年增加1.36万辆。其中,普通载货汽车6.83万辆31.07万吨位,增加0.49万辆4.43万吨位;载客汽车5.57万辆51.85万客位,增加0.79万辆5.20万客位。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0.0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08%。其中公路14.35亿吨公里,增长10.04%;水运15.69亿吨公里,增长0.92%。完成旅客周转量80.4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9.28%,其中公路80.26亿人公里,增长39.45%。港口货物吞吐量654万吨,比上年增长26.74%。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年末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84万门,新增接入网设备总容量34.49万门,拥有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8.7万门。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60.8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1.0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0.73万户和24.84万户。按户籍人口计算的电话普及率7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了24部/百人。数据通信跨上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DDN(数字数据)用户端口2181端口,比上年净增500端口,增长29.74%;中国互联网用户2.26万户,净增1.36万户,增长1.5倍;视聆通用户1.46万户,净增0.72万户,增长98.75%。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5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5%,日均邮电业务总量超1400万元。

六、国内贸易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全市拥有批发零售贸易企业5.59万个,餐饮业企业1.19万个,分别比上年增加3640个和760个。其中大中型批零贸易企业103个,增加10个;大中型餐饮企业96个,增加16个。拥有各类批发、集贸市场286个,比上年增加34个;市场交易面积221.22万平方米,增加38.57万平方米。

消费品零售贸易取得好的成绩。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3.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8.6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24.88亿元,增长19.50%;集体经济34.80亿元,增长11.54%;私有经济81.76亿元,增长13.02%;港澳台商投资经济5.30亿元,增长15.20%;外商投资经济1.48亿元,增长14.8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91.75亿元,增长12.46%;餐饮业20.64亿元,增长22.5%;制造业及其他35.83亿元,增长12.63%。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34.15亿元,增长31.10%;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78.24亿元,增长8.08%。

集市贸易货源充裕,增长平稳。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6.62%。其中,城市集贸成交额3.10亿元,增长4.05%;农村集贸成交额110.67亿元,增长6.69%。

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1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0.99%;主营业务利润4.94亿元,增长25.89%。

七、对外经济与旅游业

面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全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内抓服务,外拓市场,适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易取得良好的业绩。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84.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0%。其中进口额133.09亿美元,增长30.32%;出口额151.54亿美元,增长16.03%。

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重点抓好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尤其是电脑资讯产品的出口,扩大了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值达88.0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8.13%,比上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在市场结构上,重点抓好对欧美市场的拓展。全年对欧美出口值76.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0.52%。

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1%,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增长5%的计划目标。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利用外资的主体,达9.71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6.64%。外商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农业的实际投资比重上升。受国际环境及基数较大的影响,全年新签利用协议和协议规定外商投资额分别比上年下降1.52%和10.04%。至1999年末,全市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3678家,比上年增加253家。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宾馆(酒店)333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的共20家。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52.8万人,比上年增长17.10%。其中外国人17.31万人,增长58%;华侨2.48万人,增长117.07%;港澳台同胞76.71万人,增长22.48%;国内游客156.31万人,增长10.73%。全年11家大旅行社共组织26.7万人次旅游观光,其中国内游21.9万人次,出国(境)游4.8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0.69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55万美元,增长6.8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金融与保险业

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金融政策,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040.84亿元,比年初增长20.50%。其中,储蓄存款余额616.34亿元,比年初增长15.48%;企业存款余额326.85亿元,比年初增长29.93%。各项贷款余额524.37亿元,比年初增长18.50%,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62.81亿元,比年初增长16.78%。实现存贷顺差516.47亿元,增长22.6%,存贷率继续窄幅下降。信贷资产质量稳定。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5.53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率下降7.27个百分点,呆账贷款率下降0.11个百分点。当年新增贷款本金回收率为99.46%,新增贷款利息回收率为99.3%。全年现金净投放101.55亿元,比上年增加75.07亿元。

证券市场交投活跃。年末全市实有证券营业网点13家,参与深沪两市交易开户投资16.5万户,全年股票总成交额574.45亿元,比上年增长51.79%。其中买进额287.79亿元,增长48.10%;卖出额268.66亿元,增长45.91%。保证金余额19.06亿元,比年初增长142.14%。

保险业日益发展。全年中保财产保险、中国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及太平洋保险等四家保险公司实现承保总额1392.93亿元,比上年增长61.56%;保费收入9.34亿元,下降1.06%;赔款支出1.65亿元,下降21.05%。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教兴市”战略的积极推进与市《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的贯彻落实,促进了全市科技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壮大。全年获得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家,占全省获批总数的14.3%。至年底全市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广东彩管公司的“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通过了专家的论证,成为全省五十家重点工程中心之一。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9.0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71%,比上年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民营科技企业继续蓬勃发展。全年经市审核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55家,年末民营科技企业总数160家,其中获省认定的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共9家。全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11.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和2.1倍。

实施各项科技计划取得新的成效。全年共列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项,比上年增加2项,其中,南方宏明的“Ⅲ型陶瓷电容器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全年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20项,比上年增加7项,其中获选为全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的12项,面上项目3项。

科研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全年全市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9项,比上年增加3项,为历年之最;获市科技进步奖39项,比上年增加1项。实施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8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项目7项,比上年增加2项。

专利工作与技术贸易取得新成绩。全年申请专利1221件,授权专利819件,分别比上年增加37.19%和15.51%;全年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20项,技术交易额1077万元。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活跃。全年我市成功地与葡萄牙国家模具中心、香港工业科技中心、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发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互访活动;与国内的北京大学、国防科大、上海交大、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机械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外经贸委、省经委、省科委联合举办了首届东莞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实现成交贸易额达1.62亿美元,签订利用外资协议155项,协议引进外资5.51亿美元。

技术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技术监督检查部门共检查企业2530家,查出有不合格产品的企业560家;共检验各种产品5084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4.85%,比上年提高6.12个百分点。

1999年全市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巩固普及高中教育成果,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基础教育稳定发展。全市拥有幼儿园395所,比上年增加67所,在园幼儿人数10.98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初步形成了机构、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托儿教育网络。全市拥有小学563所,在校学生24.8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

高、中等教育取得新的成绩。年末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2241人;普通中学74所,在校学生10.55万人;职业中学18所,在校学生1.8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4992人;技工学校1所,在校学生2001人;成人高等教育与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分别为3520人和4937人。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毕业9758人,成人高、中等教育毕业2303人。全年应届毕业生高考省线入围人数1790人,高考升学人数3500人,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3.15%;国家各大专院校在我市招生3708人,各中专学校招生3484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7.99%和29.47%。全年小学义务教育普及率99.99%,初中义务教育普及率99.2%,高中教育普及率89.8%,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均超过省和国家的要求。

十、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2个,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20个,藏书量132.77万册,博物馆3个,藏品11059件。镇区级文化站32个,电影放映单位210个,其中影剧院87个,两个频道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共有公共文化活动阵地占地面积119.22万平方米,公共文化阵地建筑面积88.11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25.9%。全年举办各类文艺宣传演出达2500场次;举办各类展览88期次,接待参观人数达129万人次;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达3.56万件;出版各类图书29.83万册、各种杂志40.6万册、各种报纸3896.74万印张,《东莞日报》发行量1585.52万份。放映国内外大型影片8.37万场次,观众达2344.5万人次;两个频道广播平均日播出时间30小时,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350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艺术水平得到提升。全年全市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铜奖作品2个,获省第二届粤剧演艺大赛铜奖作品1个,获省第三届群众戏剧花会银奖1个;摘取羊城第六届音乐花会青年业余美声唱法冠军;在省第九届美展中,有9幅美术作品入省展,1幅作品入国展;道滘、麻涌两镇被评为“中国戏曲之乡”。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6个,其中医院46个;拥有病床床位6241张;卫生技术人员7575人,其中医生308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4.2%;医疗卫生设备建设投入9298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项医疗业务稳步发展。全年全市门诊总量1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11%;出院18.6万人次,增长11.38%,平均住院日为7.4天,下降0.1天;病床使用率75.7%,提高6.4个百分点;治愈率74.8%;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0.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治也取得了新的成效。

创建卫生城市取得新成绩。全市建成“市卫生镇”10个,“市卫生先进镇”18个,“市卫生村”46个,其中,长安镇已建成“国家卫生镇”,樟木头、清溪、大朗等三个镇建成了“省卫生先进镇”,石龙、虎门等镇已建成“省卫生镇”。全年无偿献血4.83万人次,献血量960.48万毫升,分别比上年增长5倍。

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年我市运动员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种体育比赛9次,共获金牌109枚、银牌57枚、铜牌65枚,获4次团体总分第一名。成功举办了全国体操锦标赛,全国射击飞碟锦标赛,全国男篮甲A联赛宏远主场,全国女篮甲A联赛,中国第四届国际舞狮邀请赛。全民健身活动如火如荼,全年举行了50万人迎春长跑活动,举行了380台醒狮、3条锦龙、8只彩凤的贺元宵大型活动,举行了万人行、千人操活动,举行了“庆国庆、迎回归、奔向新世纪、迎‘九运’群众中长跑活动”授旗仪式;举办了16次市级运动会、42次镇区级运动会,市府机关、交通局、沙角电厂、教育等系统也相继举办了运动会。年末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33万人,全年为国家和省输送了6名运动员。

十一、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对“十五小”污染企业实行清理整顿限期治理,关闭淘汰了15家企业,年底有454家污染企业如期达标。综合整治城区环境,建成烟尘控制区24.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3.6平方公里,关闭了东莞运河两岸洗车场14家。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53.4%,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为86.7%,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工业粉尘回收率74.7%,下降9.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64.1%,提高2.7个百分点;全市酸雨频率为40%,大大低于上年60.3%的频率;酸雨PH均值为4.68,比上年下降0.02;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为57.2分贝,比上年下降2.3分贝,超标率为26.7%,比上年下降19.7个百分点。

“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年末实有大小公园(含小游园)249个,面积共827公顷。全年竣工了10多项“见缝插绿”工程,公路、高速公路出入口“三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三化”建设投入2.25亿元,植树145万棵,绿化面积475万平方米。年末全市园林绿地面积122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724.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499公顷和458.5公顷。城市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略有下降。根据1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4.55‰,死亡率4.34‰,自然增长率10.22‰,比上年下降0.64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50.82万人,比上年增加2.05万人;暂住人口244.81万人,比上年增加45.7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2557元,比上年增长9.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4元,比上年增加1448元,增长12.58%;农民人均纯收入6117元,增加583元,增长10.5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分别增长12.30%、14.99%和12.90%。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一般性消费支出9196元,比上年增长6.38%。其中,交通和通讯人均消费3398元,增长2.3倍;杂项商品服务消费人均923元,增长59.95%;居住消费人均898元,增长36.36%;外出旅游消费人均695元,增长1.4倍。1999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购买摩托车12辆、移动电话22部、BP机2部、购买小汽车也明显增加;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4台、移动电话72台、摩托车168辆、空调器130台、微波炉26台、热水器120台、彩电178台、影碟机62台、照相机72架、钢琴6架、健身器材22件。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29.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平方米。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全市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167.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养老保险8.35万人,增长6.51%;工伤保险136.23万人,下降0.22%;失业保险8.68万人,增长51.67%;医疗保险9.95万人,增长9.98%。全年社会保险待遇总支出达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0%。其中养老保险待遇支出增长28.63%,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增长12.37%,失业保险待遇支付增长141.92%,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增长14.24%。失业保险与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标准提高3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210元提高到273元,农村居民从180元提高到234元。

全市有社会福利院2个,社会福利院床位401张,收养401人;全年安排“四残”人员就业366人;全市有城镇社会服务设施248个,有29个镇区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确定数以《东莞统计年鉴-2000》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及工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