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阳江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14:53 来源:阳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48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46.7亿元,同比增长14.0%,增幅比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4000元,增长13.0%。三大产业稳步发展,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19.8%和14.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比例由上年同期的26.5:37.3:36.2调整为24.4:39.6:36.0。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0.56%、52.61%和36.83%,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48个百分点、7.37个百分点和5.16个百分点。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O.7人/亿元。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死亡率为1.3人/十万人。道路交通死亡率为4.2人/万辆。

物价指数保持在可控区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消费品价格上涨2.1%。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上涨3.1%,居住类上涨4.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4.5%,交通和通讯类上涨4.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

城镇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3万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6%,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工业化程度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出现扩大趋势;社会矛盾和治安仍需进一步改善,构建和谐阳江任重道远。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37.9亿元(从2005年年报开始,各市统一使用省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所以一些数据有变动),同比增长5.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4.3万亩,下降4.9万亩;粮食总产量75.5万吨,下降1.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96.4万亩,增加5.2万亩;蔬菜产量96.0万吨,增加6.1万吨。花生种植面积36.5万亩,增加0.1万亩;花生产量4.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总产量32.1万吨,增加3万吨,其中柑、桔、橙产量11.4万吨,增加1.5万吨。

林业二次创业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积8456公顷,其中用材林7965公顷,防护林491公顷。森林资源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市森林覆盖率51.2%。

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年肉类总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8%。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渔业总产值54.2亿元,同比增长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3亿元,同比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6亿元,增长24.9%。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136.7亿元,增长2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1%。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9亿元,同比增长8.8%。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15.2万平方米,下降6.4%,其中新开工面积285.4万平方米,增长20.1%;房屋竣工面积171.5万平方米,下降19.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1.1亿元,增长17.5%;更新改造投资9.1亿元,增长53.5%;房地产开发投资14.8亿元,增长13.1%。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3.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6.0%。其中公路30.5亿吨公里,增长17.0%;水运2.3亿吨公里,增长5.7%;铁路0.7亿吨公里,增长10.3%。港口货物吞吐量222万吨,增长0.2%。全年旅客周转量42.8亿人公里,增长16.5%。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7.9万户,同比增长19.5%;移动电话用户87.6万户,增长21.2%;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年末ADSL用户4.3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畅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0亿元,同比增长17.6%。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县及县以上实现零售额121.0亿元,增长18.0%;县以下实现零售额66.0亿元,增长17.2%。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1.4亿元,增长18.0%;餐饮业零售额23.5亿元,增长15.5%;其他行业零售额2.0亿元,增长7.6%。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张。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81.1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批发额119.6亿元,与上年持平;零售额161.4亿元,增长18.0%。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平稳。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出  10.1亿美元,增长10.0%;进口1.5亿美元,增长40.0%。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提高。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6亿美元,同比增长40.4%。新签利用外资合同78宗,与上年持平;合同利用外资3.3亿美元,增长7.0%,平均每个合同协议利用外资428万美元,增加28万美元。截至2006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400家。

八、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相对平稳。据初步统计,全年旅游总收24.8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国内旅游收  24.0亿元,增长16.0%;旅游外汇收入998万美元,增长17.1%。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71.7万人次,增长12.0%。其中一日游游客人数228.4万人次,增长28.3%;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数243.3万人次,增长0.04%。在过夜游客中,国际游客6.2万人次,增长32.1%;国内游客237.1万人次,下降2.5%。全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天

数349.6万人天,增长0.03%。其中国际游客12.0万人天,增长31.2%;国内游客337.6万人天,下降0.8%。

九、金融业

各项信贷业务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1.3亿元,比年初增长14.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1.4亿元,增长2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4.4亿元,增长12.9%。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6.7亿元,增长13.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3.8亿元,增长8.6%;中长期贷款余额61.9亿元,增长  17.8%。全年现金净投入2.6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科技与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总数达2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总数达65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总数达133家。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总数达39家。全市专利申请量805件,增长15.2%。

“普九”教育略有发展。全市小学招生人数3.0万人,同比下降11.8%,小学在校学生25.5万人,下降4.9%;普通初中招生人数4.9万人,增长2.8%,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4.1万人,增长2.4%。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9%,小学升学率99.7%,普通初中生升学率73.0%。

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1.9万人,同比增长9.8%;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7万人,增长13.6%;普通高中生毛入学率62.7%。

高等教育有所发展。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方兴未艾。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512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4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7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8%,电视人口覆盖率97.6%,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97.7%。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诊所)365个,同比增加24个,其中县级以上医院37个,乡镇卫生院43个,妇幼保健院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其他卫生机构252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年末实有床位4596张,增加156张,其中医院3128张,乡镇卫生院1 105张,妇幼保健院277张,其它卫生机构86张。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353人,增加4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51人,注册护士192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64%,提高18.6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在省运会中摘取15枚金牌,8.5枚银牌和12枚铜牌,在全省排名上升至第15位,为历史最好成绩。国家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25个,人员255人。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92.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50平方公里。

市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级等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7.0%。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198.6平方公里。年内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93.0%。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11.78‰,死亡率5.14‰,自然增长率6.64‰。年末全市常住人 233.7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9元,同比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86元,增长5.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6.9万人,同比增长1.6%;社会养老保险22.8万人,增长3.0%;工伤保险14.1万人,增长11.9%;生育保险5.1万人,增长0.4%;基本医疗保险13.7万人,增长6.3%。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4.5亿元,增

长26.4%。年末全市基金余额8.5亿元,增长29.9%。

社会福利事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5间,床位1073张。敬老院52间,在院人数129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巩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扩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5万人。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