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阳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13:30 来源:阳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99次

2004年是我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工作思路,努力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经济运行好于年初预期。据核算,全市生产总值2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亿元,增长21.1%,增幅创下近10年的新高;第三产业增加值86.6亿元,增长10.8%。人均生产总值10493元,比上年增长11.7%,首次突破10000元人民币。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的32.9:34.9:32.2转变为30.4:38.0:31.6,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首次全面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营经济增速加快。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维持在可控区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6%,消费品价格上涨4.0%。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8.2%;居住类上涨4.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2.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4.7%。

城镇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4万个,比上年增加0.3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6%,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16.8万人,比上年增长1.8%。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0.8万人,增长12.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加快发展短期内后劲不足;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利用外资总量偏小,招商引资工作有待加强;税源不足,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28.0亿元,比上年增长5.6%。

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粮食生产取得较好收成,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8万亩,比上年增加5.2万亩,粮食总产量76万吨,增加2.3万吨。蔬菜播种面积90.2万亩,比上年下降0.6万亩,蔬菜产量88.3万吨,增加0.4万吨。花生种植面积36.4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花生产量4.9万吨,增加0.1万吨。年末实有水果面积123.5万亩,比上年增加2.7万亩,水果总产量23.0万吨,增加2.2万吨。

林业二次创业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积8984公顷,其中用材林7495公顷,经济林77公顷,防护林1412公顷。森林资源继续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市森林覆盖率53%。

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9万吨,比上年增长3.5%;禽蛋产量0.81万吨,增长1.0%。

以水产养殖为重点的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养殖面积64.2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7.7万亩,增加0.7万亩;淡水养殖面积26.5万亩,增加1.4万亩。水产品产量8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81.0万吨,增长2.3%;淡水产品产量7.9万吨,增长8.9%。全年渔业总产值45.3亿元,比上年增长6.3%。

乡镇企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04.9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农村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化肥施用量(折纯)8.9万吨,增长3.3%;农村用电量2.7亿千瓦时,增长24.9%:全年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7亿元。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4.2亿元,增长22.0%。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6.3%,比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民营工业完成产值218.3亿元(按全省统一口径),比上年增长20.4%,占工业总产值78%。全年工业用电量1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6%。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重工业产值49.5亿元,增长41.4%。国有企业产值23.9亿元,增长68.7%:集体企业产值5.5亿元,增长14.1%;股份制企业产值69.2亿元,增长1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27.1亿元,增长22.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28.6亿元,增长11.0%。

工业品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出****货值54.4亿元,增长16.9%。

工业经济效益稍有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
13.3,比上年提高1.0点。其中资产贡献率5.3%,下降0.6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89.6%,下降2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7.4%,增长6.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6次,加快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1%,下降0.5个百分点;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6.5万元/人年,增长17.1%;产品销售率97.2%,下降2.2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有所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1.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1亿元,比上年增长69.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亿元,下降10.6%。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4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0%,其中新开工面积227.0万平方米,下降8.4%;房屋竣工面积219.4万平方米,下降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回落7.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7亿元,增长25.3%;更新改造投资4.4亿元,增长6.1%:房地产开发投资12.5亿元,增长11.7%。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8.4万平方米,下降10.1%;商品房销售额6.2亿元,增长19.2%。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全年施工项目157个,比上年增长19.8%
,其中新开工项目103个,增长14.0%。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3亿元,增长70.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2.8亿元,增长24.5%;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3.4亿元,增长24.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2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5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2.7%。其中,列入投产计划的6个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为年计划131.5%;续建的6个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为年计划82%。新开工的8个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为年计划94%。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交通运输业增长加快。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公路23.9亿吨公里,增长10.5%;水运2.1亿吨公里,增长4.0%;铁路0.5亿吨公里,增长393.6%。港口运输快速增长。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56.2万吨,比上年增长24.7%,其中阳江港货物吞吐量80.6万吨,下降6.8%。全年旅客周转量33.7亿人公里,增长13.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2.8万户,比上年增长10.0%;移动电话用户62.8万户,增长19.0%;全市电话普及率44.0%。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继续高速发展。年末ADSL用户2.1万户。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分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县及县以上实现零售额70.4亿元,增长13.2%;县以下实现零售额39.4亿元,增长12.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4.1亿元,增长13.1%;餐饮业零售额13.9亿元,增长14.2%;其他行业零售额1.8亿元,下降1.7%。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批发额94.9亿元,增长6.8%;零售额94.1亿元,增长13.1%。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出口8.4亿美元,增长22.0%;进口2.3亿美元,增长95.9%。

在出口总额中,从类别看,一般贸易7.7亿美元,增长19.6%,进料加工贸易0.6亿美元,增长58.0%。从出口市场看,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出口香港2.6亿美元,增长19.5%;出口美国2.1亿美元,增长16.3%;出口欧盟1.7亿美元,增长14.8%;出口日本0.3亿美元,增长17.8%。从出口商品看,五金产品是出口主导产品,其中套刀1.1亿美元,增长18.7%;单支刀0.5亿美元,增长15.8%;成套刀具0.5亿美元,增长32.6%;剪刀0.5亿美元,增长26.2%;非成套刀具0.2亿美元,增长7.3%。从出口企业性质看,民营经济成为出口的主要支撑,全年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出口3.0亿美元,增长65.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6.1%提高到35.9%。

在进口总额中,从类别看,一般贸易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2.2%;进料加工贸易0.2亿美元,增长54.1%;从进口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口1.4亿美元,增长47.8%;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进口0.7亿美元,增长48倍。

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56宗,比上年增长19.1%;合同利用外资1.8亿美元,增长29.7%,平均每个合同协议利用外资32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7万美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750万美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13%。截至2004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287家。

八、旅游业

旅游业快速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旅游总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6.9亿元,增长32.1%;旅游外汇收入794万美元,增长3.1%。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36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1%,其中一日游游客人数124.7万人次,增长192.1%;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数242.1万人次,增长3.1%。在过夜游客中,国际游客4.4万人次,增长2.5%;国内游客237.7万人次,增长3.29%。全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天数341.7万人天,比上年增长6.0%,其中国际游客8.3万人天,下降5.1%;国内游客333.4万人天,增长6.3%。

九、金融和保险业

各项信贷业务健康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8.3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比年初增长13.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5亿元,增长8.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1.2亿元,增长14.7%。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7.0亿元,增长6.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5.7亿元,下降4.4%;中期流动资金余额3.6亿元,下降9.6%;中长期贷款余额46.9亿元,增长29.1%。全年现金净回笼0.23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各类财产险保费收入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赔款、给付支出7.9亿元,增长19.9%。各类入寿险保费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赔款、给付支出2.9亿元,下降2.4%。

十、科技与教育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45.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2家。全年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建立了华南理工大学阳江学院技术研究院。全市专利申请量499件,比上年增长35.2%。全年有159篇科学论文获市级优秀科学论文奖。

“普九”教育得到巩固。全市小学招生人数4.1万人,比上年下降9.7%,小学在校学生28.8万人,下降4.0%;普通初中招生人数5.0万人,比上年下降2.4%,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4.4万人,增长1.6%。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9%,小学升学率98.4%,普通初中生升学率64.5%。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1.3万人,比上年增长8.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6万人,比上年增长12.5%;普通高中生升学率82.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有所发展。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方兴未艾。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人数1752人,现有在校学生5018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名城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事业有序发展。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4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8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6%,电视人口覆盖率98.4%。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诊所)337个,比上年增加27个,其中县级以上医院29个,乡镇卫生院43个,妇幼保健院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其他卫生机构256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年末实有床位4332张.增加71张,其中医院2843张,乡镇卫生院1153张,妇幼保健院232张,其他卫生机构104张。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239人,增加329人,其中执业医师1494人,执业助理医师752人,注册护士179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43.6%,提高10.1个百分点。无偿献血工作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竞技水平有所提高。一年来,我市籍运动员参加省以上比赛共获金牌24.5枚,银牌21枚,铜牌45枚。其中国际金牌3枚,银牌1枚;全国比赛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5枚;省级比赛金牌17.5枚,银牌15枚,铜牌40枚。国家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23个,人员25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2%和1.6%。全年共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80.7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面积58.2平方公里。

市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级等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398.6平方公里。年内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98%。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计生部门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11.37‰,死亡率4.67‰,自然增长率6.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62.8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但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2600元,比上年增长17.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增长7.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和工矿区私人竣工住宅面积117.8万平方米,农村私人竣工住宅面积62.8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有所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6.2万人,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社会养老保险21.5万人,增长2%;工伤保险11.1万人,增长30.3%;生育保险5.0万人,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基本医疗保险11.7万人,增长33.5%。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年末全市基金余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5%。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5间,床位908张。敬老院52间,在院人数1262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巩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扩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6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