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阳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11:56 来源:阳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3次

2002年是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十六大以及省九次党代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为总目标,按照抓好“六个做”、打好“三张牌”的经济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开拓市场,努力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得到了全面实现。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运行明显好于年初预期。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33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9.63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64.29亿元,增长1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60元,比上年增长10.9%。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5:31.8:31.7转变为34.8:33.9:31.3,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市场价格总水平有所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1%,消费品价格下降2.6%。城镇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16.05万人,比上年下降1.59%。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8.48万人,增长10.8%。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或得到安置3.42万人,比上年增加0.9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2%。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以产权改革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市直共有7家工业企业和10家商贸企业完成了改革工作。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建筑、土地、产权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市、县、镇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废止不符合WTO规则的文件155份,取消审批、审核事项141项。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统发和基本建设项目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工作进一步推进。其他各项改革有新的进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市场价格持续回落,有效需求不足;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比较困难;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劳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等。

二、农业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12.29亿元,比上年增长6.9%。适度调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0.45万亩,比上年减少12.43万亩,粮食总产量74.20万吨,减少4.48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全年糖蔗种植面积2.60万亩,比上年增加0.86万亩,糖蔗产量10.20万吨,增加3.4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85.57万亩,比上年增加2.95万亩,蔬菜产量80.84万吨,增加5.60万吨;全年花生播种面积35.64万亩,比上年减少0.16万亩,花生产量4.66万吨,增加0.27万吨。全年新增水果种植面积6.61万亩,水果总产量21.54万吨,比上年增长52.01%。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积11065公顷,比上年增长8.92%。其中,用材林7043公顷,经济林1484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2.9%。畜牧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0.95万吨,比上年增长6.83%;禽蛋产量0.78万吨,增长1.04%。以海、淡水养殖为重点的渔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新增海水养殖面积5732亩。全年水产品产量83.77万吨,比上年增长4.0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7.10万吨,增长3.86%;淡水产品产量6.67万吨,增长6.78%。渔业总产值39.81亿元,比上年增长7.72%,其中海洋渔业产值33.85亿元,增长6.81%。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5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8%。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9.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8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09万吨,增长4.84%。全年农村用电量1.78亿千瓦时,下降5.32%。全年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14万公倾,比上年增长1.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7.61亿元,增长24.0%;规模以下工业产值93.39亿元,增长7.44%。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66.20%;集体企业产值4.67亿元,下降44.48%;私营企业产值53.33亿元,增长28.5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16.07亿元,增长19.81%;外商投资企业产值8.32亿元,增长138.32%。全年工业用电量8.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06%。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五金刀剪、纺织服装、建材机电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家具编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调整和压缩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0,比上年提高6.1点,其中资产保值增值率提高20.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3.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0.1个百分点,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7.5%。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6%。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市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个数882个,比上年下降25.06%,其中投标承包工程409个,增长22.09%。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25.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49%;房屋竣工面积163.73万平方米,下降17.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硬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14亿元,下降0.84%;更新改造投资3.65亿元,增长6.73%;房地产开发投资8.95亿元,增长36.43%。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17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7个。年末项目计划总投资49.70亿元,其中本年计划投资18.61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进展顺利。全年15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2.38亿元,为年度预期目标的117%,其中列入投产计划的3个项目:阳阳铁路阳春至白沙段已开通临时货运业务,白沙至阳江港段线下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沿海高速公路阳江段主线及至站港公路的联络线工程建成开通使用;市发展广场主体工程已完成。续建的8个项目:市汽车总站迁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台平联围除险加固工程、省道113线阳春南段、开阳高速公路阳江段、阳西月亮湾健康度假中心、110KV输变电工程进展良好。新开工的4个项目:阳茂高速公路阳江段、城乡低压配电网改造与建设、景湖花园进展理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2.5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4%,其中公路20.11亿吨公里,增长8.5%;水运2.40亿吨公里,增长7.3%。全年旅客周转量29.36亿人公里,增长7.8%,其中公路29.35亿人公里,增长7.8%。阳江港货物吞吐量105.27万吨,比上年增长17.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6.0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9.98万户,比上年增长21.21%,移动电话用户34.50万户,比上年增长26.79%。电话从城市向农村普及,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邮电业务继续高速发展。

六、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趋升,假日消费活跃,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0%,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59.58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36.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餐饮业火爆,全年实现零售额11.19亿元,增长12.9%;其他行业零售额21.46亿元,增长10.2%。城乡集贸市场商品丰富,成交额平稳增长。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40.4亿元,比上年增长7.16%。

七、对外经济贸易

“入世”影响初步凸现,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4.97亿美元,增长27.4%;进口1.28亿美元,增长94.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4.48亿美元,增长25.6%,进料加工贸易0.47亿美元,增长46.2%。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全面增长,其中出口香港1.41亿美元,增长40.2%;出口美国1.26亿美元,增长27.5%;出口欧盟1.09亿美元,增长11.3%;出口日本0.22亿美元,增长29.9%。具有比较优势的五金产品出口增长更快,其中套刀0.64亿美元,增长19.3%;单支刀0.32亿美元,增长31.8%;非成套刀具0.22亿美元,增长41.8%。民营经济成为我市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全年具有出口经营权的私营企业出口1.10亿美元,增长236.4%。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9%。至2002年底止,全市登记注册三资企业214家。随着沿海高速路的开通以及我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加大等因素影响,加上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阳江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我市旅游业更加兴旺,尤其是假日旅游更是火爆。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08亿元,增长5.4%;旅游外汇收入710万美元,增长28.9%。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2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国际游客5万人次,国内游客225万人次,分别增长55.3%和16.8%。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人天数363万人天,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国际游客10万人天,增长63.1%;国内游客353万人天,增长20.8%。

八、金融和保险业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信贷业务健康、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8.02亿元,比年初增加17.29亿元,增长11.4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71亿元,增长8.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8.88亿元,增长11.61%。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7.17亿元,比年初增加7.88亿元,增长8.8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5.63亿元,下降2.06%;中长期贷款余额28.50亿元,增长41.73%。全年现金净投放5.74亿元,比上年减少0.1亿元。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全市各类财产险保费收入1.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01%;赔款、给付支出0.63亿元,增长16.44%。各类人寿险保费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1%;赔款、给付支出0.20亿元,增长2.0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有所提高。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10家市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正在组建实施,申报成立了3家已经升级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年新增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全市已有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5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省政府已批准成立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基地。全年代办申请专利425项。全年有119篇科学论文获市级优秀科学论文奖。“普九”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小学招生人数5.15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0.2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9%和0.47%。普通初中招生人数4.9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4.3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50%和0.85%。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99.0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6.53%,普通初中生升学率为56.62%。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也稳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收学生人数1.1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8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9.32%和19.47%。普通高中生升学率为64.9%。职业高中全年实际招生0.24万人,在校学生人数0.55万人。高等教育方兴未艾。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迅速。我市第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阳江市职业技术学院共有在校学生1653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4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档案馆8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5%,电视人口覆盖率98.3%。报纸、杂志等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93个,其中医院27间,床位3887张,卫生技术人员5328人,其中医生1886人。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43间,床位1023张,卫生技术人员1693人,其中医生545人。无偿献血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建省卫生城市活动顺利通过省考核组验收,我市被省爱卫会授予“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成功承办二○○二年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总决赛和全国翻波板锦标赛暨全国帆板冠军赛。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上,全市体育健儿获金牌4.5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全年全市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210次。

十一、环境保护

大力实施《广东省碧水工程计划》和《广东省蓝天工程计划》,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15个,人员230人。广泛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投资2638万元。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73.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8个,面积37.9平方公里。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年内建成项目“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为93.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据计生部门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11.34‰,死亡率4.79‰,自然增长率6.55‰,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58.2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但小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困难。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9165元,比上年增长4.9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增长3.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和工矿区私人竣工住宅面积144.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78%,农村私人竣工住宅面积56.59万平方米,下降15.60%。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5.83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20.6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75万人,女职工参加生育保险5.0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33%、2.78%、5.17%和1.8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99万人,比上年增长271.81%。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1.70亿元。年末全市保险基金余额2.13亿元。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4间,床位700张。敬老院49间,入院老人1300人。全市所有县(市、区)已全部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33万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日趋完善。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规模以下工业是指除规模以上工业外的其他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