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河源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2:07:38 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90次

河源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2日

2006年,是河源从“后进”向“后发”转变,迈向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河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国民经济实现“总量、速度、结构”三大历史突破,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重大突破。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达263.99亿元,GDP总量超越云浮、汕尾二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地市的排位由末位跃居至19位,实现了历史新跨越。GDP增速居全省各地市首位(与清远市并列),达27.3%,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比预期目标高出12.3个百分点,增速再创历史新高。人均生产总值突破千美元大关。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948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85美元,比上年增长25.1%。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二产占比明显提高。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45.4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65亿元,增长48.6%;第三产业增加值96.9亿元,增长17.8%。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7:39.4:39.9演变为17.2: 46.1: 36.7,一产占比下降3.5个百分点,二产占比提高6.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比重由上年的32.5%提高到40.3%,实现了工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历史突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0.1%和26.1%。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37.84亿元,增长23.8%,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其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2%。民营经济在生产、投资、出口等方面均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9.35亿元,增长73.1%;民营经济完成投资91.78亿元,增长1.51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51.7%;民营企业实现出口额2894万美元,增长12.6%。年末工商登记在册的个体私营企业4.88万户,其中本年新开业7544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69.67亿元,增长26.1%。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0.7%。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涨2.1%、3.2%、1.3%和2.3%,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0.4%、1.6%、3.4%和0.3%。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8%。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1%。

劳动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75万人,比上年增长4.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6022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78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土地、能源、人才、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的竞争压力较大,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

二、农业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2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43.1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5.4亿元,增长14.6%;畜牧业产值17.8亿元,增长5.1%;渔业产值2.6亿元,增长3.0%。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特色优势产品如优质稻、优质水果、茶叶等继续得到较快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3.7万亩,比上年增长0.5%。全年粮食总产量105.8万吨,增长3.4%。水果总产量达30.3万吨,增长7.0%;茶叶产量0.3万吨,增长9.0%。

畜牧业、渔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出栏肉猪121.3万头、牛3.7万头、羊0.4万只、家禽2670.4万只。肉类总产量为11.9万吨,比上年增长5.5%。年末生猪存栏90.5万头、牛存栏21.0万头、羊存栏0.7万只。全年水产品产量3.8万吨,增长7.0%。

农机装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8万千瓦,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农用运输车3097辆,联合收割机915台,农用拖拉机1.2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2.7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9%。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2家,累计达到125家,辐射带动农户13.8万户,户均增收2100元。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拥有乡镇企业4.36万个(包括个体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9.65万人,增长13.1%。全年完成总产值147.47亿元,增长38.4%,实现营业总收入141.37亿元,增长3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8.81亿元,增长56.7%,增幅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7.7%提高到6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64.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8.42亿元,增长29.5%;集体企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23.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7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0.29亿元,增长65.4%;民营企业增加值34.09亿元,增长90.2%。轻工业增加值26.52亿元,增长68.7%;重工业增加值69.78亿元,增长58.7%。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全市有74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1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2家和6家。产值超亿元及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40.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0%;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材陶瓷、生物医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36.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普遍大幅增产。软饮料、中成药、化学原料药、传真机等成倍增长,发电量、钢材、电话单机等产品的增长速度也达到30%以上。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8.4,比上年提高7.1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5.39亿元,增长72.6%,产品销售率为98.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3.91亿元、利润总额13.42亿元,分别增长26.1%和27.6%。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市拥有资质等级以上施工建筑企业71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2.43万平方米,增长3.9%;房屋竣工面积145.11万平方米,增长7%。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8.78亿元,增长10.4%;实现利润总额5900万元,增长23%。

四、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77.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5.2亿元,增长70.7%;更新改造投资16.5亿元,增长68.9%;房地产开发投资16.1亿元,增长67.9%。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863个,增长174%,其中新开工项目616个,增长278%。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三产业投资速度明显加快,第一产业投资5.1亿元,增长2.55倍;第二产业投资65.2亿元,增长37.1%,其中工业投资63.6亿元,增长45.7%;第三产业投资107.1亿元,增长68.4%。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国有经济投资43.5亿元,增长35.2%,非国有经济投资133.9亿元,增长70.9%。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全年投资总额超亿元的项目有9个,比上年增加2个。

建设资金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全市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182.4亿元,增长51.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4.2亿元,增长47.9%;国内贷款9.7亿元,增长25.5%;利用外资25.3亿元,增长56.2%;自筹资金61.3亿元,增长40.9%;其他资金到位72.4亿元,增长238.5%。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全市共安排64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总投资35.5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2.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64%。220KV河源变电站3#主变扩建工程、河源移动GSM10期扩容工程、西可通讯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龟峰公园、市南开实验学校等项目顺利建成并交付使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农夫山泉、仙塘东江大桥、市区西环路、220KV高埔岗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22.8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15个。改造县乡公路125.4公里,完成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900公里,新增11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1.24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3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67.7公里;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4.38万门,新增移动通讯基站设备(载波数)880个年,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9万户。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95亿元,比上年增长7.9%。年末公路总里程134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2公里,一级公路203公里,二、三级公路1860公里。全市已通水泥路行政村1001个,通畅率达80%。年末机动车辆保有量29.5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2.31万辆,增长6.9%,私人轿车0.87万辆,增长30%。全年旅客运输量2286万人次,增长10.5%;旅客运输周转量38.9亿人公里,增长12.7%;货物运输量1070万吨,增长8.5%;货物周转量9.3亿吨公里,增长10.1%。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32.6万吨,下降33.7%。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收入10.2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邮政业务总收入0.92亿元,增长16.0%;电信业务总收入9.31亿元,增长8.2%。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12.89万门 (包小灵通),比上年增加4.38万门,增长4.03%;固定电话用户62.31万户(包小灵通用户),新增3.44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12.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5.09万户,分别增加6.9万门和23.2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47752户,比上年增加4759户。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22.4部和34.2部,分别比上年增加0.9部和7.9部。

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共有旅行社22家。全年共接待游客500.38万人次,增长27.2%,其中国内游客496.38万人次,增长27.4%;接待国际游客4.0万人次,增长1.6%。年末全市实有星级宾馆39家。其中:四星级宾馆2家,其他星级宾馆37家;全市旅游住宿设施共有房间数8686间,床位16954张。实现旅游总收入22.31亿元,增长22.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77.91万美元,增长3.3%。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8%。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52.06亿元,增长25.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34亿元,增长8.8%。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5.46亿元,增长18.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61亿元,增长19.5%;其它行业零售额0.32亿元,增长50.7%。

分类别看,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中,肉禽蛋类增长18.7倍;其它食品类增长2.1倍;服装类增长66.2%;化妆品类增长69.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9.6倍;书报杂志类增长49.9倍;汽车类增长11.5倍。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9.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8%,其中出口额5.58亿美元,增长88.4%,进口额4.39亿美元,增长89.4%。实现贸易顺差1.1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0.55亿美元。在全市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为8.66亿美元,增长87.1%,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7%;民营企业的进出口额为0.4亿美元,增长48.8%,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0.83亿美元,增长28.5%;加工贸易出口4.75亿美元,增长1.05倍。从经营主体看:“三资”企业出口是我市外贸出口的主体,2006年“三资”企业出口额4.85亿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7%。从出口市场看:出口香港2.43亿美元,增长1.75倍;出口美国1.82亿美元,增长45.1%;出口欧盟0.5亿美元,增长77.7%;出口台湾0.07亿美元,增长63.6%;出口俄罗斯0.01亿美元,增长65.1%。全年河源对香港、美国、欧盟、台湾的出口额4.8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6.4%。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至2006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实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87家,本年新增110家。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1个;合同外资金额5.07亿美元,增长19.3%;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增长31.2%。其中全年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比上年加3个;合同外资金额4.36亿美元,增长71%;全球500强企业对河源投资1个项目,合同外资金额380万美元(首期);全年净增资在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3个,增加合同外资金额达3.32亿美元,增长82%,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量的65.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五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67个县(市、区)中的排位连续三年领先,分别排第1、3、4、5、13位(2004年为1、3、4、5、8位;2005年为1、2、3、6、15位;)。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增速创建市以来新高,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在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契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速分别为34.3%、48.2%、66.6%和29.8%。全年财政支出44.23亿元,比上年增支20.0%。财政支出保重点,全市财政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其中基本建设支出2.13亿元,增长31.7%;教育支出10.55亿元,增长24.3%;医疗卫生支出2.22亿元,增长52.0 %;农业支出1.48亿元,增长5.5%;城市维护费支出1.48亿元,增长35.2%。此外,财政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重点项目建设等支出得到了保障。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7.52亿元,当年新增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1.24亿元,当年新增24.88亿元,增长17.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0.89亿元,当年新增22.76亿元,增长21.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74.58亿元,增长28.9%;短期贷款余额54.49亿元,增长11.7%。

保险业务稳健运营。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9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3.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91亿元,增长16.5%;财产险保费收入1.45亿元,增长2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84亿元,增长18.3%,其中,寿险给付0.11亿元,下降15.4%;财产险赔款0.73亿元,增长23.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大中专院校14所,在校学生2.39万人;普通中学191所,在校学生22.86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3.94%;小学1361所,在校学生34.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9%;幼儿园231所,在园幼儿6.05万人。全市被普通大中专院校录取21933人。其中升入高等院校11807人,比上年增加750人,普通高校录取率为74.3%。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较快发展。成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5488人,当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达9832人;全市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1397人。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2项,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0项。全市累计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亿元,比上年增长3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8亿美元,增长79.0%。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9家,比上年增加4家,从业人员1.1万人,技工贸收入18.3亿元,增长52.5%。全年申请专利量136件,专利授权量41件。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2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个,全年艺术表演场所演(映)出场次为440场,观众合计84万人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个,馆藏量达46万册(件),全年总流通32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6个,文物藏品5.1万件;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7%;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3%,有线电视用户28万户,有线电视覆盖率30%。新闻出版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共出版发行各类报纸2种,2316.8万份;发行各类图书、期刊、杂志等1100种,3200万册(份)。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93万卷(件)。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门诊)293个,其中医疗机构118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6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699人,其中:执业医师1652人,执业助理医师1412人,注册护士2604人;卫生机构床位4282张,其中医院2162张,卫生院171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26张、医生0.9人。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379万人次。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935个,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1.4%;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9%,自来水普及率达48.3%。全市碘盐覆盖率为96.8%。全年无偿献血6000人次,献血量130万毫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7.5枚、银牌4.25枚、铜牌8枚。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21次,体育人口13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9.5%,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73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3%和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和7.2%。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8.5%,农村为47.5%。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358元,比上年增长7.6%。年末农村贫困户4.51万户,比上年减少0.94万户,贫困人口为22.8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91万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8.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1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5.31万人,比上年增长18.0%;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49万人,增长6%。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6.98万人,增长18.0%;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者0.31万人,下降30.0%。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为11.59万人,比上年增长12.0%。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4.85亿元,增长22.0%。

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95个,提供床位2447张;福利院收寄养1878人;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02处。全年共投入救灾款11543万元,恢复住房9005户。至2006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10.78万人,其中城镇2.1万人,农村8.68万人,共发放低保救助金4397万元,医疗救助金480万元。全市共接待求助人员2971人,实际救助2818人。全年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554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771.5万元。

安全生产事故明显下降。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64起,比上年下降10%;死亡151人,受伤393人,直接经济损失419.3万元,分别下降20%、上升2%和上升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83起,下降12%;死亡136人,受伤381人,直接经济损失159万元,分别下降21%、上升0.05%和上升4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6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2.0。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户籍人口总户数92.99万户,总人口 341.26万人,比上年增加3.90万人。家庭户均规模3.7人,比上年下降0.1人。其中,城镇人口85.5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25.1%;市区人口29.9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8%,县域人口比重为91.2%。人口出生率13.37‰,人口死亡率3.79‰;人口自然增长率9.58‰,比上年下降0.03个千分点。按性别分,男性人口总数174.74万人,女性166.52万人,各占户籍人口总数的51.2%与48.8%,性别比为104.9(女性100),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根据2006年全市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278.52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0.1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年末耕地总资源116231公顷,当年新开荒等增加423公顷,当年建设占用、退耕还林等减少216公顷,当年净增加207公顷。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3474公顷,其中水田81423公顷,全市人均耕地面积0.56亩。

全市水资源总量15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5424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2233.2毫米,比上年增加188.8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765.2小时,比上年增加536.3小时。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91.5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01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8.4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7%,其中生活用水2.45亿立方米,增长14.4%;工业用水3.74亿立方米,增长47.7%;农业用水9.38亿立方米,下降0.4%。

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63种,矿产地498处,经地质工作评价的矿产地296处,探明有储量的矿地194处。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33种,地下水矿产2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共有矿产地45处,共探明储量2.70亿吨,占全省铁矿探明储量的39%。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当全年造林面积39131公顷,迹地更新面积13039公顷,比上年分别增长33.8%和56.5%;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938.6千公顷,本年新增7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2%(新标准),连续三年保持全省前列。全市已批准的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19个,本年新增8个,全市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27.71万公顷;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1%。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1个,环境噪声达标面积40.8平方公里;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50.7平方公里;重点工业企业烟尘排放达标率84.4%,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6.9%。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6个,比上年增加3个,总投资6.62亿元,增长23.1%。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据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365天,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3,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新丰江和东江河流域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和Ⅱ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4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6.5分贝,符合国家标准。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值等指标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