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梅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58:24 来源:梅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92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顺利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改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较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27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加快1.9个百分点,是1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52亿元,增长3.1%,提高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37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86.75亿元,增长11.4%,加快3.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5.6∶42.5∶31.9,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进一步清理效益差,安全系数低的“五小”企业和发展优势产品生产,使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电力、烟草、建材、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和梅州卷烟厂等八大骨干企业集团生产有较大发展,发挥了强劲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中的交通、旅游、商饮业发展较旺。金融、保险稳定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

市场物价总水平温和上涨。由于居民购买力回升,商品成本提高等原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有所上升。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4%(上年为100%),上涨3.4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8%,上涨2.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零售价格总体上有所下降,食品类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升幅较大,上涨8.5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8个百分点,其中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6.7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2004年全市从业人员210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42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就业2.3万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87%,比上年下降0.13个百分点。年末国有企业中下岗人员17049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216人。

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劳动就业和保障压力较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高新技术产品少,比重低,特别是拥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较缺乏;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粮食种植面积23.42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2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129.6万吨,增长2.33%。其中稻谷总产108.73万吨,增长2.15%;玉米6.73万吨,增长8.2%;花生2.94万吨,增长2.4%;烟叶13082吨,减少4.7%;水果总产74.06万吨;茶叶总产9362吨,增长5.8%。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作物粮经比由上年的59.5:40.5调整为59.2:40.8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略有增加。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生态梅州”发展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当年迹地更新面积890公顷,低产林改造3250公顷,荒山造林761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71.8%,森林蓄积量2636.81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0%,森林资源继续保持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

畜牧业产品总量有所增长,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全年肉类总产24.01万吨,增长0.29%。其中猪肉17.36万吨,增长0.01%。当年肉猪出栏226.45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63.34万头,增长2.0%。

渔业产量增加较多,名、优、稀水产品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达7.96万吨,增长4.5%。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营业收入267亿元,增长12.01%。应交国家税金8.5亿元,增长11.55%。利润总额23.0亿元,增长16.5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04.08万千瓦,减少1.9%。化肥施用量(折纯)13.20万吨,增长0.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03万公顷,增长3.0%。农村用电量5.64亿千瓦时,增长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发展,主导作用增强。全市以实施“工业梅州”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使我市优势产品,资源性产品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体工业生产的加快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7.50亿元,增长23.5%,增长幅度加快8.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46.98亿元,增长26.6%。全年工业用电量27.5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8%。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5.1%,比上年提高20.4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31.7%。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7.61亿元,比上年增长77.5%。

受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影响,特别是梅河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带动,建筑业生产形势仍较好。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7.87亿元,增长6.7%。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5.16亿元,税金2.26亿元。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79.1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27.8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在国家和省加大扶持山区发展措施的力度以及我市大抓“招商引资”的推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稳定的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6亿元,增长14.4%,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21.8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92.80亿元,增长17.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县及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梅揭、梅河高速公路)69.06亿元,增长2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6.39亿元,增长30.8%;更新改造投资15.72亿元,增长71.4%;房地产开发投资12.79亿元,减少1.2%;其他投资14.15亿元,减少0.2%。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国有及非国有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及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人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20.45亿元,占35.8%;交通、电信业投资6.88亿元,占9.96%(不含梅河高速投资)。工业投资得到加强,投资额34.88亿元,增长43.2%,占县及县以上投资额(不含房地产)的60.43%,特别是制造业投资额达13.61亿元,比增55.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35个续建和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62.9亿元,其中梅河高速公路2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9%。

经过投资建设,新增了一批生产能力。如梅州卷烟厂30万大箱技改,梅县电厂1×13.5万千瓦机组,梅雁日产2000吨旋窑水泥,平远富远稀土分离生产线,东山中学新校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邮政、通信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增加值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54.21亿吨公里,增长24.9%,其中公路44.45亿吨公里,增长30.7%;完成旅客周转量47.85亿人公里,增长3.3%,其中公路43.81亿人公里,增长3.2%。

全市交通状况继续改善,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到县到乡镇公路水泥硬底化,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随着梅县扶大到五华大坝公路年底建成通车,全市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1028公里,增加374公里(含新建未经省验收的乡村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9.64公里。

邮政、电信业发展平稳。2004年邮电业务总量17.75亿元(可比价),增长14.8%。移动电话继续增加,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05.2万户,增长22.3%。2004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5.05万门,增长28.6%;固定电话用户81.9万户,增长5.0%;电脑网络发展迅速,年末互连网用户超过11.28万户,增长15.1%。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固定电话99户,移动电话133部,互联网用户13条。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活,销售额稳定增长,市场商品供应丰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11亿元,增长14.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4.72亿元,增长16.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9.39亿元,增长12.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91.97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9.76亿元,增长14.5%。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市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出口总额24876万美元(海关数,不含保税区内出口5323万美元),增长19.6%。其中国有企业出口7824万美元,增长3.7%;“三资”企业出口4078万美元,减少36.2%;其他类型企业出口12974万美元,增长89.1%。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03个,金额245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8%。实际利用外资211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9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0%。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由于旅游环境显著改善,节日黄金周旅游以及国内自助游升温的带动,全市旅游业出现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268.1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4.6%,其中海外旅游者8.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占全市GDP10.44%,其中旅游创外汇收入13827.5万美元,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外汇收入81.1%。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87.26亿元,比年初增长11.9%。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280.64亿元,比年初增长17.1%。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3.64亿元,比年初增长4.1%。增长幅度比上年减少8.11个百分点。全年现金净回笼16.05亿元,比上年多回笼4.27亿元。

保险事业有所发展。2004年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6.39亿元,增长4.6%,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70亿元,增长6.9%;人寿保险费收入4.69亿元,增长3.8%。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加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71万人。2004年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38项,其中省级1项。全年全市申请专利148件,增长20.3%,当年授权97件,增长31.1%。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4649人,在校学生12924人,毕业生2055人;全市被普通高考录取的人数达1.98万人,录取率84.2%;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10860人,在校学生27871人,毕业生7183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34520人,在校学生87139人,毕业生20370人;普通初中招生97938人,在校学生284489人,毕业生87998人;普通小学招生80407人,在校学生539441人,毕业生96771人;技工学校招生2208人,在校学生5474人,毕业生939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96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8206人。

文化事业繁荣。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台8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3座、卫星地球电视接收站820座,电影放映单位70个,全市电视覆盖率98.95%。全年出版报纸3397.22万份、各类期刊66.9万册。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病床818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201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24块。其中:金牌17块,银牌4块,铜牌3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24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万人次。

十、人口、环境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9‰,死亡率为5.23‰,自然增长率为4.86‰。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为496.89万人。

环保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8个,面积14.57万公顷。当年动用环境污染防治资金7252.73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3%,废气处理得到进一步重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1964.5万元。

居民收入继续有所增长。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04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10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8%,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822元,同比增长4.9%。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市区为44.9%,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农村为46.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8.8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816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60.10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97.57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28.8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1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1.8万人。

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312人,其中155间敬老院入院人数2746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4万人次。目前全市大部分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