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梅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58:03 来源:梅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610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使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改善,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22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加快1.8个百分点,是9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4亿元,增长2.5%,减慢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6.48亿元,增长15.6%,加快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8.39亿元,增长11.1%,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7.3∶38.1∶34.6,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进一步清理效益差,安全系数低的“五小”企业和发展优势产品生产,使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电力、烟草、建材、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第三产业中的交通、旅游、商饮业发展趋旺。金融、保险稳定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市场物价总体上比较稳定。由于商品供给充裕,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产品成本降低等原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略有上升。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5%(上年为100%),上涨0.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4%,上涨0.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零售价格总体上有所下降,食品类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呈现恢复性上涨。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2003年全市从业人员209万人。在岗职工22.0万人,比上年下降1.4%。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就业20049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0%,年末国有企业中下岗人员为16974人。

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下岗失业职工较多,社会劳动就业和保障压力较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高新技术产品少;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部分贫困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财政负担较重。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食种植面积22.75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33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135.06万吨,增长0.7%,其中稻谷总产116.54万吨,增长1.3%;水果总产74.76万吨,增长5.3%;茶叶总产8853吨,减少1.8%。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作物粮经比由上年的59.6:40.4调整为59.5:40.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有所增加。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生态梅州”发展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当年迹地更新面积3866公顷,低产林改造4666公顷,荒山造林5186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72.2%,森林蓄积量2536.49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6%,森林资源继续保持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

畜牧业产品总量有所减少,但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全年肉类总产23.94万吨,减少3.3%,其中猪肉17.36万吨,增长0.8%。当年肉猪出栏228.60万头,增长1.7%,年末生猪存栏160.89万头,减少5.0%。

渔业产量增加较多,名、优、稀水产品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达7.62万吨,增长4.5%。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营业收入240亿元,增长10.0%。实交国家税金7.38亿元,增长8.5%。利润总额18.0亿元,增长7.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06.06万千瓦,增长2.4%,化肥施用量(折纯)13.12万吨,增长0.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7万公顷,减少11.2%,农村用电量5.49亿千瓦时,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发展,主导作用增强。全市以实施“工业梅州”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使我市优势产品,资源性产品生产得到加快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体工业生产的加快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4.76亿元,增长13.0%。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38.82亿元,增长16.4%。全年工业用电量22.3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5%。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较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4.68%,比上年降低0.9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7.6%。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受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影响,特别是梅揭、梅河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带动,建筑业生产形势大好。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71亿元,增长25.0%。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6.32亿元,税金2.92亿元。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10.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87.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拉动和省加大扶持山区发展措施的力度,以及我市大抓“招商引资”的推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强劲的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43亿元,增长38.2%,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21.65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78.99亿元,增长24.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县及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梅揭、梅河高速公路)56.58亿元,增长4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35亿元,增长16.1%;更新改造投资9.58亿元,增长167.6%,房地产开发投资12.95亿元,增长3.9%;其他投资14.70亿元,增长117.5%。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国有及非国有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及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人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15.04亿元,占34.5%,交通、电信业投资7.69亿元,占17.6%。制造业投资得到加强,投资额达8.55亿元,比增34.7%。

全年县及县以上单位新增固定资产34.8亿元,增长28.2%。本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项目有:水力发电能力6.23万千瓦;新建、更新输电线路570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24.3万千伏安;城市防洪堤27.83公里;水泥50万吨/年;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11.10万立方米;新建公路87.50公里;改建公路685.6公里;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976个,建筑面积9082平方米;小学学校学生席位3.61万个,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发展较快,邮政、通信业发展平稳。全年完成增加值26.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3.4亿吨公里,增长10.7%,其中公路34.01亿吨公里,增长13.6%;完成旅客周转量46.3亿人公里,增长10.6%,其中公路42.45亿人公里,增长11.0%。

全市交通状况继续改善,交通运输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到县到乡镇公路水泥硬底化,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我市首条高速公路(梅揭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654公里,增加137公里(含新建未经省验收的乡村公路等45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7.3公里。

邮政、电信业发展平稳。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15.46亿元(可比价),减少2.9%。移动电话继续增加,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已达86万户,增长11.7%。2003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5万门,增长6.5%,固定电话用户83.9万户,增长14.9%,其中市话35.8万户,增长18.2%,农话48.1万户,增长12.6%。电脑网络发展迅速,年末互连网用户超过9.8万户,增长32.4%。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固定电话98户,移动电话102部,互联网用户10条。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市场商品供应丰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61亿元,增长11.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47.18亿元,增长13.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3.43亿元,增长10.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30.61亿元,减少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79.76亿元,增长8.6%,餐饮业零售额8.39亿元,增长14.5%。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市外贸出口恢复性大幅增长。全年出口总额20798万美元(海关数),增长30.7%,其中国有企业出口7547万美元,增长31.1%,“三资”企业出口6389万美元,增长13.9%,其他类型企业出口6862万美元,增长51.0%。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90个,金额197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实际利用外资158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0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6%。

旅游业继续发展。年初虽受“非典”影响旅游业一度受挫,但下半年由于节日黄金周旅游以及国内自助游升温的带动,全市旅游业继续出现发展势头。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199.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旅游总收入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市GDP8.7%,其中,旅游创外汇收入10668万美元,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外汇收入86.2%。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稳定。200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8.94亿元,比年初增长2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59亿元,比年初增长19.5%,增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14.43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全年现金净回笼11.78亿元,比上年少回笼0.75亿元。

保险事业有较大发展。2003年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6.09亿元,增长24.5%,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52亿元,增长17.8%;人寿保险费收入4.57亿元,增长32.1%。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加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65万人,其中中级及以上2.15万人。2003年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省级2项。全年全市申请专利123件,增长78%,当年授权74件,增长45%。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普通高等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3917人,在校学生10255人,毕业生2014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当年实际招生人数9825人,在校学生25168人,毕业生6297人;普通高中实际招生人数29242人,在校学生73943人,毕业生18886人;普通初中招生97987人,在校学生279855人,毕业生90053人;普通小学招生84877人,在校学生545772人,毕业生97079人;技工学校招生1916人,在校学生4414人,毕业生966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16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3541人。

文化事业繁荣。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8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3座、卫星地球电视接收站604座,电影放映单位119个,全市电视覆盖率98%。全年出版报纸2593.84万份、各类期刊115.2万册。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病床7975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462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人。

体育事业进一步取得新成绩。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35块,其中:金牌16块,银牌7块,铜牌12块。全市各级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9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2万人次。

十、人口、环境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37‰,死亡率为5.32‰,自然增长率为5.05‰。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为490.60万人。

环保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8个,面积13.62万公顷。当年动用环境污染防治资金4040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0%,废气处理得到进一步重视。“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8422.60万元。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822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1%,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689元,同比增长6.2%。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市区为41.4%,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农村为45.5%,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864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67.56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86.16万平方米。

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28.8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1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0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2.19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2935人,其中156间敬老院入院人数2596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万人次。目前全市大部分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中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上年《梅州市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