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梅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55:44 来源:梅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11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使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达到计划目标要求。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9.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5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8.3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62.8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构成为30.8∶36.1∶33.1,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提高。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清理“五小”企业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中的通讯、旅游、商、饮食业发展趋旺,金融保险、教育事业比较稳定。

市场物价比较稳定。由于工农业产品供给充裕,全年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继续有所下降,服务项目价格上升4.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5%。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2001年全市从业人员208.30万人。在岗职工22.87万人,比上年下降4.2%。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人数13717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0%,国有企业中现有下岗人员14078人。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据统计,2001年末国有工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注资经营、兼并、转让经营、租赁经营、抵押承包等各种形式改革转制的已有469家,转制面达82.1%以上,有效地推动了国有企业脱困进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出口滑坡较大;社会劳动就业压力较重,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部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较差;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主导产业仍不突出。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进展加快。全市各级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粮经种植比例,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好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整体比较稳定。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林业产出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1年森林覆盖率70.6%;迹地更新面积6121公顷,比上年增长9%;当年低产林改造7063公顷,比增11.2%。年末森林蓄积量2335.33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1.2%,森林资源继续保持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畜牧业生产产品产量及品种增加,质量提高。

渔业名、优、稀水产品发展迅速。2001年水产品产量达7.29万吨,比上年增长4.0%。

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继续发展,营业收入20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实交国家税金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利润总额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全市以实施发展工业“九条龙”为重点,推动了工业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6%。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重工业增加值21.80亿元,增长2.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集体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08.64%,比上年上升5.8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9238元/人,比上年增加3313元/人。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2.23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税金总额8.14亿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亏损企业亏损额2.03亿元,比减9.3%。绝大多数县(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上年好转。

建筑业生产受梅揭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带动,及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影响,发展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47亿元,比上年增加11.6%。全市75个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营业利润13611万元,税金10671万元,施工项目1358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866个。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8.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0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继续增长态势,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71亿元(含梅揭高速公路投资3.1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剔除梅揭高速公路等国家立项的重点工程投资则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4.64亿元,比上年减少7.5%;城乡集体经济投资17.99亿元,增长29.1%;城乡个人投资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7.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县及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梅揭高速公路)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1%;更新改造投资4.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0%,房地产投资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51.7%;其他投资3.92亿元,比上年减少28.1%。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为推动山区经济发展需要,各级继续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及非国有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及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人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6.54亿元,占33.7%,交通、电信业投资3.88亿元,占20.0%。制造业投资得到加强,投资额2.96亿元,比上年增长73.1%。

全年县及县以上单位新增固定资产2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项目有:水力发电能力0.53万千瓦;新建、更新输电线路171.6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3.15万千伏安;水泥20万吨/年;程控交换机4304万线/年;新建公路37.4公里;改建公路152.2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712延长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7.75万个,建筑面积12.21万平方米;小学学校学生席位3572个,建筑面积6517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发展平稳,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全市交通状况继续改善,交通运输发展平稳。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到县到乡镇公路水泥硬底化,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梅揭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的路段长达31.67公里。据统计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10185公里,比上年增加73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4.3公里。

邮政电信业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邮电业务总量1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0%。移动电话继续大量增加,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已达44.36万户。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电话达9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55部。2001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2.83万门,比上年增长23.1%,固定电话用户62.92万户,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市话27.32万户,比上年增长5.2%,农话35.60万户,比上年增长23.80%。电脑网络发展迅速,年末互连网用户超过2.6万户。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市场商品供应丰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3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亿元,增长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30.85亿元,比上年减少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餐饮业6.44亿元,比上年增长6.0%。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市外贸出口下降。全年出口总额11246万美元(海关数),比上年下降62.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615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1.5%,“三资”企业出口4854万美元,比减37.6%,“三来一补”出口236万美元,比上年减少22.9%。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64个,金额95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4%,实际利用外资104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5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3%。

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17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6%,旅游总收入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全市列入统计的城市宾馆(酒店)全年接待旅游者74.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海外旅游者7.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7%。旅游部门营业收入3.4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景区景点营业收入6550.45万元,比上年增长24.6%。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稳定。200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8.06亿元,比年初增长18.4%,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52.22亿元,比年初增长19.06%,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中企业存款40.22亿元,比年初增长22.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35亿元,比年初增长11.7%,增幅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67.59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103.23亿元,比年初增长14.6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68.77亿元,比年初增长3.93%,中长期贷款28.91亿元,比年初增长47.2%。

保险事业有较大发展。2001年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40589万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291万元,比上年增长10.7%;人寿保险费收入27298万元,比上年增长7.9%。支付赔款金额给付11082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支付赔款给付7048万元。人寿保险支付赔款给付金额4034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加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1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65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中级及以上1.92万人,比上年增长2.7%。2001年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52项,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全市申请专利87件,当年授权48件。各类教育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04.62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7109人,当年实际招生人数2670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6322人,当年实际招生人数1727人;中等师范学校3所,在校学生810人;技工学校6所,在校学生3201人。电视大学全市当年招生3283人,在校学生12575人。成人中专学校在校学生6051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55.5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8%;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7.40万人,初中生入学率97.88%,初中毕业升学率56.0%;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81万人,高中毕业升学率71.92%;农职业初、高中在校学生9827人。

文化事业繁荣。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9个、广播电台8座、乡镇调频广播电台21座、电视台6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62座、卫星地球电视接收站560座,电视覆盖率97.5%,有线电视台8座,电影放映单位162个。全年出版报纸、杂志124万册,报纸总印数3551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病床7763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314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医师3733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人。

体育事业较大进步。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39块。其中:金牌16块,银牌11块,铜牌12块。全市各级体委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35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人数4.5万人次,全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达65.88万人。

十、人口、环境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53‰,死亡率为5.11‰,自然增长率为5.42‰。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为486.38万人。

环保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157.71平方公里。当年动用环境污染防治资金5444万元。废气处理率达94.5%,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2.6%,“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2406万元。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376元,剔除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3.9%;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638元,剔除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3.3%;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419元。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2.0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9510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03.29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51.70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30.89万人,比上年增长1.9%,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14万人,比上年减5.5%,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2万人。

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加强。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2508人,其中164间敬老院入院人数2300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万人次。目前全市大部分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中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上年《梅州市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