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惠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51:04 来源:惠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27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继续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充分把握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促进内源性经济扩张,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战胜了“非典”疫情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取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590.97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347.43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69.63亿元,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8.8:28.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人均GDP20758元,增长12.7%。

宏观经济效益改善。全年完成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4.12亿元,增长25.7%。全市税收完成95.61亿元,增长25.8%。其中,国税完成73.44亿元,增长23.8%;地税完成22.17亿元,增长32.8%。

市场价格有所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5%。其中,居住类上升1.5%,食品类上升2.6%,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4%。

城镇就业形势好转。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6.6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8.11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8687元/人,增长12.9%。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5万个,856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62.2%。城镇登记失业率2.7%。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全市民营经济活动单位完成增加值183.96亿元,增长8.6%。年末全市共有民营经济活动单位8.31万户,其中私营企业0.82万家,注册资本124.12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7.44万户;注册资本17.18亿元。全年新增私营企业0.25万家,增长30%。新增个体工商户1.85万户,增长24.9%。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仍显缓慢;受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经济效益下降;农业增收难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合理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75万亩,减少13.6%;总产量68.02万吨,下降16.8%。蔬菜总产量173.25万吨,下降6.5%,水果总产量28.85万吨,上升6.4%。

畜牧业、渔业生产较为平稳。全年生猪出栏数103.6万头,增长11.4%。全年肉类总产量14.92万吨,下降0.3%。水产品产量15.69万吨,上升0.5%,其中淡水产品产量6.96万吨,下降2.9%;海水产品产量8.73万吨,上升3.4%。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1.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化肥施用量(折纯)7.9万吨,增长1.3%;有效灌溉面积65.7千公顷,下降23.9%;农村用电量5.79亿千瓦时,下降24.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31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15.39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5.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20%;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3%。

电子工业支柱地位增强。全年电子工业完成产值720.75亿元,增长21.4%。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803.6万部、彩色电视机726.8万部、收音机300.2万部、电子元件80亿只、微型电子计算机55.2万部,分别增长53.8%、66.1%、24%、20.7%和54.7%。

全年全市工业用电量49.17亿千瓦时,增长26.9%。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41亿元,增长6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53亿元,增长1.14倍。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1.17亿元,增长2.62倍;更新改造投资13.47亿元,增长2.7%;房地产开发投资23.22亿元,增长46.2%。

投资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6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1.46亿元;增长1.99倍;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42亿元,增长46.7%。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24.75亿元,增长3.4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6亿元,增长34.2%;公共事业投资6.7亿元,增长64.8%。

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73.73万平方米,销售额15.8亿元,增长19.1%。

2003年,全市新建、续建重点建设项目43项,广惠高速、惠河高速、市民乐园广场、惠州体育馆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从2002年10月至2003年末,累计完成投资100.41亿元,完成总工作量的39%,与其配套的第二期征地拆迁和安置等工程基本完成。广东第二抽水蓄能电站、LNG发电厂、市区过境公路、江北大堤加固工程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网络有较大改善,民用汽车数量快速增长,电信业高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7.83亿元,增长6.2%。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7366公里,比上年增加32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171公里,比上年增加34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282公里,密度跃居全省各市前列。全市公路密度64.86公里/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7.2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为4.39万辆。全年新注册上牌的民用汽车为1.24万辆,比上年增加0.70万辆,增长1.29倍。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464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4.9亿吨公里,增长1.9%。完成公路旅客周转量24.6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7%。港口货物吞吐量1098万吨,增长15%。

年末全市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09.59万门,接入网设备总容量61.65万门,拥有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3.9万门。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10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含充值卡)170.55万户,小灵通流动电话用户25.28万户,分别增长19.2%、44.5%和4.1倍。其中,移动电话新增用户78.28万户,增长75.5%。年末互联网用户50.21万户,净增17.99万户,增长57.8%。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0.83亿元,增长15.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25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9.58亿元,分别增长12.9%和15.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

市场需求总体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8.49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3.18亿元,增长6.8%。

全年全市贸易业完成商品销售额305.6亿元,增长21.5%。其中批发额152亿元,增长13.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70.3亿元,增长6.5%。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131.31亿美元,增长16.9%。其中,出口71.46亿美元,增长21.3%;进口59.85亿美元,增长12.2%。实现贸易顺差11.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07亿美元。

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72亿美元,增长42.3%;加工贸易出口67.74亿美元,增长20.4%。国有企业出口14.33亿美元,增长4.5%;“三资”企业出口56.43亿美元,增长25.7%;私营企业出口0.61亿美元,增长4倍。

利用外资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07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来源仍以香港为主,占53.5%,欧盟所占的投资的份额增大,占22.8%,其余分别为:维尔京群岛7.9%、台湾6.4%、其他9.4%。2003年,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到惠投资,年末到惠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7家。

外资投入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中,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3.49亿美元,占24.8%;五金、注塑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8.4亿美元,占59.7%;房地产业1.18亿美元,占8.4%。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831家,其中本年登记注册企业361家;实现涉外税收40.89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2.8%。

旅游人数与收入下降。受“非典”影响,全年接待过夜旅游人数271.6万人次,减少9.8%。其中,国际游客及港澳台游客22.23万人次,减少33%。全市境内旅游人数521.6万人次,下降13.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26.21亿元,下降15.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756万美元,下降10%。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40个,比上年增加3个。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倍。

金融业发展整体转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1.91亿元,增长19.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4.35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9.55亿元,增长18.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3.82亿元,增长18%。个人消费贷款57.79亿元,增长47%。外汇贷款也呈超高速增长,全年各项外汇贷款余额4美亿元,比年初增加2.8亿美元,增长2.2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6.1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基本得到化解,剔除核销不良贷款及历史包袱等因素,全市金融机构实际盈利3.8亿元,同比扭亏5.1亿元,这是自1994年以来惠州金融业首次实现整体盈利。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全年各类保费收入8.18亿元,增长4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2亿元,增长20.5%;人身险保费收入5.36亿元,增长53.6%。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2.6亿元,增长30.7%。其中财产险1.52亿元,增长17.7%;人身险1.08亿元,增长59.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9万人,比上年增加0.59万人。全市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科技机构28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19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5人。全年共投入研发经费14.6亿元,增长16%。实施重大科研项目33项,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6%。全年专利申请854件,专利授权532件,分别增长21%和20%,居全省第9位。

科技经费总收入742万元,科技经费总支出2025.7万元。全年新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1份,合同金额1292.95万元。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8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47亿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考入大专以上学生0.88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增长35.8%;考入中专学生0.54万人,减少7.6%。在校学生69.63万人,增长7.2%。其中,高等学校1.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75万人;普通中学学校19.8万人;农、职业学校0.44万人;技工学校0.18万人;小学39.11万人;成人中等教育学校0.31万人;幼儿园6.97万人。全年撤并小学103所、初中11所,改造薄弱学校59所,全面完成“改薄”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中提高,全市学龄儿童38.38万人,入学儿童38.56万人,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学生辍学率0.1%;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3.4%,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1.5%;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3.7%。

全年教育经费1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8.07亿元,增长33.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6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5座,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座,其中一千瓦以上的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81%;拥有电视台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座,其中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6.1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7.3%。全市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1个,其中影剧院9个。全年定销报刊纸累计3491.69万份。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7个(不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下同),病床位727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90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999人,注册护士3498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509人。妇幼卫生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552人。初级卫生保健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88个,病床位2639张。全市有33个医院被评为爱婴医院。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本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65.5枚。其中获国家赛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2枚。《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市得到广泛贯彻实施,第八套广播体操普及推广,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49次,参赛运动员3.53万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整治继续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工作,对两江堤坝违章建筑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道路畅通工程,改造道路环境,对市区主要街道进行“穿衣戴帽”,改善城市景观景色。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梅湖水质净化中心及集污管道工程、西湖北丰湖整治工程基本完工。酸雨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9.8%。建成烟尘控制区8个,面积144.5平方公里。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9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0.45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86.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85万人,占39.1%;农业人口174.51万人,占60.9%。全市男性人口为146.14万人,占51%;女性为140.22万人,占49%。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77万人,出生率为9.5‰;死亡人口1.23万人,死亡率为4.4‰;自然增长率为5.1‰。

职工队伍继续壮大,工资收入较大增长。年末全市在岗职工50.24万人,比上年增加2.77万人,增长5.8%;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4.41亿元,增长23.1%;在岗职工全年平均工资收入13265元,比上年增加1949元,增长17.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6%。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73.5元,增长1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4元,比上年增长3.9%。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累计37.4万人,比上年增长2%;有44.2万职工和4.54万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30.58万职工和4.31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41.95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全年离退休人员能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91个,床位2594张,收养1368人。全市已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全部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险网络,社会救济工作有所加强。全年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1.26万人。优抚安置工作力度加大,转业、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进一步得到妥善安置。

十三、城市发展

2003年,对行政区划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惠阳撤市设区,市区范围由“两江”沿岸延伸到大亚湾,面积扩大5倍,达到2672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沿江城市向沿海城市的跨越,迈入了国家二类城市行列。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惠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金牌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基础上,2003年又获“全省文明城市”、再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两项殊荣,一座现代石化、数码产业与山水、文化交融的现代化城市已具雏形。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