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肇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45:30 来源:肇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17次

肇庆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3日

2006年,肇庆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生态环保肇庆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52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8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51.63亿元,增长27.9%;第三产业增加值226.77亿元,增长13.0%。三大产业比例为28.1:28.8:43.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13.1%,房地产业增长18.8%,其他服务业增长9.4%。人均生产总值达14266元,增长13.5%,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783美元。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98亿元,增长22.2%。

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其中消费品价格水平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3.0%,烟酒及用品类上升2.4%,衣着类下降8.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升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3%,交通和通信类上升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4.5%,居住类上升3.6%。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6.97万人,比上年增长0.9%。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6万人,登记失业率2.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实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商品房价格上涨较快;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二、农业

全市农业总产值2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7%。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6.87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稻谷播种植面积251.44万亩,减少0.1%;烟叶播种面积5.46万亩,增长4.0%;蔬菜播种面积127.79万亩,增长1.2%;水果种植面积108.73万亩,增长9.0%。

全年粮食产量129.19万吨,增长0.9%。其中稻谷产量109.57万吨,增长0.8%;烟叶产量0.83万吨,增长6.4%;蔬菜产量231.59万吨,增长3.4%。水果产量72.95万吨,增长22.8%,其中柑桔橙产量44.87万吨,增长43.3%。

全年肉类总产量40.36万吨,增长6.7%。其中猪肉产量27.47万吨,增长6.3%;禽肉产量11.71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3.63万吨,增长3.1%。全年水产品产量30.81万吨,增长2.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5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2.62亿元,增长35.7%;民营工业总产值230.46亿元,增长37.7%。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167.46亿元,增长25.2%;重工业总产值285.16亿元,增长46.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86.58亿元,增长19.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156.59亿元,增长3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200.47亿元,增长38.2%;集体企业总产值6.22亿元,增长27.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4.1,比上年提高11.1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5.68亿元,增长37.7%;产品销售率为97.3%。实现税利总额26.34亿元,增长31.9%,其中利润总额12.27亿元,增长43.0%。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20个,比上年增长1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3万平方米,增长53.7%;房屋竣工面积185万平方米,增长0.6%。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3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051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6.15亿元,增长24.5%;更新改造投资18.76亿元,增长36.6%;房地产开发投资25.33亿元,增长18.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6.17亿元,增长23.9%;商品房销售面积113.96万平方米,增长6.5%;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296元/平方米,增长16.3%。

全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03.02亿元,增长43.2%。

从三次产业看,全年第一产业投资8.06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投资112.25亿元,增长21.7%。其中工业投资111.95亿元,增长30.9%。从工业内部看,其中电子信息业投资2.57亿元,增长53.0%;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投资7.63亿元,增长181.5%;石油及化学投资8.34亿元,增长67.8%;建筑材料投资22.51亿元,增长70.4%;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投资3.32亿元,增长153.4%;汽车投资2.10亿元,增长64.1%。第三产业投资96.18亿元,增长21.9%。

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83亿元,增长41.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8.80亿元,增长111.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2.54亿元,增长63.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12.41亿元,下降6.6%。城市建设投资9.78亿元,增长8.5%。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8%。其中县及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04.30亿元,增长19.4%;县以下零售额63.64亿元,增长15.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5.50亿元,增长16.8%;其他行业零售额0.11亿元,下降25.9%。

从商品主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中,全年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7.2%;汽车类零售额5.21亿元,增长35.3%;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71亿元,下降6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0.83亿元,增长20.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58亿元,增长229.2%;日用品类零售额0.84亿元,增33.3%。

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39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额247.71亿元,增长11.3%;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114.67亿元,增长16.4%,其中批发额81亿元,增长14.3%。

年末拥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6家,实现成交额8.48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连锁企业3家,分店242家,实现销售总额35.41亿元,增长55.2%。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27.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出口额17.62亿美元,增长24.5%;进口额10.23亿美元,增长34.5%。实现贸易顺差7.3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0.83亿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8.53亿美元,增长17.1%;加工贸易出口9.09亿美元,增长32.4%。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出口4.34亿美元,下降1.9%;三资企业出口10.89亿美元,增长36.1%;民营企业出口2.39亿美元,增长38.3%。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7.15亿美元,增长2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98亿美元,下降2.5%;服装、纺织品出口2.53亿美元,增长31.2%;鞋类出口1.96亿美元,增长22.4%;家具出口0.52亿美元,增长1.5%。

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72亿美元,增长11.3%;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45个,合同外资额11.10亿美元,增长25.5%。

第一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0.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6%;第二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和创税型行业分别增长225%、111%和585%;第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0.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

全年共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肇庆投资,其中来自港澳地区的实际外资金额3.45亿美元,占总量的51.3%;来自港澳地区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实际外资金额3.27亿美元,占总量的48.7%,其中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实际外资金额1.16亿美元,占总量的17.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9.6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0%。其中,铁路0.58亿吨公里,下降3.9%;公路21.65亿吨公里,增长18.0%;水运7.46亿吨公里,增长14.3%。

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93.28万吨,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74.54万吨,增长80.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29.56万吨,增长72.4%,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47.04万吨,增长80.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29.4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铁路0.57亿人公里,增长23.2%;公路28.61亿人公里,增长14.3%;水运0.25亿人公里,下降32.2%。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13万辆,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私人汽车5.07万辆,增长15.0%。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8.18亿元,增长32.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9亿元,增长12.2%;电信业务总量46.69亿元,增长28.4%。新增固定电话用户6.08万户,年末达到100.2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6.0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4.17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4.19万户,年末达到177.68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到27.53万户。

全年城市住宿设施接待旅游者人数553.8万人次,增长8.1%。其中接待国际游客11.7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542.1万人次,分别增长2.1%和8.2%。

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人数20.59万人次,增长2.6%;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3.2万人次,增长9.0%。

全年全市旅游总收入47.9亿元,增长16.1%。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49.14亿元,比年初增加70.9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51亿元,比年初增加44.58亿元;企业存款余额99.94亿元,比年初增加11.49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0.55亿元,比年初增加21.1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06.99亿元,比年初增加5.7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9.32亿元,比年初增加0.83亿元;房地产投向贷款余额59.65亿元,比年初增加33.35亿元。

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94亿元,寿险业务保费收入5.21亿元,分别增长45.1%和20.3%。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47亿元,增长22.6%;寿险业务给付0.51亿元,下降1.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高等院校共招收本、专科生1.47万人,比上年增长32.8%,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0万人,增长42.9%。高等院校在校生3.74万人,增长29.1%;毕业生0.5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招生2.76万人,增长18.7%;在校生6.75万人,增长12.4%。普通高中招生2.32万人,增长4.0%;在校生6.28万人,增长8.8%;毕业生1.6万人,增长22.2%。初中招生7.38万人,增长5.7%;在校生20.78万人,增长1.9%;毕业生6.69万人,下降0.3%。普通小学招生6.71万人,下降9.5%;在校生47.3万人,增长0.2%。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6%。幼儿园在园幼儿6.26万人。

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共1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32个。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44万人,比上年增长68%;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3.09亿元,增长17.5%。省市级民营科技企业90家,从业人员1.6万人,技工贸收入39.7亿元,增长11.0%。

全年获市级科学技术奖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8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28项。全年申请专利量375件,增长23.8%,其中发明专利41件,增长36.7%。专利授权量206件,增长10.2%。全年经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登记技术合同13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0.02亿元。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1家,新增19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2亿元,增长27%。全市拥有被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2家。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3家。已建立市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8家,其中2006年新建市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08个。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量达92.7万册。博物(纪念)馆8个,电影(影剧)院4间。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79%和98.37%。接收有线电视总人口46.86万户,增长11.8%。全年组织送戏下乡686场,送电影下乡5153场,送书下乡10.25万册。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38个,比上年减少73个。其中医院(含卫生院)14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682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37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048人,注册护士3965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331人,专科疾病防治人员215人,卫生监督人员151人。全市已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个,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900个。全市所有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58.54万人,比上年增长21.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体育健儿在省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勇夺103枚金牌,名列全省21个代表团第四名,并荣获突出贡献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封开县优秀体育健儿刘海涛代表国家征战多哈亚运会,夺取2枚金牌。端州区睦岗镇和广宁县谭布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和省亿万农民健身先进镇。全年全市举办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或比赛450多次,参与人数达210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与安全生产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7元,比上年增长14.4%;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6.67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853元,增长5.9%。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60.93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3.06万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4.54万人,比上年增长9.0%;参加失业保险27.66万人,增长3.5%;参加医疗保险32.17万人,增长8.4%;参加工伤保险21.09万人,增长9.4%;参加生育保险19.18万人,增长8.6%。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9.21亿元,增长13.8%;年末基金累计结余12.77亿元,增长19.4%。

全年全市共投入救灾款1.5亿元,恢复住房0.44万户。全市已保五保对象1.42万人。到2006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6.2万人,其中城镇0.8万人,农村5.3万人;共发放低保救助金0.31亿元,医疗救助金137万元。

全年全市共接待求助人员1034人,实际求助877人。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0.98亿元,筹集福利资金0.34万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813起,比上年下降5.96%;死亡329人,受伤2221人,直接经济损失767.55万元,分别下降8.9%、1.1%和24.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779起,下降4.7%;死亡307人,受伤2212人,直接经济损失360.76万元,分别下降5.8%、1.2%和19.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6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9。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户籍人口404.65万人,比上年增加8.1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1.17‰,死亡率5.05‰,自然增长率6.13‰。

年末常住人口370.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占44.85%,乡村人口占55.15%。

全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9951.43公顷,增加589.85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9361.58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实际占用耕地9775.4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54.14公顷。

全市全年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958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802毫米,比上年增加25毫米。全年总用水量22.25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2.54亿立方米,增长0.2%;工业用水3.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4%;农业用水16.38亿立方米,减少0.7%。全市人均用水量为603立方米。

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61种(含亚矿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共计36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7种,非金属矿产14种,水气矿产2种。石膏矿保有资源储量2982万吨,铁矿石保有资源储量4054万吨,水泥灰岩矿保有资源储量15000万吨。

全年灰霾天气日数71天,比上年增加41天;年日照时数1407小时,比上年增加87小时,比正常年份平均减少319小时。

全市市级水质监控断面中,水质功能类别为Ⅱ类的有8个,达标率100%;水质功能类别为Ⅳ类的有4个,达标率100%。满足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100%。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136.1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2个,面积85.2平方公里。已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4个,处理能力16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5%。建成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日处理垃圾能力0.06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6个,总面积45031公顷。生态示范村24个,总面积4267公顷。

肇庆市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全年完成宜林荒山造林、迹地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24862公顷,义务植树565.05万株。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9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5.1%。截止2006年,全市建立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2个,总面积38239公顷。广宁县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封开县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公报中的人均指标数据按常住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