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肇庆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42:24 来源:肇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73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4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87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60.56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58.47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上年的28.6:35.8:35.6转化为28.1:36.2:35.7。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

市场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2.3%,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9%。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2.9%,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1.7%,衣着类价格上升0.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2.3%,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3.3%,居住类价格下降0.2%。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4.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6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3.97万人,减少0.8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2.94万人,减少0.34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6万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10万人,实现就业或得到安置1.89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二、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还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区国企改革的任务还比较重,民营经济发展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物价仍持续低位徘徊;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业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178.70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业增加值124.87亿元,增长6.9%。

农作物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4%,总产量131万吨,下降3.2%;油料总产量6.98万吨,增长3.7%;蔬菜总产量205.22万吨,增长7.9%;水果总产量40.75万吨,增长12.9%。

林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完成荒山造林、迹地更新和低产林改造面积19.11千公顷;其中宜林荒山造林2.21千公顷。营造防护林1.15千公顷。义务植树29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66.7%。

畜牧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1.47万吨,比上年增长3.9%。禽蛋总产量3.28万吨,增长9.0%;牛奶总产量0.22万吨,增长36.4%。水产品产量25.09万吨,增长4.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0.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化肥施用量(折纯)13.04万吨,增长1.6%;有效灌溉面积161.04万亩;农村用电量5.3亿千瓦时,增长1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64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工业增加值145.63亿元,增长13.1%。其中,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484.65亿元,增长14.8%;工业增加值115.23亿元,增长12.0%。

工业经济效益上升。全市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98,比上年上升11.6个百分点;完成利税总额22.43亿元,增长27.7%,其中利润总额为9.33亿元,增长54.9%。

建筑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24亿元,比上年下降8.1%;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342个,其中投标承包442个;实现利税总额1.11亿元,下降1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6.70亿元,增长5.4%;更新改造投资10.12亿元,增长8.2%;房地产开发投资14.62亿元;增长5.8%。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372个,下降2.6%,其中新开工项目230个,增长2.7%。

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79亿元,下降15.7%;第二产业投资19.16亿元,增长21.2%。;其中,能源工业投资6.00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投资15.87亿元,下降5.3%;其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5.69亿元,增长7.4%.重点建设项目未完成年计划。全年53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55亿元,为年计划63.0%。

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80.99亿元,比上年下降8.0%。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11万伏及以上的变电设备能力4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947公里,化学纤维150吨/年,棉印染1200万米/年,新建改建公路155公里,程控电话交换机0.5万线。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客货运输总量稳步增长,港口吞吐量增长强劲,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33.04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9.4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铁路1.64亿吨公里,增长10.1%;公路28.84亿吨公里,增长9.9%;水运9.05亿吨公里,增长9.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44.7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铁路1.1亿人公里,增长9.6%;公路42.06亿人公里,增长10.97%;水运1.62亿人公里,下降3.1%。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57万吨,增长1.6倍。

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量1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年新增电话用户28.8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5.1万户。年末电话用户达129.20万户,增长28.7%,其中,固定电话用户6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5.1万户。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24.1万门,移动电话网络容量达150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33.14部。全市互联网注册用户16.6万户,增长1.86倍。

旅游业取得较快发展。全市城市接待过夜旅游人数470.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国际游客14.45万人次,增长1.3%。旅行社组织国内游客出境旅游人数1.27万人次,增长7.7%。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2.85亿元,增长8.9%。旅游外汇收入6296万美元,增长0.4%。成功举办了肇庆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91.75亿元,增长11.4%;农村实现零售额62.87亿元,增长9.3%。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6.31亿元,增长11.0%;餐饮业零售额22.51亿元,增长13.5%;其他行业零售额25.80亿元,增长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202.02亿元,增长6.1%。其中批发额95.71亿元,增长1.2%;零售额106.31亿元,增长11.0%。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7.6%。

大中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回升。全年商品销售收入净额4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利润总额0.90亿元,增长7.1%。

七、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3.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出口总额9.01亿美元,增长18.2%,进口总额4.37亿美元,增长14.5%。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98亿美元,增长20.3%;加工贸易出口5.02亿美元,增长15.0%。国有企业出口3.71亿美元,增长15.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30亿美元,增长20.3%。机电产品出口3.90亿美元,增长39.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6亿美元,增长10.5%。在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2.16亿美元,增长29.0%,高新技术产品0.94亿美元,增长33.0%。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154个,外资额3.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5.46亿美元,增长22.0%。截至2002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1266家,其中已投产818家。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增长加快。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22.1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9.82亿元,比上年末下降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4.95亿元,增长12.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6.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43.74亿元,增长4.0%;中长期贷款余额84.42亿元,增长15.2%。

保险业务迅速扩大。全年保费收入6.22亿元,比上年增长46.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0亿元,下降8.6%;人身险保费收入4.52亿元,增长90.0%。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29亿元,下降34.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88亿元,增长12.7%;人身险给付支出0.42亿元,下降65.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共招收本、专科生6954人,比上年下降23.9%。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5193人,增长3.2%;成人高校本、专科1761人,下降57.1%。在校本、专科生2.40万人,增长9.9%。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1.40万人,增长23.0%;成人高校本、专科1.0万人,下降4.5%。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共招生0.31万人,增长3.6%;在校生0.89万人,增长3.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0.24万人,在校生0.61万人,分别增长19.5%和8.7%。普通高中在校生3.73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0.3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0.83万人。全市初中在校生6.52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为95.4%。小学在校生41.1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3%,小学五年保留率为100%。。

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科学技术人员5.24万人。全市有科技活动机构48个,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共18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2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56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2.59亿元,增长5.0%。全市已建立省及省以上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0个。拥有民营科技企业34家,从业人员3255人,技工贸收入7.2亿元。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全年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127项,其中获省级科技奖励成果12项;通过市级鉴定的科技成果103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27项,应用技术成果27项。全市共申请专利190件,获得专利授权106件。列入省级及省以上的重点新产品18项。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0家,增长47.1%;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6家,市级1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9.63亿元,增长18.5%。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8份,合同成交金额1579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9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16个。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全年组织送戏下乡747场,送电影下乡9910场,送书下乡3.45万册。市、县、镇文化广场52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达83.9万册。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9个。博物(纪念)馆8个,电影、影剧院9间。全年出版图书10.2万册。

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转播(发射)台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9%,电视人口覆盖率96.5%,接收有线电视总人口达36.42万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54个,床位6930张;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45个,床位5022张;乡镇卫生院107个,床位1678张。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699个。全市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532人,其中执业医生4128人。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3%,自来水普及率达81.7%,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8.7%和43.4%。碘盐覆盖率达99%,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为92.4%。全年无偿献血2.46万人次。2002年肇庆市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我市有6名优秀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参加在韩国釜山举行的第十四届亚运会,勇夺4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在广东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91.5枚;其中,赛艇夺得19枚,皮划艇夺得6.5枚,拳击夺得8枚,这三个项目的团体总分均名列全省第一名;金牌总数名列全省22个代表团第四名,团体总分名列第六位。2002年我市荣获“广东省体育贡献奖”。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活动496次。全市中、小学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2.7%,优秀率为21.2%。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广泛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活动。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128.14平方公里。环境噪音达标区12个,面积85.2平方公里。

全市自然保护区72个,总面积15.68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4.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6%。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3个,面积0.05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达100%。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稳步下降。根据200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评估,全市人口出生率11.84‰,死亡率5.2‰,自然增长率6.64‰,比上年下降0.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9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8.6%和4.6%。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31亿元,增长11.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185元,增长15.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8.4%。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379.5万平方米,其中,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80.0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99.5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8万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90万人,增长15.1%。参加失业保险26.45万人,增长1.3%;参加医疗保险21.37万人,增长71.2%;参加工伤保险14.74万人,下降3.2%;参加生育保险14.65万人,下降4.9%。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收入5.21亿元,增长20.4%。年末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12亿元,增长17.8%。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加强。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34个,床位3473张,收养2611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6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243个。全市共有105个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为9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全年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80万人,比上年增长195%;保障资金投入1680万元,增长128%。其中,城镇0.99万人,资金投入531万元;农村3.81万人,资金投入1149万元。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