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湛江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19:49 来源:湛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82次

2002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经济运行明显好于预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61.3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15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71.58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70.60亿元,增长8.5%。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4:37.1:36.5调整为25.8:37.2:37.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0.4%,居住价格指数下降1.1%。

各项改革继续推进。2002年我市加快了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转变,建立了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开展机关作风测评活动,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和改善了服务态度。继续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以体制创新推动结构的调整优化。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快;农业生产加快向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商业流通手段不断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较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保障面继续扩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加快城市化步伐。

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2年我市继续实施雷州半岛西南部改水治旱和加快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工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新策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完成农业总产值191.10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105.53亿元,增长6.0%;林业产值3.01亿元,增长0.1%;牧业产值32.37亿元,增长8.1%;渔业产值50.18亿元,增长4.9%。全年粮食总产量148.16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稻谷总产量112.07万吨,增长0.1%。糖蔗种植面积168.64万亩,增加5.05万亩;总产量841.78万吨,增长6.1%;花生总产量11.23万吨,减少3.9%;蔬菜总产量189.16万吨,增长7.6%;水果总产量112.48万吨,增长11.3%;茶叶产量1998吨,增长14.5%。

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改善。全年完成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20.56万亩,荒山造林3.4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23.7%。

畜牧、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肉类总产量30.05万吨,比上年增长7.2%,其中:猪肉产量18.81万吨,增长11.6%,禽肉产量9.51万吨,增长6.6%。水产品总产量76.15万吨,增长2.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8.52万吨,增长1.8%;淡水产品产量7.63万吨,增长4.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04.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5%;农村用电量5.33亿千瓦时,增长15.9%。化肥施用量(折纯量)36.9万吨,增加5.4%;农药施用量1.35万吨,减少0.2%。

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乡镇企业8.76万个,从业人员39.23万人。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8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总产值365.62亿元,增长2.2%;实现利润19.69亿元,增长6.7%;实交税金5.2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进一步改善。2002年我市强化了工业主导地位,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活力增强,速度、效益、质量同步提高。全年工业增加值14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20.34亿元,增长1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0.33亿元,增长6.9%;股份制企业12.03亿元,增长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7.89亿元,增长25.9%。重工业增加值85.00亿元,增长14.7%;轻工业增加值35.33亿元,增长16.2%。全社会用电量29.5亿千瓦时,增长12.4%,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2.8%。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3.75%,保持在高位运行;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为11.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11.23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3.5%。

企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至2002年底止,我市被列为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共19项(其中:2002年12项),项目总投资1.90亿元,完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1.71亿元,利润2.25亿元,税收1.70亿元。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7项,完成项目总投资0.98亿元,预计年产值4.83亿元,税收0.25亿元,利润1.27亿元。2002年,我市向省上报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共5个,其中: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1个。有4个新产品被评为2002年广东省优秀新产品奖。至2002年止,我市经批准的技术创新优势企业共11家,其中:省级技术创新优势企业3家,市级技术创新优势企业8家。全市中型工业企业已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有39家(已批准),占中型工业企业总数42.4%。工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工业产品质量定期抽查1889批次,合格1519批次,合格率80.41%,同比提高1.97个百分点,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75%。全市有61家企业取得ISO9000族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25.63亿元,比上年增长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9.94亿元,增长10.5%;更新改造投资18.33亿元,增长19.1%;房地产开发投资10.67亿元,增长28.6%。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8.44亿元,比上年下降18.4%。

投资主要向基础产业倾斜。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交通邮电业投资17.36亿元,工业投资30.58亿元,教育、文艺及广播电视业投资1.44亿元,共投资49.38亿元,占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的84.7%。

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长度108.71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学生席位2000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35990个。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全市大部分重点项目按投资进度顺利实施。粤海铁路火车轮渡开通并投入营运;文昌油田、湛江粤海饲料厂6万吨对虾饲料项目、华德力设备有限公司电力开关柜项目、华丽金公司DVD生产线、米克化能公司6万立方米液氨储罐项目等投产;金沙湾变电站建成;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城市电网和镇及镇以下10千伏以下配网改造基本完成;湖光路改造等一批市政建设、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滨海、官渡、麻章三个工业园区开始启动;湛江港30万吨级油码头技改工程和15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5万吨级现代化矿石码头工程和90万立方米奥里油储罐、5万吨级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正式开工;湛江海湾大桥如期施工、进展顺利;渝湛高速公路湛江段连接线、省道平洋线平乐至洋青段一级公路、省道六遂线廉江至遂城段通往广西的出省公路连实线全面施工;70万吨木浆项目、东兴炼油厂扩建、湛江奥里油发电厂、茂湛铁路、30万吨级航道疏浚、30公里疏港公路、湛江港现代物流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加速进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46.50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6146万吨,比上年下降6.8%。其中:铁路986万吨,增长21.4%;公路3373万吨,下降8.0%;水运1046万吨,与上年持平;管道运输706万吨,增长1.6%。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6147.9万人,比上年增长2.6%。其中:铁路208万人,下降7.6%;公路5688万人,增长1.7%;水运217万人,增长37.4%;民航34.9万人,增长8.6%。全市大中小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86万吨,比上年增长26.0%,其中:湛江港2627.4万吨,增长19.2%。

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移动电话和数据通讯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固定电话达81.38万户,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5.9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5.4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19.6%。移动电话81.99万户,比上年增长23.0%。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机23.0部,比上年增加3.15部。上网成为时尚,网民数量大增,年末全市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8.69万户。

旅游业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展工作,我市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民参与创优,共建美好家园。城市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业的总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据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游客4432712人次,共计6148958人天,同比分别增长21.6%、31.6%;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人天数为61936人天;过夜国内旅游者人天数为2120605人天;饭店平均开房率62.1%。同比分别增长95.2%、64.1%和2.9%。春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共接待游客171.6万人次,同比增长38.6%。全年旅游总收入为29.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6.3%;旅游创汇1283.9万美元,其中商品外汇收入347.8万美元,占创汇总额27.1%。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及商品外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9%、16.3%和21.2%。主要旅游景区如湖光岩风景区、东海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吉兆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寸金桥公园、海滨公园等年接待游客均超过50万人次。

六、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继续增长。随着赤坎爱华百货商业广场、湛江世贸大厦等超市相继开业,假日消费活跃,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热点,带旺了消费市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4.60亿元,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1.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4.03亿元,增长8.9%,餐饮业零售额29.79元,增长13.0%。

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32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批发业总额189.74亿元,增长25.5%;零售业总额135.49亿元,增长7.8%。

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平稳发展。2002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113.2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通信、汽车及其相关商品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家用电器继续保持旺销势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的通信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倍;汽车类增长9.9%;家用电器类增长40.4%;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1.4倍。

七、对外经济贸易

外贸出口有新突破,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外贸出口总额5.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4.10亿美元,增长50.8%;加工贸易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增长2.7%,其中:来料加工出口增长12.9%。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全面增长。其中,国有企业出口2.94亿美元,同比增长20.5%;集体企业出口增长1.2%,私营企业出口增长89.2%,三资企业出口额2.11亿美元,增长51.8%。大宗产品出口增长势头不减,机电产品出口1.08亿美元,增长5.6%,占出口总额的19.7%;纺织品出口1.03亿美元,增长7.6%;海水产品出口0.95亿美元,增长89.1%。

多元化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拓,远洋贸易增长较快,新兴市场增幅喜人。我市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6个;对非洲出口增长39.8%,对大洋州出口增长57.5%,对欧洲出口增长39.6%,对北美洲出口增长64.6%,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长102.1%,对亚洲出口增长21.9%。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仍然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对美国、香港、日本和台湾等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达4.2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7.5%。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45宗,合同外资金额197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4.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1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积极贯彻国家货币政策,提高服务质量,保持了各项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68.92亿元,比年初增长8.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9.40亿元,比年初减少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0.34亿元,比年初增长11.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0.83亿元,比年初增长5.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1.44亿元,比年初减少0.32%,中长期贷款余额72.89亿元,比年初增长24.6%。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0.10亿元,与上年比少回笼62674万元。

保险事业有新进展。2002年全市各类财产保险承保额302.64亿元,保费收入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决赔案件8547件,决赔金额9746万元,赔付率55.1%;人寿保险承保金额2274.32亿元,保费收入4.19亿元,比上年增长58.7%,保险赔付金额3350.9万元,健康险赔付率144.4%。

九、科学、教育

科技兴湛计划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省战略,积极实施“988科技兴湛计划”,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关系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了全市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已实施的248个项目中,已有160个建成投产,开发新产品和新品种277个,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实施火炬计划项目55项,星火计划66项。获奖的科技成果48项,其中省级8项;专利申请获授权157项。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4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115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6亿元,增长18.0%。民营科技企业163家,其中省级23家;年内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有6家;年产值超亿元的3家,超千万元的14家;从业人员687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831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建立了市级工程中心,其中3家晋升为省级工程中心;6家建立了市级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普通高校在校生3.63万人,比上年增长25.2%;普通教育在校生181.3万人,增长5.8%,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51.97万人,增长6.3%;小学在校生107.1万人,比上年增长6.8%。普通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全市普通教育专任教师5.98万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9.3%,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65.2%,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5%。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文化、艺术馆1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藏书量94.07万册;博物馆6个;剧场、影剧院7个。全市乡镇文化站121个,其中达标文化站67个,其中特级13个,一级8个。雷剧《梁红玉挂帅》再次获得专家高度评价;小戏曲《民以食为天》获省小戏评比二等奖;校园小品《小球迷与小小偷》获省小品评比三等奖;少儿舞蹈《海童趣》获省少儿舞蹈评比三等奖。雷剧喜摘梅花奖。著名雷剧演员、湛江实验雷剧团团长林奋同志,荣获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这个项目的空白。湛江粤剧团在省第三届戏剧演艺大赛上,共获得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6个和组织奖1个,是全省地级市参赛团体中获奖最多的一个专业艺术团体。全市专业艺术团体及民间职业艺术团体共送戏下乡2278场,市直及各县(市、区)有关单位、部门送图书下乡65194册,送电影下乡2619场,培训农村文化艺术骨干234名,建立村级文体活动室732间,文化艺术下乡人数约2万多人次。全年出版各类报纸5227.4万份,杂志27.3万份。广播电视事业取得好成绩,全市有7套无线广播自办节目播出,有8套电视节目播出,平均每周播出时间474小时30分钟,比上年增加6小时30分。全市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336座;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为34.59万户。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3.5%,电视综合覆盖率93.5%,分别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卫生机构888个,其中:医院(含卫生院)168间;专科防治所(站)11间;妇幼保健院(所站)11间。卫生技术人员20131人,其中:执业医师3772人,助理执业医师1928人。卫生机构床位12265张,其中:医院(含卫生院)床位11617张。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2002年,我市运动员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比赛共获得奖牌174.5枚,其中金牌80.5枚,银牌41.5枚、铜牌52.5枚,金牌总数名列全省第六位。团体总分3188.75分排列全省第八,圆满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金牌、总分进入全省前八名的任务。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50周年为主题,我市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感的第三届“体育节”活动,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的新高潮。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民健身空前活跃,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一年来,我市各地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170多余次,开展群众体育竞赛项目达160多项,参加活动人数超过70000多人次。学校体育稳步发展,我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实施率达99.7%,达标率96.7%,优秀率30.9%,学生总体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十一、环境保护

2002年我市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和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全市工业污染源继续稳定达标,个别反弹现象已受到有效遏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比上年大为减少,继续呈下降趋势,工业污染占全市污染负荷的比重继续下降。市区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941.7万吨,比上年减少23%,CODcr(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67.02吨,比上年减少12.5%,SO2排放量2.266万吨,比上年减少1.117万吨,降幅达33%,烟尘、粉尘排放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市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保护治理继续得到加强,水、大气和声环境质量均保持良好。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分别为0.019毫克/立方米、0.013毫克/立方米、0.062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市区空气污染指数为34-81,均低于100,在全国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其中为一级标准(优)的占20.55%,其余均为二级(良)。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进一步拓展。市区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继续加强南、北桥河和海岸线环境综合治理,市区拆迁13万平方米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并绿化13万平方米。赤坎污水处理厂已于2002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同时,霞山污水处理厂及各县(市)的污水处理厂目前也正在筹建中,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各地生态保护工作向纵深拓展,经过多年建设,2002年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1654.95平方公里,使我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3.27%。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2年末,全市总户数175.15万户,其中:市区38.36万户。全市总人口707.17万人,其中:市区143.14万人。在人口总数中,非农业人口183.53万人,其中:市区71.97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552元,比上年增长3.2%,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5.3%。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644元,比上年增8.9%,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1%。全市在岗职工36.3万人,比上年减少2.0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8.8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519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2.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9.97平方米,增长0.3%;农村居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达26.00平方米,与去年持平。

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02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41.17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34.05万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5565万元,收缴率97.61%,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33.2万人。全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参保率达到预期目标。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