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湛江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18:46 来源:湛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81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湛江市委、湛江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正确分析形势,坚定信心,克服困难,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使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实施“十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据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34.8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1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62.94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57.78亿元,增长9.3%。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6.9:37.4:35.7变为26.2:37.5:36.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略有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1.5%,居住价格指数下降1.4%。

各项改革继续推进。继续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以体制创新推动结构的调整优化。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继续加强,保障面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建立了人才、技术、产权、有形建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出台了房改房上市交易规定,促进了房地产二级市场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市直机关、乡镇的机构改革及竞争上岗基本完成,县级机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上骨干项目少,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仍需努力,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整治优化。

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1年我市继续实施雷州半岛西南部改水治旱和加快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工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新策略,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农业生产又获得丰收。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1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完成农业总产值187.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种植业产值84.44亿元,增长7.0%;林业产值3.01亿元,增长0.8%;牧业产值29.07亿元,增长7.1%;副业产值22.08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49.16亿元,增长4.7%。全年粮食总产量147.76万吨,比上年减少2.8%。其中:稻谷总产量112.01万吨,减少8.6%。糖蔗种植面积163.59万亩,增加24.04万亩,总产量793.05万吨,增长28.2%。花生总产量11.68万吨,减少14.4%;蔬菜总产量175.77万吨,增长3.7%;水果总产量101.04万吨,增长7.6%;茶叶产量1745吨,减少21.0%。

林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全年完成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15.22万亩,其中商品林12.59万亩,沿海防护林2.63万亩。当年苗木产量5687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9%。

畜牧、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市肉类总产量28.02万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猪肉产量16.86万吨,增长6.0%,禽肉产量8.92万吨,增长9.6%。水产品总产量74.65万吨,增长1.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7.34万吨,增长1.6%;淡水产品产量7.31万吨,减少0.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5.99万千瓦,与上年基本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量)35.03万吨,比上年增长11.5%,农药施用量1.35万吨,增加18.5%。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乡镇企业8.83万个,从业人员39.3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372.64亿元,比上年增长5.4%;总产值357.89亿元,增长5.2%;实现利润18.45亿元,增长4.0%;实交税金5.29亿元,增长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6.8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06.37亿元,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2.70亿元,增长6.5%;股份制企业8.40亿元,增长3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63.04亿元,增长11.4%。重工业增加值77.01亿元,增长2.9%;轻工业增加值29.36亿元,增长23.0%。

工业狠抓质量管理,抓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2001年全市投入技术开发资金3.1亿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共135项,其中省级以上35项,市级项目51项,其他项目49项,完成投产项目84项,其中一批完成投产项目已通过省级或市级新产品鉴定验收,部分项目填补了国内或省内空白,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全市有5个新产品获省优秀新产品奖。全年新产品(新技术)项目新增加产值9.79亿元,新增利税1.43亿元。全市工业企业新花色品种全年完成投产510种,实现产值2.38亿元,利税3530万元。

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4.04%,保持在高位运行;产品销售率为97.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为10.63%,比上年下降1.98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98989元/人,比上年增长11.6%。随着国企改革脱困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一些资产不良、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了国有企业行列,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效益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11亿元,增长14.7%,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9.9%,比上年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建筑业增加值26.0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1.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9%。房屋竣工建筑面积652.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6.13亿元,比上年减少2.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53.6%;房地产开发投资8.30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7.73亿元,比上年增长0.1%。

投资主要向基础产业倾斜。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交通邮电业投资17.83亿元,工业投资19.52亿元,教育、文艺及广播电视业投资1.36亿元,共投资38.71亿元,占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的75.1%。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湛海线基本建成;农网改造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城网改造全面铺开;30万吨级油码头改造扩建工程已完成大部分工程量;东兴炼油厂扩建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二。城市建设进一步改善,霞山、赤坎的步行街建设全面铺开,金沙湾观海长廊一期、金海岸观海长廊二期和北桥河二期整治工程已完成或大部分完成。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87公里,程控交换机53.62万线/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183个,长途电缆线路长度1383公里,新建公路334公里,其中二级公路80公里,购置城市公共交通车辆28辆,水产冷藏库400吨,粮食仓库100万公斤,新增高等院校学生席位4100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5220个,小学校学生席位4493个,医院床位338张。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增加值4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6219万吨,比上年增9.2%。其中:铁路812万吨,增长37.4%;公路3666万吨,增长9.0%;水运1046万吨,增长10.1%;管道运输695万吨,减少12.0%。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5992万人,比上年增长2.2%。其中:铁路225万人,下降0.9%;公路5593万人,增长3.8%;水运158万人,减少31.3%;民航16万人,减少5.9%。全市大中小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848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湛江港2205万吨,增长8.2%。

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移动电话和数据通讯发展速度较快。年末全市固定电话达70.9万户,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1.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9.6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8.2%和16.6%。移动电话66.67万户,比上年增长70.9%。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9.85部,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上网成为时尚,网民数量大增,年末全市有国际互联网用户9.9万户,比上年增长82.1%

旅游业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展工作,加强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建设,评选“湛江八景”和举办“第一届湛江美食节”,大力开展反映湛江特色的旅游主题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市现有旅游景区(点)17个。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64.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2%,其中仅春节、“五一”、国庆三个黄金周就接待了游客123.8万人次,同比增长19%;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人数6081人次,比上年减少3.5%,接待国际旅游者4.88万人次,比增7.0%;星级饭店平均开房率60.2%,比上年上升10.3个百分点;全市旅游收益24.2亿元,比上年增长5.4%,旅游外汇收入1104万美元,同比增长10%。

六、国内贸易

居民消费有所升温。2001年,中联、昌大昌等大型连锁超市以及湛江车城等大型商业机构相继开业,带旺了消费市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8.9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9.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2.3亿元,增长11.2%,餐饮业零售额26.4亿元,增长19.6%,其他行业零售额30.4亿元,下降10.2%。

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批发业总额151.2亿元,增长9.3%;零售业总额125.7亿元,增长7.7%。

城乡商品交易市场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95.5亿元,与上年持平。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9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外贸出口总额4.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72亿美元,增长13.4%;加工贸易出口总额1.25亿美元,增长4.4%,其中:来料加工出口增长23.3%。国有外贸企业和国有生产企业分别出口1.67和0.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和10.2%;集体企业出口增长100%,私营企业出口增长162.3%,三资企业出口额1.39亿美元,增长2.7%。大宗产品出口增长势头不减,机电产品出口1.02亿美元,增长1.7%,占出口总额的25.6%;纺织品出口0.95亿美元,增长16.6%,海水产品出口0.50亿美元,增长53.6%。

市场结构多元化,非洲市场成为新增长点。我市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25个国家和地区,比上年增加9个;对非洲出口增长53.9%,对大洋州出口增长30.7%,对欧洲出口增长18.5%,对北美洲出口增长9.8%。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仍然是香港、美国和日本,仅对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总额就达2.4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0.5%。

利用外资形势较好。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59宗,比上年增长55.3%,合同外资金额154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3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是农业和制造业。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积极贯彻国家货币政策,提高服务质量,保持了各项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1.43亿元,比年初增长10.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89.83亿元,比年初增长8.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2.00亿元,比年初增长8.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6.58亿元,比年初增长1.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5.95亿元,比年初减少2.6%,中长期贷款余额52.34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6.36亿元,与上年比少回笼5331万元。

保险事业有新进展。2001年全市各类财产保险承保额277.28亿元,保费收入1.6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决赔案件6743件,决赔金额7328万元,赔付率77.7%;人寿保险承保金额2060.58亿元,保费收入2.64亿元,比上年增长60.0%,保险赔付金额7061.2万元,健康险赔付率71.3%。

九、科学、教育

科技兴湛计划取得较大进展。2001年,我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科教兴省战略,积极实施“988科技兴湛计划”,促进了全市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已实施的225个项目中,已有130个建成投产或试产,开发新产品和新品种234个,产值可达28亿元。实施火炬计划项目50项,星火计划61项。获奖的科技成果38项,其中省级8项,专利申请获授权169项。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85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0亿元,增长85.2%;民营科技企业151家,创利税1.2亿元,增长60%。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新组建了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使市级工程中心总数达到9家,认定了8家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普通高校在校生2.9万人,比上年增长28.3%;普通教育在校生171.5万人,增加13.5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48.9万人,增长22.6%;小学在校生100.3万人,比上年增长1.3%。普通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全市专任教师5.76万人,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7.19%和62.0%,比上年分别提高2.83和0.75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7.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9.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文化、艺术馆9个,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6个。全市乡镇文化站119个,达标文化站67个,其中特级13个,一级8个。全年本市专业文艺团体共演出337场,12月湛江实验雷剧团的大戏《梁红玉挂帅》应邀赴北京演出;廉江市和遂溪县荣获广东省第二批实施“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县,填补了我市在“文化先进县”建设方面的空白。全年出版各类报刊6923万份,比上年增长19.2%。广播电视事业取得好成绩,全市有7套无线广播自办节目播出,有8套电视节目播出,平均每周播出时间480小时30分钟,比上年增加264小时。全市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座,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420座;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为36.7万户,同比增加0.54万户。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3%,电视综合覆盖率92%,均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卫生机构542个,其中:医院167间;门诊部(所)315间;专科防治所(站)11间;卫生防疫站15个;妇幼保健所(站)3间。卫生技术人员18392人,其中:医生7505人(其中:中西医师5094人,中医1189人)。卫生机构床位12159张,其中:医院床位11834张。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2001年,我市承办了九运会男子手球比赛,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市运动员参加第九届全运会比赛共获得奖牌13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7枚,有1名运动员和2名教练员被省政府记一等功,7名运动员记二等功,4名运动员和2名教练员记三等功。全市业余体校10所,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10人,向省体校输送学生30名。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我市通过迎九运,先后组织了100多次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学校体育稳步发展,我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实施率达99.7%,达标率98%,优秀率35%,学生总体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十一、环境保护

我市环境保护事业继续稳步发展,总体环境质量趋于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由于加强了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生活污染源及禽畜养殖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大等原因,全市主要江河湖库及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上保持稳定,达到所在功能区的要求,符合国家地面水质标准,且呈现继续好转的趋势。城市空气质量比上年有所提高,综合污染指数下降,尘类污染进一步减轻。在2000年全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实现稳定达标,个别反弹的现象已得到有效的抑制,工业污染在全市污染负荷的比重继续下降。全市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于省下达的指标,符合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

我市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分别为0.01毫克/立方米、0.013毫克/立方米、0.049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污染指数28—65,均低于100,其中为一级标准(优)的占71.78%,其余为二级(良)。地面水质(含湛江港湾)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46%。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7分贝。市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4分贝,比上年下降0.3分贝。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13.1平方公里,使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73.53%。

全市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达992.02平方公里,使我市自然保护区总覆盖率达13.72%。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1年末,全市总户数169.56万户,其中:市区38.62万户。全市总人口700.71万人,其中:市区141.95万人。在人口总数中,非农业人口166.37万人,其中:市区63.7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442.71元,比上年增长5.9%,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8%。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519.6元,比上年增6.0%,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2%。全市在岗职工38.3万人,比上年减少2.1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7.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519元,比上年增长14.0%,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4.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6.6平方米,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达24.61平方米,增长4.3%。

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01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49.1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35.4万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4545万元,收缴率97.87%,全市为4462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195万元;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32.1万人。全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参保率达到预期目标。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