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江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17:29 来源:江门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82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GDP完成921.01亿元,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6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91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353.34亿元,增长12.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2.9%,金融业增长2.7%,其他服务业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8.3:53.3:38.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24万元。

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GDP增幅创近11年新高,10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创近13年新高,并连续四年超过广东省财政收入平均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近9年新高。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2006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59万户,注册资金193.30亿元;个体工商户10.77万户,注册资金20.77亿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832.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2%。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全市劳动部门登记城镇年末尚有失业人员19760人,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37280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5701个,654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3%,比上年减少0.04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产业素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品牌规模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够协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1.4亿元,增长2.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1.36%,林业产值增长12.23%,畜牧业产值增长2.42%,渔业产值增长4.14%。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6.85万亩,增长6.1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8.25万亩,增长13.74%。粮食产量102.68万吨,增长12.94%,其中水稻产量95.03万吨,增长15.53%。水果产量17.41万吨,下降0.96%;水产品产量74.31万吨,增长4.43%;肉类产量26.78万吨,增长1.65%,其中猪肉产量16.69万吨,增长3.87%;蔬菜产量142.94万吨,下降3.54%。

镇级经济实现新突破,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强镇富民成效显著,全市镇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2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94%。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镇(街)48个,其中超亿元的镇(街)3个。8个镇(街)荣获全国千强镇称号。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26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个,龙头企业104家,带动农户近27万户。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超95%和93%。创建32家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18个产品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1998年市人大议案提出的水利达标加固工程目标,全市农村自来水和液化气普及率分别达81%和89%,解决了370条村20.7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惠及群众60多万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74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410.6亿元,增长21.7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31.54亿元,增长22.28%;重工业增加值179.06亿元,增长18.8%。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0.88亿元,增长20.42%;三资企业增加值214.25亿元,增长18.6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19.63%;含民营企业的其它工业企业增加值49.03亿元,增长24.99%。工业企业出口情况理想,出****货值487.01亿元,增长14.66%。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84%。

工业企业效益有较大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9.12%,比上年提高24.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666.31亿元,增长19.83%。利税总额167.48亿元,增长36.44%,其中:利润总额66.43亿元,增长65.21%。

优势工业产品生产加快。摩托车增长26.72%,发电量增长14.65%,机制纸及纸板增长26.35%,电热水器增长111.27%,瓷质砖增长28.54%,布增长16.16%,激光视盘机增长78.68%,饼干增长41.54%,酱油增长36.07%,家具增长25.53%,涂料增长18.39%,水泥增长27.35%,日用不锈钢制品增长13.44%,蓄电池增长28.75%,家用电风扇增长41.26%,电饭煲增长582.82%。

工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适度重型和高级化趋势增强,2006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产业集聚步伐加快,2006年新增鹤山市中国印刷产业基地,到目前为止国家级产业基地累计达11个。继摩托车产业集群入选第一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之后,又新增开平水暖卫浴、新会五金不锈钢制品、恩平麦克风及电声器材3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形成了纺织化纤、摩托车、不锈钢等一批超百亿元的产业板块。各主要产业集群共有企业约4000家,产值约95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其中纺织化纤产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摩托车及汽车零配件、新会五金不锈钢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58个,增长1.2%。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增加值25.55亿元,增长3%。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79万平方米,下降12.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05万平方米,下降2.6%,其中住宅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2万平方米,增长1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9.25亿元,增长17.6%。其中三资、民营投资额分别增长61.81%和36.92%。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得到加强。开阳、江鹤二期和江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江珠高速江门段完成投资3.62亿元;滨江大道完成投资3.15亿元;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江门支线完成投资0.65亿元;江肇高速、佛开高速改造、广珠铁路完成前期工作;华冠钢铁有限公司完成投资4.2亿元;依利安达第五期工程完成投资2.14亿元;江门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完成投资0.9亿元。劳龙虎水道和崖门出海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广海湾及川岛深水港开发方案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台山电厂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台山核电站、新会LNG电厂、古兜抽水蓄能电站和川岛风电场等重大能源电力项目正在加紧规划实施。台山直购电试点申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点对多点”直购电试点地区。从投资结构看,我市投资逐渐侧重于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而房地产投资则出现回落。全年基本建设投资134.41亿元,增长15.18%;更新改造投资52.17亿元,增长38.35%;房地产投资28.99亿元,下降11.48%。房地产投资中,商品房投资金额24.69亿元,下降11.69%;商品房销售面积197.29万平方米,增长16.64%,销售额39.81亿元,增长48.7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与物价

消费需求稳中有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34亿元,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89.95亿元,增长12.4%;餐饮业61.41亿元,增长23.1%;城镇消费与农村消费增幅基本同步,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92.46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59.88亿元,分别增长13.8%和13.7%。

物价涨势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4%,上升1.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1.9%,上升1.9%;消费品价格指数101.3%,上升1.3%。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0.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2%,衣着类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4%,居住类上涨4.6%。

六、对外经济贸易

外源型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联合香港贸易发展局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举办了3次“香港/江门推介会,成功举办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论坛、粤台经贸交流会等大型对外经贸交流活动。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78亿美元,增长11.84%;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11个;合同外资额12.33亿美元,增长2.78%。全市批准总投资、总投资增资超1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共48家。全年近40个不同国家(地区)外商直接对我市投资,实际投资额前5位国家和地区是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澳门、新加坡、美国。

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108.15亿美元,增长19.5%,成为广东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的8个城市之一,其中,进口总额33.85亿美元,增长11.7%,出口总额74.29亿美元,增长23.4%。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35.9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38.3亿美元,分别增长28.7%和18.77%。从各经济类型企业出口情况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3%,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9.05%,私营企业出口增长21.7%。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完成水陆货运量5226万吨,增长15.14%;货运周转量68.06亿吨公里,增长81.62%;水陆客运量4488万人,下降26.28%;客运周转量60.43亿人公里,增长3.68%,港口货物吞吐量2032万吨,增长5.23%。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6.14万辆,比上年增长12.94%。其中私人汽车11.11万辆,增长7.71%。民用轿车保有量达5.98万辆,比上年增长28.19%。其中私人轿车5.06万辆,比上年增长27.69%。

邮电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共设邮政局(所)6处,邮政业务总量2.88亿元,增长13.43%。年末程控电话用户达96万户,下降32.39%,其中市话用户数64万户,下降39.6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320.62万户,增长7.62%。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我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606.6万人次,增长5.4%,其中国际游客34.6万人次,增长8%,国内游客572万人次,增长5.3%。全年客房出租率达55%。旅行社组织国内游43.2万人次,增长38.3%;组织出境游3.8万人次,增长49.9%。旅游总收入52.5亿元,增长5.6%,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15亿美元,增长9.5%;国内旅游收入43.3亿元,增长5.6%。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66亿元,增长21.68%;地方财政支出62.88亿元,增长16.07%,财政收入增幅快于支出。

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286.42亿元,较年初增长10.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1.03亿元,较年初增长10.46%;企业存款余额209.61亿元,较年初增长1.9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518.51亿元,较年初增长4.9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5.65亿元,较年初增长1.93%;中长期贷款余额206.31亿元,较年初增长7.77%。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22家,保险中介机构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39亿元,增长30.04%。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7.73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6.66亿元,分别增长29.28%和32.14%。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5.4亿元,增长48.57%。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42亿元,财产险业务赔款3.98亿元,分别增长24.64%和59.51%。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全年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12.4亿元,增长20.22%,比上年提高10.06个百分点。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34多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1.61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61万人。普通中学258所,在校学生27.81万人。职业高中25所,在校学生2.66万人。小学823所,在校学生37.57万人。幼儿教育学校467所,在校学生10.16万人。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小学升学率99.94%,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14%,初中升学率92.85%,高中升学率73.84%,适龄青年高等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7.19%。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全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0312万元,增长16.34%;科学支出4856万元,增长15.76%。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科技火炬计划项目立项44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立项25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500项,科技成果推广实施计划11项。专利事务所全年代理专利申请3281宗。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30亿元,增长34.04%。

十、文化、卫生和教育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文明城市。文化名市建设初见成效,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中国2007年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初步评估。台山广东音乐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合作共建广东影视动漫产业园,“缤果”动漫系列荣获第四届(2006年度)中国动漫市场顾客满意十佳品牌。目前全市拥有群众文化艺术馆7间,文化站82个,剧场、影剧院60个,事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2006年国内艺术表演998场次,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109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6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44万册,图书馆全年流通人数58万人次,图书外借数85万册次,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2641个。全市拥有博物馆9间,博物馆文物藏品8.06万件,其中一级藏品5件。全市拥有地级市广播电视台1座,县级市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及医疗救治三大体系,建立起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疾控中心和新会区、鹤山市疾控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防控人禽流感、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各类门诊,下同)908个,其中医院127间。卫生机构床位9822张。卫生机构人员1796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157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490人,执业助理医师1325人,执业护士5078人,药剂人员1403人,检验人员64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78.1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飞跃。我市体育部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年举办大型赛事及活动220项次,参加活动人数160万人次,较大型的有江门市直第16届机关运动会、美国休斯顿与中国东北虎男子篮球对抗赛、“中国电信杯”国际男子网球希望赛、“凯美瑞杯”市羽毛球赛、“康盈杯”市乒乓球公开赛、市中学生三人篮球赛、市五人足球赛等多项赛事。群体创先活动成效显著,市蓬江区堤东办事处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环市办事处、石冲、滘北北淳获全省体育先进社区;鹤山古劳镇、台山都斛镇顺利通过了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的验收。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第十二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发挥较高水平,较好地完成了赛前所制定的“保十争九”的目标,以38.5枚金牌、2405分的成绩双双排在总金牌榜、总积分榜第十的位置。另外,我市运动员在其他世界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多米尼加举行的06年世界举重锦标赛中,李宏利获得了男子77公斤级抓举金牌;在俄罗斯举行的世界蹦床大奖赛(分站赛)中,王劼谞获得了个人第一名,在英国举行的蹦床世界杯总决赛中获得个人全能冠军;在多哈亚运会男子举重项目上李宏利又取得77公斤级举重金牌,为侨乡争得了荣誉。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8120万元,增长11.1%,为地方创税302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与社会安全

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市区全年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在16-131之间,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96.2%。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良好,西江干流和潭江干流水质分别达到Ⅱ类和Ⅲ类标准。全市各级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卫生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5分贝,交通干线两侧噪声平均值为69.0分贝,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启动城乡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查和饮用水源地环保规划编制工作。发扬“潭江模式”,签订第四轮江门市潭江水资源保护责任书。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台山市、开平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基本完成。建立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有奖制度,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向行动。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

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完成了《江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江门市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评审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鹤山市共和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市新建1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

社会安全问题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全年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40宗,下降25.9%;死亡35人,下降36.4%;重伤9人,与上年持平。交通肇事次数7682宗,下降4.2%;交通死亡人数484人,下降9.4%;受伤人数9094人,下降2.3%;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1033.05万元,下降21%。全年火灾事故827宗,下降30.85%;死亡人数5人,下降37.5%;受伤人数5人,下降61.54%;火灾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41.59万元,下降13.71%。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根据2006年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全市常住总人口411.01万人,人口出生率9.45‰,人口死亡率5.48‰,人口自然增长率3.97‰,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公里。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6660元,增长10.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607元,增长4.5%;城乡居民各项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941.03亿元,较年初增长10.46%。江门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9元,增长7.55%。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有312条集体年纯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实现脱贫。着力解决群众饮水难、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五难”问题,受益群众达80多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600元。提高市区城乡低保标准,城市提高到280元/人月,农村提高到不低于160元/人月。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76万人,发放低保救济金3763.7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261.38万元,共计救助4.9万人。全市五保供养人数4402人,全年落实供养经费1417.63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2.34亿元。全市离休、退休、退职人员12.13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9.17万人。企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6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6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9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7.39万人。

我市拥有社会福利院6间,社会福利院收寄养人数667人,社会福利院床位1066张;拥有敬老院73间,敬老院收寄养人数1664人,敬老院床位3489张;全市社区服务项目1816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所有统计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江门统计年鉴-2007》为准。

2、公报中各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公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