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江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16:39 来源:江门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79次

2004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一年。全市人民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特点,顺利实现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加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新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创建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834.56亿元,增长12.2%,增幅创近8年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13.15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347.44亿元,增长11.2%。在第三产业中,其他服务业增长15.1%,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0.6%,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0.4%,房地产业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8.9:49.5:41.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万元。

经济运行实现有效增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新高。其中:GDP和工业增加值增幅创近8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创近11年新高,并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幅创近10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近7年新高。种种迹象表明,我市经济正步入新的扩张阶段。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661户,新增注册资金29.38亿元,年末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4.92万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468.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41%。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有219户,其中亿元以上的有6户。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6.01亿元,增长21.75%。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劳动部门登记城镇年末尚有失业人员20764人,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34598人,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6483个,1068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比上年减少0.27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土地投入集约和产出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2.18亿元,增长4.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4.76%,林业产值增长10.9%,畜牧业产值增长6.35%,渔业产值增长6.73%。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4.79万亩,比上年下降5.1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1.11万亩,比上年增长3.86%;粮食产量93.4万吨,增长3.16%,其中水稻产量83.06万吨,增长0.45%。大宗农产品中,水果、水产品等发展较好。水果14.46万吨,增长17.99%;水产品68.75万吨,增长5.5%;肉类产量27.9万吨,下降1.04%;其中猪肉产量16.83万吨,增长7.88%;蔬菜产量148.43万吨,下降1.18%。

 

农业生产条件保持良好。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9.4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8.97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34.57万吨,农药施用量0.34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52.06万亩。

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财政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支出4.54亿元,增长21.48%;免征农业税6398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5元;安排种粮直接补贴资金991万元;发放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98.8万元,粮食收购价增长两成以上,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程度提高。镇级财政收入11.5亿元,增长23.1%,有36个镇(办事处)的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农业产业化有新进展,全市龙头企业发展至150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2家;农产品创新品牌取得新成效,新增3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全市有2个农业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4个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有16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1个农业生产基地获得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1322.85亿元,增长16.12%,其中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468.44亿元,增长18.2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9.76亿元,增长18.37%,其中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102.48亿元,增长14.81%。重工业增加值124.92亿元,增长25.53%;轻工业增加值174.84亿元,增长16.28%。工业企业出****货值326.04亿元,增长29.9%,比上年提高15.2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8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支柱产业主导作用增强。全市制造业中机电、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及纸制品、电子信息、建材等六大行业增长较快,全年六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8%,完成工业增加值214.9亿元,增长18.99%,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3.7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4.67%。目前,我市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摩托车、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和珠宝加工基地。重点工业项目如华尔润玻璃、大冶摩托车、益胜浮玻二期、潮连钻石岛恒和珠宝及中裕工业园等按计划进度竣工投产。在获得摩托车、纺织、水龙头、不锈钢制品、五金卫浴等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的基础上,又获得了麦克风、新材料、纺织化纤、电子信息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新会银洲湖区域被省命名为石化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省名牌产品31个和省著名商标41个。

优势工业产品生产迅猛发展。摩托车增长43.56%,比上年增加9.1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增长61.7%,打印机增长33.81%,日用不锈钢制品增长30.34%,金属集装箱增长27.28%,建筑涂料增长23.71%,布增长20.6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有所放缓。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44.5亿元,下降4.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92.5万平方米,下降6.6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78.85万平方米,增长24.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88亿元,增长22.82%,增幅创近10年新高。其中国有、三资、民营投资额增长分别为-7.35%、22.9%和64.04%。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全市55项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亚洲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台山发电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3.27亿元;江珠、江中、江鹤高速公路完成投资6.6亿元,其中江中高速公路已进入施工高潮,江鹤高速公路完成工程量过半;滨江大道完成投资2.2亿元;金汇五星级酒店完成投资4.1亿元;双水发电厂完成投资3.76亿元,首台15万千瓦机组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第二台机组基本改造完成等。崖门出海航道和劳龙虎水道整治工程已分别经省发改委和交通部立项。轻轨江中支线已基本确定了线路走向、站场设计方案等,将与广珠主轴线同时动工建设。从投资结构看,我市投资结构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投资全面增长,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8.07亿元,增长7.79%;更新改造投资21.82亿元,增长21.9%;房地产投资30.67亿元,增长28.49%。

五、国内贸易与物价

市场消费稳中见旺。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完成311.57亿元,增长12.1%。城镇消费增幅稍快于农村消费,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58.4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53.17亿元,分别增长12.8%和11.5%。

物价总指数出现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5%,上升2.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9%,上升0.9%。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3.1%,上升3.1%。

六、对外经济贸易

外源型经济取得新突破。我市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举办机电产品博览会、开平牛仔服装节、水暖卫浴设备展销会和麦克风及电声器材国际展销会等招商活动,组织小分队分赴澳洲、美加、欧洲、日韩等地进行招商,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447个,合同外资金额10.12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5.12亿美元。其中目前国内最大的利用外资零售项目、投资总额47.7亿元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我市。新批和净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7个,比上年增加8个。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004年对外贸易增长势头良好,海关进出口总额78.4亿美元,增长33.5%,其中进口总额27.65亿美元,增长24.6%,出口总额50.74亿美元,增长38.9%。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56.7%,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8.49%。从各经济类型企业出口情况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7.57%,三资企业出口增长42.19%,私营企业出口增长87.02%。对欧盟、美国等市场出口强劲,分别增长39.24%和56.72%。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6.84%,占出口总额55.79%。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有升有降。全年全社会完成水陆货运量5125万吨,增长18.99%;货运周转量42.89亿吨公里,下降4.12%;水陆客运量7378万人,下降11.81%;客运周转量45.6亿人公里,下降5.71%,港口货物吞吐量1928万吨,下降1.63%。邮电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设邮政局(所)6处,邮政业务总量2.35亿元,增长13.5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33.63万户,增长7.77%,其中市话用户数98.65万户,增长7.1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57.72万户,增长25.88%。

旅游业稳步发展。我市继续加大旅游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蓬江区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逸豪酒店、新会区按四星级标准建设的玉湖龙泉别墅等酒店建成开业;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丽宫酒店和金凯悦大酒店、新会区玉湖大酒店和荔泉湾别墅高级酒店、鹤山碧桂园酒店、君威酒店等一批高档次酒店正在加紧施工。加强旅游对外宣传促销。成功举办了首届华人嘉年华暨旅游节活动,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举办“广东水上婚礼、五邑甜蜜旅程”、“外国客人游侨乡、珠三角万人游江门”等富有侨乡特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抓好旅游区(点)的标准化建设。东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金山温泉、立园、圭峰山风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北峰山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新会现代农业基地被评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年我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40.5万人次,同比增长8%,其中国际游客28.5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国内游客512万人次,增长7.2%。全年旅游总收入46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254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5.98亿元。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94亿元,增长18.41%;地方财政支出47.58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增幅快于支出。

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金融机构业务稳步增长,其中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29.94亿元,较年初增长12.3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73.42亿元,较年初下降10.0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9.31亿元,较年初下降15.76%,中长期贷款余额190.39亿元,较年初增长13.03%。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组建了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扩大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老区、山区学校改造108所;一中新校区建设全面启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加快。新会区会城街道办事处成为全市首个省级教育强镇。全年我市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9.31亿元,增长9.27%,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我市拥有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1.1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3.68万人。普通中学271所,在校学生27.24万人。职业中学31所,在校学生2.51万人。小学962所,在校学生40.03万人。幼儿教育学校481所,在校学生10.5万人。我市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升学率9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7%,初中升学率88.6%,高中升学率78.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全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686万元,增长19.78%;科学支出2879万元,增长31.22%,比上年提高28.2个百分点。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科技火炬计划项目立项20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立项15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253项。专利事务所全年代理专利申请2116宗。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0.5亿元,增长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5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名市建设全面启动。2004年是我市实施建设文化名市战略的第一年,我市的文化工作有新的发展。华人嘉年华暨旅游节成为2004年文化名市建设的标志性盛会;每月一次的“激情广场大家唱”广场歌咏活动成为五邑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把“侨乡风雅颂主题文化年”推上了高潮;东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江门五邑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被省评为“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华侨博物馆、美术馆成功立项、奠基;以开平雕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为标志的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抓好一批文化优秀艺术精品的创作,江门市粤剧团以《华山会母》等一批剧目在广东省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中获得一金二银三铜的佳绩。首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目前我市拥有群众文化艺术馆8间,文化站86个,剧场、影剧院62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2004年国内艺术表演1940场次,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278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6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40.34万册,图书馆全年流通人数162万人次,图书外借数93万册次,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2951个。全市拥有博物馆8间,博物馆文物藏品1.72万件,其中一级藏品5件。全市拥有地级市无线广播电台1座,无线电视台1座,有线广电网络中心1个,县级市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2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13%。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并实施《江门市区区域卫生规划》,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及医疗救治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各类门诊,下同)931个,其中医院124间。卫生机构床位9359张。卫生机构人员1709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229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112人,执业助理医师1374人,执业护士4527人,药剂人员1402人,检验人员650人,技师28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飞跃。我市体育部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市各级体育部门组织开展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共500多项次,是历年来较多的一年,其中市区共开展体育活动70多项,较大型的有中国羽毛球奥运精英赛、江门市直第15届机关运动会、中国网球奥运精英赛、全省政协杯乒乓球赛、全省少年摔跤比赛、全省少年女子蓝球赛等,尤其是世界男子网球希望赛,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名网球好手参赛。赛事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网球运动的普及。广泛开展创建体育先进社区、先进小区和特色学校活动。北街办事处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新会罗坑镇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镇。东城、农林、丽苑、永盛、江翠等5个社区还被省体育局被评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台山和鹤山分别被省命名为“排球之乡”、“举重之乡”。市江海中学和恩平年乐夫人乒乓球学校被国家评为体育特色学校。市体校已通过省关于“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验收。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继2003年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后,2004年我市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契机,开展了“蓝天碧水”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完成了天沙河、紫水河等河涌的阶段性综合整治工程,西江江门段、潭江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较好水平,全市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卫生标准。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市区全年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98.9%,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4.9分贝,交通主干线两侧噪声为68.8分贝,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2.21%,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61.48%。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绩显著。建成丰乐污水处理厂、新会东郊(龙泉)污水处理厂,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建成江门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改造新会西坑垃圾场,全市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完成了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容工作,改造了新会西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全市243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良好,开平市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鹤山市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县,台山市北峰山、开平市潜龙湾分别晋升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385.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29万人。全市人口性别比(男:女)为50.72:49.28。全年出生人口为3.39万人,死亡人口为2.22万人。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降至3.01‰,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3735元,增长10.7%;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159元,增长4.0%;城乡存款余额753.91亿元,较年初增长13.0%。江门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7.8元,增长8.26%。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有110条集体年纯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了脱贫。落实教育扶贫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减免近2万名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基础教育阶段书杂费,资助城镇困难中小学生2千多人次,启动了对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资助政策。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1万人,发放低保救济金2784万元。残疾人康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享受定恤定补重点优抚对象6716人,发放定恤定补资金164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7.77亿元,综合参保率达99.0%。全市离休、退休、退职人员10.9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1.7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1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3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58万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169.97万人,覆盖率为71.4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我市拥有社会福利院6间,社会福利院收寄养人数541人,社会福利院床位1139张;拥有敬老院80间,敬老院收寄养人数1914人,敬老院床位3298张;全市社区服务设施265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所有统计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江门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公报中各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公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