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江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6 01:16:03 来源:江门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38次

2003年是江门市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全市人民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有效化解了非典疫情和台风等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加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新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生产总值增幅创近七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GDP731.1亿元,增长11.1%,增幅创近7年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3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8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301.87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0:49:4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157元,增长10.5%。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来的新高。其中:GDP和工业增加值增幅创近7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创近2年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幅创近8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近6年新高,实际利用外资创近3年新高。种种迹象表明,我市经济正步入新的扩张阶段。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我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环境。全年新增私营企业3096户,个体工商户2.5万户,分别增长22.2%和10.7%;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金30.3亿元,增长50.6%。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有29户,其中亿元以上的有4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20亿元,增长28.2%。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3.1亿元,增长24.6%。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劳动部门登记城镇年末实有失业人员21391人,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32209人,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7220个,1079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7%,就业形势稳定。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42.62亿元,增长4%。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11.06%,畜牧业产值增长4.77%,渔业产值增长1.14%,林业产值增长12.46%。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实现主动性调减,粮经作物比例调整为48:5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7.18万亩,比上年下降3.8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0.67万亩,比上年下降5.25%;粮食产量90.54万吨,下降5.32%,其中水稻产量82.69万吨,下降5.26%。大宗农产品中,蔬菜、肉类等发展较好。蔬菜产量150.2万吨,增长3.99%;肉类产量28.19万吨,增长1.79%,其中猪肉产量15.6万吨,增长7.69%。

农业生产条件保持良好。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9.28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34.34万吨,农药施用量2.08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50.49万亩。

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程度提高。镇级财政收入增长18.0%,有40个镇(办事处)的财政收入超千万,比上年增加8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8万户,增长31.3%。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89个农业生产基地获得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539.18亿元,增长16.21%,增幅创近7年新高。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1110.49亿元,增长16.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7亿元,增长14.6%。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重工业产值387.99亿元,增长16.63%;轻工业产值722.5亿元,增长15.89%。非公有经济工业生产快于公有经济工业,非公有经济工业产值807亿元,增长19.79%;公有经济工业产值303.49亿元,增长6.7%。工业企业出口情况理想,出口产值260.73亿元,增长13.27%;出****货值251.65亿元,增长14.62%。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06%,比去年同期提高0.14个百分点。

优势工业产品生产迅猛发展。摩托车增长34.48%,合成纤维聚合物增长10.38%,锦纶纤维增长5.29%,布增长2.43%,金属集装箱增长13.68%,服装增长8.78%,电风扇增长4.42%,发电量增长19.17%,打印机增长19%,电子元件增长21.34%。

建筑业生产有所放缓。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46.54亿元,下降7.4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84.28万平方米,下降7.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04.51万平方米,增长4.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11亿元,增长17.66%,增幅创近8年新高。其中国有、三资、民营投资额增长分别为17.8%、43.09%和7.15%。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力度加大,48项重点工程和26项市区城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亚洲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台山发电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5.3亿元,一号机组(6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开阳高速开平、恩平段完成投资9.2亿元,开阳高速全线通车等,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3公里,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江中、江肇、江珠高速公路、广珠轻轨江门段项目规划建设以及崖门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从投资结构看,今年以来我市投资逐渐侧重于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而房地产投资则出现回落。全年基本建设投资63.15亿元,增长43.36%;更新改造投资17.89亿元,增长25.17%;房地产投资23.87亿元,下降5.9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与物价

市场消费稳中见旺。虽受年初非典疫情影响,但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完成277.84亿元,增长12%。城镇消费增幅稍快于农村消费,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40.62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2亿元,分别增长13%和11%。

物价总指数出现小幅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1%,微升0.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9.8%,下降0.2%。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0.2%,上升0.2%。

六、对外经济贸易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我市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举办了电子信息业合作交流会、机电产品博览会、新会五金不锈钢产品展销暨招商洽谈会和开平牛仔服装节、卫浴展等招商活动。引进了亚太纸业、中油BP等29个超千万美元的大型外资项目。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346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0.99亿美元,增长3.68%;实际利用外资8.57亿美元,增长15.5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49亿美元,增长15.49%。中油BP、江门联和发动机、开平中晖纤母粒、新会中集、大长江等5家企业跻身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之列。

对外贸易大进大出。2003年对外贸易增长势头良好,海关进出口总额58.71亿美元,增长22.9%。进口与出口实现同步增长,进口总额22.19亿美元,增长21.6%,出口总额36.53亿美元,增长23.8%。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3.9%,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3.61%。从各经济类型企业出口情况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16.7%,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8.02%,含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出口增长194.5%。出口结构显著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和51%,占出口比重提高到57%和11.0%。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79家。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水陆货运量4307万吨,增长5.69%;货运周转量44.74亿吨公里,增长65.82%;水陆客运量8366万人,增长16.49%;客运周转量48.36亿人公里,增长22.7%,港口货物吞吐量1960万吨,增长0.93%。

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设邮政局(所)6处,邮政业务总量2.06亿元,增长0.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24.29万户,增长19.9%,其中市话用户数92.08万户,增长61.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04.74万户,增长49.54%。

旅游业稳步发展。我市继续加大旅游投资建设,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成功举办了2003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恩平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开平市以高分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验收组检查;加快开放搞活了旅游市场,10家外地旅行社进驻江门;金汇、金凯悦、丽宫等五星级酒店项目加紧建设。全年我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00.41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23万人次,国内游客477.41万人次。全年旅游业务总收入42.3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673万美元。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7亿元,增长16.32%;地方财政支出41.38亿元,增长13.56%,财政收入增幅快于支出。

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金融机构业务稳步增长,其中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17.01亿元,较年初增长15.5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37.01亿元,较年初增长8.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40.02亿元,较年初增长4.41%,中长期贷款余额166.83亿元,较年初增长18.78%。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我市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8.5亿元,增长2.75%。我市拥有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10717人。中等专业学校35所,在校学生3.45万人。普通中学275所,在校学生26.45万人。职业中学31所,在校学生2.4万人。小学1030所,在校学生40.47万人。幼儿教育学校495所,在校学生10.76万人。我市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升学率98.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8%,初中升学率85.1%,高中升学率87.2%。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全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416万元,增长17.94%;科学支出2146万元,增长3.02%。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科技火炬计划项目立项9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立项2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195项。专利事务所全年代理专利申请1848宗,比上年增长68%。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7.24亿元,增长22%,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培育6家民营科技园,加大专业镇技术创新力度,建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名市建设全面启动。为将江门打造成文化名市,我市出台了《江门市建设文化名市规划纲要》,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江门)侨乡艺术节,积极推进华侨博物馆、电视中心、体育公园、城市雕塑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一批文化优秀艺术精品的创作,粤剧《再打金枝》获得全国“映山红”戏剧节最高奖项。目前我市拥有群众文化艺术馆8间,文化站87个,剧场、影剧院62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2003年国内艺术表演1673场次,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236.5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6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38万册,图书馆全年流通人数169.5万人次,图书外借数109.7万册,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3063个。全市拥有博物馆6间,博物馆文物藏品1.9万件,其中一级藏品5件。全市拥有地级市无线广播电台1座,无线电视台1座,有线广电网络中心1个,县级市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覆盖率达到99.22%,电视覆盖率达到98.12%。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各类门诊,下同)933个,其中医院125间。卫生机构床位8632张。卫生机构人员170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773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129人,执业助理医师1303人,执业护师606人,执业护士3908人,药剂人员1429人,检验人员618人,技师181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飞跃。我市体育部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年组织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共146项。如台山的群众排球赛、开平的龙舟赛、鹤山的醒狮活动、市区的广场健身汇演等,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推动作用。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市运会、世界台球锦标赛、国际男子网球巡回赛、全省老干部台球赛、万人长跑、首届(三区)农民运动会、第四届体育节暨广场全民健身展示会等。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年内建成一座老年门球馆,在体育馆内围新建了三块高档次的网球场,填补了市区内无标准网球场的空白,无偿为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完成了温水馆顶层加建体操训练馆工程,为全市多间中小学赠送三人篮球架一批,支持社区建设体育小广场工作。市区仓后办事处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被命名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使我市获得全国称号的社区和镇各有3个。学校创建国家青少年俱乐部的工作也收到成效,继江门运动学校、市紫茶小学之后,江门江海中学又被批准成立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我市学校学生体育达标保持较高的水平,在校适龄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6%。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我市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环境监督管理的水平和改善全市的环境质量,开展了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为重点的市容市貌整治活动,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基本控制在Ⅱ至Ⅲ类标准。其中西江水质保持Ⅱ类水质标准,潭江干流5个断面,符合《潭江水资源保护责任书》规定的水质标准,流经市区各主要断面水质逐步改善,全市各级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区水源水质良好,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卫生标准;市区全年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98.9%,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5.5分贝,接近国家二类标准,交通主干线两侧噪声为68.4分贝,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生态环境改善进展加快。主要江河西江、潭江流域地面水质保护得到巩固;江门河、天沙河、会城河、紫水河、沙坪河、台城河、公益水、新桥水、镇海水的综合整治逐步加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固江海堤围73公里,维修渠道108公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04宗;加强了新会小鸟天堂、圭峰山、恩平七星坑等一批自然生态区的保护;全市已建成的8个省级生态示范园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城市各类环境生态功能区域规划有新的进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据市公安局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381.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67万人。全市人口性别比(男:女)为51.02:48.98。全年出生人口为3.59万人,死亡人口为2.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降至3.04‰,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405元,增长11.0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960元,增长3.5%;城乡存款余额667.18亿元,较年初增长15.36%。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在市政府确定的38个年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中,已有26个村实现了脱贫。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260元,接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2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30元,接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6.18亿元,综合参保率达99.61%。全市离休、退休、退职人员10.05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2.5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0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9.6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49万人。

我市拥有社会福利院6间,社会福利院收寄养人数561人,社会福利院床位1067张;拥有敬老院81间,敬老院供养人数1937人,敬老院床位3339张;全市社区服务设施267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所有统计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江门统计年鉴-2004》为准。

2、公报中各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公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