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市人民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国际经济放缓和内需持续不足等困难,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59.12亿元,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2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0.12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277.75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0.8:47.1:42.1。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3万元。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79%。二是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7.8亿元,增长16.7%;其中利润总额12.98亿元,增长19.19%;工业企业亏损面比上年缩小1.05个百分点。三是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实现同向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48%,外贸出口增长14.8%。
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截至2002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已经达到10.5万户,注册资金16.02亿元;私营企业1.09万家,注册资金73.58亿元。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1.29万人。全市私营企业集团11家,其中有三家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经济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60家,其中高新科技企业24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40亿元。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劳动部门登记城镇失业人员56924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38174人。全年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36279人,年末尚有失业人员20645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3%。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仍需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物价持续低位徘徊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38.66亿元,增长4.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3.98%,畜牧业产值增长5.45%,渔业产值增长4.92%,林业产值增长12.84%。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我市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农业生产在总量扩大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市场调节因素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粮食种植面积实现主动性调减,优质农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95.63万吨,下降10.45%,其中水稻产量87.28万吨,下降10.43%。蔬菜产量149.6万吨,增长6.17%;水果产量13.11万吨,增长30.71%;肉类产量27.7万吨,增长6.7%,其中猪肉产量14.49万吨,增长8.2%,禽肉产量12.93万吨,增长6.08%。
农业生产条件保持良好。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8.93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34.61万吨,农药施用量0.41万吨,机械耕作面积114.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8.25万亩。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镇级财政收入达10.88亿元,增长23%,有32个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106.3亿元,增长12.2%;乡镇企业利税总额47亿元,增长15.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销保持稳步增长。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完成1420.09亿元,增长12.32%。规模以上工业(以下工业数据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6.38亿元,增长10.04%;工业总产值1021.9亿元,增长11.51%;工业销售产值989.64亿元,增长8.88%;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84%,比上年同期提高0.26个百分点。
优势工业产品生产迅猛发展。摩托车增长63.66%,集成电路增长55.98%,合成纤维聚合物增长52.06%,锦纶纤维增长51%,房间空调增长34.32%,布增长30.54%,金属集装箱增长17.72%,洗衣机增长17.45%,服装增长13.26%,电风扇增长12.37%。
建筑业生产基本持平。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50.29亿元,下降0.4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99.4万平方米,增长4.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84.71万平方米,下降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92亿元,增长11.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4.05亿元,增长59.9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3亿元,下降1.92%;房地产投资25.21亿元,增长7.14%。2002年全市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市区北新区建设全面展开;恩平锦江水库、江新联围整治取得阶段性进展;台山电厂全面开工建设等。
房地产投资中,商品房投资19.85亿元,增长1.38%;商品房销售额为22.13亿元,上升0.77%;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55.29万平方米,上升2.39%。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社会完成水陆货运量4075万吨,增长9.83%;货运周转量26.98亿吨公里,增长26.44%;水陆客运量7182万人,增长0.46%;客运周转量39.41亿人公里,下降25.34%,港口货物吞吐量1942万吨,增长80.65%。
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设邮政局(所)6处,邮政业务总量2.06亿元,增长12.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03.66万户,增长15.44%,其中市话用户数57.48万户,增长13.3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36.91万户,增长26.39%。
六、国内贸易与物价
社会消费稳中见旺。全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亿元,增长11.5%,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4.4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3.7%,餐饮业增长9.3%。城乡消费保持同步增长,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4.9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3.5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0.7%。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市场物价持续低位徘徊。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7.8%,下降2.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99.2%,下降0.8%;消费品价格指数97.4%,下降2.6%。
七、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
外商投资持续升温。我市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成功举办和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2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江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等招商活动。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316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0.6亿美元,增长92.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41亿美元,增长25.4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35亿美元,增长26.21%。全年利用外资净增资金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共有18项,比上年增加5项。
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7.77亿美元,增长8.8%。其中出口总额29.52亿美元,增长14.8%;进口总额18.25亿美元,增长0.4%。外贸出口扭转了上年疲弱局面,实现了快速增长。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10.95亿美元,增长24.1%;加工贸易出口18.56亿美元,增长10.05%。国有企业出口10.09亿美元,增长0.1%;三资企业出口16.77亿美元,增长11.7%;含私营、个体在内的其他企业出口2.66亿美元,增长335.38%。
旅游业稳步发展。我市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总体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大大地提高了江门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开平立园、新会圭峰山风景名胜区、恩平金山温泉度假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景点。2002年我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87.03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30.93万人次,国内游客556.1万人次。全市旅行社组织国内游人数26.1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21.21万人次,省外游4.9万人次;旅行社组织出境游人数3.38万人次,其中港澳游2.64万人次,海外游0.74万人次。全年旅游业务总收入49.21亿元,增长11.5%;旅游外汇收入1.03亿美元,增长15.8%。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74亿元,增长12.79%。其中各项主要税收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增值税增长17.7%,营业税增长15.77%,企业所得税增长5.1%,个人所得税增长30.83%。
金融信贷业务运作正常。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93.84亿元,增长11.0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84.41亿元,增长6.88%。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增长0.42%,其中工业短期贷款增长18.41%;中长期贷款增长34.62%,其中基建贷款增长46.7%,技改贷款增长43.41%。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我市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8.31亿元,增长19.18%。我市拥有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6841人。中等专业学校31所,在校学生3.17万人。普通中学286所,在校学生25.76万人。职业中学43所,在校学生2.46万人。小学1115所,在校学生41.01万人。幼儿教育学校514所,在校学生11.16万人。我市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升学率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9%,初中升学率83.4%,高中升学率86.8%。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21.59%。
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我市十分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5440万元,增长41.81%;科学事业费支出2083万元,增长161.36%。全市目前拥有省属科研开发机构5家,市属科研开发机构12家。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9项,比上年增加79项,其中实施科技火炬计划项目13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3项,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0项,科技成果推广实施计划项目3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70项。专利事务所全年代理专利申请1097宗,比上年增加330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上年的77家发展到84家,民营科技企业由上年的123家发展到16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0.8亿元,增长20.2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群众文化艺术馆8间,文化站90个,剧场、影剧院62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2002年艺术表演2075场次,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270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6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34.66万册,图书馆全年流通人数157万人次,图书外借数107万册,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2978个。全市拥有博物馆6间,博物馆文物藏品1.18万件,其中一级藏品4件。全市拥有地级市无线广播电台1座,无线电视台1座,有线广电网络中心1个,县级市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覆盖率达到99.21%,电视覆盖率达到98.11%。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9个,其中县以上医院29间。卫生机构(不包厂企卫生室、个体及其他诊所,下同)床位9119张,其中县以上医院床位5912张。卫生机构人员1548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814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3790人,执业助理医师1079人,注册护士4327人,药剂人员1391人,检验人员62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飞跃。2002年我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共有20人次在国际及全国比赛中进入前十名,其中李宏利在世界举重锦标赛、亚运会和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中三次创77公斤级抓举世界纪录;王群在全国击剑锦标赛上获男子重剑团体和个人两项冠军;宋文杰在全国青年击剑锦标赛上获男子花剑团体第1名。我市学校学生体育达标保持较高的水平,在校适龄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5%。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市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局部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主要河流水质保持Ⅱ类至Ⅲ类水质标准,其中西江水质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在国家2级标准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比上年好转,符合国家Ⅱ类标准,交通干线噪声也比上年有所下降。我市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积极开展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为重点的市容市貌整治活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江门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治理有了新的突破。2002年我市全面完成了甘化厂的制浆红液治理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良性循环。全市共有5个省级生态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环保局专家验收,有力地促进了江门市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全市年末总人口381.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59万人。全市人口性别比(男:女)为50.9:49.1。全年出生人口为3.46万人,死亡人口为2.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51‰。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1001元,增长10.6%;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1170元,增长8.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793元,增长4.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的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8.35亿元,增长12.64%。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2002年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260元/月,接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8万人。全市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02亿元,增长6%,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96.38%。失业保险基金收入0.98亿元,增长14%,失业基金收缴率96.11%。全市离休、退休、退职人员9.7万人,保险福利费用总额5.5亿元,增长3.63%。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4.05万人,增长4.1%。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7.83万人,增长3.31%。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88万人,增长5.32%。
我市拥有社会福利院5间,社会福利院收寄养人数345人,社会福利院床位852张;拥有敬老院83间,敬老院收寄养人数1858人,敬老院床位3627张;全市社区服务设施810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所有统计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江门统计年鉴-2003》为准。
2、公报中各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公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