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汕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4-20 22:49:39 来源:汕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357次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特区扩围和发展新机遇,采取切实应对措施积极稳妥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新提高,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4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1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92.2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540.06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1∶38.6调整为5.1∶56.4∶38.5,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4%,金融业增长6.3%,房地产业增长6.0%。民营经济增加值850.53亿元,增长11.9%。全市人均GDP25958元,比上年增长10.1%。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5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57.57亿元,分别增长17.8%和31.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2万人,增长0.5%;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艰巨,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集聚辐射能力不强,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力薄弱,改善民生任务艰巨。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51亿元,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61.34亿元,增长3.9%;林业产值0.40亿元,增长0.3%;牧业产值30.27亿元,增长4.6%;渔业产值36.04亿元,增长2.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6亿元,增长2.4%。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2.47万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5.36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91万亩;农村用电量25.54亿千瓦时,增长7.1%。

全市乡镇企业单位数(含个体)3.08万个,其中年营业收入二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5个,从业人员64.03万人,比上年下降3.6%。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16.88亿元,增长6.9%;利润总额83.23亿元,增长5.9%;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123.25亿元,增长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3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2.1%上升为52.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3%。完成工业总产值3005.94亿元,增长1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51.16亿元,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74.9%,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6%、集体企业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增长2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2.7%;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759.71亿元,增长9.3%;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182.14亿元,增长18.7%;完成出口交货值321.08亿元,增长12.2%;工业产品销售率96.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91.20亿千瓦时,增长9.4%。

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55.35万平方米,增长15.7%,其中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1693.23万平方米,增长33.0%;房屋竣工面积884.94万平方米,增长38.9%。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66.82万平方米,增长65.3%;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0.06万平方米,增长12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38.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5%。其中,城镇投资362.62亿元、农村投资76.12亿元,分别增长40.7%和66.0%。从投资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84.43亿元,增长6.9%;民营经济投资275.67亿元,增长87.3%。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82亿元,增长119.8%;第二产业投资233.45亿元,增长42.5%。其中工业投资额229.89亿元,增长41.8%;第三产业投资201.47亿元,增长46.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4.06亿元,增长50.2%,交通运输业投资额21.82亿元,下降13.2%;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中,国内贷款28.41亿元,下降51.8%;利用外资6.67亿元,下降8.3%;自筹资金353.15亿元,增长68.3%,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181.11亿元,增长56.2%。全年单位投资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1493个,增长47.5%。其中,新开工项目1307个,增长61.8%,重点项目94个,增长14.6%。新增固定资产324.76亿元,增长50.1%。

商品房销售面积166.51万平方米,增长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4.05万平方米,下降3.6%。商品房销售金额85.74亿元,增长23.2%,其中住宅销售金额68.52亿元,增长10.6%。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有新格局。积极谋求汕头在国家层面的发展定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汕头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显现。加大城市规划力度,以“多规融合”启动新一轮全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规划“一核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和“一湾两岸”的城市形态,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不断增强。启动市场运作、资本运营机制,整合盘活城市优质资源,加强和中信、中交等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重点打造珠港新城、濠江新城、东海岸新城和西部生态新城,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濠江新城首期南滨片区和苏埃湾过海隧道项目奠基启动,东海岸新城已形成陆域面积约7平方公里,珠港新城完成整体规划设计,西部生态新城金凤西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谋划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进港口、铁路、高速路网建设,主动与周边城市对接,城市交通功能不断提升。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称号。

当年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42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84.53平方公里;新扩建道路(含城区内公路)面积1.21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含城区内公路)长度1318.65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640.28公里。全市电网发购电量150.79亿千瓦时,增长9.8%。中心城区年末拥有出租汽车1166辆,公共交通线路51条,客运量9381.70万人次;轮渡营运船只9艘,客运量367.80万人次。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个,环保总投资158.42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34个。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2个,烟尘控制区9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58.7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7分贝。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7721.64公顷,绿化覆盖率41.8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50.78亿元,增长7.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22亿元,增长10.4%;电信业务收入48.56亿元,增长7.1%。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41.39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84.52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40.18万户,移动电话总用户(包括储值卡用户)587.29万户。每百户拥有住宅固定电话118.20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包括储值卡用户)110.93户。计算机互联网络总用户78.75万户,增长17.9%。

七、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6.43亿元,增长17.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5.78亿元,增长18.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四大业态的零售额分别为40.79亿元、864.67亿元、7.02亿元与59.73亿元,增长13.2%、18.0%、17.2%和18.8%。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分类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86.93亿元,比上年增长57.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8.43亿元,增长17.8%;化妆品类1.98亿元,增长3.2%;金银珠宝类13.29亿元,增长595.9%;日用品类6.25亿元,增长2.5%;五金、电料类3.20亿元,增长136.9%;体育、娱乐用品类0.26亿元,增长6.4%;书报杂志类0.26亿元,下降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7.82亿元,增长34.3%;中西药品类35.97亿元,增长24.4%;文化办公用品类3.41亿元,增长30.2%;家具类0.70亿元,增长68.1%;通讯器材类1.74亿元,增长6.3%;煤炭及制品类10.25亿元,增长80.3%;石油及制品类99.95亿元,增长27.7%;化工材料及制品类75.68亿元,增长59.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11.89亿元,增长10.0%;机电产品类49.62亿元,增长28.0%;汽车类68.22亿元,增长18.2%。

全市年末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203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17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8个;其它消费品市场67个,其它专业市场19个。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753.77亿元,增长24.2%,其中批发额与零售额分别为848.31亿元和905.46亿元,增长32.0%与17.7%。

八、对外贸易和旅游

据海关统计,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7.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进口总额28.35亿美元,增长16.6%;出口总额59.54亿美元,增长20.7%。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43.80亿美元,增长22.6%;加工贸易出口15.56亿美元,增长15.5%。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3.36亿美元,增长9.0%;集体企业出口1.38亿美元,增长10.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2.83亿美元,增长10.1%;私营企业出口31.61亿美元,增长32.1%。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4.71亿美元,增长14.6%;服装出口14.21亿美元,增长21.4%;玩具出口8.64亿美元,增长29.5%;塑料制品出口2.51亿美元,增长38.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83亿美元,增长8.5%。从进出口的国家与地区看,进出口总额靠前的有:美国、香港、日本和台湾,分别为12.06亿美元、10.54亿美元、6.77亿美元和2.98亿美元,合计进出口额占全市总计的36.8%,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4563万美元,增长35.3%;新签投资项目46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个,增长80.0%。

2011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903.84万人次,增长15.6%。其中国际游客14.06万人次,增长5.1%;国内游客889.78万人次,增长15.7%。组织出境游4.43万人次、国内游67.93万人次,分别增长34.0%和17.3%。实现旅游总收入104.41亿元,增长18.0%。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071.18万美元,增长1.1%。全市拥有旅行社66家,星级宾馆(酒店)38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29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989.01亿元,比年初增加115.15亿元,比上年下降53.8%。其中,单位存款余额527.47亿元,比年初增加17.04亿元,下降82.5%;个人存款余额1402.04亿元,比年初增加95.49亿元,下降30.5%。金融机构(含外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728.18亿元,比年初增加66.66亿元,比上年下降26.8%。其中,境内贷款726.88亿元,比年初增加67.05亿元;境外贷款1.30亿元。比年初减少0.39亿元。在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85.69亿元,比年初增加13.66亿元,比上年下降4.6%。银行结汇收入53.68亿美元,增长20.3%。

2011年,全市有保险公司26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保费收入48.44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7亿元,增长24.4%;人寿险保费收入38.17亿元,增长2.1%。赔付支出金额11.36亿元,增长33.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金额4.86亿元,增长42.0%;人身险赔付支出金额6.50亿元,增长28.4%。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全市获得科技成果71项,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9项,技术交易额1354.92万元。国家级高新企业115家。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2671件和4371件,分别上年增长32.1%与下降23.6%。获省科技进步奖14项,增长27.3%。至年底,全市拥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06家,下降31.1%。

2011年,汕头大学招生2368人,比上年增长1.2%;在校学生9383人,增长0.8%。全市各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62.23万人,增长3.7%。其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27.45万人,增长12.2%(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2.34万人,增长15.5%;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11万人,增长9.6%)。初中在校学生34.78万人,下降2.2%;普通小学在校学生53.10万人,下降6.5%。初中升学率(以升本地高中学位计)79.00%,高中升学率88.02%,分别提高1和0.46个百分点。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31万人,增长71.0%。全年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0.94万人次,考试科目1.78万科次。全市现有各类民办学校74所,比上年增加1所。

至2011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场所8个,其中剧场8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演出场次1480场次,观众251万人次。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116.9万册,博物馆5座,档案馆10座,开放各类档案31295卷(件),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10%和98.30%。全年地方报纸发行量5513万份,邮局杂志期发数19.89万份。

2011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个体)976个,比上年增加104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院3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个;实有病床位13057张,比上年增加884张,其中医院10461张,卫生院1480张,农村镇卫生院143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08张,比上年增加454张;医院门诊诊疗总人数875.75万人次,增长11.3%;患者治愈出院40.1万人次,增长19.0%;病床使用率81.4%,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病床周转次数32.8次,加快1.2次。卫生工作人员22024人,增加95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547人,增加633人;注册护士5797人,增加385人。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50.19万人,增加24.83万人;参合率99.86%,提高0.8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11年,在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比赛中,汕头体育健儿共获得奖牌180枚,其中获国际和全国比赛金牌33枚、银牌36枚。等级运动员850人,其中健将级运动员14人。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29.44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522.01万人;当年出生人口4.90万人,出生率9.36‰,人口自然增长率4.66‰。

2011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73.89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最低10%户人均可支配收入7009.47元,增长16.8%;最高10%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3663.95元,增长2.6%;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13952.14元,增长15.4%;经营净收入1663.67元,增长20.1%;财产性收入177.76元,增长64.7%;转移性收入3062.60元,增长16.6%。人均消费性支出15746.22元,增长19.1%,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4.86%,下降3.98个百分点。在七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类占消费性支出的44.86%、衣着类占7.03%、医疗保健类占3.60%、交通和通讯类占13.83%、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8.34%、家庭设备及服务类占7.51%、居住类占10.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93元,增加1375元,增长2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10元,增加1250元,增长21.0%。

至2011年底,全市企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77.88万人,增长66.0%;失业保险58.19万人,增长28.4%;工伤保险56.92万人,增长28.5%;生育保险55.11万人,增长29.1%。

2011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6775万元,比上年增加4679万元,增长38.7%;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0万人,增长2.8%;救助站救助人数2808人,增长73.0%。至年末,社会福利院9处,收寄养498人;城镇敬老院37个,收寄养658人。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682起,死亡总人数211人,受伤338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5.4%、下降4.1%和下降35.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5,下降16.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2.42,下降9.4%。

注:1.本公报中2011年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2006-2010年数据为年报数。

2.公报中本地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均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本地生产总值即GDP,过去称国内生产总值。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

4.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水产品产量数据来自农业局;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和港口管理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数据分别来自城管局和环保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汕头海关;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等数据来自外经贸局;国际互联网用户、邮电业务总量等数据来自邮政及通信部门(单位);旅游数据来自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汕头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保监局;科技数据来自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专利数据来自知识产权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报纸、期刊、图书数据来自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档案数据来自档案局;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卫生局;低保数据来自民政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安监局;总人口数据来自公安局,出生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数据来自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其他数据来自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