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汕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23:01:46 来源:汕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3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乘势而上,国民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推进的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新提高。

一、综 合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74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56亿元,下降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7.8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309.50亿元,增长10.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6.8:51.0:42.2调整为5.9:52.3:41.8,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人均GDP14943元,增长1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财政支出54.67亿元,分别增长18.6%和10.5%。

市场价格温和上升。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除衣着类下降外,其余七大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就业岗位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2.75万人,比上年增加4.11万人,增长1.9%。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51万人,增长0.4%;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9.19万人,增长9.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13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0万人,占国有下岗职工总数的66.9%;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三产业增速偏缓,大项目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不足;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率较低,经济发展仍受土地、资金、人才和原材料等诸多因素制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克服了台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全年农业增加值43.56亿元,比上年下降3.9%;农业总产值84.23亿元,下降0.7%。

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不断完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22万千瓦时,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10.37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39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3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15%,农村用电量16.72亿千瓦时,增长17.9%。

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98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工业产值902.84亿元,增长13.6%。乡镇企业完成出****货值133.40亿元,增长6.3%;实现营业收入957.52亿元,利润总额33.51亿元,分别增长12.5%和9.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技术进步有新举措,产业集群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5.6%上升为47.4%;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完成工业总产值1469.90亿元,增长13.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81.55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60.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0%、集体企业增长3.8%、股份制企业增长20.6%、“三资”企业增长8.5%;轻、重工业中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略有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864.2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57.23亿元,分别增长15.8%和14.6%;完成出****货值230.98亿元,增长9.2%;工业产品销售率98.0%,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9.00亿元,增长14.8%。实施名牌战略再上新台阶,全年新增4件中国驰名商标、1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0件广东省著名商标,至此,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国驰名商标9件、广东省名牌产品65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02件。全市工业用电量58.12亿千瓦时,增长6.8%。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据全市15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1.83%,比上年提高7.82个百分点。盈利企业盈利额50.04亿元,增长12.9%;亏损企业亏损额3.38亿元,增长7.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6.66亿元,增长13.3%;利税总额76.68亿元,增长14.1%。总资产贡献率提高1.2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加快0.2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0.2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74698元/人,增长11.4%。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7.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17.7万平方米,增长11.1%,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1306.07万平方米,增长7.5%;房屋竣工面积713.2万平方米,增长10.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镇投资131.91亿元,农村投资44.80亿元,分别增长15.9%和6.9%。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9.16亿元,增长14.0%;更新改造投资11.97亿元,下降18.1%;房地产开发投资26.76亿元,增长19.6%;其他投资40.47亿元,增长27.5%。投资主体中,国有经济投资41.69亿元,增长43.9%;其中,民营经济投资100.55亿元,增长27.4%。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57亿元,下降7.3%;第二产业投资74.92亿元,下降4.7%;第三产业投资101.22亿元,增长32.3%。从制造业投资看,全年制造业投资57.58亿元,增长3.5%。其中,纺织及服装业投资22.05亿元,增长26.8%;装备工业投资12.02亿元,增长29.5%。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326个,增长34.2%。其中,新开工项目216个,增长49.0%。新增固定资产144.87亿元,增长2.1%。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207.42公里;化学原料药1000吨/年;中成药30吨/年;机制纸1.65万吨/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指安装能力)151个/年,程控交换机(指安装能力)3万线/年。新建与改建公路分别为87公里和40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75万吨;新(扩)建客、货运站1个,面积4518平方米。扩建城市道路长度2.27公里、面积5.41万平方米;新铺设城市排水管道长度3.96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本年新施工3.26公里。新增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77317平方米,增加学生席位24786个,医院病床数增加56张。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市市政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8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66.15平方公里。加快中心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改造建设步伐,新扩建道路面积30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长度1288.48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588公里,城区排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运行整体功能与综合素质进一步巩固提高,中心城区日供水能力131.20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24397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7.1%,天然气环保能源使用逐步推广。全市电网发购电量96.86亿千瓦时,增长11.0%。公共交通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市区出租汽车1586辆,公交线路60条,客运量8651万人次;运营船只7艘,轮渡客运量466万人次。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个,环保总投资377.8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44个。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3个,烟尘控制区9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1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98%;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023公顷,绿化覆盖率36.2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0.4%。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步增长。客货运输规模不断扩大,港口运输快速上升。全年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邮电通信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0.42亿元,增长6.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99亿元,增长13.7%;电信业务收入38.43亿元,增长6.6%。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63.93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154.32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66.26万户(包括大、小灵通),移动电话(不含储值卡)231.74万户。电话普及率稳步提高,每百人拥有电话(含固定、移动电话)80.34部。新兴电信服务功能不断增多,服务质量提高,市场规模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不含非注册用户)24.35万户,增长14.8%。

七、国内贸易

商贸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区域商贸经济协作继续推进,市场开拓取得良好效果,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76.72亿元,增长17.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23.88亿元,增长13.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62.70亿元,增长16.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7.90亿元,增长13.0%。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商品销售总额652.23亿元,增长17.7%。其中,批发额289.53亿元,增长19.2%;零售额362.70亿元,增长16.5%。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商品销售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38.13亿元,增长7.7%;日用品类4.62亿元,增长16.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85亿元,增长37.7%;化工材料及制品类26.39亿元,增长225.0%;汽车类10.37亿元,增长68.5%。商品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86个,其中,专业批发市场72个,农贸市场114个,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7个。扶持连锁业做强做大,连锁经营企业在增多的同时,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加快发展物流业,促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会展经济卓有成效,围绕我市特色产业,相继举办了“玩博会”、“纺织机械展”“美容化妆品原料展”和“文具展”等特色会展。

八、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增速减缓。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4.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进口总额19.30亿美元,增长8.5%;出口总额34.83亿美元,增长9.5%。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3.05亿美元,增长9.7%;加工贸易出口11.57亿美元,增长9.4%。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出口3.36亿美元,下降9.9%;集体企业出口1.03亿美元,增长1.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72亿美元,增长9.0%;私营企业出口13.70亿美元,增长16.7%。出口商品以传统商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出口9.86亿美元,增长7.9%;服装出口6.91亿美元,增长8.8%;玩具出口2.58亿美元,下降3.7%;塑料制品出口1.91亿美元,增长2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1亿美元,增长14.6%。从进出口的国家与地区看,进出口额靠前的有:台湾、美国、日本和香港,分别增长24.6%、11.9%、10.3%与9.9%,合计进出口总额占全市47.6%。

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3960万美元,增长31.5%。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5个,下降2.8%,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4个,增长7.7%;300至500万美元的项目3个,增长50.0%。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501.64万人次,增长13.0%。其中国际游客16.32万人次,下降19.2%;国内游客485.32万人次,增长14.5%。组织出境游3.22万人次、国内游45.34万人次,分别下降12.2%和3.6%。实现旅游总收入55.10亿元,增长11.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0.61亿美元,增长2.4%。拥有旅行社57家,比上年增加3家;星级宾馆(酒店)44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30家。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态势平稳。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09.45亿元,比年初增长11.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2.60亿元,增长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0.42亿元,增长11.1%。各项贷款余额423.24亿元,比年初增长2.1%。其中短期贷款246.44亿元,下降1.0%;中长期贷款159.03亿元,增长7.3%。在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36.84亿元,下降0.1%。全年货币净投放73.32亿元,比上年减少投放6.62亿元。银行结汇收入29.10亿美元,下降0.4%。

保险业加快发展。保险企业增加,业务扩大。2006年全市保险公司14家,全年保费收入18.80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0亿元,增长26.0%;人寿险保费收入14.60亿元,增长36.5%。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4.95亿元,增长145.0%。其中财产险给付赔偿金额4.50亿元,增长178.0%;人身险给付赔偿金额0.45亿元,增长10.0%。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获得科技成果78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77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2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024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8项,技术交易额0.29亿元。获省级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68家,其中国家级增至26家。现有高新技术产品397项。全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13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3652件。民营科技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至2006年底,全市拥有民营科技企业560家,比上年增加16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继续巩固提高“普九”教育成果,教育投入增加,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成人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汕头大学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2006年,汕头大学招生2195人,比上年下降3.1%;在校学生8396人,增长1.5%。各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42.49万人,增长7.8%。其中,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2.71万人,增长14.0%(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14万人,增长13.7%;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57人,增长14.1%)。初中在校学生29.78万人,增长5.3%;普通小学在校学生75.98万人,增长0.4%。初、高中升学率分别为58.75%和80.44%。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校学生1.20万人,增长9.1%;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1.49万人次,考试科目达到2.89万科次。民办教育不断壮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现有各类民办学校51所,比上年增加5所。

文化领域挖掘传统艺术,展现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快。至2006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县级以上群艺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91万册,博物馆5座,档案馆10座,开放各类档案15675卷(件),全年出版地方报纸5520万份,邮局杂志期发数23.17万份。电视、电台自办节目丰富,覆盖率不断提高。推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优势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文化用品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

加强医疗卫生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06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705个,其中医院35个,卫生院42个;实有病床位8341张,比上年增加239张。其中医院6563张,卫生院1295张。医院门诊诊疗总人数646.2万人次,下降1.5%;患者治愈出院21.3万人次,增长8.1%;病床使用率71.2%,提高5.7个百分点;病床周转次数28.5次,加快3.1次数。卫生技术人员13067人,增加16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85人,增加130人,注册护士3938人,增加12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扩大,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5.65万人,增加13.7万人,参合率37.44%,提高5.43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在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比赛中,汕头体育健儿共获得奖牌148枚,其中获国际和全国比赛金牌27枚、银牌13枚。等级运动员443人,其中健将级运动员13人。充分发挥群众体育活动“强身、健心、睦邻、乐趣”的基本功能,进一步推动群体性全民健身活动热潮的深入开展,各类参与性强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全年举办区县级以上运动会11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3200人。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95.35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488.1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4.89万人,出生率9.90‰,人口自然增长率5.20‰。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9元,比上年增长3.0%;工薪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84.87%,比上年增加1.9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9292元,增长5.5%;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6.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长1.9%。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5.02亿元,增长9.9%。城乡部分困难家庭收入在保障线下,生活质量和水平仍比较低。

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不断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廉租公房建设进程,切实解决特困无房户的居住问题;加大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和修建农村低保户住房等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52.17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67.08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开展。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 至2006年底,全市企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32.85万人,增长3.9%;失业保险35.04万人,增长6.5%;工伤保险32.62万人,增长8.0%;生育保险32.39万人,增长7.8%。

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确保城乡贫困户的日常基本生活需求。2006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4158万元,比上年增加526万元,增长14.5%;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08万人,增长18.8%;救助站救助人数1009人。至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9处,收寄养466人;城镇村办敬老院42个,收寄养1031人。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本地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均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本地生产总值即GDP,过去称国内生产总值;

3.规模以上工业包括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4.总人口数据按公安局年报常住人数,出生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取自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统计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