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汕头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23:00:56 来源:汕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34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六年来首次突破两位数。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60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303.79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249.00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8.88∶49.20∶41.92转变为8.44∶50.32∶41.24,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工业强市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市人均GDP12421元,增长10.1%。

市场价格上涨。食品、烟酒及用品、居住类等价格持续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为近几年来新高;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等价格有所下降。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4.35万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8.56万人,下降1.0%;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8.84万人,增长41.0%。城镇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61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13万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的66.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0%。

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偏小,缺少支柱产业和大项目支撑,第三产业发展不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新增投资不足,用地、用电、用工、资金等生产要素紧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仍较突出。

二、农业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畜牧业生产克服了年初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总体上保持稳步发展。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农业增加值50.9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农业总产值80.56亿元,增长1.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3.45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9.93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5.33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6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71%;农村用电量11.80亿千瓦时。

农村乡镇企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75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营业收入728.44亿元,利润总额25.68亿元,乡镇企业出****货值111.48亿元,分别增长13.1%、6.7%和20.0%。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主导地位日益显现。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增加技改项目投入,整合工业园区资源,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8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4%。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千亿元大关,全年完成1076.04亿元,增长1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48.00亿元,增长15.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2%、集体企业增长16.6%、股份制企业增长17.5%、“三资”企业增长15.5%,大中型企业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28.58亿元,增长13.5%;出****货值140.26亿元,增长14.2%。工业产品销售率96.5%,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亿元,增长14.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9%。全市工业用电量48.25亿千瓦时,增长16.9%。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据全市11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盈利企业盈利额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亏损企业亏损额9.60亿元,增长7.2%;全年实现利润11.78亿元,增长8.9%;利税总额31.79亿元,增长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6.1%,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下降0.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下降7.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提高3.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加快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0.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9.8%。

建筑业加强对外拓展取得好成绩。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330个,下降7.4%。其中,投标承包1043个,下降5.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4万平方米,增长5.0%;房屋竣工面积621万平方米,增长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0.92亿元,下降8.5%;更新改造投资13.55亿元,下降2.6%;房地产投资17.14亿元,增长13.9%;其他投资31.29亿元,增长33.3%。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23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9个。新增固定资产99.21亿元,下降14.3%。

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或顺利推进。珠池港区二期工程、礐石大桥北引道、国道324线峡山至陈店路段、省道237线和平至谷饶路段、24个行政村共43公里水泥路等项目建成使用。完成中山西路、长平路与华山路交叉路口“水浸街”改造工程等项目。新建、续建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34个。金凤路桥、金鸿公路、广澳港区一期工程、汕头港主航道及外拦门沙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外砂大桥、莲阳大桥扩建和嵩山路北段、韩江路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95.3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94万千伏安;生产化学原料药50吨/年,中成药1980吨/年,啤酒30万吨/年,化学纤维4800吨/年;改建公路89.52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7座;新(扩)建沿海港口码头泊位6个,年吞吐量172万吨;中等学校学生席位21088个、小学学生席位42425个;医院病床470张;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2.67公里,城市液化石油气储气能力68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8辆,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11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8.04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8公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指安装能力)58个/年,程控交换机(指安装能力)87.32万线/年。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城市发展概念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三条经济带”的规划论证顺利展开,城市经济带完成堤路选线,绿地系统、城市灯光等一批专项规划也相继完成。城市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全年市政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2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92.93平方公里。加快改造中心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建设,新扩建道路面积48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长度942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573公里,排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与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中心城区日供水能力135.2万吨,年供水总量27548万吨;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2.5%。全市电网发购电量77.78亿千瓦时,增长14.6%。全市年末出租汽车2109辆,公共交通线路42条,客运量7331.3万人次;运营船只6艘,轮渡客运量848万人次。大力加强中心镇建设,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等建设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开展水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治理工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得到改善。至年底,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7个,总投资526.15万元。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70个。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7个,烟尘控制区8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14万吨,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66%;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086公顷,绿化覆盖率35.51%;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4.74%。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健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客运和货运增长加快,港口运输增势良好。全年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54.94亿元,比上年增长8.6%。

邮电通信业务稳步增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5.85亿元,增长5.0%。其中邮政1.61亿元,增长14.6%;电信34.24亿元,增长4.5%。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4.33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142.94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49.52万户,移动电话(不含储值卡)191.77万户。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含固定、移动电话)70.01部。新兴电信业务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不含非注册用户)15.25万户,增长48.2%。

七、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市民消费信心增强,购销稳中趋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1.14亿元,增长14.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0.91亿元,增长14.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3.48亿元,增长16.1%;餐饮业零售额28.08亿元,增长5.0%。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住房、汽车、通讯产品和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增长较快,居民消费层次逐步提高。大型商贸活动增多,相继举办了汕头国际毛衫内衣交易会、塑料博览会和澄海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城乡集贸市场225个,其中亿元市场11个,专业批发市场18个。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449.72亿元,增长12.5%。其中批发额196.45亿元,零售额253.27亿元,分别增长4.2%和19.9%。

八、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1.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进口总额16.34亿美元,增长12.4%;出口总额25.45亿美元,增长34.5%。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6.53亿美元,增长35.4%;近、远洋贸易出口增长37.7%,占全部出口贸易的71.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3.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中,服装、玩具、塑料制品和机电类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3.5%、44.0%、42.7%与49.4%。进出口总额靠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分别达到7.71亿美元、6.07亿美元、5.59亿美元与4.93亿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全市新签项目78个,实际吸收外资金额7828万美元,分别增长23.8%和50.6%;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香港仍是外资主要来源地,外商投资以制造业为主。

旅游业稳步发展。旅游设施更为完善,旅游市场更加成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283.15万人次,增长14.1%。其中国际游客19.25万人次,国内游客263.90万人次,分别增长14.4%和14.1%。实现旅游总收入43.16亿元,增长14.2%。组织出境游3.67万人次,增长67.1%;组织国内游39.63万人次,增长42.3%。全市拥有旅行社56家,星级宾馆(酒店)44家,其中三星级以上25家。旅游景点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强。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良好。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38.43亿元,比年初增长12.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8.49亿元,增长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1.49亿元,增长14.3%。各项贷款余额419.53亿元,比年初下降9.9%。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36.98亿元,比年初增加0.60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减少41.52亿元和增加0.04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29.20亿元,比上年多投放30.60亿元。银行结汇收入23.64亿美元,增长42.5%。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公司14家,全年保费收入1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9亿元,增长14.0%;人寿险保费收入9.44亿元,增长12.0%。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60亿元,增长3.0%。其中财产险给付赔偿金额1.34亿元,增长0.9%;人身险给付赔偿金额0.26亿元,增长15.0%。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兴市意识日益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04年,全市获得科技成果7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7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650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5项,技术交易额0.73亿元。获省级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4家,其中国家级17家。现有高新技术产品近300项。

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情报和文献机构共19个。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力度扶持推动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步伐,全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9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入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高考成绩继续名列全省前茅,素质教育不断增强。2004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238人,比上年增长5.9%;在校学生14081人,下降0.5%。其中汕头大学招生2218人,增长7.5%;在校学生8260人,下降2.8%。各类中等学校在校学生36.88万人,增长10.2%。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0.00万人,增长13.2%(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62万人,增长11.7%;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38万人,增长13.8%);初中在校学生26.87万人,增长9.0%;小学在校学生74.15万人,增长2.2%。初、高中升学率分别为56.53%和84.00%。继续教育得到巩固发展,全市成人高等教育院校7所,在校学生1.42万人,下降22.7%;成人中专学校14所,在校学生0.69万人,增长2.2%。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2.09万人次。民办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环境逐步改善。全市有各类民办学校42所,比上年增加6所。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至2004年底,全市有文化事业机构42个,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所6个,县级以上群艺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电视台4座、电台4座,自办电视节目6套,电视人口覆盖率略有提高。全市出版地方报纸5506万份,邮局杂志期发数36.93万份。档案馆10座,已开放各类档案12219卷(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200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402个,病床位7831张。其中医院33个、卫生院43个,病床位7350张;卫生技术人员1220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57人,注册护士3687人;患者治愈出院18.6万人次,病床使用率65.3%,病床周转次数达24.9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巩固基础上有新的进展。农村镇共有卫生院27个,病床位890张,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6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1.8万人,覆盖率32%。

体育事业获得突破性进展。汕头籍运动员首次获得二枚奥运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汕头体育健儿共获得奖牌54枚,其中金牌30枚,银牌10枚。成功承办第20届全球华人篮球邀请赛等大型赛事,国际渡海节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更广泛贯彻实施。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487.52万人。当年全市出生人口5.34万人,出生率10.96‰,人口自然增长率6.23‰。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839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6.6%;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6.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89元,增长0.6%。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5.53亿元,增长8.9%。城乡部分较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通过兴建廉租公房逐步解决特困户和重点困难户的居住问题。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29.90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41.71万平方米。

继续巩固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全市企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2.2万人、33.7万人、30.5万人与30.3万人。全面实施医疗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行社会保障市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稳步推进。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下岗困难职工与城乡贫困户维持日常基本生活需求。2004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7.1%;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5.11万人,增长4.8%;救助站救助人数1114人。至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1处,收寄养446人;城镇村办敬老院54个,收寄养989人。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本地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均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本地生产总值即GDP,过去称国内生产总值;

3.规模以上工业包括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4.总人口数据按公安局年报户籍人数,出生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取自计划生育局统计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