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奋力拼搏,扎实工作,有效化解非典疫情冲击,加快发展步伐,实现了全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增长速度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526.1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66.8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16.24亿元,增长4.3%。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9.39:47.69:42.92转变为8.18:50.72:41.10,第一、三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人均本地生产总值10856元,增长5.6%。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等项目价格略有上升,其他各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有所下降。
城镇劳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1.71万人,比上年增长2.6%。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8.54万人,下降1.9%;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3.3万人,增长7.3%。全年安置城镇就业6.6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5万人,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的65.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4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业与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城镇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工作在调整中取得新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4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业总产值74.26亿元,增长2.0%。
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09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9.55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5.31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9.13%;农村用电量11.8亿千瓦时,增长27.6%。
农村乡镇企业不断发展。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672.71亿元,比上年增长9.4%。营业收入638.94亿元,利润总额23.83亿元,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97.66亿美元,分别增长11.1%、27.2%与41.1%。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强市战略效应初步显现。加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增加技改项目投入,不断壮大工业规模经济,夯实发展后劲,增创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宽“汕货”的市场空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1%。完成工业总产值925.05亿元,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17.91亿元,增长15.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6%、集体企业增长2.7%、股份制企业增长17.4%、“三资”企业增长23.7%。大中型工业产值149.19亿元,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99.44亿元,增长17.1%,完成出****货值117.64亿元,增长18.1%。工业产品销售率95.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03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0亿元,增长16.7%,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5.1%。全市工业用电量41.28亿千瓦时,增长33.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据全市9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资料,盈利企业盈利额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9.1%;亏损企业亏损额7.14亿元,增长11.0%;全年实现利润8.33亿元,增长7.7%;利税总额23.51亿元,增长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2.64%,比上年提高5.3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上升0.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10.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4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加快0.1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0.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0%。
建筑业通过加强对外拓展取得好成绩。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4.9%。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516个,下降2.9%。其中投标承包1098个,增长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18万平方米,增长10.6%,房屋竣工面积606万平方米,增长1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3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3.78亿元,增长19.9%;更新改造投资13.91亿元,增长25.5%;房地产投资15.02亿元,下降25.9%;交通、能源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投资26.81亿元,增长21.4%;新增固定资产108.74亿元,增长20.8%。
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市客运中心站、潮阳及南澳客运总站等场站项目建成投产。完成解放桥维修加固工程,黄河路东延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能源通信设施不断发展。全市总投资171亿元的54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金凤路桥工程、澄海金鸿公路、石大桥北引桥、广澳港区一期工程、汕头港主航道及外拦沙堤、珠池港区二期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漳潮汕铁路、南澳跨海大桥、广澳港5万吨级主航道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华能汕头电厂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火力发电10万千瓦,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161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300.66公里;化学原料药800吨/年,片剂16000万片/年,输液20万瓶/年,胶囊剂30000万粒/年;乳制品8300吨/年;城市供热能力(蒸汽)160吨/小时;CD盘4500万张/年,VCD盘7200万张/年,电力电缆1500公里,化学纤维7200吨/年;新筑城市防洪堤长度9.1公里,扩建道路长度4.3公里,铺设排水管道长度12.72公里,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7公里,自来水供水能力5万吨/日;购置公共交通车辆10辆,液化石油气储气能力360000吨;改建公路37.4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7座;新扩程控交换机15.57万线/年,长途电缆线路长度87公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164个/年;医院病床位450张,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3140个,小学学生席位46622个。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市区面积从原来的289.9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4平方公里。全年市政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190.82平方公里。加快中心城区主干道路的配套建设,新扩建道路面积15.4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长度925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539.4公里,排水能力提高。合理规划,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事业,城市的整体功能与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汕头市区日供水能力130.5万吨,年供水总量26982万吨。全市电网发购电量67.89亿千瓦时,增长27.7%。中心城区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6.5%。全市年末出租汽车1825辆,公共交通线路36条,客运量7168万人次;运营船只9艘,轮渡客运量829万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展饮用水源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治理工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效应逐步显现。至年底,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3个,烟尘控制区8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14万吨,中心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32%;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719.8公顷,绿化覆盖率34.4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9.55%。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稳健发展,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客运量明显滑坡,货运与港口运输有所增长。
邮电通信业务稳步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3.96亿元,增长2.0%。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56.7万门,接入网容量48.79万门,增长22.9%,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27.61万户,移动电话(不含储值卡)178.88万户。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含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3.24部。电信新兴业务市场继续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不含非注册用户)4.2万户。
七、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4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城市零售额172.04亿元,增长10.7%;农村零售额82.43亿元,下降3.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7亿元,增长8.3%;餐饮业零售额26.74亿元,下降11.6%。城乡集贸市场223个,集市贸易成交额78.10亿元,下降5.6%。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有新变化,住宅、汽车、旅游、信息通讯等消费热点继续发展,居民消费层次逐步提高。会展业趋向活跃,市场销售网络进一步完善。
八、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3.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进口总额14.54亿美元,增长10.1%;出口总额18.92亿美元,增长20.6%。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12.21亿美元,增长31.5%;近、远洋贸易出口增长29.3%,占全部出口贸易的69.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80.5%。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增长23.7%、高新技术产品增长4.7%、服装增长36.2%、鞋类增长15.5%、塑料制品增长29.5%、玩具增长31.9%。对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进出口额居前4位,分别达到6.21亿美元、5.63亿美元、4.84亿美元和3.53亿美元。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市新签协议(合同)78项,协议外商投资额9.92亿美元,增长400.0%。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增长2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7.3%。
旅游业稳步发展。据市旅游局统计,全市接待过夜游客248.16万人次,增长2.1%。其中,国际游客16.83万人次,国内游客231.33万人次,分别下降4.5%和增长2.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组织出境游2.19万人次,下降24.9%;组织国内游27.85万人次,下降27.6%。全市拥有旅行社52家,星级宾馆(酒店)42家。旅游景点不断开发完善,各景点全年接待游客483.85万人次。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稳健运行。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5.93亿元,增长16.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5.92亿元,增长1.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61.26亿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464.70亿元,增长10.6%。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38.14亿元,增加6.73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15.29亿元和23.52亿元。全年货币净回笼1.4亿元,银行结汇收入16.59亿美元,增长19.4%。
保险业迅速发展。全市保险公司增至8家,全年保费收入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0亿元,增长8.9%;人寿险保费收入8.44亿元,增长36.7%。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23亿元,增长10.8%。其中财产险给付赔偿金额1.31亿元,增长13.6%;人身险给付赔偿金额0.27亿元,增长4.8%。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继续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全市获得科技成果73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6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962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5项,技术交易额0.65亿元。获省级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至87家,其中国家级14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00项。
全市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情报和文献机构共19个。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方位大力扶持推动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步伐,全年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6项。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4950人、在校学生1415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3.0%和15.3%。其中汕头大学招生2063人,增长10.9%;在校学生8494人,下降0.7%。各类中等学校258所,在校学生33.49万人,分别增长4.5%和12.7%。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35万人,下降0.8%;普通中专在校学生0.91万人,下降9.9%;普通中学高中在校学生6.49万人,增长16.7%;初中在校学生24.65万人,增长13.1%;小学在校学生72.55万人,增长6.3%。初、高中升学率分别为55.34%和86.44%。继续教育获得大发展,全市成人高等教育院校7所,在校学生1.84万人,增长31.4%;成人教育中专在校学生0.68万人,增长17.2%。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3.04万人次。民办教育规模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已有各类民办学校36所,比上年增加2所。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全市有文化事业机构34个,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影剧院7个,县级以上群艺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电视台、电台2座,自办节目10套,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稳步提高。全市出版报纸5872.6万份,邮局杂志期发数32.75万份,档案馆10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2219卷(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706个,床位7606张。其中:医院32个、卫生院45个,病床位6557张。卫生技术人员12461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5018人,注册护士3704人。患者治愈出院17.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61.5%,病床周转次数达23.5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巩固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农村镇共有卫生院29个,床位1049张,执业医生与执业助理医生1061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汕头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和省际重大比赛中,共获奖牌236枚,其中:金牌105枚、银牌73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深入。举办汕头市第四届体育节,共组织体育活动400多次,涉及项目20多个,直接参与人数近百万。继续举办汕头市“金刚”国际渡海节,共有1500多人参加。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至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484.64万人。当年全市出生人口5.65万人,出生率11.72‰,人口自然增长率6.82‰。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中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874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4.4%和7.6%。居民生活质量保持稳定,在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44.5%,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6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1.9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345元,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城乡部分较低收入居民的家庭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通过兴建廉租公房解决了一批特困户和重点困难户的居住问题。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39.91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26.11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与完善,社会保险征缴面不断扩大。全市企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31.6万人,失业保险32.6万人,工伤保险27.0万人,生育保险19.5万人。职工养老金实行社会化统筹发放,医疗保险的社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下岗困难职工与城乡贫困户维持日常基本生活需求。2003年,全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2881.7万元,比上年增长16.2%。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87万人,增长14.6%。至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9处,收寄养440人;城镇村办敬老院57个,收寄养838人。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本地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均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本地生产总值即GDP,过去称国内生产总值;
3规模以上工业包括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4.总人口数据按公安局年报户籍人数,出生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取自计划生育局统计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