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汕头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22:58:31 来源:汕头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93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面对严峻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在保持稳定,化解矛盾中前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基本完成“九五”计划主要任务。

“九五”时期,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7%,1997年,我市再次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名列41位。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30.95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75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41.32亿元,为1.18倍。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8%,非公有制工业总产值比重占75%。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五年进出口总值276.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52.79亿美元。利用外资全方位展开,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8.77亿美元,为“八五”时期的1.34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年均增长5.5%和3.0%,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年均上涨1.7%。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2000年,是“九五”计划最后一年。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5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28.3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201.97亿元,增长8.5%。财政收入38.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9:47.8:42.3。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29元,比上年增长2.5%,按增加值计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22937元,增长8.4%。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基本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目标;一批企业实施改制、产权转让、债转股的改革;企业脱钩解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成功举办第二届产权交易会,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社会保险制度各项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是:经济调整期滞后,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减缓,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中心,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水稻品种趋向优质化。全市农业总产值88.43亿元,比上年增长4.6%。

粮食生产连续10年保持“吨谷市”。果蔬、畜牧、水产全面发展。

农业投入增加,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梅溪桥闸、云澳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7.47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9.93千瓦;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6.08万吨;农村用电量5.68亿千瓦时,增长19.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12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83.8%。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龙头企业投资,发展高新技术项目,进一步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比重。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65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87.4%,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0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措施,开展工业集中服务月活动,合力扶工,促进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09.7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工业总产值815.80亿元,增长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0.09亿元,增长18.8%,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455.71亿元,增长1.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长22.9%,集体工业增长30.4%,股份制工业增长19.1%,“三资”工业增长11.9%。轻工业产值244.26亿元,增长20.2%,重工业产值115.83亿元,增长16.2%,比重由上年的31.4%上升为32.2%。大中型工业产值71.65亿元,增长19.2%。全市完成出****货值103.52亿元,比上年增长9.9%,产品销售产值334.98亿元,增长18.8%,工业产品销售率93.0%。6万平方米多层电路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据对全市72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盈利企业盈利额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63亿元,增亏12.2%,企业亏损面25.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75亿元,增长23.4%;实现利税总额19.80亿元,增长20.6%,其中大中型企业11.94亿元,增长49.0%。但部分小型企业仍未能走出困境。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16.49%,比上年提高6.5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下降0.1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增加11.7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减少5.7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增加0.2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13.6%。

全市建筑施工产值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03万平方米,增长12.9%;房屋竣工面积555万平方米,增长1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2.07亿元,比上年下降15.5%,其中城镇集体以上投资78.25亿元,下降18.7%,农村集体单位投资18.86亿元,下降15.5%;城乡私人投资14.96亿元,增长7.2%。

在城镇集体以上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升势强劲,房地产投资则温和下降。基本建设投资25.35亿元,下降20.0%,更新改造投资11.66亿元,增长61.0%,房地产投资22.48亿元,下降13.2%,其它投资18.76亿元,下降40.4%。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基础设施投资额

18.59亿元,增长0.9%。

增加有效投资,开工建设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东区污水处理厂、324国道宕石至红旗岭路段改造工程已全面竣工;火车北站粮食储备库、汕头市中心医院住院大楼竣工落成发挥效益;市区乌桥改建工程已在2001年春节前建成通车。“九运会”场馆之一的汕头游泳跳水馆、汕头公路主枢纽汽车客运中心站、揭海公路潮阳路段改建工程和澄海市第二水厂扩建工程正按计划推进。保税区中星油脂公司的年加工72万吨食用油脂制取精炼项目;超声电子股份公司的年产20万平方米高档多层印制板项目;超声仪器研究所的高性能超声诊断仪生产线及汕头君华大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新增固定资产97.46亿元。发电机组容量1.025万千瓦,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9公里,变电设备能力34.35万千伏安,塑料树脂及共聚物35000吨/年,化学纤维4000吨,市内电话自动交换机27.71万门,改建公路14.02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5座,新(扩)建港口码头泊位2个,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医院病床1200张,宾馆、招待所客房数600间,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5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0.43公里,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购置59辆,城市道路扩建长度6.38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9.2公里,城市永久性桥梁1座,粮食仓库15000万公斤,高等院校学生席位1300个,中、小学校学生席位23332个。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00年市政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9亿元,建成区面积96.6平方公里。逐步完善市区主干道路的配套建设。新扩建道路面积23万平方米,年末实有道路长度610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长度1207公里。继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日供水能力97万吨,年供水总量18434万吨,比上年下降2.4%;供电量20.50亿千瓦时,增长8.0%;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4.5%。市区年末出租车2687辆,公交线路增至23条,客运量5124万人次,增长25.2%,运营船只14艘,轮渡客运量1377万人次,增长4.2%。

城市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配套设施日臻完善,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市区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4个,烟尘控制区5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14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处理率97%。建成区绿化面积3091公顷,绿化覆盖率3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2.9%。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在市场竞争不断调整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输方式,综合运力得到加强。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2000年,邮电通信业投资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随着亚欧、中美、亚太2号等国际海缆在汕头登陆,邮电通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邮电通信业务总量中,传统的邮政业务量继续减少,电信、移动等业务总量增加。由于充值卡、储值卡在移动通讯使用,移动业务量迅速增长,全市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0.14亿元。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08.51万门,比上年增加13.63万门;新增城乡电话用户17.16万户。拥有长途电话电路总数6.06万路,增长60.3%。年末全市电话机总数96.89万部,移动电话84.72万户。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39.6部,其中市区72.3部。市区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34.4部,比上年增加15.1部。电信新兴业务不断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9.13万户,增长1.89倍。

七、国内商业和市场物价

城乡消费品市场平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城市零售额133.3亿元,增长7.0%;农村市场销售活跃,零售额85.68亿元,增长12.9%。按行业分,贸易业零售额164.73亿元,增长9.3%,餐饮业零售额26.49亿元,增长22.7%。会展经济,新兴服务业、万客隆、澳尔玛等新型流通业态带旺消费市场,部分商品销售增长较快。2000年末,城乡集贸市场203个,贸易成交额91.85亿元,比上年增长0.03%。

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下降。全市商品销售总额421.88亿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批发企业下降7.1%,零售企业增长8.5%。

房地产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1.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其中住宅112.85万平方米,增长5.3%;商品房销售额30.02亿元,增长4.1%,其中住宅销售额26.02亿元,增长11.1%。

市场物价总水平止跌回升。2000年,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市区物价在连续两年下跌的基础上于年初开始回升,通货紧缩得到缓解。受燃料涨价、居住及服务项目价格回升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下降。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2.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出口总额25.96亿美元,下降3.6%,进口总额16.17亿美元,下降1.4%。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18.66亿美元,下降3.6%,加工贸易7.29亿美元,下降8.5%。大力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开拓国际市场能力进一步提高,近、远洋贸易出口增长27.0%,占出口贸易总额比重达到48.1%,比上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大幅度减少。2000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7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4.4%,新签协议(合同)数下降18%,协议外资额下降1.2%。外商投资主要是制造业、社会服务业,分别占实际利用外资61.4%和12.9%。

旅游业较快发展。2000年,汕头已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在“假日经济”推动下,旅游业趋旺,全年总收入3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7亿美元,增长10.8%。全市拥有涉外宾馆(酒店)41家,旅行社39家,星级宾馆(酒店)36家,比上年增加14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2.84万人次,增长13.0%,其中国际游客27.92万人次,增长28.7%。

九、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增加,200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5.97亿元,比年初增加14.30亿元,增长2.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39亿元,增加12.44亿元,增长8.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1.40亿元,增加24.82亿元,增长7.6%;各项贷款余额406.30亿元,比年初增加31.40亿元,增长8.4%,短期贷款减少,中长期贷款增加。全年货币净投放42.28亿元。金融形势基本保持稳定。

保险业在竞争中发展。2000年,全市各类财产保险承保总额452.82亿元,比上年下降5.3%,财产保费收入1.93亿元,增长2.5%,给付赔偿金额0.95亿元,增长20.7%;各类人寿保费收入3.51亿元,增长12.7%,给付赔偿金额0.12亿元,下降3.9%。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获得科技成果59项,其中47项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有9项获省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专利权1061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57项,技术交易额1.7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获国家、省认定高新企业增至6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30项,年产值92亿元。实施“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区域”进展顺利,汕头软件园、博士后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全面启动。

科研机构加快发展。2000年末,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共21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有所增加。成功举办第七届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和2000年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交流洽谈会,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1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整体实力增强。2000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57人,在校学生8119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5.7%,其中汕头大学招生2299人,在校学生6967人,分别增长17.2%和15.4%。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中等教育结构在调整中优化,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市各类中等学校237所,在校学生31.46万人,增长5.7%。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26万人,减少10.0%;普通中专在校学生1.01万人,减少1.9%;普通中学在校高中生3.89万人,增长19.0%,在校初中生24.62万人,增长2.7%。普通小学在校学生63.52万人,增长2.3%。初、高中升学率分别为60.56%和66.02%。全市成人高等教育8所,在校学生0.9万人,下降15.1%;成人中专学校12所,在校学生1.05万人,增长1.0%。参加高等、中专自学考试3.8万人科次。民办学校快速发展,已有各类学校27所。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文化事业机构8个,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个,影剧院8个,县级以上群艺馆、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5个。电视台、电台5座,自办节目10套。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9%。全年报纸发行量6627万份,杂志发行量126万册,图书59万册,档案馆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004卷(件)。以“为了21世纪新汕头”为主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30个,床位706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8个,病床位7005张;卫生技术人员1.60万人,其中医生5696人、护师、护士358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3.0%。全民健康计划全面实施。全市医院门诊诊疗728万人次,出院14.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5.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继续得到巩固提高,农村镇共有卫生院49个,床位1361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690人,接生员809人,计划免疫等工作跨入省先进行列,荣获“国家爱婴市”称号。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国内外和省际重大比赛中,共获奖牌100枚,其中金牌74枚、银牌26枚,其中跳水运动员胡佳在27届奥运会上获得银牌2枚。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举办汕头首届体育节,近10万市民参与20多个项目的体育活动。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占适龄学生总数95.2%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458.83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118.71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493元,扣除价格和不可比因素,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0.8%;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47.9%,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43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0.3%。城乡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困难。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5.04亿元,比上年下降2.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有所增长。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汕头市区全年竣工住宅面积128.97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50.48万平方米。汕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13.2平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19.50平方米。

拓宽就业门路,开展就业服务,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全年安置城镇就业3.9万人,通过市场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1.3万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7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6.98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2.40万人,比上年减少4.51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1.99万人,减少1.29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0.78万人,减少6.72万人。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000年,全市社保扩面征缴全面铺开,初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年末全市参加养老职工39万人,失业保险职工41.89万人,全面完成省下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工伤保险职工31.2万人,生育保险职工21.36万人。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启动实施。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市进一步完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特困职工优待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社保基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有效地保障困难职工和城乡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全年用于保障资金支出1388万元,保障人数2.35万人。

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8处,收寄养390人,城镇村办敬老院58个,收寄养860人。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均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包括全部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4、各项指标对比的基数均为1999年年报统计数

5、人口数据按公安局年报户籍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