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河源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4-01 12:48:50 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889次

河源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

2012年3月28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践行“三反”理念,全力推进“三大崛起”,努力培育“四新”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富县强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全市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确保了“十二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快3.9和3.1个百分点,比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出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3.54亿元,比上年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05.92亿元,增长1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5%,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92.48亿元,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8%,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4.0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9%。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上年的12.7:51.5:35.8调整为12.8:53.5:33.7,第二产业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0%。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7.19万个,从业人员35.29万人,分别增长4.1%和11.4%。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增速排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第3位,居山区市首位;其中税收收入23.95亿元,增长26.8%,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主体税种大幅增收,分别比上年增长28.7%、15.0%、29.0%、18.0%、26.7%、67.2%和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百亿元,达111.07亿元,增长22.3%。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等重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9.2%、17.2%、41.0%和35.3%。

物价水平呈较快上涨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2%,其中居住类价格上涨9.5%,食品类价格上涨8.3%。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上涨22.5%、油脂价格上涨16.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4.9%、蛋价格上涨13.2%、糖价格上涨24.1%等因素的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9%。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78万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6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3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为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0%,比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4.79万人,其中培训后转移就业3.66万人。全市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本年接纳本地劳动力2.6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加快发展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推进缓慢;对外开放水平偏低,招商引资后劲不足;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管理难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67.30亿元,增长6.4%;林业产值12.91亿元,增长9.3%;牧业产值32.30亿元,增长5.6%;渔业产值3.70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66亿元,增长7.5%。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61.47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01.73公顷,减少14.7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4万公顷,增加361.5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01万公顷,增加1224.33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90.98万吨,比上年增加3.11万吨,增长3.5%,其中稻谷80.99万吨,增长3.7%。肉类总产量11.69万吨,下降1.2%。生猪出栏97.49万头,下降1.6%;生猪存栏80.59万头,增长4.7%。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12万吨,增长6.7%。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全市安排种粮、农机等补贴1.66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7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5.3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7%。农村用电量4.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1%。“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全市1117个行政村全年共获分红款2700多万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60家,本年新增40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4家和12家。辐射带动农户23万户,户均增收29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1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7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9.91亿元,增长14.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46.03亿元,增长2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75.22亿元,增长13.7%;民营企业增加值143.84亿元,增长24.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56.76亿元,增长18.5%;重工业增加值191.26亿元,增长20.6%。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快速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4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由上年的15家增加到21家。矿产冶金、食品饮料、轻纺服装、医药制造、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七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6.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3.2%。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手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增产。铁矿石原矿量、钨精矿折含量、发电量、软饮料、服装、皮革鞋靴、钢材、粗钢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20%。化学原料药、中成药、水泥等产品产量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1.99%,比全省高出37.9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94.67亿元,实现利润42.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2%和19.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园区经济引领全市工业发展。全市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31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市“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投产企业19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55.7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7.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19.1%,实现入库税收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100家,比上年增加16家;实现增加值20.65亿元,增长10.6%。实现利润总额9746万元,增长3.0%;利税总额23771万元,增长1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17亿元,增长30.3%;第二产业投资95.21亿元,增长34.8%;第三产业投资134.99亿元,增长6.6%,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6.11亿元,增长96.4%,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0.40亿元,增长31.1%,教育投资5.15亿元,增长2.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投资2.27亿元,增长60.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69亿元,增长1.8%,城市建设投资17.58亿元,增长13.1%。分投资主体看,内源性经济投资217.68亿元,增长28.1%;民营经济投资150.59亿元,增长6.7%;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19.69亿元,下降40.0%。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81.75亿元,增长15.5%;农村投资55.62亿元,增长22.3%。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全市共安排50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年投资额在1千万~5千万元的项目12个,年投资额在5千万~1亿元之间的项目12个,年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3个,年度计划总投资额为131.51亿元,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76.80亿元。2011年全市计划新开工项目15个,续建项目20个,年内计划投产项目15个。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部分生产性项目、全局性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东江·巴登城、旗滨硅业等9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紫金御临门温泉二期工程、东江源休闲观光中心、客家文化公园首期工程、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紫金县第四中学、各县(区)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首条生产线、河源市配网输变电工程、河源联通网络通信建设工程、河源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平县南和电子产品制造项目、龙川县城防洪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或投产。

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7%。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31.64万平方米,增长46.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6.21亿元,增长80.7%。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投资额1.07亿元,比上年增长49.4%,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增长43.4%。廉租房投资额0.78亿元,增长73.4%,廉租房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增长51.7%。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29.04亿元,增长27.0%,其中城镇新增固定资产90.50亿元,农村新增固定资产38.54亿元,分别增长14.9%和68.9%;建成投产项目335个。新建四级以上公路781.6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20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600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4.9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8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233千米;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4万户。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9.50亿元,增长15.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8.55亿元,增长22.4%。分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48.79亿元,增长16.0%。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73.72亿元,增长16.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4.32亿元,增长17.1%。分商品类别看,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汽车类商品销售凸显亮点,实现零售额分别为4.4亿元和3.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1%和28.5%。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产品销售火爆。2011年全市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68万台(件),比上年增长69.1%;实现销售金额3.66亿元,比上年增长93.7%。全年财政兑付“家电下乡”补贴4419万元,比上年增长94.4%。全年共销售“以旧换新”产品7.0万台(件),销售金额2.29亿元,财政兑付补贴177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7%、62.4%和85.1%。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规模有所扩大。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7.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出口总额19.16亿美元,增长11.7%。“三资企业”是出口主力军,实现出口额15.82亿美元,增长12.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2.5%;私营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实现出口额1.48亿美元,增长68.2%。在出口总值中,河源对香港、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额15.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0.3%。

实际利用外资平稳增长。至2011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84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4个,比上年增加6个,全年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4.5%;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32公里。全年客货运输量(不含铁路,下同)平稳较快增长。客运量3878万人,增长17.7%;旅客运输周转量44.11亿人公里,增长15.5%;货运量2698万吨,增长20.2%;货物运输周转量40.74亿吨公里,增长19.8%。

民用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9.1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1.3%,其中私人汽车7.40万辆,增长24.9%。民用轿车保有量达4.26万辆,增长26.3%,其中私人轿车3.69万辆,增长29.3%。

邮电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10年不变价)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91亿元,增长22.4%;电信业务总量19.09亿元,增长13.8%。本地电话用户54.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5.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9.47万户,新增97.33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22.92万户,新增15.39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9.84万户,比上年增加3.71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390.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国内游客1385.34万人次,增长30.6%;国际游客4.91万人次,增长9.4%。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604.07万人次,增长37.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1.09亿元,比上年增长32.6%。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1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33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A级景区6个,其中4A景区3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形势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1.36亿元,比年初增加61.34亿元,增长1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52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89.26亿元,比年初增加50.57亿元,增长14.9%。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15.91亿元,比年初增加30.81亿元,增长36.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6.79亿元,增长22.7%。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4.65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3.27%,比年初下降1.86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全市金融机构账面净利润11.38亿元,增长81.2%。

证券业务量有所下降。全市4家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代理交易额311.32亿元,比上年下降9.3%。其中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为2.33亿元,下降34.7%;指定与托管证券市值为17.84亿元,下降16.6%;证券投资者队伍进一步扩大,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资金户)为60384户(其中B股1043户),本年新增9536户,增长18.8%。

保险事业发展加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其中财产保险主体8家,人寿保险主体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64亿元,增长17.1%,寿险业务保费收入6.83亿元,增长24.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0.72亿元,增长22.0%。全年共支付各项赔款及给付3.30亿元,增长30.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06亿元,寿险业务赔付支出0.82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0.42亿元,分别增长36.6%、12.3%和39.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333所,在园幼儿9.36万人,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为69.95%,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小学1192所,在校学生24.91万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96%;普通中学186所,其中,初级中学150所,高级中学15所,完全中学21所。初中在校学生15.42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66%,高中在校学生7.55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87.42%提高至87.64%;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25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1.35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001人,在校生11875人,比上年分别增长0.36%和0.06%。

科技事业有新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7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0项,新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489件,其中专利申请授权量37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89.8%。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08个,其中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6个、文化艺术中心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个,馆藏量达55.73万册(件),全年总流通72.27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6个,文物藏品5.50万件;档案馆8个,馆藏量28.13万卷(件),已开放各类档案7.47万卷(件);广播电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1.9%提高至93.47%;电视台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由上年的92.63%提高至94.14%。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9.5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1.21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2.1%和63.2%。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3种,发行2382万份。

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094个(含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其中医院、卫生院12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6个,妇幼保健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8457张,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7146张,增长20.8%。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900人,增长6.5%;其中执业医师2495人,执业助理医师1629人,注册护士3720人,分别增长5.9%、3.0%和11.5%。全市已建立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1791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达99.8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1.9%,农村自来水改造受益人口173.9万人,增长1.39%。全年无偿献血12656人次,献血量362万毫升。

竞技体育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9枚、银牌1枚,其中获得全国体育比赛金牌2枚。群众体育运动全面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74次,体育人口达156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差距明显缩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7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34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3:1缩小至2.19:1(农民收入为1)。城镇最高、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18元和5453元,收入差距由上年的6.9:1缩小至6.3:1;农村最高、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747元和4239元,收入差距由上年的3.0:1缩小至2.5: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8.9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57和1.42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房改造29624户。2011年全市扶贫“双到”投入资金12.13亿元,在册贫困户脱贫率由2010年的44.4%提高到2011年的93.3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1.4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6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6.40万人,净增2.2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5.05万人,净增0.4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5.10万人,净增1.25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657.76元/月。参加工伤保险24.51万人,净增1.95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6.14万人,净增0.4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5.67万人,净增2.3万人。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巩固,参保人数达334.82万人,净增19.3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5.4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36.3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73.08万人,参合率由上年的98.24%提高至98.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4.26亿元,受益人数达144.3万人次。

社会福利事业较快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24.50万人,其中城镇3.19万人,农村21.31万人。共发放低保救济金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061张,收养人数317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2%和51.1%。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2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33.3%。全年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2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6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26起,比上年增加171起,死亡123人,比上年减少1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96起,增加162起,造成死亡106人,比上年减少1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15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2.663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7.6%和4.5%。

十二、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总量有所控制。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66.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03万人,农业人口284.75万人。按公安户籍口径,人口出生率18.23‰,人口死亡率1.4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75‰,比上年下降6.65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298.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9.81万人,城市化率为40.1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水资源总量减少。全市水资源总量118.4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45.2亿立方米。全年降水量1397毫米,比上年减少30.5%。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83.73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1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9.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341立方米,下降13.5%。

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找到的矿产种类共63种(含亚矿种),矿产地498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7种,其中金属矿产5种,非金属矿产20种,水气矿产2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铁矿是我市优势矿产资源,共探明储量2.83亿吨。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84公顷,迹地更新造林面积2486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497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9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4992.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5%。全民义务植树229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1.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4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4.9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9%。其中,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55万公顷。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环境优势明显提升。水质方面,全市地表水质保持在各功能区标准,其中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Ⅱ标准,新丰江、枫树坝两大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方面,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全市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质量水平为优,没有下过酸雨,根据2011年中国低碳城市评价结果,年度空气质量一级天数全国第一;声环境质量方面,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3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5.6分贝,符合国家标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9.72%、100%和99.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44.11%提高至44.21%。

注:1、本公报中201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1988-2010年数据为年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