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珠海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22:42:55 来源:珠海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96次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起步之年。珠海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落实"两大办一加快",加紧构筑"三大发展平台",加快"三基地一中心"建设,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发展,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珠海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20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4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513元,比上年增长11.3%。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三次产业结构为4.0∶55.6∶40.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种植业6.37亿元,比上年减少4.9%;林业0.10亿元,比上年减少54.3%;畜牧业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渔业1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0.39万亩,比上年调减了1.6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34万亩,调减了0.76万亩,粮食总产量8.29万吨,比上年减少6.1%;甘蔗种植面积12.46万亩,调减了0.23万亩,甘蔗总产量86.83万吨,比上年减少4.5%。调减的耕地主要用于种植蔬菜、水果和发展水产养殖等比较效益更高的农业。

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年生猪总饲养量50.79万头,比上年增长19.%,其中生猪存栏20.31万头,比上年增长25.7%,生猪出栏30.48万头,比上年增长15.0%;鸡、鸭、鹅等主要家禽饲养量520.56万只,比上年增长10.8%;奶牛饲养量1582头,比上年增长50.0%,牛奶产量5584吨,比上年增长21.8%。

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0333公顷,比上年增长5.2%;水产品产量11.53万吨,比上年增长7.8%;水产品产值1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占农业总产值的63.2%。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珠海高新区、珠海保税区和临港工业区初具规模,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生力军。全市工业总产值7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工业出口产品产值28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轻工业增长较快。轻工业产值4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重工业产值245.8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大中型企业仍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发挥骨干作用,总产值达到424.6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3.4%,比上年增长23.1%。股份制及三资企业的生产形势较好。国有工业总产值14.98亿元,比上年减少9.3%;集体工业总产值2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股份制工业总产值1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47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工业整体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6%,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排名由上年的广东省第三位提高为第二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和资产负债率等三项指标上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四项指标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为29.64亿元,比上年减少14.04%;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为39.3亿元,比上年减少2.34%,亏损企业亏损额为9.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63%,亏损面33.86%,比上年上升9.7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产量增减分化明显。工业产品产量中占权数重的产品产量比去年有所增加,纳入统计的108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2000年增加的有56种,占51.5%。其中增幅较大的有半导体集成电路(增11.5倍)、发电量(增长74%)、电话单机(增长83.05%)、香精(增4.2倍)、油墨(增3.07倍);产量比去年减少的有52种,占48.5%。减幅较大的有程控交换机(减65.75%)、民用钢质船舶(减57.38%)、电工仪器仪表(减68.07%)、乳制品(减70.39%)、纤维板(减76.28%)等。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幅度回升。PTA、长兴化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珠海电视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施工进度进一步加快。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4.4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34.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8%和4.63%,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1.49%和32.67%,是推动珠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房地产业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发展。房屋施工面积688.0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5.2%。房屋竣工面积230.3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3.5%。商品房竣工面积116.5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8.8%;商品房销售额41.73亿元,比上年减少7.2%;销售面积119.5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7.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05.5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7.4%;办公用房销售2.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2%;商业用房销售1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

改造城中旧村取得重大进展。香洲区26个行政村全部列入旧村改造计划,已有23个自然村确定开发商,21个自然村动工改造,至2001年底已完成投资6.4亿元。新涌、洲仔、水湾头等旧村居民喜迁新居。对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26个城中旧村进行改造,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提高珠海市的城市品位,又促进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运输能力有所提高。全年水、陆运输完成的货运量3920万吨,比上年增长5.2%。完成货物周转量18.8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3%。其中,公路12.5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4%;水运6.1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2%。完成客运量33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完成旅客周转量28.2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3%。其中,公路17.2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1%;水运3.00亿人公里,比上年减少1.0%。港口货物吞吐量1998万吨,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集装箱188万吨(29.88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航空方面,珠海机场全年完成运输飞行23301架次,比上年增长34.2%;旅客吞吐量63.71万人,比上年增长10.0%;货邮行吞吐量11134吨,比上年增长17.77%。全年航线累计通达37个城市,平均周运输航班为88班。

邮电通信业高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1亿元,比上年增长89.0%;电信业务总量(含移动电话通信业务,不含无线电寻呼业务)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年共发送邮政函件2937.08万件,比上年增长13.19%;发送包件44.6万件,比上年增长12.1%;特快专递55.34万件,比上年增长8.5%;汇票150.79万张,比上年下降3.9%。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63万户,比上年新增8.5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24.4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91.02万户,比上年增长1.8倍。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7.02万户,比上年增长1.1倍。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酒类博览会。继家乐福之后,万佳、民润、茂业、吉之岛等大型商贸企业先后进入珠海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9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21.1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年城乡商品市场总成交额4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民营商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01年末珠海市私营商业企业12082家,比上年增长14.4%;个体商业32087户,比上年增长7.3%。私营和个体商业零售额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零售商业的主导地位。

市场物价稳中趋降,呈低位运行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3.6%,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继续呈增长态势。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利用外资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74个,比上年增长18.4%;项目合同投资金额1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三井铜箔、九洲松下等一批大型科技项目进入并迅速动工建设;伟创力、松下马达、艾科电子等大型企业纷纷增资扩产。

在国际需求增长明显放缓的大环境下,珠海市进出口实现了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98.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外贸进口60.14亿美元,增长9.0%;外贸出口3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

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高增长,全年出口13.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0%,占出口总值的34.9%,比上年高出6.1个百分点。

八、旅游业

旅游业持续增长。全年接待游客931.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境外游客191.32万人次,增长5.5%;国内游客739.78万人次,增长17.0%。接待过夜游客428.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境外游客109.91万人次,增长12.8%;国内游客319.06万人次,增长11.8%。

各酒店、景点和旅行社经营状况基本良好。全年酒店业营业收入总额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客房收入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餐饮收入3.29亿元,比上年减少10.2%。酒店平均开房率66.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369.1万人次,增长7.3%,实现营业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减少24.6%。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58.42万人次,比上年减少4.9%,实现营业收入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年旅游业总收入7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国内旅游收入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九、科技与教育

科教兴市取得新成就。积极创建广东现代化科技示范市。建设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设立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大幅增加科技三项经费,为科技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贷款贴息支持。出台《珠海市科技创业投资暂行规定》,吸引风险资本进入。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1年,全市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星火计划;3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21个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全市新增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家,总数达到67家。一批企业孵化器加紧建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5亿元,增长16.3%,占工业总产值的25.8%。

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组建市信息产业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接入宽带网络的信息化小区150多个。积极推动政府上网,成为全省社保信息化综合试点城市,海关"电子口岸"开通,教育信息网"校校通"建成启用。

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初步形成规模。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办学规模扩大,全市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达1.2万人。哈工大新经济资源开发港投入运作,清华科技园(珠海)、北京大学教育科学园、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园动工兴建,吸引了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前来办学或创办产学研项目,遵义医学院、省科技干部学院珠海校区落户金湾区。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爱立信在南方软件园建立"移动世界开放实验室"。留学生创业园首期开园,21家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开始运作。

基础教育又有新发展。完成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启动打造"名师名校"工程,市二中等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取得较大进展。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中小学校长。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在斗门区和金湾区兴建了四所规范化小学。规范民办学校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各学科平均分数居全省第二,高考录取率达82.5%。2001-2002学年初,全市共有普通中学53所,占地面积247.69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6.0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55万人,教职工4527人,学校藏书88.18万册。其中,普通高中18所,在校学生1.22万人;普通初中35所,在校学生4.33万人。共有小学192所,占地面积199.88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42万平方米,学校藏书158.03万册,在校学生10.4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97.7%,初中毕业升学率89.3%,高中毕业升学率88.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年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31.5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1.4%,比上年增长30.3%,是实施分税制8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国税收入8.4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5.1%,比上年增长56.2%,占一般预算内收入的26.9%;地税收入17.8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7.2%,比上年增长21.3%,占一般预算内收入的56.5%。全年一般预算内支出37.3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4.0%,比上年增长20.2%。全年完成上划中央两税25.77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完成上划省四税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94.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企业存款203.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8.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2%。各项贷款余额为317.6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8%。其中,短期贷款198.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中长期贷款107.90,比上年末增长28.4%。全年现金收入986.62亿元,比上年增长7.4%;现金支出1063.94亿元,比上年增长9.2%;现金净投放77.32亿元,增长37.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性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3个,文化站2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5万册。全年出版图书130种,报纸3种,杂志2种。发行电影新片63部,电影映出6296场,电影观众35万人次。全年各类文艺演出196场次(指各剧场、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的正式演出,不含各歌舞娱乐场所和文化广场演出),观众112万人次。

卫生系统开展行业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不含个体开业医生门诊及医务所)60个,其中医院18个,门诊部3个,卫生院22个,卫生防疫机构4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不含个体开业医生)5273人,其中医生1776人,护师、护士1673人;共有病床3167张,其中医院病床2397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九运会"珠海赛区男子足球、女子手球、水球三个项目比赛圆满成功,珠海健儿在"九运会"田径、游泳和赛艇等项目比赛中共获得10枚金牌、8枚银牌、8枚铜牌。全民健身计划逐步引向深入,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举办了珠海市第二届体育节、珠海市沙滩排球赛、珠海市老年人运动会和迎新年万人健身长跑活动等各类群众竞赛活动。全市中小学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236所,实施率为100%,体育达标率为95.8%,其中优秀率25.3%。

十二、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出现新亮点。城中旧村改造改变了城市面貌。成功改造景山路,建设金凤路、金杯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教学楼项目荣获珠海市首个国家鲁班奖。参加香港花展的珠海市作品《世纪春晖》荣获最佳设计奖。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珠海市作品《帆景香炉湾》荣获庭院竞赛综合大奖、设计金奖、施工金奖和设施银奖等4个奖项。新落成的珠海市电视中心成为城市一景。海滨公园对公众免费开放。在全国率先提供免费公共直饮水服务。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年度政府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为优秀,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实现全市范围内的环保"双达标",并通过验收。加强对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方面的污染控制。较好地解决益力味精厂废水污染问题。建设拱北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初步完成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工作。落实《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市区内企业停止使用燃煤。市政府出台《关于禁止在我市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产品的通告》,全面开展禁止白色污染工作。投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生态资源。加大力度保护红树林。

十三、人口与劳动就业及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125.28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外来暂住人口49.35万人,下降3.2%;户籍人口75.93万人,增长2.7%。户籍人口出生率10.59‰,死亡率3.41‰,自然增长率7.18‰。

劳动就业压力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而有所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14万人,比上年增长0.9%,登记失业率为2.9%,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6.96万人,比上年减少0.1%。安置城镇失业、下岗、富余人员再就业0.88万人,再就业率为50.2%。因各种原因离岗人员0.63万人。

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9.91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消费性支出11562.09元,比上年减少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3%。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7040元,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农渔民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注:1.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珠海统计年鉴--2001年》公布的年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