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广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21:43:59 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89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抗击“非典”,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全年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3年广州市生产总值(GDP)3466.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长速度创8年来新高,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9万元,增长14.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5793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14亿元,比上年下降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8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57.60亿元,增长11.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40.9∶55.7调整为3.0∶43.4∶53.6,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7%。生产领域价格有升有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5.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1.6%。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37.7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15万人。在全市从业人员中,年末职工总人数188.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6万人;全市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89.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31万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5.90万人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含“城中村”农转居登记失业人员)。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8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粮食播种面积146.54万亩,与上年比调减16.3%;全年粮食产量54.52万吨,比上年降低16.3%。花卉、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稳步发展,花卉、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18.1%、4.2%和4.7%。蔬菜产量达364.49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达35.59万吨,增长3.1%;水果总产量达45.52万吨,下降3.9%;生猪出栏量达191.54万头,减少2.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至2003年末,全市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60.5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4.66万亩。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08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现价增速);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106.48亿元,增长1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强劲发展。2003年,广州市工业呈现速度快、结构优、动力足、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比上年增加267.46亿元,增长24.3%;实现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比上年增加917亿元,增长26.5%。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0%。在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798.81亿元,增长31.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814.80亿元,增长30.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1251.84亿元,增长25.4%;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2646.83亿元,增长40.9%;市属企业完成产值4264.56亿元,增长28.0%。

工业重工化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完成轻工业总产值237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重工业总产值2330.61亿元,增长32.0%;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快9.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53.3∶46.7调整为50.5∶49.5,重工业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10.07亿元,增长48.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1%。其中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462.43亿元,增长68.3%。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服装、合成洗涤剂、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移动电话机、传真机等产品产量增幅在30%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7.9%,比上年提高25.4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33.2个和25.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9.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8.47亿元,增长53.4%;亏损面17.8%,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8.42亿元,比上年增长0.7%;建筑安装工作量641.58亿元,增长6.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3年广州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54.45亿元,增长59.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3%,是支撑投资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88.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05.94亿元,比上年下降4.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5.1%。民间投资稳步增长。全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达443.70亿元,增长9.3%。

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1.66亿元,增长17.7%。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54.90亿元,增长9.2%,其中汽车制造业投资发展迅猛,完成投资40.73亿元,增长9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46.69亿元,增长32.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40.78亿元,增长70.7%;教育完成投资76.06亿元,增长1.4倍;建筑业完成投资46.23亿元,增长24.9%;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15.64亿元,增长5.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完成投资15.11亿元,增长3.4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3年,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制造业重点项目投资分别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54.2%、29.4%和12.7%。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64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的比重为30.1%。地铁三号线、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迁建、新机场高速公路北延线南段工程,西朗、沥滘、猎德污水处理工程,广州本田汽车扩建、本田轿车出口基地等建设项目进展较快。

商品房销售平稳。2003年,全市商品房实际销售(交楼)面积为780.23万平方米,实际销售(交楼)合同金额为330.80亿元,分别增长7.2%和8.2%。商品房预售面积为626.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预售合同金额为30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4.2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贸易业零售额1183.38亿元,增长10.0%;餐饮业零售额281.85亿元,增长6.0%;其他行业零售额29.04亿元,增长0.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27.87亿元,增长13.3%,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7.6%上升到28.6%。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机电产品及设备类、石油及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及日用品类的商品销售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0.1%、58.2%、24.7%、16.8%及35.0%。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96个,比上年增加1个;总成交额45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为349.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海关进口总值180.55亿美元,增长27.6%;海关出口总值168.89亿美元,增长22.6%。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61.29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105.57亿美元,分别增长13.0%和29.1%。从出口主体看,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3.5%和59.1%。私营企业出口虽然只占3.6%,但增长迅速,比上年增长3.3倍。从出口产品看,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2.7%,机电产品出口增长41.1%,服装、鞋和纺织品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分别增长4.7%、4.7%和8.1%。从出口市场看,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6.8%、27.1%和25.9%。

利用外资呈现总量多、制造业项目多、大项目多的特点。2003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40.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35.11亿美元,增长16.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30.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25.81亿美元,分别增长15.5%和13.0%。外资投向制造业的力度加大,制造业合同直接利用外资占全市合同直接利用外资比重达65.7%。全市新批和增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125个,合同外资金额18.54亿美元。目前,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15家进入广州,投资设立204个项目,投资总额达58.2亿美元。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均有较大发展,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09亿美元,增长19.8%;派出工程劳务人员3237人次,增长35.4%;年末在外人数4080人,增长20.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货物运输量2.93亿吨,比上年增长2.9%。其中公路运输1.47亿吨,增长4.0%;水路运输9291.61万吨,增长1.0%;铁路运输4852.09万吨,增长3.1%;航空运输22.45万吨,下降5.8%。货物周转量为2508.03亿吨千米,增长12.4%。旅客运输量2.98亿人次,增长1.5%。其中公路运输2.38亿人次,增长2.9%;航空运输490.07万人次,下降22.3%;铁路运输5285.06万人次,下降1.2%;水路运输137万人次,下降20.4%。旅客周转量为450.58亿人千米,下降3.1%。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92亿吨,增长14.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35.06亿标箱,增长23.3%。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1501.21万人次,下降6.3%;机场货物吞吐量54.40万吨,下降8.2%。市内公共交通不断改善。年末营运公共汽(电)车达7508辆,比上年增长6.5%。全年地铁旅客运输量为1.16亿人次,增长75.4%。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85.13亿元,比上年增长5.7%。年末电话机数达463.15万部,新增76.81万部,增长19.9%;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20.97万门,新增27.56万门,增长5.6%;移动电话用户新增318.46万户,增长42.7%,年末总用户数达1063.46万户。至2003年末,通过市电信部门网络线路作为出口的因特网用户达314.75万户,新增43.04万户,增长15.8%。城市电话拥有率(含移动电话)达到211.15部/百人,比上年增长33.7%,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于前列。

旅游业负增长。因第二季度“非典”疫情给旅游业带来较大冲击,2003年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2369.8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4%。其中海外游客362.54万人次,下降23.5%。过夜旅游者在穗平均停留时间为2.08天。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455.03亿元,下降9.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22亿美元,下降13.3%。广州市旅行社组团出境游人数达43.92万人次,增长24.5%。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形势稳定。2003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379.61亿元,贷款余额为6742.8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3.9%和17.3%。本外币存款余额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676.72亿元,比年初增长15.4%,新增存款1158.0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174.03亿元,比年初增长8.6%。本外币贷款余额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127.27亿元,比年初增长16.1%,新增贷款850.88亿元。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及增速均大于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780.46亿元,比年初增长19.2%;短期贷款余额2463.66亿元,比年初增长7.5%。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和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增长较快,分别比年初增长12.4%和83.4%。各项外币存款余额为82.04亿美元,比年初下降2.3%;贷款余额为64.22亿美元,比年初增长29.2%。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2403家,外资金融机构(不包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行和办事处达28家。

至2003年末,广州市在深、沪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20家,股票22只。全市有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116个。全年广州地区国家银行发行国库券96.91亿元。

保险市场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1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12亿元,增长24.5%;人身险保费收入82.16亿元,增长14.6%。至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144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代表处达13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良好。2003年,全市科技经费支出达140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达55亿元,增长22.2%。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03项,其中已投产应用97项。全市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83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9万人。

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年登记的技术合同金额49.42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市受理专利申请8206件,批准授权5020件,分别增长30.5%和37.3%。

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继续实施高标准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3年,全市共有小学1533所,在校学生84.75万人,比上年增长3.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7.4%。普通中学434所,在校学生51.18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37.25万人,增长3.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2.5%;高中在校学生13.93万人,增长13.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高等教育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2003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4所,比上年增加5所,招收本、专科学生14.2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37.4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25.3%。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0个,招收研究生1.09万人,在学研究生2.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28.8%。

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拥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5所,在校学生23.03万人。成人中等学校60所,在校学生达5.2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取得新进步。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出版机构18家。全市现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8%,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5%。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96部。全年出版各类杂志1.96亿册,报纸27.03亿份,图书2.98亿册。文艺创作和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2003年,广州市承办了“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和第五届全国老年合唱节,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家大奖——“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新春音乐会和“魅力广州”大型元旦晚会展示了广州的风采和魅力。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从化广裕祠获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349个,比上年增加84个。医疗病床4.22万张,其中医院病床3.41万张,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4.2%。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7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2.3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5.8%。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扎实开展。2003年,全年举办竞技体育比赛45次,承办中国—巴西足球对抗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总决赛等9项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56万次,参加活动人数255.78万人次。我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夺得世界冠军1个、亚洲冠军18个、全国冠军56个;打破2项全国纪录。社区体育建设成效明显,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全年进体育场馆活动人数达569万人次,服务收入达8135万元,体育彩票销售达9.45亿元。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发展加快。2003年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未包括城市维护费)达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城市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城市道路面积达6370万平方米,增长2.8%。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513万立方米/日,与上年持平。城市供电、供气能力不断增强。供电量达302.99亿千瓦•时,增长18.5%;煤气销售量达1.94亿立方米,增长16.8%。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4%,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508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39公顷,新增公园12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十区口径)9.4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十区口径)达34.2%,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84平方公里。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规定的良好水平,噪声污染持续9年下降。市区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4个,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25个,覆盖率达79.0%。全市废水、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广东省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汽车尾气达标率达83.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725.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7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9‰,人口自然增长率2.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5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5%。职工平均工资为28237元,增长10.4%。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03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130元,增长5.1%。12月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3727.33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促进了消费层次和结构的提升。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571元,增长8.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按原口径计算为36.8%,按新口径(人均消费性支出不包括居民自有房虚拟房租折算)计算为38.9%,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交通与通讯类支出1405元,增长18.5%;医疗保健类支出729元,增长23.0%;居住类支出1169元,增长19.1%;娱乐教育文化类支出1884元,增长7.6%。城市居民家庭对电脑、移动电话和汽车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型,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33.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16元,比上年下降1.6%。主要原因是农村私人建房得到有效控制,农户建房减少,住房支出下降所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类支出1806元,减少3.8%。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244元、交通通讯类支出475元、文教娱乐类支出606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6.4%、31.0%和21.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末的15.67平方米提高到本年末的17.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末的34.97平方米提高到本年末的36.0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