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广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5 21:41:57 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59次

2000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提前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九五”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1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54亿元,增长16.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45.67∶49.82调整为3.96∶43.69∶52.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万元,增长12%,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提前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22户重点脱困企业脱困率为93.4%,高于考核目标27.4个百分点;市考核的275户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制率为80.7%,高于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75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1.1%,低于考核目标8.9个百分点;648户中小型企业转制率为87.5%,高于考核目标2.5个百分点。成功实施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组建了广州机电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4个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初步构筑起类型相对齐全、辐射面较广、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体系。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就业机制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和服务体系网络化有新的突破。2000年末广州全地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00万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已达100%。年末广州地区企业下岗职工1.47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0.8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全年已分流安置下岗职工5228人再就业,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3.48万人就业。

价格总水平稳中趋升。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8%,扭转了上年的下降态势,其中居住类价格和服务项目类价格分别上升5.3%和17.4%。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降幅比上年收窄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仍下降3.9%;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3.2%,降幅比上年收窄1.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除粮食因结构调整和部分水果因自然灾害及季节性原因减产外,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有所增长。蔬菜供应充足,花卉生产发展较快,畜牧、水产等各业也有所增长。200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农业总产值163.05亿元,增长2.0%,其中花卉总产值7.02亿元,增长24.1%。全年蔬菜总产量306.49万吨,增长15.4%;肉类总产量32.77万吨,增长3.1%;水产品总产量32.52万吨,增长2.4%;牛奶总产量4.15万吨,增长12.1%;生猪出栏量191.44万头,增长4.4%。水果产量32.97万吨,增长2.4%,其中全年荔枝总产量2.95万吨,比上年的6.81万吨下降56.7%,影响农业总产值回落4.8个百分点。

都市型农业有新的发展。优质品种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区建设富有成效,带动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业商品率达85.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6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9.3%;乡镇企业总产值1567.5亿元,增长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200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工业总产值3088.79亿元,增长14.7%。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重工业总产值1252.79亿元,增长21.8%;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9.4%和40.6%。按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473.76亿元,增长7.8%;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336.69亿元,增长7.2%;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业总产值15.97亿元,增长0.5%;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211.06亿元,增长20.8%;“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472.33亿元,增长21.9%;其他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578.98亿元,增长2.8%。工业出口生产有较大发展。全市工业出口产品产值712.68亿元,增长20.4%,比上年增速提高11.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87.3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78%,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设备比上年增长51.9%,光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增长21.5%,新能源产品增长16.4%,新型材料产品增长12.6%。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46%,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28%,上升0.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1.58亿元,增长73.5%;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7.3%。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建筑安装工作量5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7.6%。按隶属统计口径,建筑业单位施工项目个数为9587个,比上年增加359个;工程结算收入311.56亿元,增长9.7%,实现利税总额15.77亿元,增长9.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4.1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09.07亿元,下降12.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7.92亿元,增长10.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6.05亿元,增长20.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5%,近年来首次超过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全市新增固定资产571.6亿元。

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4.53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业完成投资24.7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投资103.16亿元,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完成投资8.66亿元,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178.09亿元,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15.34亿元,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完成投资21.48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114.74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的比重为24.6%。其中列入市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99.11亿元,占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额的86.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社会服务业和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业重点项目投资分别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15.6%、66.0%和7.9%。

新增的生产能力和效益主要有:发电机组容量30万千瓦;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8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长度20公里;新建公路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公里;长途电话交换设备40000路端等。

以推进“三年一中变”,建设适宜创业发展与生活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47.01亿元。重点构建城市主骨架路网,完成了环城高速公路、内环路、广园东路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和旧广从公路、广州大道、机场路、芳村大道等一批交通主干道的改造;地铁2号线、新机场高速公路、广园东路二期工程、内环路4条放射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顺利推进。全面推进以商业旅游中心区、珠江边、主干道边和内环路边为重点的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城市面貌又有新的改观。

商品住宅建设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商品住宅投资24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70%,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513.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占商品房施工面积的68.5%;商品住宅竣工面积673.16万平方米,增长0.6%,占商品房竣工面积的81.4%。商品住宅实际销售较好。全年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547.91万平方米,增长15.2%,占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的90.7%;全年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金额209.63亿元,增长11.7%,占商品房实际销售金额的82.1%。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全年货物运输量2.46亿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公路运输1.25亿吨,航空运输19.9万吨,分别增长4.5%和7.0%;铁路运输2017.6万吨,水路运输9569.16万吨,分别下降1.2%和2.3%。旅客运输量2.34亿人次,增长6.5%,其中除水路运输下降外,公路运输19964万人次、铁路运输2817.5万人次和航空运输458.34万人次,分别增长6.9%、7.3%和10.4%。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2454.8万吨,增长9.9%。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12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机场货物吞吐量49.19万吨,增长9.3%。

移动电话、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邮电通讯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年末电话机数达329.38万部,新增49.35万部,增长17.6%;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47.38万门,新增31.68万门,增长14.7%;移动电话用户新增127.62万户,增长73.8%,年末总用户数达300.58万户;至2000年末,通过市电信部门网络线路作为出口的因特网用户达82.59万户,新增72.04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达到117部/百人,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六、国内贸易

市场需求趋向活跃,节假日消费成为亮点,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2.7%。按行业分,贸易业零售额783.78亿元,增长12.8%;餐饮业营业额208.15亿元,增长14.3%;其他行业零售额129.04亿元,增长4.0%。全年零售额超亿元的大型零售商店有29家。商品购销不断增长。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进总额264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商品销售总额2942.55亿元,增长15.2%。在消费结构上,耐用消费品增速明显加快。据对全市大中型贸易企业统计,电脑和移动电话零售额分别为2.35亿元和8337万元,增长5.04倍和1.63倍,电视机、房间空调器和摄像机的零售额分别增长17.1%、25.3%和51.7%,小轿车的零售额也成倍增长。

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43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集市贸易市场40个。

七、外经贸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增势强劲。全年海关进出口总值233.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海关进口总值115.63亿美元,增长23.7%;海关出口总值118.18亿美元,增长19.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加,机电产品出口总值41.86亿美元,增长3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8.11亿美元,增长75.5%。“三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三资”企业出口占海关出口总额的51.1%。国际市场不断拓宽,出口商品所到达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8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对香港出口40.04亿美元,增长21.5%;对美国出口28.3亿美元,增长11.0%;对日本出口9.08亿美元,增长10.6%;对荷兰出口2.44亿美元,增长38.5%;对英国出口2.4亿美元,增长18.7%。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1.1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9.89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8宗,合同外资金额达5.95亿美元,占全市外商合同外资金额的36.3%。目前,列入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98家在广州投资。投资项目由中小型制造业逐步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领域。

依托多个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会展活动,搞活经营、开拓市场,以中心城市商贸服务和人文景观为特色的都市旅游进一步发展。全年城市接待境内外的过夜旅游者229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其中国际游客420.73万人次,国内游客1879.2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为415.72亿元,增长14.4%;旅游外汇收入15.06亿美元,增长29.1%。体现广州千年风情历史文物古迹和现代化都市建设成果的“广州一日游”掀起高潮,全年接待人数累计3915.14万人次。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各项业务扩大,发展稳定。2000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184.72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20.9%;广州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89.31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长24.1%。广州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45.19亿元,比年初增加721.33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增长35.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448.39亿元,增加316.72亿元,增加额增长20.9%;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239.86亿元,增加199.68亿元,增加额增长38.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95.49亿元,比年初增加628.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27.88亿元,增加243.1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216.96亿元,增加303.61亿元。至年末止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2482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行和办事处达32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证券、股票市场逐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在深、沪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12家,股票14只。国债发行和兑付工作顺利完成,全年广州地区国家银行发行国库券42.09亿元。

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市各类险种承保总额16101.93亿元,增长13.8%。全市有4.62万户次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有17.29万户次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有964.64万人次参加了人身保险。至年末止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8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代表处达25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全年用于科技经费支出达70.44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达29.41亿元,增长10%,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3%。工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26项,其中已投产应用114项。科技队伍有所壮大。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8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5%;全市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1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12万人。

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技术市场发展较快。全年登记的技术合同4324项,合同金额31.64亿元,比上年增长72.1%。全市受理专利申请4493件,批准授权3182件。

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共有小学1626所,在校学生75.7万人,比上年增长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61%。普通中学388所,在校学生42.53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33.41万人,增长4.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0.6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在校学生9.12万人,增长13.8%,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2.17%,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

高等院校继续扩大招生。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1所,招收本、专科学生7.4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8.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2.1%和37.8%。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招收研究生5435人,在学研究生1249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0%和35.0%。

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4所,招收学生8.8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8.6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28所,招收学生5.7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4.35万人,增长9.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间,博物馆26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广播覆盖人口率99.7%,电视覆盖人口率99.5%。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110部。新闻出版业继续发展。全年出版各类杂志2.38亿册,报纸22.04亿份,图书2.63亿册。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703个,其中医院252个,分别比上年增加33个和2个。医疗病床3.88万张,比上年增长6.4%;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7万人,其中医生2.35万人,分别增长2.2%和1.9%。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普及。广州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夺得12个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51个全国冠军。举办县区级以上运动会235次,参加的运动员66.9万人次。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有85.3万名青少年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2000年全市结合“三年一中变”工作,全面加大了环保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一控双达标”任务。全市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广东省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2941家工业污染源按国家规定的指标和标准考核全部达标,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地面水各监测点位按国家规定的指标考核也达到了标准要求。广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实现5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比率已达90.4%。市区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1个,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21个,覆盖率达69.96%。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继续扩大。全年共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7公顷,新增公园4个。广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3333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1.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700.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69万人。其中常住户口人数69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19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0.28‰,人口自然增长率4.51‰。

全市从业人员500.99万人,其中年末职工总人数178.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41万人;全市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6.96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

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7元,比上年增长16.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3.0%。消费结构日趋改善,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4.0%下降为42.6%,居民在购房、购车、旅游、教育、娱乐、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的空调器154.8台、彩色电视机154.8台、家用电冰箱100.6台、家用洗衣机99.4台、影碟机77.4部、移动电话72.2部、组合音响64.8套、家用电脑54.2台、摩托车23.6辆。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086元,比上年增长4.3%,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7.9%。

全市职工工资总额3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职工年平均工资18974元,增长17.1%,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3.9%。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的12.44平方米提高到本年的13.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28.39平方米提高到本年的30.6平方米。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有一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和劳动生产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的市区指原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