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广东

河源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1-04 11:34:58 来源:河源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9次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河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打造“后发河源”为核心,以实现“三个不低于”和“三个一百亿”为目标,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加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0.13亿元,比“十五”计划目标增加3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3%,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比年初确定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高出6.3个百分点,增速创建市18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77.90亿元,增长41.3%;第三产业增加值79.18亿元,增长15.2%。人均GDP7193元,比上年增加1404元,增长20.7%。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9:33.3:41.8调整为21.5:38.9:39.6,第一产业占比下降3.4个百分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以“三资”、民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1%,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4个百分点。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个体企业4.33万户,私营企业2590户,其中本年新开业户数分别为6431户与485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达5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9%,从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指数来看,价格指数呈现“五升二降一平”运行态势。上升的有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五大类,价格指数分别上升3.5%、0.9%、2.7%、4.5%和4.8%;下降的有衣着、交通和通讯等二大类,价格指数分别下降4.8%和0.2%;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9%,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

劳动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6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其中年末全市在岗职工18.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6万人,增长10.9%;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9.86万人,其中本年新开业单位解决就业人员1.37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12万人,实现就业或得到安置0.7万人,全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比计划目标低0.3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比较粗放,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城镇建设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5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39.91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4.61亿元,增长11.3%;畜牧业产值17.16亿元,增长8.6%;渔业产值2.70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亿元,增长6.9%。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特色优势产品如优质稻、优质水果、茶叶等继续得到较快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102.28万吨,比上年增长1.0%;水果种植面积82.33万亩,比上年增加3332亩。水果总产量达28.34万吨,比上年增长16.2%;茶叶产量0.25万吨,增长46.0%。

林业建设迈出新步伐。林业生产继续向生态性、公益性方向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9.2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7.7%,年末共有封山育林面积799.85千公顷,本年新增6.4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8%。

畜牧业、渔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24万吨,比上年增长7.4%,增幅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53万吨,比上年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64万千瓦,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联合收割机66台,农用拖拉机1.23万台;全年农村用电量2.3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3.80%;化肥施用量(折纯)6.12万吨,比上年增长3.8%;机电排灌面积11.22万亩,比上年增加0.45万亩,增长4.2%。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拥有乡镇企业4.22万个(包括个体户),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7.38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完成总产值1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5%,实现营业总收入103.68亿元,比上年增长6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迈上二百亿元大关,达到2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44.6%;实现工业增加值64.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8%,拉动GDP增长10.4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82.56亿元,增长50.1%,实现工业增加值53.49亿元,增长46.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38亿元,增长41.50%。集体企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32.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7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1.55亿元,增长52%。重工业增加值38.59亿元,增长54.7%;轻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41.7%。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55.65亿元,比上年增长58.40%。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食品饮料、矿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服装、建筑陶瓷、生物制药等七大重点工业产业初具雏形,此七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34.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9%。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龙记集团、华嘉集团、力王集团等大企业支撑作用显着增强,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13家,这40家亿元以上企业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7%。

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增产。铁矿石、发电量、软饮料、人造板、瓷质砖、钢材、金属模具、电话机等优势产品的增长速度达30%以上。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6.7%,比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4.35亿元,比上年增长45.2%;利润总额(盈亏相抵)10.5亿元,增长64.2%;税金总额7.56元,增长57.8%。黑色金属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等三大行业实现利润10.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95.5%,对改善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最大。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91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全年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78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社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3.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6.38亿元,增长39.9%;更新改造投资10.33亿元,增长1倍;房地产开发投资9.56亿元,增长3.9%。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315个,增长10.10%,其中新开工项目163个,增长1%。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一、三产业,工业投资力度显着加大。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第一产业投资0.2亿元,下降13%;第二产业投资35.38亿元,增长67.2%,其中工业投资32.38亿元,增长55.4%,增幅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8.9亿元,增长7.7%。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国有经济投资32.17亿元,增长6.6%,非国有经济投资78.34亿元,增长58.4%。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全年投资总额超亿元的项目有7个,比上年增加3个。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度确定的市重点工程基本按计划相继开工、竣工或交付使用,全年累计完成投资9.47亿元(不含高速公路)。其中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完成投资1.3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45%。220KV塔岭输变电工程、市技工学校新校区、胜利大桥等项目顺利建成并交付使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220KV高埔岗输变电工程、市区防洪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9.9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39个。改造县通镇公路326公里,完成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工程1149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新增变电容量54.8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62.5公里;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6.11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2.6万门。

[---分页---]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畅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按地区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0%。按类别分: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2.1%;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35.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9.3%;汽车类增长15.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6宗;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25亿美元,增长25.6%;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截至2005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594家,本年新增103家。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28亿美元(海关数),比上年增长52.80%。其中进口总额2.32亿美元,增长56.6%;出口总额2.96亿美元,增长49.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0.64亿美元,增长59.80%;加工贸易出口2.32亿美元,增长47.4%。“三资”企业出口是我市外贸出口的主体,2005年“三资”企业出口额2.46亿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3.1%。

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市游客393.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4%。其中接待过夜游客211.69万人次,增长12.6%。年末全市实有星级宾馆37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其他星级宾馆36家;全市旅游住宿设施共有房间数8073间,床位15725张。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49.830万美元,增长5.2%。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有新发展。惠河、河梅、粤赣高速公路全面贯通,境内高速公路里程由2004年的7公里增至2005年的232公里。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9160公里,公路密度57.9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1.39万辆,比上年增加3.63万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8.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2%;完成旅客周转量36.97亿人公里,增长5.80%。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9.2万吨,增长68.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9.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8.51万门(包小灵通),比上年增加6.11万门,增长6.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8.87万户(包小灵通用户),新增2.8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9万户,新增2.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0.97万户,新增0.69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1.89万户,全年新增用户11.59万户。年末宽带网络用户数达4.30万户,比上年增加1.86万户。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17.6部和21.4部,分别比上年增加0.8部和3.3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五个县的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在全省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的67个县(市、区)中的排位连续两年领先,分别排第1、2、3、6、15位(2004年为1、3、4、5、8位)。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41.5%,增速创建市18年来新高,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在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契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速分别为41.4%、49.7%、75.9%和85.3%。全年财政支出36.85亿元,比上年增支23.0%。财政支出保重点,全市财政在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62亿元,增长64.6%;教育支出8.49亿元,增长24.8%;水利和气象支出1.87亿元,增长47.1%;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1.82亿元,增长105.8%;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19亿元,增长29.5%。

金融形势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4.2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亿元,增长14.5%。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6.3亿元,比年初增加0.94亿元,增长2.7%;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45.12亿元,比年初增加19.38亿元,增长15.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7.99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增长18.8%。其中短期贷款48.79亿元,下降2.5%;中长期贷款余额57.71亿元,比年初增加18.92亿元,增长48.8%。全年现金投放570.07亿元,比上年增加30.18亿元;现金回笼558.72亿元,比上年增加33.86亿元;全年现金净投放11.34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总数由上年的6家增加到7家。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6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64亿元。各类赔款支出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59亿元,人寿险赔款支出0.13亿元,分别增长28.3%和8.5%。

[---分页---]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达8.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年末全市共有大中专院校17所,在校学生2.96万人;普通中学190所,在校学生22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1.93%;小学1389所,在校学生36万人,小学学龄入学率99.88%;幼儿园215所,在园儿童6万人。全市被普通大中专院校录取20966人。其中,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95人,高等院校13070人,比上年增加1027人,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10%。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较快发展。成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9300人,当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2万人;全市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058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申请专利830件,授权87件;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9项,获省、市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85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市被省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50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10个,群众文化艺术馆7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观看艺术表演观众达214万人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间,藏书39万册;博物馆6个,文物藏品2.54万件;全市共有广播电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70%;电视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8%。新闻出版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共出版报纸1708万份。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6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病床4075张,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878人,比上年增加29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957人,注册护士2395人。全市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全年无偿献血5960人次,献血量11920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90枚。中小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率、合格率、优秀率分别为61.9%、97.50%和2.50%。随着我市体育场馆设施的逐步完善,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的能力明显提高。2005年成功举办了“广东一八一”男子篮球对抗赛,“鲁能杯”乒乓球联赛,成功承办“假日杯”2005年全国皮划艇激流回漩冠军赛,结合市客家文化旅游节举办第三届龙舟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53次,体育人口111.71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3.1%。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43个,比上年增加36个,总投资5.38亿元,增长9.4%。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3个。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6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6个,总面积33.3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总面积43.6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55.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4.8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6.50%。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新丰江和东江河流域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和Ⅱ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1.7分贝,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28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5.8分贝,符合国家标准。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已批准的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110个,本年新增3个,全市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27.17万公顷;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10%。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100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9%。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根据计生部门统计,全年人口出生率11.330‰,死亡率4.820‰,人口自然增长率6.51‰,比上年提高0.2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7.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35万人,增加1.91万人。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278.24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8.91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13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和11.5%;农民脱贫奔康进程加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64元,比上年增加249元,增长7.1%。年末农村贫困户5.45户,比上年减少1.29万户,贫困人口为27.7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1万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5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1平方米;当年帮扶1.2万户贫困农户和移民户实施危房改造;帮扶10034户受灾全倒户重建新房。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有21.43万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1.94万人;有14.35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比上年增加1.51万人。医疗保险继续推进,有10.3800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全年征缴社会保险基金3.98亿元,增长310%。全市所有县区都已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有10.82万人,比上年增加5.79万人。保障资金投入2385万元,增长29.00%。全市农村102个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设施,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6个,提供床位232张,收寄养人数191人;敬老院880个,入院供养人数15400人;社区服务中心9个;全年各级民政部门救济人数达14.3万人,发放救济金1554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67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67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值等指标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